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四-原文
车战,三代用之,秦汉而下,寝以骑兵为便,故车制湮灭,世莫得详。
至汉卫青击胡,以武刚车自环为营,纵骑兵出击,单于于是遁走。
李陵深入胡地,猝与虏遇,众寡不敌,陵以大军为营,引士于外,千弩俱发,虏乃解去。
晋马隆讨树机能,贼乘险设伏,遏绝隆前后,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以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遂平羌众。
唐马燧亦造战车,蒙以狻猊象,列戟于后,行则载兵甲,止则为营阵,或塞险以遏奔冲。
宋咸平中,吴淑上议,复谓平原广野,胡骑焱至,苟非连车以制之,则何以御其奔突?故用车战为便(其制:取常用车,接其斯扼,驾以一牛,布为方阵,四面皆然。东西鳞次,前后栉比,车上置枪,以刃残向上,蔽革以防火攻。列士卒于外,前行持枪盾,后行持弓弩。贼至,令兵士上车,每车载四人,皆持弩。
军阵之内数十步间,连六车或四牛,上为重屋,施强弩。贼至,击鼓为节以射之,虏不能犯,乃出骑兵以击之)。此数者,皆谓以车为卫,则非三代驰车击战之法,然自足以御敌制胜也。
惟唐房击安禄山,用春秋车战之法,以车二千乘,夹以马步,贼顺风扬尘鼓噪,牛皆震骇,因缚刍纵火焚之,人畜挠败,遂遁走。此亦古今殊时,而用有利害也。
则知车战之法,所以躏烁强阵,止御奔冲,行则负载粮械,止则环作营卫,其用一也,其制则不必尽同。取地之所利,与敌人之所害,或因或改,便于施用而已。其用车之要,古兵法皆具之,今列于左。
兵法曰:用车之法,五车有一长,十车有一吏,五十车有一卒,百车有一将。
易战之法,五车为列,前后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十步。险战之法,车必循道,十车为一聚,二十车为一屯,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队间三十六步,五车一长,纵横相去一里。易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八十人,八十人当一车;一车当十骑,十骑当一车。车骑者,军之武兵也,故十乘败千人,百乘乱万人。
用车之道,阴湿则停,阳燥则起;贵高贱下,驰其要害,逐其粮草;若进若止,必从其道。敌人若起,必遂其迹。其士须选少壮乔健,走追奔马,及驰而乘之,则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缚车旗,力可引其八石,能射前后左右便习者,名武车之士,眷之不可以不厚也。然用车之道,死地有十,胜势有八,不可不审察也。
可往而无以还者,车之死地;越绝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前易后险者,车之用地;陷之险阻,出而无以返者,车之绝地;圯下渐泽,黑土粘埴者,车之劳地;左险右易,上陵仰阪者,车之逆地;殷草横亩,犯历深泽者,车之拂地;车少地易,与步不敌者,车之败地;后有沟渎,左有深水,右有深堑者,车之坏地;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溃地陷,前不能进,后不能解,车之陷地。此十者,车之死地也。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见避。
凡以车陷敌者,敌之前后,行阵未定,即陷之;旌旗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后,或坐或起,即陷之;阵坚不固,士卒前后相顾,即陷之;前往而疑,后恐而怯,即陷之;三军卒惊,皆薄而起,即陷之;战于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势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莫之御也。
至若胡骑剽轻,以安车制之,适当其理;河朔坦平,以车骑行之,正得其便。前贤著说,皆可推用。故谓以车御侮,以骑逐利,行有所恃,止有所息,居则不可犯,动则不可失机,此用车之利。
用骑兵法曰: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击便寇、绝粮道也。置骑之法,凡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为阵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四百,队间五十步。险战之法,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
三十骑为屯,六十骑为辈,十骑一更,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复故处。易战之法,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一车当六骑,六骑当一车。车骑者,军之兵武也,故十骑乱百人,百骑败千人。
选士之法:取年四十已下,长七八尺,材必健疾,力迈伦等,能驰骑而善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超越沟堑,驰上陵,逾险阻,绝大泽,涉名水,敢犯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养之不可不厚也。
故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异用。
若乃逆敌始至,乘乱击虚,追败离结,邀前蹑后,断敌粮道,掠其辎重,攻其关津,绝其桥梁,掩其不备,击其未整,攻其懈怠,出其不意,烧其积聚,掠其市里,空其田野,俘其子弟,此十六者,骑之所长也。
加以能合能离,能寇能追;百里之期不终日,千里之赴不隔旬;倏而集,忽而散;利则击,否则回;三军既合,阵已成列,击首则应尾,备前则冲后。古之善骑者无阵不摧,此又骑之捷利也。
故用骑之道,有八胜、九败。敌人始至,行阵未定,前后不属,车陷其所,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敌人行阵整齐坚固,士卒欲斗,吾骑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来,疾驱而风,疾击而电,白昼而昏,数更旗鼓,变易衣服,敌人可克。敌人行阵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其左右,翼而敌之,敌人必惧。敌人日暮,抽军翼其两傍,疾击其后,或扼其垒门,无令得交,敌人必败。敌人涉险而来
山耳。
若列阵于此,各设奇兵为应,使其久莫能进,众将疲弊时,以偏师轻骑逼而挠之。
如敢来犯,深入力战,彼将颠覆不暇也。”
咸平中,虏犯边,真宗命诸将择锐卒,散为游兵,伺戎首南侵,我取径道趋幽燕,取其车帐,仍俾边郡应援之。
景德初,亦命我军大阵帷驻中山,别择四健将,分握精骑,伺虏至,则间道深入北境,挠虏腹心,以牵制之。
所部皆听便宜,不取上将节制。
此四者,亦因地用奇之术也。
料敌将夫敌国治戎,交和而舍,不以冥冥决事,必先探其将能否而后战。
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
左右既震,则敌虽众,必擒其将。
故其将愚而信人者,可诱而诈;贪而忽名者,可货而赂;轻变无重者,可劳而因;上富而骄、下贫而怨者,可离而间(可用间也)。
凡两军相望,而患不知其可将者,当令贱而勇者,将吾轻锐之众,犯而挑之,观敌之来: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见利佯为不知,此智将也,勿遽与战;若其众喧哗,旗幡纷乱,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此愚将也,虽众可败。
又若两军相持,未战未挑,欲知敌将之谋也,何以能之?
