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后集-卷七-原文
持重
秦王翦将兵六十万伐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有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起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之,大破荆军。
汉赵充国击西羌,至金城,欲渡河,恐为寇所遮,夜遣三校衔枚先渡。会明,以次尽渡。寇数千百骑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倦,不可驱驰。此皆骁骑,难制,恐诱我也。且击寇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勿击,遣骑侯四望陕中,亡寇。召诸校司马曰:“吾知羌寇不能为兵矣。”充国常以远斥侯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为坚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寇豪相责曰:“语汝亡反,今赵将军来,善为兵,欲一斗而死,可得耶!”寇人屯聚懈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故死。”诸校曰:“善”。寇赴水溺死者数百,后竟降之。
曹公西征马超,韩遂与超等夹淮而军,遣信讲和,公不许;数挑战,又不许。
固请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贾诩计,伪许之。遂请与公相见,于是交马语,公又与遂书。克日会战,超等走,诸将问公,公曰:“吾与马超、韩遂战,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贼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
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蓄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蜀诸葛亮率众出渭南,魏大将军司马懿拒之。亮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使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懿。懿屡表请战,魏使辛毗持节,不许出战,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梁韦进讨合肥,堰肥水,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其城,乘胜至堤下,其势甚盛。监军潘灵劝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怒曰:“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因令取伞扇麾幢植之堤下,示无动志。素羸,每战未尝骑马,以板舆自载。厉众军,贼却城溃,合肥既平,高祖诏班师。去贼既近,惧为所蹑,悉遣辎重在前,身乘小舆殿后。魏人服威名,望之不敢逼,全军而还。
后唐李嗣昭守潞州,尝飨诸将,登城张乐,为梁军矢中其足,嗣昭密拔之,坐客不之觉,酣饮如故,以安士心。
轻敌必败战国时,公子为魏将,秦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公子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晋陶侃为荆州刺史,镇武昌。时新破杜韬,乘胜击杜曾,有轻曾之色。侃司马鲁恬言于侃曰:“古人战争,先料其将。今使君诸将无及曾者,未易可逼也。”侃不从,进军围之于石城。时曾军多骑,而侃兵无马,曾密开门出侃阵后,反击其背,侃师遂败,投水死者数百人。
朱序镇襄阳,符坚遣符丕、石越攻之,次沔北。序以秦无舟楫,不以为虞。
石越遂游马以渡,序大惧,守中城。越攻陷外郭,获船百余艘,以济军。后屡战,秦兵引退,序不设备。督护季伯护密送款于秦,为内应,丕遂克襄阳,执序送长安。
谢琰为会稽太守时,孙恩作乱,琰不设备。恩淹至浃口,入余姚,破上虞,进邢浦。琰遣参军刘宣之击破之。少日,官军失利,恩乘胜往进,人情震骇。咸以宜持重严备,且设水军于南湖,分兵设伏以待之。琰不听。贼既至,尚未食,琰曰:“要当先灭此寇而后食也。”跨马而出。广武将军旦宝为前锋,摧锋陷阵,杀贼甚多。而塘路窄狭,琰军鱼贯而前,贼于舰中傍射之,前后断绝,琰至千秋亭败绩。琰帐下都督张猛于后斫琰马,琰堕地,与二子肇、峻俱被害,宝亦死之。
后燕慕容翰骁武有才,为弟所忌,奔段辽。辽弟兰与翰寇柳城,遣慕容汗及对奕等救之。戒汗曰:“贼众气锐,难与争锋,宜顾万全,谨勿轻进。必须兵集阵整,然后击之。”汗性骁锐,遣千余骑为前锐锋而进,对奕止之,汗不从,为兰所败,死者太半。
西秦乞伏益州,乾归之弟也。时天水姜乳袭据上わ,遣益州讨之。边芮、王松寿言于乾归曰:“益州以懿弟之亲,屡有战功,狃于累胜,常有骄色。若其遇寇,必将易之。未宜专任,示有所先。”乾归曰:“益州骁勇,善御众,诸将莫及之,但恐其专擅耳。若辅之以重臣,当无虑也。”于是以韦虔为长史,务和为司马。至大寒岭,益州恃胜自矜,不为部阵,令将士解甲游畋纵饮,令曰:敢言军事者斩。虔等谏,不听。乳率众拒战,益州果败。乾归曰:“孤违蹇叔,以至于此,将士何为?孤之罪也。”皆赦之。
东魏莫多娄贷文为南道大都督,与行台侯景攻独孤如顾于金墉城。宇文泰军出幽谷,景与高昂议整旅厉卒,以待其至。贷文请率所部击其前锋,景等固不许。
贷文性勇而专,不肯受命,以轻骑一千,军前斥堠,西遇涧,遇周军,战没。
王则,太原人,初以军功除给事中,爵白水子。从元天穆讨邢果,轻骑深
入,为果所擒。
后周贺若为骠骑大将军,陈将侯贞、安都等围逼湘州,遏绝粮援,乃令率步兵六千渡江赴救。贞等以孤军深入,欲窥取之。每设奇伏,连战破贞。乘胜径进,遂次湘州。因此轻敌,不以为虞。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陈人济师,江路遂断而败。
隋薛世雄为右翊卫将军,窦建德僭称长乐王,遣世雄率兵三万讨之。至河涧城南,营于七里井。建德闻世雄至,精兵数千人伏河涧南界泽中,悉拔诸城,伪遁去,入亘子《齿兄》中。世雄以为建德果亡,乃不设备。建德觇知之,自率敢死二千人,袭击世雄。会云雾昼晦,而两军不辨,隋军大溃,自相腾藉,死者万余。
世雄以数百骑而遁。
唐姜宝谊武德初为右武卫将军,时刘武周将黄子英往来雀鼠谷,高祖令宝谊击之。子英数以轻兵挑战,宝谊兵才接,子英轻遁。如此者再三。宝谊悉众以逐之,伏兵发,军遂大败,宝谊为贼所擒。
赵景慈武德初领行军总管,与独孤怀恩击蒲州。时尧君素兵锋甚锐,前后遣将皆不能克。景慈谓将士曰:“君素小盗,何足经营?但诸君不武耳。”因将兵至城下。君素出甲拒之,景慈跃马突进,从者十余人,直趋南门,断贼归路,遂入其壕内。贼于地道中出兵掩之,怀恩不能救,诸军皆走。景慈被伤堕马,为贼所执。
郭孝恪为安西都护,贞观中阿史那社尔既禽龟兹王,孝恪守之。龟兹相那利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余人,来袭孝恪。时营于城外,有龟兹人来谓孝恪曰:“那利,我之国相,人心素归。今亡在野,必思为变,城中之人颇有异志。
公其备之。”孝恪不以为意。那利率兵掩至,孝恪始觉,乃领部下千余人,将入城,而那利之徒已登城矣。城中降贼与那利表里以击,孝恪自为前锋,力战而入。既失部分,则为贼之所蹂躏,流矢及钺斧乱下。孝恪旋顾所部,犹有数十人随之,孝恪复将出城,既至西门,为贼寇所杀。
程千里有勇力,为上党郡长史。天宝中,贼将葵希德数以骑挑战,千里开城门,独将麾下百余骑逐希德,欲生得之。渡横桥坏,坠坑中,为贼所执。