曰:彼士马骁雄,反示我以羸弱;阵伍齐整,反示我以不战;见小利佯为不敢争,必奇兵诱以奔北;内实严备,而外为弛慢,频使谍来,托以忠告;或执使以相忿,或厚赂以相悦;移军则减灶,合营则偃旗;非得地而不舍,非全军而不侵;以多举少,必候晨朝,以寡击众,必候日暮。
如此,则兵多诡伏,将有深图,理须曲为防备也。
兵法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是也。
察敌形兵法曰: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远而挑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言远求挑者,恃其所处平易,利于作战,故欲我进前);众木动者,来也(伐木除道欲来);众草多障者,疑也(泽中结草障蔽道分,以致疑我,恐见追摄也);鸟起者,伏也(下有伏兵);兽骇者,覆也(敌阵张翼,来复我军);尘高而锐者,车来也(车马行疾,尘土冲起);尘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驱者,进也(军在诡诈。两敌使在其间,观其言之发,可料其情);轻骑先出,居其侧者,障也(障兵欲战);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或有外兵相应之期,专候吉时);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向人见利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食肉,军无粮也(杀马食肉,是无储蓄也);悬缶不返其舍者,穷寇也(军无悬缶者,悉破之,示不复炊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谆翕,两人切语貌。士卒怒将,则私语作诽);数赏者,窘也(军骄,不有战,数赏以劝之,此窘迫也);屡罚者,困也;先果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先行刻暴以示强,欲士卒畏服。不以刑法,德政不精之);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徐进徐退谓之谢。如此,倦战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者,有奇谋也;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币重而言甘,诱我也。
兵非益多,足以并力料敌取足而已。
若不虑而易于敌者,必擒于人也。
太公亦谓用兵之法,大要在审察敌人。
其形之变,十有五变。
见贿击之,新集可击(敌初至,行阵未整),未食可击(敌军或阵,日高未馈食),奔走可击(行阵失次,用力不齐,布阵不均),不戒可击(我示弱诱敌,敌不设备),不顺可击(逆风向水向山之谓也),动劳可击(倍道无行,人马未歇,未申约束,夜行于路,阵虽成列,前后不整),将离可击(大将已离士卒,独在小将。小将无威,不能率人,人皆不服),长路可击(远行争路,昼夜不马),扰乱可击(敌未成列,纵不相属,横行相战或生或立),不暇可击(贪利求食,不暇成阵),候济可击(渡河半济),险路可击(山路险狭,沮泽泥陷,车马单行,左右难救),警怖可击(厄路相逢,都无备拟,鼓噪掩击,三军怖惧),不定可击(阵数移易,人马候望)。
皆谓乘其不备,出其不意,使其不能为计也。
吴起曰:其进退多疑,其众无依,可震而走;士轻其将,而有归心,塞易开险,可要而取(疑为不决也。无依无利度者,怯也。士轻其将,为无威也。审易开险,得地形也。可要而取,言其易也);进道易,退道难,可来而前(可诱敌使前);进道险,退道易,可薄而击;居军下湿,水无所通,霖雨数至,可灌而沉;居军荒泽,草楚幽秽,可焚而灭;停久不移,将怠士懈,可潜而袭;日暮道远,士众劳倦,饥未及食,解甲而息,可乘而虏。
此八者,不可不察也。
凡敌,又有不卜而与战,不占而避之者八。
夫疾风大寒,剖冰济水,不惮艰难,一也。
盛夏炎暑,早行晏止,士卒饥渴,务于取远,二也。
师既淹久,粮食无备,百姓怨嗟,妖祥数起,上不能止,下无其准,前攻失序,言声高遽,三也。
军资既竭,薪刍又寡,天多阴雨,欲掠无所,四也。
兵徒不多,地又不利,人马疾瘼,四邻莫至,五也。
将薄吏轻,士卒不固,三军数惊,师徒无助,六也。
战胜而骄,士卒献功,行伍失序,军中
哗乱,七也(一本作:道遂日暮,士庶劳惧,倦而未食,解甲而息,亡也)。
阵而未定,舍而未毕,行坂涉险,半隐半出,八也。
诸如此者,击之勿疑。
若其土地广大,财富人众,惠施流传,赏信行察,发必得将,陈功居列,任贤使能,师徒之众,兵甲之精,四邻之助,大国之援,凡此不如敌人者,避之勿疑。
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兵法又当视敌鼓角、人马队伍喧静以避之。