李仁矩,胡宗时为阆州节度。董璋反,率凶党以攻其城。仁矩召军校谋守战利害,皆曰:“璋久图反计,以赂诱士心。凶气方盛,未可与战,宜坚壁以老之。
倘旬浃之间,大军东至,贼必自退。”仁矩曰:“蜀兵懦,安能当我精甲?”即驱之出战。兵未交,为贼所败,既而城陷,仁矩被擒。
后唐伐蜀班师,副招讨使任圜至利州,会康延孝叛,据莫州,掌书记张砺献策于圜,请伏精兵于后,先以羸师诱之。圜深以为然。延孝,骁将也;任圜,儒生也。延孝睹其羸师,殊不介意。及战酣,圜发精兵击之,遂擒延孝。
戒轻举春秋时,吴子诣楚伐谋,以报舟师之役,门于巢(攻巢门)。巢牛臣曰:“吴王勇而轻,若启之,将亲门(启,开门也)。我获射之,必殪(殪也)。是君也死,疆其少安。”从之。吴子门焉,牛臣隐伏短墙以射之,卒。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采樵者以诱之(,卫也。樵,薪也)。”从之。绞人获三十人(获楚人也)。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坐犹守也。覆,设伏兵而待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城下盟,诸侯所耻)。
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趾,足也)。”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卢戎是南蛮)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
隋炀帝征吐谷浑,至覆袁川,时吐谷军主与数骑而遁,其名王诈为浑主保车师于真山。帝令将张定和率师击之。定和既与贼遇,轻其众少,呼之命降。贼不肯下。定和不被甲,挺登山,贼伏兵于岩石之下,发矢中之而毙。
唐王世充移营洛北,造浮桥,悉众以击李密。密与千余骑拒之,不利,而退。
世充因薄其城下。密简锐卒数百人以邀之,世充大溃,争趋浮桥,溺死者数万人。
太宗命皇甫继明、白守荣、马绍忠护送军粮于灵州,韶发军乘,分为三辈护送,则寇至为御。仍命田绍斌率兵援接转运,便遣绍并为一。李继迁知之,邀于洛浦河。守荣等欲击之,绍斌曰:“蕃兵轻佻,勿弃辎重与战,但按辔结阵徐行。”守荣等忿曰:“我不受若节度,若但率兵来迎耳,勿预吾事。”绍斌因率所部,去辎重四五里。继迁望见绍斌旌旗,不敢击。守荣等自欲邀功,遂与战。贼先以羸骑挑战,既而伏发,守荣败于贼,溃走,蹂践死者无数。绍斌振旅徐还,所部不失一人。至青远与张延州会食,见濠中裸而呼之曰:“我白守荣也。”以绳引上,解衣遗之。
坚壁挫锐春秋时,晋将栾书伐楚,将战,楚晨压晋军而阵(压,窄其未备也)。军吏患之。裨将范モ趋进曰:“塞井夷灶,阵于军中,而疏行首(疏行首者,当阵而前决开营垒为战道。モ音盖;行,户郎反)。书曰: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终败楚师。
后汉更始初,光武在河北,击铜马贼于鄢,吴汉将突骑来会清阳。贼数挑战,光武坚营自守,有出掳掠者,辄击取之,绝其粮道。积月余日,贼夜遁去。追至馆陶,大破之。
蜀先主率大众东伐吴,吴将陆逊拒之。蜀主从建平连围至夷陵
南立数十屯,以金帛爵赏诱动诸夷。
先遣将吴班以数千人为平地立营,欲以挑战。
诸将皆欲击之,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
若此间是平原广野,当恐有焱沛交驰之忧(焱音标)。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疲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
备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人,从谷中出。
逊曰:“所以不听诸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御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
逊曰:“备是猾寇,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
乃先攻一营,不利。
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
乃令各持一把茅,以火攻之。
俄而势成,遂率诸军同时俱攻,战四十余营。
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而瓦解,死者万数。
备因夜遁。
魏末吴将诸葛恪围合肥新城,司马师使镇东将军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拒之。
俭、钦请战,师曰:“恪卷甲深入,授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
遂令诸将高垒以蔽之。
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者太半。
师乃令钦督锐卒趣合榆,断其归路,俭帅兵以为后继。
恪惧而遁。
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前赵刘曜遣将讨羌,大酋权渠率众保险阻,曜将游子远频败之。
权渠欲降,其子伊馀大言于众中曰:“往刘曜自来,犹若无人。”
晨压子远垒门。
左右劝出战,子远曰:“吾闻伊馀有专诸之勇、庆忌之捷,其父新败,怒气甚盛。且西兵劲悍,其锋不可拟也。不如缓之,使气竭而击之。”
乃坚壁不战。
伊馀有骄色,子远侯其无备,夜分,誓众秣马蓐食;先晨,具甲扫垒而出;迟明,设覆而战。
擒伊馀,尽俘其众。
唐武德中,太宗率师往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道宗从军。
太宗登玉壁城睹贼,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
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与力争。令众深壁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致竭,自当离散,可不战而擒。”
太宗曰:“汝意见暗与我合。”
若急攻之,损游军之力。外寇卒至,表里受敌。此危道也。
但坚守三面,若贼陆逆而来,军粮必少。
吾以游兵轻骑绝其转输,可不战而破。
外贼破,钦等必为我擒矣。
诞、钦等出攻长围,诸军逆击,走之。
初,诞、钦内不相协,及至穷蹙,转相疑二,诞杀钦,钦子鸯逾城降,以为将军,封侯。
使鸯巡城而呼,文王见城士持弓者不发,因令攻而拔之。
东晋平州刺史崔毖阴结高句丽及宇文、段国等同灭慕容,以分其地。
闻之曰:“彼信崔毖虚说,邀一时之利,乌合而来耳。既无统一,莫相归服,吾今破之必矣。然彼军初合,其锋甚锐,幸我速战。若逆击之,落其计矣。不若静以待之,必怀疑二,迭相猜防,一则疑吾与毖谲而覆之,二则自疑三国之中与吾有韩魏之谋者。待其人情沮惑,然后取之。
于是三国攻,闭门不战,遣使送牛酒以犒宇文,大言于众曰:“崔毖昨有使至。”
于是二国果疑宇文同于也,引兵而归。
宇文悉独官曰:“二国虽归,吾当独兼其国。”
尽众逼城,连营三十里。
简精锐士配子音晃,推锋于前;子轮领精骑为奇兵,从傍出,且冲其营;方阵而进。
悉独官自恃其众,不设备,见军之至,方率兵拒之。
前锋始交,翰已入其营,继大焚之,众遂大败。
东魏初,齐高欢每阳声云:欲讨尔朱兆。复出复止,如此者数四。
神武揣兆岁首必应会饮,使将窦奉率精骑先驱,一朝一夜行三百里。
兆军人因宴休惰,忽见奉军,莫不夺气,因而克之。
后燕慕容盛据辽东,辽西太守李朗阴引后魏军,上表请发兵以拒寇。
盛曰:“此必诈也。”
召其使而诘之,果验。
尽灭其族。