凡金铎之声下以浊,鼓鼙之音隰如沐,旗帜皆重而自垂曳如沾雾,此衰败之兆也。
戎马惊奔,士卒恐惧,妖言相惑,或以耳相属,此溃散之象也。
队伍扰乱,行阵不定,或坐或起,言语喧噪,此军乱之象也。
皆可乘而攻取也。
虽然,见敌之意可击如此,又当反虑敌人矫计诱我。
所谓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半进半退之类,宜密察之,此必有奇伏之变。
虽云鸟起者下有伏兵,其或自伏兵之上,谲为妻鸟,安高不动;或竦人立于草木之中,挽弓别弹以祛飞鸟,令人疑之之类,则察者又须以他事参验而后动。
故曰:察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以众攻众,众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备攻备,备存不攻。
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脆,释难而攻易,此百胜之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四-译文
车战在夏、商、周三代被广泛使用,到了秦汉以后,逐渐被骑兵取代,因此战车的制造技术逐渐失传,后世很少有人了解。
到了汉代,卫青攻打匈奴时,用武刚车围成营垒,然后派骑兵出击,匈奴单于因此逃走。
李陵深入匈奴领地,突然遭遇敌军,寡不敌众,李陵用大军围成营垒,士兵在外围,千弩齐发,敌军因此撤退。
晋代的马隆讨伐树机能时,敌军利用险要地形设下埋伏,截断了马隆的前后路。马隆根据八阵图制作了偏箱车,地势开阔时用鹿角车围成营垒,道路狭窄时则在车上搭建木屋,边战边前进,最终平定了羌族叛乱。
唐代的马燧也制造了战车,车上装饰着狻猊的图案,后面排列着戟,行军时装载兵器和铠甲,驻扎时则作为营垒,有时还用来堵塞险要地形,阻挡敌军的冲锋。
宋咸平年间,吴淑上书建议,认为在平原和广阔的原野上,胡人的骑兵迅速到来,如果不使用战车来阻挡,如何抵御他们的冲锋?因此使用车战更为方便(具体做法是:用普通车辆,连接起来,用一头牛拉动,布置成方阵,四面都是如此。车辆排列整齐,前后紧密相连,车上放置长枪,枪尖朝上,用皮革覆盖以防敌军火攻。士兵站在车外,前排持枪和盾牌,后排持弓弩。敌军到来时,命令士兵上车,每辆车载四人,都持弩。
在军阵内部,每隔几十步,连接六辆车或四头牛,车上搭建高台,放置强弩。敌军到来时,击鼓为信号,士兵齐射,敌军无法靠近,然后派出骑兵出击)。这些做法都是以战车为防御手段,虽然不同于三代时期的车战方法,但足以抵御敌人并取得胜利。
只有唐代的房琯在攻打安禄山时,使用了春秋时期的车战方法,用两千辆战车,夹以步兵和骑兵,敌军顺风扬尘、鼓噪呐喊,牛群受惊,房琯因此用草料纵火焚烧,人畜混乱,最终敌军逃走。这也说明古今时代不同,使用战车的利弊也不同。
由此可见,车战的方法可以用来摧毁强大的敌军阵型,阻挡敌军的冲锋,行军时装载粮草和兵器,驻扎时则围成营垒,其用途是一致的,但具体做法不必完全相同。根据地形和敌人的弱点,灵活调整,便于使用即可。关于战车使用的要点,古代兵法中都有详细记载,现列举如下。
兵法上说:使用战车的方法,每五辆车设一名队长,每十辆车设一名官吏,每五十辆车设一名卒长,每百辆车设一名将领。
在平坦地形作战时,五辆车为一列,前后相距四十步,左右相距十步,队伍之间相距六十步。在险要地形作战时,战车必须沿着道路行进,每十辆车为一组,每二十辆车为一队,前后相距二十步,左右相距六步,队伍之间相距三十六步,每五辆车设一名队长,纵横相距一里。在平坦地形作战时,一辆战车相当于八十名步兵,八十名步兵相当于一辆战车;一辆战车相当于十名骑兵,十名骑兵相当于一辆战车。战车和骑兵是军队的主要战斗力,因此十辆战车可以击败一千名敌军,百辆战车可以扰乱一万名敌军。
使用战车的原则是:阴湿天气时停止行动,干燥天气时迅速行动;重视高地,轻视低地,迅速占领要害,追击敌军的粮草;无论是前进还是停止,都必须遵循道路。如果敌军行动,必须紧随其后。士兵必须选择年轻力壮、行动敏捷的人,能够追赶奔马,迅速上车,能够在前后左右上下灵活移动,能够束缚车旗,力量足以拉动八石重物,能够熟练射箭的人,称为武车之士,必须给予优厚的待遇。然而,使用战车有十种死地,八种胜势,必须仔细审察。
无法返回的地方是战车的死地;跨越险阻,追击远行的敌军是战车的竭地;前方平坦后方险要是战车的用地;陷入险阻无法返回是战车的绝地;地面湿滑、泥土粘稠是战车的劳地;左侧险要右侧平坦,上坡仰攻是战车的逆地;草丛茂密、深泽遍布是战车的拂地;战车少、地形平坦,与步兵不敌是战车的败地;后方有沟渠,左侧有深水,右侧有深堑是战车的坏地;连续多日大雨,道路塌陷,前进不得,后退不能是战车的陷地。这十种情况是战车的死地。拙劣的将领因此被擒,明智的将领因此避开。
凡是利用战车陷敌的,敌军前后阵型未定,立即陷之;敌军旌旗混乱,人马频繁移动,立即陷之;敌军士兵或前或后,或坐或起,立即陷之;敌军阵型不坚固,士兵前后顾盼,立即陷之;敌军前进时犹豫,后退时恐惧,立即陷之;敌军全军惊慌,纷纷起身,立即陷之;在平坦地形作战,天黑无法撤退,立即陷之;远行后夜间驻扎,全军恐惧,立即陷之。这八种情况是战车的胜势。将领如果明白这十种害处和八种胜势,敌人就无法抵御。