遣将李旱率骑讨之,师次建安,召旱旋师。
朗闻其家被诛也,拥二千余户以自固。
及闻旱中路而还,谓有内变,不复为备,留其子养守令支,迎魏师于北平。
旱侯知之,袭克令支,遣裨将追朗,及于无终,斩之。
盛谓群臣曰:“前以追旱还者,朗新为叛逆,必忌官威,一则鸠合同类,劫害良善;二则亡窜山泽,未可卒平,故非意而还,以盈怠其志,卒然掩之,必克之理也。”
群臣皆曰:“非所及也”。
后魏陵州木笼獠恃险,每行抄劫,大将陆腾讨之。
獠因山为城,攻之不可拔。
腾于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妓,示无战心。
诸獠果弃其兵仗,或携妻子临城观乐。
知其无备,密令众军俱上。
诸贼惶惧,不知所为,遂纵兵讨击,尽破之。
周法尚初自陈来归周,陈将樊猛济江讨之。
法尚遣部曲督韩即诈为背己,奔于陈,伪告猛曰:“法尚步兵不愿降此。若得军来,未必无斗者,自当于陈倒戈耳。”
猛以为然,引师急进。
法尚乃佯为畏惧,自保于江曲。
猛战不如避之。
公曰:“尚从大道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者,此成禽耳。”
尚果循西山来,临滏水为营。
夜遣兵犯围,公逆击,破走之,城中崩溃。
陈安州刺史吴明彻江中夜上,将袭湓城,齐王琳遣巴陵太守任忠大败之,明彻仅以身免。
琳兵因东下。
陈遣太尉侯、司空侯安都等拒之。
等以琳军
方盛,引军入芜湖避之。时西南风至急,琳谓得天道,将直取扬州。侯等徐出芜湖蹑之,而击败之。
隋来护高志慧据江南叛,杨素讨之,贼据浙江岸为营,周亘百余里,船舰初渡,鼓噪而进。护言于素曰:“吴人轻锐,利在舟揖。必死之贼,难与争锋。公且严阵以待之,勿与接刃。请假奇兵数千,潜渡江,掩破其壁,使退无所归,进不得战,此韩信破赵之策也。”素以为然。护乃以轻舸数百,直登江岸,袭破其营。因纵火,烟焰涨天。贼顾火而惧,素因是一鼓破之。
李靖从河间王孝恭讨萧铣,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孝恭欲击之,靖曰:“士弘,铣之健将,士卒骁勇。今新失荆门,尽兵出战,此是救败之师,恐不可当也。宜且泊南岸,勿与争锋。待其气衰,然后奋击,破之必矣。
孝恭不从,留靖守营,自举师与贼合战。孝恭果败,奔于南岸。
以逸待劳梁司州刺史柳仲礼留长史马岫守安陆,自率步骑一万寇襄阳。西魏将杨忠帅众南伐,攻梁隋郡,克之,进围安陆。仲礼闻隋郡陷,恐安陆不守,遂驰归赴援。
诸将恐仲礼至则安陆难下,请急攻之。忠曰:“攻守势殊,未可卒援。若引日劳师,表里受敌,非计也。南人多习水军,不闲野战。仲礼回师,已在近路,吾出其不意,以奇兵袭之,彼怠我奋,一举必克,则安陆不攻自拔,诸城可传檄而定也。”于是选精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氵崇。忠亲自陷阵,擒仲礼,悉俘吴众。安陆及竟陵郡皆降,如忠所策。
后周遣将,率突厥之众,逼齐晋阳。齐将段韶御之。时大雪之后,周人以步卒为前锋,从西山下,去城二里。诸将欲逆击之,韶曰:“步人气力有限,今积雪降凝厚,逆战非便,不如阵以待之。彼劳我逸,破之必矣。”既而交战,大败之,贼前锋尽殪,无复孑遗,其余通宵奔遁。
唐武德中,太宗战窦建德于汜水东。建德列阵,弥亘数里。太宗将数骑,登高而观之,谓诸将曰:“贼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有轻我心;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兵士饥倦,皆列坐,又争饮水。太宗曰:“可击之矣!”遂战,大破之,生擒建德。
矫情安众楚汉相持,汉王与项羽临广武之间而语。汉王数羽十罪,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贼中吾指(伤胸而扪足者,以安众也)。”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后汉耿征张步,飞矢中股,以佩刀截之,左右无知者,至暮罢。
吴汉征苏茂,迎与之战,堕马伤膝,还营。诸将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萧衍举兵指建康,至新林。杨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
尝登楼望贼,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虏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中军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公则所领皆湘州人,素号怯懦,城中轻之,每出荡,辄先犯公则垒。公则奖厉士卒,克获更多。
武帝遣曹仲宗等攻魏涡阳,又以韦放为明威将军,总兵会之。魏大将费穆师众掩至,放军营未立,麾下止有二百余人,放从弟洵骁杲有勇力,单骑击刺,屡折魏军。洵马亦被伤,不能进,放胄又三贯矢,众失色,请放突去。放厉声叱之曰:“今日惟有死耳。”乃免胄下马,据胡林处分,士卒皆殊死战,莫不一当百,遂而大破之,诸营垒一时奔溃。
宋安守忠淳化中徙知雄州,方与寮佐宴饮,有军校谋变,裹甲及门,阍吏狼狈入白,守忠言笑自若,徐顾坐客曰:“此辈酒狂耳。”即时擒获。人颇服其量。
驸马都尉王承衍知天雄军,时契丹寇镇阳,侯骑至冀州,去魏二百里,邻境戒严,城中大恐。属上元节,承衍独下令市中及佛寺然灯设乐,与宾佐游宴达旦,人赖以安。
雍熙中,王师大举北伐,幽州道行营前军都监郭守文与虏遇,为流矢所中,气色不挠,督战益急。左右骑从莫之知也。
景德中,契丹入寇,车驾幸澶渊,以向敏中为鹿阝延部署,知延州,赐密谥,尽付西鄙,许以便宜从事。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边潜以安。车驾远,乃纳前诏。
少府少监雷有终讨蜀贼李顺,进至广安军。军垒濒江,三面立栅,会夜阴晦,贼众奄至,鼓噪举火,士伍恐惧,有终安坐栉发,气貌自若。贼既合围,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
军中虚惊汉景帝时吴楚反,周亚夫将兵击之。吴楚乏粮,欲退,数挑战,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
魏将张辽以荆州未定,屯长社。临发,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扰。辽谓左右曰:“勿动,否则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众人耳。”乃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辽亲将兵,中阵而立。有顷,即定,得首谋者,并杀之。
克敌安众心后汉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毕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东晋末,寇逼建邺。荆州都督刘道规遣别将檀道济、刘彦之赴援朝廷,为贼所破。时雍州刺史鲁宗之自襄阳来赴,或谓宗之未可
测。道规乃单车迎之,众咸感悦。
众议欲使檀道济、刘彦之共击荀林等,道规曰:“非吾自行不决。”乃使宗之居守,委以心腹,率诸将破贼。
时蜀谯纵又以桓谦寇江陵,建为荆州刺史。
道规击败之,斩谦及荀林。
初谦至被江,江陵士庶皆与谦书,言城内虚实。道规一皆焚烧,众乃大安。
江汉士庶感其焚书之恩,无二志。
唐李晟军入京师,勤兵屯于含元殿,号令诸军曰:“长安士庶,多陷贼庭,若小有震惊,则非伐罪吊人之义也。晟与公等各有家室,离别数年,今已成功,相见非晚,五日内不得辄通家信。违命者斩。”
乃遣京兆尹李齐运告谕百姓:居人安堵,秋毫无所犯。
尚可孤军人有擅取贼马者,晟大将高明曜虏贼女妓一人,司马亻由取贼马二匹,晟皆立斩之,莫敢仰视。
士庶无不感悦,咸欷流涕,远方居人亦有经宿方知者。
辨诈伪宋太平兴国中,马知节领兵戍秦州清水。时李飞雄矫乘驿称诏使至境,召知节泊刘文裕等縻系之,将加害。
知节辨其诈,因语文裕,反执飞雄,案其奸而族之。
裴济知镇州,立春日出土牛以祭。酌奠始毕,有卒扶牛去。
济察其举止,知欲为变,亟命擒之,果有窃发者数千人,已劫ㄩ闭矣。悉搜捕腰斩之,军民肃焉。
裴济监戍兵于威虏军,途次镇州。夜有贼骑扣城门,大呼曰:“官军至矣。”州将然之,促守吏开关。
济遽止之,曰:“此必妄也。”及旦,果有贼兵遁去。太宗嘉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后集-卷七-译文
持重
秦国的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李信,进攻荆国。荆国听说王翦增加了军队前来,于是调动全国兵力来抵抗秦国。
王翦到达后,坚守壁垒,不与荆国交战。荆国军队多次出来挑战,王翦始终不出战。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澡、吃好喝好,安抚他们,亲自与士兵同吃同住。过了很久,王翦派人问:“军中有什么娱乐活动吗?”回答说:“正在投石比赛。”于是,王翦说:“士兵们可以用了!”荆国多次挑战而秦国不出战,于是荆国军队向东撤退。王翦趁机率兵追击,命令壮士出击,大败荆国军队。
汉朝的赵充国攻打西羌,到达金城,想要渡河,担心被敌人拦截,于是夜里派三支部队悄悄先渡河。天亮后,全军依次渡河。敌人有数千骑兵在军队旁边出没,赵充国说:“我们的士兵和马匹刚刚疲惫,不能急行军。这些都是精锐骑兵,难以对付,恐怕是诱敌之计。而且我们打击敌人的目的是彻底消灭他们,小利不值得贪图。”于是命令军队不要出击,派骑兵侦察四周,发现敌人已经撤退。赵充国召集将领们说:“我知道羌寇不能成为真正的军队了。”赵充国常常以远距离侦察为任务,行军时必定做好战斗准备,驻扎时必定坚守壁垒,尤其善于持重,爱护士兵,先计划后作战。敌人首领互相责备说:“告诉你们不要反叛,现在赵将军来了,善于用兵,想要一战而死,怎么可能!”敌人军队松懈,看到大军到来,丢弃重装备,想要渡过湟水。道路狭窄,赵充国慢慢驱赶他们。有人说追击敌人行动太慢,赵充国说:“这些是穷寇,不能逼迫太紧。慢慢来,他们就会只顾逃跑;逼得太紧,他们就会拼死反击。”将领们说:“好。”敌人渡水时淹死了数百人,最终投降。
曹操西征马超,韩遂与马超等人夹淮河布阵,派人送信讲和,曹操不答应;多次挑战,曹操也不应战。
韩遂坚持请求割地,要求送人质,曹操采用贾诩的计策,假装答应。韩遂请求与曹操见面,于是两人骑马交谈,曹操又给韩遂写信。约定日期会战,马超等人逃跑,将领们问曹操,曹操说:“我与马超、韩遂作战,既然无法取胜,就假装示弱,渡过渭河建立坚固的营垒,敌人来了也不出战,以此来骄纵他们。所以敌人不设营垒,反而请求割地。
我顺着他们的意思答应,让他们自以为安全而不做防备。趁机积蓄士兵的力量,一旦出击,就是所谓的迅雷不及掩耳。用兵的变化,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蜀国的诸葛亮率军出渭南,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懿抵抗他。诸葛亮分兵屯田作为长期驻守的基础,派人送去妇女的服饰,以激怒司马懿。司马懿多次上表请求出战,魏国派辛毗持节前来,不许出战,全军肃然,听从辛毗的指挥,没有人敢违抗。
梁国的韦进讨伐合肥,筑坝拦截肥水,命令军主王怀静在岸边筑城防守。魏国攻陷了这座城,乘胜追击到堤下,形势非常危急。监军潘灵劝韦撤退到巢湖,将领们又请求退守三叉,韦愤怒地说:“哪有这种事?将军战死也要向前,绝不后退。”于是命令在堤下插上伞扇和旗帜,表示决不后退的决心。韦身体虚弱,每次战斗都不骑马,而是坐在板舆上。韦激励全军,敌人退却,城池崩溃,合肥平定后,高祖下诏班师。离敌人已经很近,担心被追击,韦把辎重全部放在前面,自己乘坐小车殿后。魏国人敬畏韦的威名,看到后不敢逼近,全军安全返回。
后唐的李嗣昭守卫潞州,曾经宴请将领们,登上城墙奏乐,被梁军的箭射中脚,李嗣昭悄悄拔掉箭,坐着的客人都没有察觉,继续畅饮,以此来安定士兵的心。
轻敌必败。战国时,公子是魏国的将领,秦孝公派卫鞅率军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迎战。两军对峙时,卫鞅给公子写信说:“我当初与公子交好,现在各自为两国将领,不忍心互相攻打,可以与公子见面,结盟,饮酒罢兵,以安定秦魏两国。”公子认为有理。结盟后饮酒,卫鞅埋伏甲士袭击并俘虏了公子,趁机攻打魏军,彻底击败魏军后返回秦国。
晋朝的陶侃担任荆州刺史,镇守武昌。当时刚刚击败杜韬,乘胜攻打杜曾,表现出轻视杜曾的态度。陶侃的司马鲁恬对陶侃说:“古人打仗,先了解对方的将领。现在您的将领们都不如杜曾,不容易对付。”陶侃不听,进军包围石城。当时杜曾的军队骑兵众多,而陶侃的军队没有马,杜曾悄悄开门从陶侃阵后出击,反击陶侃的背部,陶侃的军队大败,投水淹死了数百人。
朱序镇守襄阳,符坚派符丕、石越攻打他,驻扎在沔北。朱序认为秦军没有船只,不以为意。
石越于是骑马渡河,朱序大为恐惧,退守中城。石越攻陷了外城,缴获了一百多艘船,用来渡军。后来多次交战,秦军撤退,朱序没有设防。督护季伯护秘密向秦军投降,作为内应,符丕于是攻下襄阳,俘虏朱序送到长安。
谢琰担任会稽太守时,孙恩作乱,谢琰没有设防。孙恩突然到达浃口,攻入余姚,攻破上虞,进军邢浦。谢琰派参军刘宣之击败了孙恩。不久,官军失利,孙恩乘胜进攻,人心惶惶。大家都认为应该持重严备,并在南湖设水军,分兵设伏等待敌人。谢琰不听。敌人到达时,谢琰还没有吃饭,他说:“一定要先消灭这些敌人再吃饭。”于是骑马出战。广武将军旦宝作为前锋,冲锋陷阵,杀死了很多敌人。但由于塘路狭窄,谢琰的军队鱼贯前进,敌人在船上从侧面射击,前后断绝,谢琰在千秋亭大败。谢琰的帐下都督张猛从后面砍断谢琰的马,谢琰坠地,与两个儿子谢肇、谢峻一起被杀,旦宝也战死。
后燕的慕容翰骁勇有才,被弟弟慕容忌惮,投奔段辽。段辽的弟弟段兰与慕容翰攻打柳城,慕容派慕容汗和对奕等人救援。慕容告诫慕容汗说:“敌人气势旺盛,难以争锋,应该顾全大局,千万不要轻敌冒进。必须等军队集结整齐,然后出击。”慕容汗性格骁勇,派一千多骑兵作为前锋出击,对奕劝阻,慕容汗不听,结果被段兰击败,死者大半。
西秦的乞伏益州是乞伏乾归的弟弟。当时天水的姜乳袭击并占据了上わ,乞伏乾归派乞伏益州讨伐他。边芮、王松寿对乞伏乾归说:“益州因为是您的弟弟,屡立战功,习惯于连续胜利,常常表现出骄傲的态度。如果他遇到敌人,一定会轻敌。不应该让他单独负责,应该有所节制。”乞伏乾归说:“益州骁勇,善于统率军队,将领们都不如他,只是担心他专权。如果派重臣辅佐他,应该没有问题。”于是任命韦虔为长史,务和为司马。到了大寒岭,乞伏益州因为之前的胜利而自满,不设阵型,命令将士们脱下盔甲去打猎饮酒,下令说:“谁敢谈论军事就斩首。”韦虔等人劝谏,他不听。姜乳率军抵抗,乞伏益州果然大败。乞伏乾归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导致这样的结果,将士们有什么错?是我的罪过。”于是赦免了所有人。
东魏的莫多娄贷文担任南道大都督,与行台侯景攻打独孤如顾于金墉城。宇文泰的军队从幽谷出击,侯景与高昂商议整顿军队,准备迎战。莫多娄贷文请求率领自己的部队攻击宇文泰的前锋,侯景等人坚决不同意。
莫多娄贷文性格勇猛而专断,不肯接受命令,率领一千轻骑作为前锋侦察,向西遇到涧,遭遇周军,战死。
王则,太原人,最初因为军功被任命为给事中,封为白水子。跟随元天穆讨伐邢果,轻骑深入
进入后,被果所擒。
后周时期,贺若担任骠骑大将军,陈将侯贞、安都等人围攻湘州,切断了粮草支援,于是命令率领六千步兵渡江救援。贞等人认为孤军深入,想要趁机夺取。每次设下埋伏,连续战斗击败贞。乘胜直进,最终到达湘州。因此轻敌,不以为意。不久,连绵大雨,秋水泛滥,陈人增援,江路被切断而失败。