至于胡人的骑兵轻捷,用安车来对付,正好合适;河朔地区地势平坦,用战车和骑兵行进,非常方便。前人的论述都可以借鉴。因此说,用战车抵御敌人,用骑兵追击利益,行军时有依靠,驻扎时有休息,驻扎时不可侵犯,行动时不可失机,这是使用战车的好处。
使用骑兵的方法说:骑兵是军队的侦察兵,用来袭击流寇、切断粮道。布置骑兵的方法是,每五名骑兵设一名队长,每十名骑兵设一名官吏,每百名骑兵设一名率长,每二百名骑兵设一名将领。布阵的方法是,每五名骑兵为一列,前后相距二十步,左右相距四百步,队伍之间相距五十步。在险要地形作战时,前后相距十步,左右相距二步,队伍之间相距二十五步。
每三十名骑兵为一屯,每六十名骑兵为一辈,每十名骑兵设一名更夫,纵横相距百步,环绕后回到原位。在平坦地形作战时,一名骑兵相当于八名步兵,八名步兵相当于一名骑兵;一辆战车相当于六名骑兵,六名骑兵相当于一辆战车。战车和骑兵是军队的主要战斗力,因此十名骑兵可以扰乱一百名敌军,百名骑兵可以击败一千名敌军。
选拔士兵的方法是:选择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七八尺,身体健壮,行动敏捷,力量超群,能够骑马射箭,前后左右灵活移动,能够跨越沟堑,驰骋上坡,越过险阻,渡过深泽,涉过名水,敢于挑战强敌,扰乱敌军的人,称为武骑之士,必须给予优厚的待遇。
因此,步兵贵在懂得变化,战车贵在懂得地形,骑兵贵在懂得奇径小道,三军虽然名称不同,但用途各异。
如果敌军刚刚到达,乘乱攻击其薄弱之处,追击败军,拦截前后,切断敌军粮道,掠夺其辎重,攻占其关隘,破坏其桥梁,出其不意,烧毁其物资,掠夺其市镇,清空其田野,俘虏其子弟,这十六种情况是骑兵的长处。
再加上能够合兵分散,能够袭击追击;百里之内的行程不超过一天,千里之内的行程不超过十天;迅速集结,迅速分散;有利则攻击,不利则撤退;三军集结,阵型已成,攻击前方则后方响应,防备前方则后方冲锋。古代善于使用骑兵的人没有攻不破的阵型,这是骑兵的迅捷优势。
因此,使用骑兵的方法有八种胜势、九种败势。敌军刚刚到达,阵型未定,前后不连贯,战车陷入其中,骑兵攻击其左右,敌军必然逃走。敌军阵型整齐坚固,士兵斗志昂扬,我军骑兵环绕不离开,或迅速前进,或迅速后退,疾驰如风,攻击如电,白天如同黑夜,频繁变换旗鼓,更换衣服,敌军可以被击败。敌军阵型不坚固,士兵无斗志,攻击其前后,猎取其左右,环绕攻击,敌军必然恐惧。敌军日暮时分,我军从两侧夹击,迅速攻击其后,或堵住其营门,不让其交战,敌军必然失败。敌军涉险而来
山耳。
如果在这里列阵,各自设置奇兵作为策应,使敌人长时间无法前进,等到敌将疲惫时,用轻骑兵从侧面逼近并骚扰他们。
如果敌人敢来侵犯,就深入战斗,敌人将无法应对。”
咸平年间,敌人侵犯边境,宋真宗命令将领们挑选精锐士兵,分散为游击部队,等待敌人南侵时,我们从捷径直取幽燕,夺取敌人的车帐,并让边境郡县支援。
景德初年,也命令我军主力驻扎在中山,另外挑选四名勇将,分别率领精锐骑兵,等待敌人到来时,从小路深入敌境,骚扰敌人的核心,以牵制他们。
这些部队都听从指挥,不受上级将领的节制。
这四种策略,都是根据地形使用奇兵的战术。
判断敌将的能力,敌国治理军队,交战时不会盲目决策,必须先探明敌将的能力再开战。
根据形势运用权谋,就能事半功倍。
如果敌将左右动摇,即使敌人众多,也一定能擒获敌将。
因此,敌将如果愚笨且轻信他人,可以用诱骗和欺诈的手段对付;如果敌将贪婪且不重视名声,可以用财物贿赂;如果敌将轻率且没有主见,可以用疲劳战术对付;如果敌将上层富裕而骄横,下层贫穷而怨恨,可以用离间计对付(可以使用间谍)。
凡是两军对峙,担心不知道敌将是谁时,应该让地位低但勇敢的将领率领轻锐部队,主动挑衅敌人,观察敌人的反应:如果敌人行动有序,追击时假装追不上,见到利益假装不知道,这是聪明的将领,不要急于交战;如果敌人喧哗吵闹,旗帜混乱,士兵自行行动,追击时害怕追不上,见到利益害怕得不到,这是愚蠢的将领,即使敌人众多也可以击败。
如果两军对峙,尚未交战,想要知道敌将的谋略,该怎么办?
答案是:敌人兵马强壮,却故意向我们示弱;阵型整齐,却故意装作不战;见到小利假装不敢争夺,必定会用奇兵引诱我们追击;内部严加防备,外表却显得松懈,频繁派间谍来,假装忠告;或者扣押使者以示愤怒,或者用厚礼贿赂以示友好;移军时减少灶火,合兵时收起旗帜;不得到有利地形不会放弃,不保全全军不会进攻;以多打少,必定选择早晨;以少打多,必定选择傍晚。
这样一来,敌人兵力诡秘,将领有深谋远虑,我们必须小心防备。