隋朝时期,薛世雄担任右翊卫将军,窦建德自称长乐王,派遣世雄率领三万士兵讨伐他。到达河涧城南,驻扎在七里井。建德听说世雄到来,数千精兵埋伏在河涧南界的沼泽中,全部攻下各城,假装逃跑,进入亘子《齿兄》中。世雄以为建德真的灭亡了,于是没有设防。建德得知后,亲自率领敢死队两千人,袭击世雄。当时云雾弥漫,白天昏暗,两军无法辨认,隋军大败,自相践踏,死者上万。
世雄带着数百骑兵逃跑。
唐朝时期,姜宝谊在武德初年担任右武卫将军,当时刘武周的将领黄子英在雀鼠谷来回活动,高祖命令宝谊攻击他。子英多次用轻兵挑战,宝谊的士兵刚接触,子英就轻巧地逃跑。如此反复多次。宝谊率领全军追击,伏兵发动,军队大败,宝谊被贼人擒获。
赵景慈在武德初年担任行军总管,与独孤怀恩一起攻打蒲州。当时尧君素的兵锋非常锐利,前后派遣的将领都无法攻克。景慈对将士们说:“君素只是个小盗贼,有什么值得经营的?只是你们不够勇武罢了。”于是率领士兵到城下。君素出城抵抗,景慈跃马突进,跟随的十几个人,直奔南门,切断贼人的归路,于是进入壕沟内。贼人从地道中出兵袭击,怀恩无法救援,各军都逃跑。景慈受伤落马,被贼人擒获。
郭孝恪担任安西都护,贞观年间阿史那社尔已经擒获龟兹王,孝恪守卫他。龟兹的相国那利暗中引西突厥的军队,加上本国士兵一万多人,来袭击孝恪。当时驻扎在城外,有龟兹人对孝恪说:“那利,是我们的相国,人心一向归附。现在逃亡在外,必定想要叛乱,城中的人也有异心。
您要防备他。”孝恪不以为意。那利率领军队突然到来,孝恪才发觉,于是率领部下千余人,准备进城,而那利的人已经登上城墙了。城中投降的贼人与那利内外夹击,孝恪亲自担任前锋,奋力战斗进入。失去部分后,被贼人蹂躏,流矢和钺斧乱下。孝恪回头看看部下,还有几十人跟随,孝恪再次准备出城,到达西门时,被贼寇杀死。
程千里有勇力,担任上党郡长史。天宝年间,贼将葵希德多次用骑兵挑战,千里打开城门,独自率领部下百余骑兵追击希德,想要活捉他。渡过横桥时桥坏,坠入坑中,被贼人擒获。
李仁矩,胡宗时担任阆州节度使。董璋反叛,率领凶党攻打他的城池。仁矩召集军校商议防守和战斗的利害,都说:“董璋早就图谋反叛,用贿赂引诱士兵的心。凶气正盛,不可与他交战,应该坚守壁垒以消耗他。
如果十天内,大军从东边到来,贼人必定自行撤退。”仁矩说:“蜀兵懦弱,怎么能抵挡我的精兵?”立即驱使他们出战。军队还未交战,就被贼人打败,随后城池陷落,仁矩被擒获。
后唐伐蜀班师,副招讨使任圜到达利州,遇到康延孝反叛,占据莫州,掌书记张砺向圜献策,请求埋伏精兵在后,先用弱兵引诱他。圜深以为然。延孝是骁将;任圜是儒生。延孝看到他的弱兵,毫不介意。等到战斗激烈时,圜发动精兵攻击,于是擒获延孝。
春秋时期,吴子到楚国谋划伐楚,以报复舟师之战,攻打巢门。巢牛臣说:“吴王勇猛而轻敌,如果开门,他将亲自进门。我们射他,必定射死他。这样君主死了,国家会稍微安定。”听从了他的建议。吴子进门,牛臣埋伏在短墙后射他,吴子死了。
楚国攻打绞国,驻扎在南门。莫敖屈瑕说:“绞国小而轻敌,轻敌则缺乏谋略,请不要护卫采樵的人以引诱他们。”听从了他的建议。绞人抓获了三十人(抓获了楚人)。第二天,绞人争相出城驱赶楚国的役徒到山中。楚人守在北门,埋伏在山下,大败绞人,签订了城下之盟而回(城下之盟,诸侯所耻)。
屈瑕攻打罗国,斗伯比送他。回来后,对他的御者说:“莫敖必定失败。举足高,心不坚定。”到达鄢地,乱次渡河,于是没有次序,且不设防。到达罗国,罗国与卢戎两军夹击,大败屈瑕。莫敖在荒谷自缢。
隋炀帝征讨吐谷浑,到达覆袁川,当时吐谷浑的军主与数骑逃跑,其名王假装为浑主保车师在真山。炀帝命令将领张定和率军攻击。定和与贼人相遇,轻视他们人数少,命令他们投降。贼人不肯投降。定和不穿甲胄,挺身上山,贼人埋伏在岩石下,射箭击中他而死。
唐朝时期,王世充移营到洛北,建造浮桥,全军攻击李密。李密与千余骑兵抵抗,不利,撤退。
世充趁机逼近城下。李密挑选精锐士兵数百人迎击,世充大败,争相逃向浮桥,溺死数万人。
唐太宗命令皇甫继明、白守荣、马绍忠护送军粮到灵州,韶发军乘,分为三批护送,以便敌人到来时防御。还命令田绍斌率兵援接转运,便派遣绍斌合并为一。李继迁得知后,在洛浦河拦截。守荣等人想要攻击,绍斌说:“蕃兵轻佻,不要放弃辎重与他们交战,只需按辔结阵慢慢行进。”守荣等人愤怒地说:“我不受你的节制,你只需率兵来迎接,不要干预我的事。”绍斌于是率领所部,离开辎重四五里。继迁看到绍斌的旌旗,不敢攻击。守荣等人想要邀功,于是与敌人交战。敌人先用弱骑挑战,随后伏兵发动,守荣被敌人打败,溃逃,践踏死者无数。绍斌整顿军队慢慢返回,所部没有损失一人。到达青远与张延州会餐,看到濠中有人裸体呼喊:“我是白守荣。”用绳子拉上来,解下衣服给他。
春秋时期,晋将栾书攻打楚国,即将战斗,楚国早晨逼近晋军布阵(压,逼迫未备)。军吏担忧。裨将范モ上前说:“堵塞井口,夷平灶台,布阵在军中,疏开行首(疏开行首者,当阵前决开营垒为战道。モ音盖;行,户郎反)。栾书说:楚军轻佻,坚守壁垒等待他们,三天必定撤退。撤退时攻击他们,必定获胜。最终打败楚军。
后汉更始初年,光武帝在河北,攻打铜马贼于鄢,吴汉率领突骑来会合清阳。贼人多次挑战,光武帝坚守营垒自守,有出外掳掠的,就攻击夺取,断绝他们的粮道。积月余日,贼人夜晚逃跑。追到馆陶,大败他们。
蜀先主率领大军东伐吴国,吴将陆逊抵抗。蜀主从建平连围至夷陵。
在南边建立了数十个屯兵点,用金银、丝绸和爵位赏赐来引诱和激励各少数民族。
先派遣将领吴班带领数千人在平地上建立营地,想要挑战对方。
各位将领都想攻击他,陆逊说:“刘备全军东下,士气正盛,而且占据高地,防守险要,难以迅速攻下。即使攻下,也难以完全取胜。如果不利,会损害我们的大局,这不是小事。现在只需奖励将士,广泛施展策略,观察其变化。
如果这里是平原广野,恐怕会有快速交战的担忧。现在沿着山行军,形势无法展开,自然会因木石而疲惫,慢慢等待他们的弊端显现。”
刘备知道他的计策行不通,于是带领八千伏兵从山谷中出来。
陆逊说:“之所以不让各军攻击吴班,是因为猜测他一定有巧妙的计策。”
各位将领都说:“攻击刘备应该在初期,现在让他深入五六百里,相持七八个月,各要害已经固守,攻击他一定没有好处。”
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他的军队刚集结,思虑精专,不可轻易进攻。现在他们已经停留很久,没有得到我们的便宜,士兵疲惫,士气低落,计策不再产生。现在正是夹击这个敌人的时候。”
于是先攻击一个营地,没有成功。
陆逊说:“我已经知道如何攻破他们。”
于是命令每人拿一把茅草,用火攻。
不久形势形成,于是率领各军同时进攻,攻打了四十多个营地。
刘备登上马鞍山,布置军队自守,陆逊督促各军四面围攻,敌军土崩瓦解,死者数以万计。
刘备趁夜逃走。
魏末吴将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司马师派镇东将军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抵抗。
丘俭和文钦请求出战,司马师说:“诸葛恪带领军队深入,将军队置于死地,其锋芒难以抵挡。而且新城小而坚固,攻击它未必能攻下。”
于是命令各将高筑壁垒以防守。
相持数月,诸葛恪攻城力竭,死伤过半。
司马师于是命令文钦带领精锐部队迅速前往合榆,切断其归路,丘俭带领军队作为后援。
诸葛恪害怕而逃走。
文钦迎击,大破敌军,斩首万余级。
前赵刘曜派遣将领讨伐羌族,大酋长权渠带领众人据守险要,刘曜的将领游子远多次击败他。
权渠想投降,他的儿子伊馀在众人中大言不惭地说:“即使刘曜亲自来,也如同无人。”
早晨逼近游子远的营门。
左右劝他出战,游子远说:“我听说伊馀有专诸的勇猛、庆忌的敏捷,他的父亲刚败,怒气正盛。而且西兵强劲,其锋芒不可抵挡。不如缓一缓,等他的气势衰竭再攻击。”
于是坚守不战。
伊馀有骄傲的神色,游子远等待他无备,半夜,命令士兵喂马,准备食物;早晨,穿上盔甲,清扫营地而出;天亮时,设伏而战。
擒获伊馀,俘虏了他的所有部下。
唐武德年间,太宗率领军队前往河东讨伐刘武周,江夏王道宗随军。
太宗登上玉壁城观察敌军,回头对道宗说:“敌军依仗人多,来挑战我们,你认为如何?”