兵法上说: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胜负各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观察敌人的形势,兵法上说:敌人靠近却安静,是依靠险要地形;敌人远离却挑衅,是想引诱我们前进;敌人驻扎在平坦的地方,是因为有利(意思是敌人远离挑衅,是因为他们驻扎在平坦的地方,利于作战,所以想引诱我们前进);树木摇动,是敌人来了(砍伐树木开辟道路,准备进攻);草丛中有很多障碍物,是敌人设下疑阵(沼泽中结草遮蔽道路,让我们怀疑,害怕被追击);鸟儿飞起,是敌人有伏兵;野兽惊跑,是敌人阵型展开,准备进攻我们;尘土高而尖锐,是敌人的战车来了(战马疾驰,尘土飞扬);尘土低而广阔,是敌人的步兵来了;尘土散乱而有条理,是敌人在砍柴;尘土少而往来,是敌人在扎营;言辞谦卑但戒备森严,是敌人准备进攻;言辞强硬且驱赶使者,是敌人准备进攻(军队诡诈。两军使者来往,观察他们的言辞,可以推测敌情);轻骑兵先出,驻扎在侧翼,是敌人设下障碍(障碍兵准备战斗);没有约定却请求和谈,是敌人有阴谋;奔走并布阵,是敌人等待时机(或者有外援,等待吉时);半进半退,是敌人引诱我们;拄着拐杖站立,是敌人饥饿;打水先喝,是敌人干渴;见到利益却不前进,是敌人疲惫;鸟儿聚集,是敌人空虚;夜晚呼喊,是敌人恐惧;军队混乱,是将领没有威信;旗帜摇动,是敌人混乱;官吏发怒,是敌人疲倦;杀马吃肉,是敌人没有粮食(杀马吃肉,是没有储备);悬挂锅具不返回营地,是敌人穷途末路(军队没有锅具,说明营地被毁,无法做饭);低声细语与人交谈,是敌人失去军心(低声细语,是士兵私下议论将领);频繁赏赐,是敌人窘迫(军队骄傲,没有战斗,频繁赏赐以激励士兵,这是窘迫的表现);频繁惩罚,是敌人陷入困境;先果断后害怕士兵,是敌人将领不精明(先采取严厉手段显示强势,想让士兵畏惧。不用刑法,德政不精);来请求和解,是敌人想休息(慢慢进退称为和解。这样,是敌人厌倦战斗);军队愤怒对峙,长时间不交战,也不撤退,是敌人有奇谋;使者眼神闪烁且言辞放肆,是敌人害怕我们;礼物贵重且言辞甜美,是敌人引诱我们。
兵力不在于多,而在于集中力量判断敌人,取得足够的优势。
如果不加考虑而轻视敌人,必定会被敌人擒获。
太公也说,用兵的关键在于审察敌人。
敌人的形势变化有十五种。
见到贿赂就攻击,敌人刚集结时可以攻击(敌人刚到,阵型未整),敌人未吃饭时可以攻击(敌人布阵,日头高照还未吃饭),敌人奔走时可以攻击(敌人阵型混乱,用力不齐,布阵不均),敌人不戒备时可以攻击(我们示弱引诱敌人,敌人不设防),敌人不顺时可以攻击(逆风、逆水、逆山),敌人劳累时可以攻击(长途行军,人马未休息,未下达命令,夜晚行军,阵型虽成列,前后不整),敌将离开时可以攻击(大将离开士兵,只有小将指挥。小将没有威信,无法指挥士兵,士兵不服),敌人长途行军时可以攻击(远行争路,昼夜不停),敌人混乱时可以攻击(敌人未成列,各自为战,横冲直撞),敌人无暇时可以攻击(敌人贪图利益,急于求食,无暇布阵),敌人渡河时可以攻击(敌人渡河到一半),敌人走险路时可以攻击(山路险狭,沼泽泥泞,车马单行,左右难救),敌人恐惧时可以攻击(在险路相遇,敌人毫无准备,鼓噪进攻,三军恐惧),敌人不定时可以攻击(敌人阵型频繁变动,人马观望)。
这些都是乘敌不备,出其不意,使敌人无法应对的策略。
吴起说:敌人进退多疑,士兵无所依靠,可以用震慑使其逃跑;士兵轻视将领,有归心,可以封锁平坦道路,开辟险路,引诱敌人前来(敌人犹豫不决。士兵无所依靠,没有利益,是怯懦的表现。士兵轻视将领,是因为将领没有威信。审察平坦道路,开辟险路,是占据有利地形。可以引诱敌人前来,说明敌人容易上当);进攻道路平坦,撤退道路艰难,可以引诱敌人前进;进攻道路险峻,撤退道路平坦,可以逼近敌人攻击;驻扎在低湿地带,水无法流通,连续下雨,可以灌水淹没敌人;驻扎在荒泽地带,草丛茂密,可以放火消灭敌人;长时间不移动,将领懈怠,士兵松懈,可以偷袭敌人;日暮时分,道路遥远,士兵劳累,饥饿未吃饭,解甲休息,可以趁机俘虏敌人。
这八种情况,必须仔细审察。
凡是敌人,还有八种情况可以不占卜就开战,不占卜就避开。
一是疾风大寒,破冰渡水,不惧艰难。
二是盛夏酷暑,早出晚归,士兵饥渴,急于远行。
三是军队长期驻扎,粮食不足,百姓怨声载道,灾异频发,上级无法制止,下级没有准则,进攻失序,言辞激烈。
四是军资耗尽,柴草不足,天多阴雨,无处掠夺。
五是兵力不足,地形不利,人马生病,四邻不来支援。
六是将领和官吏威信不足,士兵不稳固,三军多次受惊,军队没有援助。
七是战胜后骄傲,士兵争功,队伍混乱,军中
混乱无序,是第七种情况(另一种说法是:道路到了傍晚,士兵和百姓都感到劳累和恐惧,疲倦而没有进食,脱下盔甲休息,这是失败的原因)。
阵型还未稳定,营地还未完全建立,行走在陡峭的山坡上,涉水过险,半隐半现,是第八种情况。
遇到这些情况,应该毫不犹豫地攻击。
如果敌人土地广阔,财富和人口众多,恩惠广泛传播,赏罚分明,行动果断,必定能得到将领,排列功绩,任用贤能,士兵众多,武器装备精良,有邻国的帮助,大国的支援,所有这些不如敌人的地方,应该毫不犹豫地避开。
所谓看到机会就前进,知道困难就撤退,兵法还应该观察敌人的鼓角声、人马队伍的喧闹或安静来避开。
凡是金铎的声音低沉而浑浊,鼓声低沉如沐浴,旗帜沉重而自然下垂如沾湿了雾气,这些都是衰败的征兆。
战马惊跑,士兵恐惧,谣言相互迷惑,或者用耳朵相互传递信息,这些都是溃散的迹象。