道宗回答说:“敌军的锋芒不可抵挡,容易用计策使其屈服,难以用力量与之对抗。命令各军深筑壁垒,高筑城墙,以挫其锋芒。乌合之众,不能持久,粮草耗尽,自然会离散,可以不战而擒。”
太宗说:“你的意见与我不谋而合。”
如果急攻他们,会损耗游击军的力量。外敌突然到来,内外受敌。这是危险的道路。
只需坚守三面,如果敌军从陆路逆袭而来,军粮必然不足。
我用游击兵轻骑切断其粮草运输,可以不战而破。
外敌被破,文钦等必然被我们擒获。
文钦等出攻长围,各军迎击,击退他们。
起初,文钦内部不协调,到了穷途末路,互相猜疑,文钦杀了文鸯,文鸯的儿子文鸯越城投降,被封为将军,封侯。
让文鸯巡城呼喊,文王见城上士兵持弓不发,于是命令攻城并攻下。
东晋平州刺史崔毖暗中联合高句丽及宇文、段国等共同消灭慕容,以分割其土地。
慕容听说后说:“他们相信崔毖的虚言,贪图一时之利,乌合而来。既无统一,也不互相归服,我现在一定能击败他们。然而他们的军队刚集结,锋芒正盛,希望我们速战。如果迎击他们,正中其计。不如静待其变,他们必然会互相猜疑,一是怀疑我与崔毖有阴谋,二是怀疑三国中有与我有韩魏之谋的人。等他们人心涣散,然后取之。”
于是三国攻打慕容,慕容闭门不战,派遣使者送牛酒犒劳宇文,在众人中大言不惭地说:“崔毖昨天有使者来。”
于是二国果然怀疑宇文与慕容有勾结,带兵而归。
宇文悉独官说:“二国虽然回去了,我要独自兼并他们的国家。”
带领所有军队逼近城池,连营三十里。
慕容挑选精锐士兵配给儿子音晃,作为前锋;儿子轮带领精锐骑兵作为奇兵,从侧面出击,冲击敌营;慕容方阵前进。
悉独官自恃人多,不设防备,见慕容军队到来,才率兵抵抗。
前锋刚交战,翰已经进入敌营,接着大举焚烧,敌军大败。
东魏初年,齐高欢多次扬言要讨伐尔朱兆。反复出兵又停止,如此多次。
神武猜测尔朱兆在年初一定会举行宴会,派将领窦奉带领精锐骑兵先行,一天一夜行军三百里。
尔朱兆的军队因宴会而松懈,突然见到窦奉的军队,无不丧气,因而被攻破。
后燕慕容盛占据辽东,辽西太守李朗暗中引后魏军,上表请求发兵抵抗敌人。
慕容盛说:“这一定是诈计。”
召见使者并质问,果然如此。
将其家族全部消灭。
派遣将领李旱带领骑兵讨伐,军队到达建安,召李旱回师。
李朗听说其家族被诛杀,带领二千余户自保。
听说李旱中途返回,以为有内变,不再防备,留下其子守令支,迎接魏军于北平。
李旱得知后,袭击并攻下令支,派遣副将追击李朗,在无终追上并斩杀。
慕容盛对群臣说:“之前召回李旱,是因为李朗刚叛逆,必然忌惮官威,一是联合同类,劫害良善;二是逃亡山泽,难以迅速平定,所以故意召回,以使其懈怠,突然袭击,必然成功。”
群臣都说:“我们想不到。”
后魏陵州木笼獠依仗险要,经常进行抢劫,大将陆腾讨伐他们。
獠族依山建城,攻击难以攻下。
陆腾在城下设置声乐和各种杂技,显示没有战斗意图。
獠族果然放下武器,有的带着妻子儿女到城下观看表演。
知道他们无备,秘密命令各军一起上。
贼人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于是纵兵讨击,全部击败。
周法尚最初从陈国归顺周国,陈将樊猛渡江讨伐他。
周法尚派遣部曲督韩即假装背叛自己,逃到陈国,假意告诉樊猛说:“周法尚的步兵不愿投降。如果军队到来,未必没有战斗者,自然会倒戈。”
樊猛信以为真,带领军队急进。
周法尚假装畏惧,自保于江曲。
樊猛认为战斗不如避开。
公说:“周法尚从大路来,应当避开。如果从西山来,这就会被擒。”
周法尚果然从西山来,在滏水边扎营。
夜里派兵袭击包围,公迎击,击退他们,城中崩溃。
陈安州刺史吴明彻夜里从江中上岸,准备袭击湓城,齐王琳派遣巴陵太守任忠大败他,吴明彻仅以身免。
琳的军队因此东下。
陈国派遣太尉侯、司空侯安都等抵抗。
等认为琳的军队
当时形势正盛,军队被引入芜湖躲避。当时西南风非常急,琳认为这是天意,准备直接攻取扬州。侯等人慢慢从芜湖出发追击,最终击败了他们。
隋朝的来护高志慧在江南叛乱,杨素前去讨伐,叛军在浙江岸边扎营,绵延百余里,船舰刚渡河,就鼓噪前进。来护对杨素说:“吴人轻锐,擅长水战。这些必死的叛军,难以正面交锋。您应该严阵以待,不要与他们交战。请给我数千奇兵,偷偷渡江,突袭他们的营地,使他们退无可退,进无可进,这是韩信破赵的策略。”杨素同意。来护于是带领数百轻舟,直登江岸,突袭了叛军的营地,并放火,烟焰冲天。叛军看到火势,心生恐惧,杨素趁机一举击溃了他们。
李靖跟随河间王孝恭讨伐萧铣,军队到达夷陵。萧铣的将领文士弘率领数万精兵驻扎在清江,孝恭想进攻,李靖说:“文士弘是萧铣的猛将,士兵骁勇。现在他们刚失去荆门,全军出战,这是救败之师,恐怕难以抵挡。我们应该暂时停在南岸,不要与他们正面交锋。等他们士气衰落,再全力出击,必定能击败他们。”
孝恭不听,留下李靖守营,自己率军与叛军交战。孝恭果然战败,逃回南岸。
梁朝的司州刺史柳仲礼留下长史马岫守安陆,自己率领一万步骑进攻襄阳。西魏的将领杨忠率军南伐,攻下了梁朝的隋郡,进而包围了安陆。柳仲礼听说隋郡失陷,担心安陆守不住,于是急忙回师救援。
众将担心柳仲礼回来后安陆难以攻下,请求立即进攻。杨忠说:“攻守形势不同,不能急于求成。如果拖延时间,劳师动众,内外受敌,这不是好计策。南方人擅长水战,不擅长野战。柳仲礼回师,已经在路上,我们可以出其不意,用奇兵突袭他们,他们懈怠,我们奋勇,一举必克,安陆自然会投降,其他城池也可以传檄而定。”于是挑选了两千精骑,衔枚夜行,在氵崇遇到了柳仲礼。杨忠亲自冲锋陷阵,擒获了柳仲礼,俘虏了所有吴军。安陆和竟陵郡都投降了,正如杨忠所料。
后周派遣将领率领突厥军队逼近齐国的晋阳。齐国的将领段韶抵御他们。当时大雪过后,周军以步兵为前锋,从西山下,离城二里。众将想迎击,段韶说:“步兵的体力有限,现在积雪深厚,迎战不便,不如列阵等待。他们劳累,我们安逸,必定能击败他们。”不久交战,大败周军,敌军前锋全部被歼灭,其余部队连夜逃跑。
唐武德年间,太宗在汜水东与窦建德交战。窦建德列阵,绵延数里。太宗带领数骑登高观察,对众将说:“敌军渡过险地后喧哗,说明军纪不严;逼近城池列阵,是轻视我们;列阵久了,士兵饥饿,必定会自行撤退。我们趁他们撤退时进攻,必定能取胜。”窦建德列阵从早上到中午,士兵饥饿疲倦,都坐下来,还争着喝水。太宗说:“可以进攻了!”于是交战,大败窦建德,生擒了他。
楚汉相持时,汉王与项羽在广武之间对话。汉王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项羽大怒,用弩箭射中汉王,伤到了胸部,汉王却摸着脚说:“敌人射中了我的脚趾(伤胸而摸脚,是为了安抚众人)。”汉王受伤后卧床,张良坚持请汉王起来,巡视军队以安抚士兵,不让楚军乘胜追击。汉王巡视军队时,伤势严重,于是骑马进入成皋。
后汉的耿征讨张步,被飞箭射中大腿,耿用佩刀割断箭杆,左右无人知晓,直到傍晚才结束战斗。
吴汉征讨苏茂,与苏茂交战,堕马伤了膝盖,回到营中。众将说:“大敌当前,您受伤卧床,士兵们会感到恐惧。”吴汉于是裹伤而起,杀牛犒赏士兵。士兵们被激怒,士气倍增。
萧衍举兵指向建康,到达新林。杨公则从越城移驻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
杨公则曾登楼观察敌军,城中远远看到他的旗帜,敌军用神锋弩射他,箭矢穿透了胡床,左右的人都大惊失色。杨公则说:“敌人差点射中我的脚。”谈笑如常。东昏侯夜里挑选勇士进攻杨公则,栅中军队惊扰,杨公则坚持不起,慢慢下令反击,东昏侯的军队于是撤退。杨公则所率领的都是湘州人,素来被认为怯懦,城中轻视他们,每次出战,总是先攻击杨公则的营垒。杨公则激励士兵,取得了更多的胜利。
武帝派遣曹仲宗等人进攻魏国的涡阳,又任命韦放为明威将军,统领军队会合。魏国的大将费穆率军突袭,韦放的军营还未建立,麾下只有二百余人,韦放的堂弟韦洵骁勇有力,单骑冲杀,屡次击退魏军。韦洵的马也被伤,无法前进,韦放的头盔被三箭射穿,众人都大惊失色,请求韦放突围。韦放厉声呵斥道:“今天只有死战到底。”于是脱下头盔下马,据守胡林指挥,士兵们都拼死战斗,以一当百,最终大败魏军,敌军营垒一时崩溃。
宋安守忠在淳化年间调任雄州知州,正与僚属宴饮,有军校谋反,披甲到门前,门吏狼狈进来报告,守忠谈笑自若,慢慢对座客说:“这些人不过是酒狂罢了。”立即擒获了他们。人们非常佩服他的气量。
驸马都尉王承衍掌管天雄军,当时契丹入侵镇阳,敌军骑兵到达冀州,离魏州二百里,邻境戒严,城中大乱。正值上元节,王承衍独自下令在市场和佛寺点灯设乐,与宾客僚属游宴到天亮,人们因此安定下来。
雍熙年间,宋朝大军北伐,幽州道行营前军都监郭守文与敌军遭遇,被流箭射中,神色不变,督战更加急迫。左右随从都不知道他受伤。
景德年间,契丹入侵,皇帝亲临澶渊,任命向敏中为鹿阝延部署,掌管延州,赐予密诏,将西部边境全权交给他,允许他便宜行事。向敏中得到诏书后藏起来,处理政事如常,边境因此安定。皇帝离开后,他才拿出之前的诏书。
少府少监雷有终讨伐蜀贼李顺,进军到广安军。军营濒临江边,三面立栅,夜里阴晦,贼军突然到来,鼓噪举火,士兵们恐惧,雷有终安坐梳发,神色自若。贼军合围后,雷有终带领奇兵从背后袭击,贼军惊扰,跳水而死的无数。
汉景帝时吴楚叛乱,周亚夫率兵讨伐。吴楚军队缺粮,想撤退,多次挑战,周亚夫不出战。夜里军中惊乱,内部互相攻击,扰乱到帐下,周亚夫坚持不起,不久又安定下来。
魏将张辽因为荆州未定,驻扎在长社。临出发时,军中有谋反者,夜里惊乱,起火,全军大乱。张辽对左右说:“不要动,否则整个军营都会反叛。一定有人制造混乱,想动摇军心。”于是下令军中:“不反叛的人,安坐不动。”张辽亲自带兵,站在中阵。不久,局势安定,抓住了首谋者,全部处死。
后汉诛杀王郎后,收缴文书,发现官吏与王郎勾结诽谤的数千封信。光武帝不看,召集众将全部烧掉,说:“让那些心怀不安的人自己安心。”东晋末年,敌军逼近建邺。荆州都督刘道规派遣别将檀道济、刘彦之赴援朝廷,被敌军击败。当时雍州刺史鲁宗之从襄阳赶来救援,有人说鲁宗之不可靠。
测试。道规于是独自驾车迎接他们,大家都感到高兴。
大家商议想让檀道济、刘彦之一起攻打荀林等人,道规说:“除非我自己去,否则无法决定。”于是让宗之留守,委以重任,率领众将击败了贼军。
当时蜀地的谯纵又让桓谦侵犯江陵,建为荆州刺史。
道规击败了他们,斩杀了桓谦和荀林。
最初桓谦到达江边时,江陵的士人和百姓都写信给桓谦,透露城内的虚实。道规将这些信全部烧毁,大家才感到安心。
江汉的士人和百姓感激他烧毁书信的恩情,没有二心。
唐朝李晟的军队进入京城,驻扎在含元殿,他命令各军说:“长安的士人和百姓,大多陷落在贼军手中,如果稍有惊动,就不是讨伐罪人、慰问百姓的本意了。我和你们都有家室,离别多年,现在已成功,相见不晚,五天内不得擅自通家信。违令者斩。”
于是派京兆尹李齐运告知百姓:居民安居,秋毫无犯。
尚可孤的军人中有擅自夺取贼军马匹的,李晟的大将高明曜俘虏了贼军的一名女妓,司马亻由夺取了两匹贼军的马,李晟都立即斩杀了他们,没有人敢抬头看。
士人和百姓无不感动,都流泪叹息,远方居民也有经过一夜才知道的。
辨别诈伪,宋朝太平兴国年间,马知节领兵驻守秦州清水。当时李飞雄假扮驿使,声称有诏书到达边境,召见马知节和刘文裕等人,准备加害他们。
马知节识破了他的诈伪,于是告诉刘文裕,反而抓住了李飞雄,查办他的奸计并灭了他的家族。