队伍混乱,阵型不稳定,或坐或起,言语喧闹,这些都是军队混乱的迹象。
这些情况都可以趁机攻击。
虽然看到敌人的意图可以如此攻击,但也应该反过来考虑敌人可能用计策引诱我们。
所谓军队愤怒地迎战,长时间不交战,又不离开,半进半退之类的情况,应该仔细观察,这必定有奇特的埋伏变化。
虽然有人说鸟飞起的地方下面有伏兵,但有时伏兵在上面,假装成鸟,安静地不动;或者有人站在草木中,拉弓射箭以驱赶飞鸟,让人怀疑,这些情况都需要用其他事情来验证后再行动。
所以说:观察后知道得失的计策,等待后知道动静的道理;用众多攻击众多,如果众多存在就不攻击;用食物攻击食物,如果食物存在就不攻击;用准备攻击准备,如果准备存在就不攻击。
放弃实在的攻击虚弱的,放弃坚固的攻击脆弱的,放弃困难的攻击容易的,这是百战百胜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四-注解
车战:古代战争中利用战车进行战斗的方式,主要流行于夏、商、周三代。
武刚车:汉代卫青使用的一种战车,用于自环为营,保护军队免受敌军冲击。
八阵图:古代军事家诸葛亮所创的一种阵法,用于布置军队以应对不同的战场情况。
狻猊象:唐代马燧所造战车上的装饰,狻猊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象征勇猛。
吴淑:宋代军事家,提出用车战抵御胡骑的策略。
房琯:唐代将领,曾用车战之法对抗安禄山。
易战之法:指在平坦地形上进行的战斗方法。
险战之法:指在险峻地形上进行的战斗方法。
武车之士:指擅长驾驶战车并进行战斗的士兵。
武骑之士:指擅长骑射并进行战斗的士兵。
八胜:指在战争中通过八种策略取得胜利,包括断绝敌人粮道、利用地形优势、合理部署兵力等。
九败:指在战争中可能遇到的九种失败情况,如骑兵无法突破敌阵、被敌人反击、陷入险地等。
奇兵:指在战争中通过出其不意的策略和兵力部署,以达到制胜的目的。
伏兵:指在战争中隐藏兵力,待敌人进入预设的陷阱后突然出击。
正兵:指在战争中按照常规战术部署的兵力,与奇兵相对。
十利:指在战争中通过十种有利的策略取得胜利,如乘敌未定、掩敌不固、攻敌不属等。
八害:指在战争中可能遇到的八种不利情况,如敌乘背虚、越阻追背、往而无以反等。
兵法:指古代军事理论和策略的总称,包括战争中的各种战术和策略。
诡道:指在战争中通过欺骗和迷惑敌人的策略,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诈力:指在战争中通过虚假的行动和力量展示,迷惑敌人,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
咸平:北宋真宗年号,公元998年至1003年。
真宗:北宋第三位皇帝,名赵恒,公元997年至1022年在位。
幽燕:古代地理区域,大致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一带。
景德:北宋真宗年号,公元1004年至1007年。
中山: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定州市一带。
太公:指姜太公,即姜子牙,周朝开国功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著有《吴子兵法》。
哗乱:指军队内部混乱无序,士气低落,纪律松弛。
阵而未定:指军队虽然已经布阵,但阵型尚未稳固,士兵尚未完全进入战斗状态。
舍而未毕:指军队尚未完全安营扎寨,士兵尚未得到充分休息。
行坂涉险:指军队在行军过程中遇到陡峭的山坡或险峻的地形。
半隐半出:指军队在行军或布阵时,部分士兵隐藏在暗处,部分士兵暴露在外。
惠施流传:指君主或将领广施恩惠,名声远播,得到民众的支持。
赏信行察:指君主或将领赏罚分明,言行一致,能够明察秋毫。
发必得将:指君主或将领在关键时刻能够果断决策,任用贤能将领。
陈功居列:指将领在战场上能够展示自己的功绩,位列显赫。
任贤使能:指君主或将领能够任用有才能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师徒之众:指军队中士兵众多,训练有素。
兵甲之精:指军队装备精良,武器锋利。
四邻之助:指周边国家或势力的支持和援助。
大国之援:指强大的国家提供的支持和援助。
金铎之声下以浊:指军队中的金铎声音低沉浑浊,象征士气低落。
鼓鼙之音隰如沐:指鼓声低沉无力,象征军队士气不振。
旗帜皆重而自垂曳如沾雾:指旗帜沉重下垂,象征军队士气低落。
戎马惊奔:指战马受惊奔跑,象征军队混乱。
妖言相惑:指军队中流传谣言,士兵们互相迷惑。
耳相属:指士兵们私下交头接耳,传播谣言。
队伍扰乱:指军队队伍混乱,士兵们无法保持整齐的队形。
行阵不定:指军队在行军或布阵时,阵型不稳,士兵们无法保持固定的位置。
言语喧噪:指士兵们大声喧哗,纪律松弛。
兵怒而相迎:指军队士气高涨,士兵们愤怒地迎战敌人。
久而不合:指两军对峙时间过长,但尚未交战。