裴济担任镇州知州,立春那天出土牛祭祀。祭祀刚结束,有士兵扶着牛离开。
裴济观察他的举止,知道他想发动叛乱,立即命令抓住他,果然有数千名叛乱者,已经劫持了城门。全部搜捕并腰斩,军民肃然。
裴济监督戍兵在威虏军,途中经过镇州。夜晚有贼军骑兵敲城门,大喊:“官军来了。”州将信以为真,催促守门官吏开门。
裴济立即制止,说:“这一定是假的。”到了早晨,果然有贼军逃走了。太宗嘉奖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后集-卷七-注解
持重:指在军事行动中保持稳重,不轻易出击,等待最佳时机。这种策略强调耐心和谨慎,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秦王翦: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曾多次为秦国扩张领土。
李信: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与王翦一同参与多次军事行动。
荆:指楚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与秦国多次交战。
汉赵充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以善于持重和爱护士兵著称。
西羌: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金城: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附近。
曹公:指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马超: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以勇猛著称。
韩遂:三国时期的军阀,曾与马超联合对抗曹操。
贾诩: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谋士,以智谋著称。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智慧和忠诚著称。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以智谋和持重著称。
梁韦:南朝梁的将领,以勇猛和持重著称。
李嗣昭: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以勇猛和机智著称。
公子: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因轻敌而被秦国俘虏。
卫鞅:即商鞅,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改革家,以变法著称。
陶侃:东晋时期的著名将领,以持重和爱护士兵著称。
朱序:东晋时期的将领,因轻敌而被前秦俘虏。
谢琰:东晋时期的将领,因轻敌而被孙恩击败。
慕容翰:十六国时期后燕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乞伏益州:十六国时期西秦的将领,因轻敌而被姜乳击败。
莫多娄贷文:东魏的将领,因轻敌而被宇文泰击败。
王则:北魏的将领,因轻敌而被邢果击败。
贺若:后周时期的骠骑大将军,以智勇双全著称,曾在湘州战役中以少胜多,但因轻敌而最终失败。
侯贞:陈朝将领,与安都等人围攻湘州,设伏击败贺若,但因贺若的智谋而最终失败。
薛世雄:隋朝右翊卫将军,奉命讨伐窦建德,因轻敌不设防而被窦建德偷袭,导致大败。
窦建德: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曾占据河北地区。
姜宝谊:唐朝右武卫将军,因轻敌被刘武周部将黄子英设伏击败,最终被擒。
赵景慈:唐朝行军总管,因轻敌被尧君素设伏击败,最终被擒。
郭孝恪:唐朝安西都护,因轻敌被龟兹相那利偷袭,最终战死。
程千里:唐朝上党郡长史,因轻敌被贼将葵希德设伏击败,最终被擒。
李仁矩:后唐阆州节度使,因轻敌被董璋击败,最终被擒。
任圜:后唐副招讨使,以智谋击败康延孝,成功擒获叛将。
吴子: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因轻敌被楚将牛臣设伏射杀。
屈瑕:楚国将领,因轻敌被罗国与卢戎联军击败,最终自缢身亡。
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因轻敌在征讨吐谷浑时被伏兵射杀。
王世充:隋末割据势力首领,因轻敌被李密击败,损失惨重。
皇甫继明:唐朝将领,因轻敌被李继迁设伏击败,最终战死。
栾书:春秋时期晋国将领,以智谋击败楚军,成功挫败楚国的进攻。
光武:指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陆逊: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以智谋击败蜀汉大军,成功保卫吴国。
逊:指陆逊,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将领,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
备:指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以仁德和军事才能闻名。
吴班:蜀汉将领,刘备的部下。
掎角:军事术语,指从两侧夹击敌人。
焱沛:形容火焰旺盛,此处比喻战事激烈。
诸葛恪: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诸葛亮的侄子,以智谋著称。
司马师: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司马懿的长子。
权渠:羌族的大酋长。
伊馀:权渠的儿子,以勇猛著称。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以文治武功著称。
刘武周: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
江夏王道宗:唐朝宗室,李世民的弟弟。
崔毖:东晋时期的平州刺史。
慕容:东晋时期的辽东地区割据势力首领。
高欢:北齐的开国皇帝,东魏时期的权臣。
尔朱兆:北魏末期的军阀。
慕容盛:后燕的皇帝。
李朗:后燕的辽西太守。
陆腾:后魏的将领。
周法尚:南北朝时期的将领,曾效力于陈朝和北周。
吴明彻:陈朝的将领。
齐王琳:南北朝时期的割据势力首领。
芜湖:位于今安徽省芜湖市,古代为重要的军事要地,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扬州:古代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历史上是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军事重镇。
侯:古代将领名,具体历史背景不详,可能为南北朝时期的将领。
隋来护:隋朝将领,名高志慧,曾参与平定江南叛乱。
杨素:隋朝著名将领,曾多次平定叛乱,功勋卓著。
韩信:西汉初年著名军事家,曾助刘邦建立汉朝,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
李靖:唐朝著名军事家,曾参与平定多场叛乱,功勋卓著。
萧铣: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曾占据江南地区。
文士弘:萧铣的将领,以骁勇善战著称。
柳仲礼:梁朝将领,曾任司州刺史。
杨忠:西魏将领,曾率军南伐,攻占梁朝城池。
段韶:北齐将领,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
汉王:指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项羽:秦末汉初的著名军事家,曾与刘邦争夺天下。
张良:西汉初年著名谋士,曾助刘邦建立汉朝。
耿:东汉将领,曾参与平定张步叛乱。
吴汉:东汉将领,曾参与平定苏茂叛乱。
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曾举兵攻占建康。
杨公则:南朝梁将领,曾参与保卫建康。
曹仲宗:南朝梁将领,曾参与攻魏涡阳。
韦放:南朝梁将领,曾任明威将军。
费穆:北魏将领,曾率军掩至梁军营地。
安守忠:北宋将领,曾任雄州知州。
王承衍:北宋驸马都尉,曾任天雄军知军。
郭守文:北宋将领,曾任幽州道行营前军都监。
向敏中:北宋将领,曾任鹿阝延部署。
雷有终:北宋将领,曾任少府少监。
周亚夫:西汉将领,曾参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张辽: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
檀道济:南朝宋名将,以勇猛善战闻名,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刘彦之:南朝宋将领,与檀道济齐名,共同参与军事行动。
鲁宗之:东晋将领,曾任雍州刺史。
道规:南朝宋时期的将领,以智勇双全著称,曾多次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安定。
荀林:南朝宋时期的叛军首领,后被道规击败并斩杀。
桓谦:南朝宋时期的叛军首领,曾寇江陵,后被道规击败并斩杀。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古代为重要军事重镇。
李晟:唐朝名将,以平定安史之乱闻名,军纪严明,深得军民爱戴。
含元殿:唐朝长安城内的宫殿,为皇帝举行大典和接见外宾的地方。
马知节:北宋将领,以智勇双全著称,曾多次平定叛乱。
李飞雄:北宋时期的叛军首领,曾假冒诏使,后被马知节识破并擒获。
裴济:北宋将领,以智勇双全著称,曾多次平定叛乱,维护地方安定。
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古代为重要军事重镇。
威虏军:北宋时期的军事重镇,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后集-卷七-评注
本文通过多个历史事件,展示了‘持重’这一军事策略的重要性。持重不仅是一种战术,更是一种战略思想,强调在战争中保持冷静和耐心,避免因轻敌或急躁而导致失败。
在秦王翦的故事中,王翦通过坚壁清野、休养生息的策略,最终大破荆军。这一策略的成功在于王翦能够忍耐荆军的多次挑战,等待最佳时机出击。这种持重的态度不仅赢得了士兵的信任,也确保了战斗的胜利。
汉赵充国的故事则进一步展示了持重的价值。赵充国在面对西羌的挑衅时,选择了不轻易出击,而是通过远斥候和坚壁清野的策略,最终使羌寇自行瓦解。这种策略的成功在于赵充国能够冷静分析敌情,避免因小利而冒险。
曹操与马超、韩遂的战斗中,曹操通过示弱和伪装的策略,最终击败了对手。这一策略的成功在于曹操能够灵活运用持重的思想,既避免了正面冲突,又通过伪装和示弱迷惑了敌人。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峙中,诸葛亮通过分兵屯田和激怒司马懿的策略,试图打破僵局。然而,司马懿的持重态度使得诸葛亮的策略未能奏效。这一事件进一步证明了持重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
梁韦、李嗣昭、陶侃、朱序、谢琰、慕容翰、乞伏益州、莫多娄贷文和王则的故事,则从反面展示了轻敌的后果。这些将领因轻敌而导致的失败,进一步凸显了持重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多个历史事件,深入分析了持重这一军事策略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持重不仅是一种战术,更是一种战略思想,强调在战争中保持冷静和耐心,避免因轻敌或急躁而导致失败。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历史事件,展现了轻敌带来的严重后果。无论是后周的贺若、隋朝的薛世雄,还是唐朝的姜宝谊、赵景慈等人,都因轻敌而最终失败。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中智谋与勇猛的重要性,也揭示了轻敌的致命弱点。
在这些故事中,轻敌往往表现为对敌情的低估、对自身实力的过度自信,以及对敌方策略的忽视。例如,贺若在湘州战役中因轻敌不设防,最终被陈将侯贞设伏击败;薛世雄在讨伐窦建德时,因轻敌不设防而被窦建德偷袭,导致大败。这些事件都表明,轻敌不仅会导致战术上的失败,还可能引发战略上的全面崩溃。
然而,文中也展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后唐的任圜通过智谋击败康延孝,成功擒获叛将;晋将栾书通过坚壁清野的策略,成功挫败楚国的进攻。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智谋和谨慎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古代战争中的智慧与谋略。古代将领不仅需要具备勇猛的战斗力,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轻敌不仅是对敌方实力的低估,更是对自身智慧的忽视。因此,这些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后人的警示。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每个故事都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揭示了轻敌的严重后果,同时也展示了智谋和谨慎的重要性。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也使得历史教训更加深刻。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故事不仅是对古代战争的记录,更是对后人智慧的传承。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后人可以学习到战争中的智谋与策略,避免重蹈覆辙。同时,这些故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为我们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军事策略和战争故事,展现了古代将领的智谋和军事才能。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战争中的策略运用、心理战以及对敌情的精准判断。
首先,陆逊在面对刘备的挑战时,表现出极高的战略眼光。他深知刘备军队的锐气正盛,且占据有利地形,因此选择暂时不战,而是通过奖励将士和广施方略来观察敌情。这种以静制动的策略,体现了陆逊的深谋远虑。
其次,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时,司马师采取了高垒深壁的策略,避免了与诸葛恪正面交锋。这种策略不仅消耗了诸葛恪的兵力,还使其在攻城过程中遭受重大损失。司马师的决策显示了他在军事上的冷静和理智。
再次,刘曜讨伐羌族时,游子远在面对伊馀的挑战时,选择了坚壁不战,等待敌人气竭后再出击。这种策略不仅避免了与敌人的正面冲突,还通过心理战使敌人产生骄纵情绪,最终取得了胜利。
此外,唐太宗在讨伐刘武周时,采纳了江夏王道宗的建议,采取深壁高垒的策略,挫败了敌人的锐气。这种策略不仅避免了与敌人的正面冲突,还通过消耗敌人的粮草和士气,最终取得了胜利。
最后,崔毖在应对三国联军时,通过闭门不战和送牛酒犒劳宇文部,成功地离间了三国之间的关系,最终使三国联军自行瓦解。这种策略不仅避免了与敌人的正面冲突,还通过心理战使敌人产生猜疑,最终取得了胜利。
总的来说,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将领的智谋和军事才能,还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策略运用和心理战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将领们在战争中的决策过程和思维方式。
这段古文记载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军事战役和将领的智谋,展现了古代将领在战争中的智慧与胆识。通过这些战役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战争中的策略运用、将领的应变能力以及士兵的士气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首先,文中提到的隋朝将领杨素在平定江南叛乱时,采纳了来护的建议,采用奇兵突袭的策略,成功击破敌军。这一战役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奇正相生的战术思想,即通过出其不意的攻击打乱敌军的阵脚,从而取得胜利。
其次,唐朝名将李靖在讨伐萧铣时,提出了以逸待劳的策略,主张在敌军士气低落时发动攻击。这一策略体现了古代战争中“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战术原则,即避免与敌军正面交锋,等待敌军疲惫时再发动攻击。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北齐将领段韶在大雪之后,选择以逸待劳的策略,成功击败了敌军。这一战役展现了古代将领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应变能力,以及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增强己方的优势。
最后,文中还记载了刘邦在与项羽对峙时,通过矫情安众的策略,稳定了军心。这一策略体现了古代将领在战争中如何通过心理战术来稳定军心,避免因将领受伤而导致军心涣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战役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将领在战争中的智慧与胆识,以及如何通过策略运用、应变能力和心理战术来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些战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智慧。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南朝宋和北宋时期几位著名将领的军事事迹,展现了他们的智勇双全和严明的军纪。首先,道规在南朝宋时期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不仅以单车迎敌,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自信,还在众议纷纭时坚持亲自出战,最终击败了叛军首领荀林和桓谦,维护了江陵的安定。道规焚烧江陵士庶与叛军的书信,不仅消除了内患,还赢得了江汉士庶的感激和忠诚,这一举动体现了他的智慧和仁德。
其次,唐朝名将李晟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军纪严明,严禁士兵骚扰百姓,甚至对违令者严惩不贷。他的这一行为不仅赢得了长安士庶的感激和信任,还树立了良好的军纪形象,为后世将领树立了榜样。李晟的严明军纪和仁爱之心,使得军民关系和谐,为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再次,北宋时期的马知节和裴济也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马知节识破了李飞雄的诈伪,不仅保护了自己和刘文裕,还揭露了叛军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安定。裴济在镇州立春日出土牛以祭时,敏锐地察觉到了士兵的异常举动,及时制止了叛乱的发生,展现了其过人的洞察力和决断力。
这些将领的事迹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个人才能和品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军事和政治环境。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严明的军纪和仁爱之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这些历史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和政治智慧,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