半进半退:指军队在战斗中进退不定,犹豫不决。
奇伏之变:指敌人设下埋伏,准备发动突袭。
鸟起者下有伏兵:指鸟群突然飞起,可能意味着下方有伏兵。
谲为妻鸟:指敌人故意制造假象,伪装成鸟群以迷惑对方。
竦人立于草木之中:指敌人隐藏在草木中,准备发动突袭。
挽弓别弹以祛飞鸟:指敌人故意射箭驱赶鸟群,以制造假象。
察之而知得失之计:指通过观察敌人的行动,可以判断其战略意图。
候之而知动静之理:指通过等待和观察,可以了解敌人的行动规律。
以众攻众:指用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优势兵力。
以食攻食:指用充足的粮草攻击敌人的粮草供应。
以备攻备:指用充分的准备攻击敌人的准备。
释实而攻虚:指放弃攻击敌人的实处,转而攻击其薄弱之处。
释坚而攻脆:指放弃攻击敌人的坚固之处,转而攻击其脆弱之处。
释难而攻易:指放弃攻击敌人的难攻之处,转而攻击其易攻之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四-评注
本文详细描述了古代车战的历史演变及其在不同朝代的应用。从三代的车战到秦汉以后的骑兵为主,再到汉、晋、唐、宋各代对车战的改进和应用,展现了古代军事战术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文中提到的武刚车、八阵图、狻猊象等,不仅是军事装备和阵法的具体描述,也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例如,卫青使用武刚车自环为营,成功抵御了匈奴的进攻,显示了车战在防御中的重要作用。
吴淑和房琯的策略则体现了车战在不同地形和敌情下的灵活应用。吴淑提出在平原广野用车战抵御胡骑,而房琯则在对抗安禄山时采用了春秋时期的车战之法,虽然最终因环境不利而失败,但也展示了车战的潜在威力。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车战的具体布置和战术,如易战之法、险战之法,以及车与步卒、骑兵的配合使用。这些战术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地形、敌情的精准判断,也展示了他们在实战中的智慧和勇气。
最后,文中提到的武车之士和武骑之士,强调了士兵的选拔和训练的重要性。这些士兵不仅需要具备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身手,还需要在战场上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士兵素质的高要求。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车战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军事战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现代军事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这段古文出自《孙膑兵法》,主要讲述了战争中的战术和策略,特别是骑兵作战的八胜九败、奇兵与正兵的关系、以及兵法中的十利八害等内容。文章通过详细的战术分析,展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战争艺术的精髓。
首先,文章提出了骑兵作战的八胜九败,强调了地形、兵力部署和战术选择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八胜指的是通过合理的战术和地形利用,能够有效地击败敌人;而九败则指出了在战争中可能遇到的九种失败情况,提醒将领们要避免这些陷阱。
其次,文章深入探讨了奇兵与正兵的关系。奇兵是指通过出其不意的策略和兵力部署,达到制胜的目的;而正兵则是按照常规战术部署的兵力。文章指出,奇兵与正兵相辅相成,奇兵是正兵的变化,正兵是奇兵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
接着,文章列举了兵法中的十利八害,进一步强调了在战争中如何利用有利条件和避免不利因素。十利指的是通过十种有利的策略取得胜利,如乘敌未定、掩敌不固等;而八害则指出了在战争中可能遇到的八种不利情况,如敌乘背虚、越阻追背等。
最后,文章通过历史案例,如韩信破赵、符坚败于晋等,进一步验证了兵法中的战术和策略的有效性。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战争经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骑兵作战、奇兵与正兵、兵法中的十利八害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展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战争艺术的精髓。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军事理论和战术指导。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古代军事策略中的奇兵运用和敌情观察的重要性。首先,文中提到在咸平年间,真宗皇帝命令将领们选择精锐士兵作为游兵,等待敌军南侵时,迅速出击夺取敌军的车帐,并要求边郡提供支援。这种策略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灵活机动的重要性,通过奇兵突袭,打乱敌军的部署,从而达到牵制敌军的目的。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敌军的行动来判断敌将的智愚。例如,如果敌军行动有序,追击时假装不及,见到利益时假装不知,这表明敌将是有智慧的,不应轻易与之交战。反之,如果敌军喧哗混乱,行动无序,这表明敌将是愚蠢的,即使敌军众多也可以击败。这种对敌情的细致观察和判断,是古代军事家们常用的策略,体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战术,如利用地形、天气等自然条件来制定作战计划。例如,在敌军渡河时半渡而击,在山路险狭处设伏等。这些战术的运用,充分展示了古代军事家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利用。
最后,文中引用了太公和吴起的兵法思想,强调了审察敌人、乘其不备的重要性。太公认为用兵的关键在于审察敌人的变化,而吴起则提出了八种可以乘机攻击敌军的情况。这些兵法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后世的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具体战例和战术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军事家们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军事文献,也是研究古代战争史和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兵法著作,主要论述了在战争中如何判断敌我形势,并采取相应的战术策略。作者通过对敌军状态的细致观察,提出了多种可以乘机攻击的情况,如敌军混乱、士气低落、阵型不稳等。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在敌强我弱时应采取避战的策略,避免与敌人正面冲突。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作者通过对敌军状态的细致观察,强调了情报收集和形势判断的重要性。同时,作者也提出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战术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兵法中灵活应变、避实击虚的智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通过对敌军状态的生动描述,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战场上的紧张气氛。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金铎之声下以浊’、‘旗帜皆重而自垂曳如沾雾’等,形象地描绘了敌军士气低落的状态,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战术思想,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军事经验。作者提出的‘察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等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这段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兵法的精髓,并为现代军事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艺术魅力。通过对敌军状态的细致观察和灵活应对,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兵法中的高超战术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