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六

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六-原文

叙曰:王者守在四陲,东西北尤重,怀柔示信,谨疆场之事;折冲御侮,张蕃卫之服;治险阻,缮甲兵,严烽燧,设亭障,斯长辔远驭之术也。

宋制:东起沧海,至北平军,十数城、六百馀里,属河北路;东起大郡,西缘大河,至隰州,十三城、千馀里,属河东路;东起延安,穷边至阶州,十五城、千馀里,属陕西路;巴蜀之地,黎、惟、威、茂、文、龙、永康,属益利州路;戎、泸、夔、施、黔、云安,属梓夔州路;荆、辰、澧、鼎、潭、衡、全、邵、桂阳,属荆湖南北路;广、桂、宜、邕、钦、融、廉、雷、容、琼,属广南东西路。皆山川阻深,绵亘数千里。此自古限隔,蛮夷之地。

其边镇襟带之处,建都部署、钤辖、都巡检,专督戎政,治城郭,塞蹊遂,置关镇,立堡寨,以为御冲之备。

遣卫禁之师,三载更戍,谓之驻泊兵。

募土人泊边杂之师,隶禁军额者,谓之就粮军。

州兵系训练者,亦充营阵之役。

又约府兵之制,河北、河东置义勇三十馀万人。

陕西以土人愿徙边者,给田,置堡,有寇则战,无事力农,谓之弓箭手。

熟户蕃部,置本族巡检、都军主。

以下兵官凡十一级,蕃部百帐以上补军主,其次指挥使以下至正副兵马使、本族巡检,叙王官之列,至殿侍。

廷、石、岚、隰有捉生民兵;荆、湖、施、夔间。

置寨将蛮酋,土人为之土丁、义军,亦置都指挥使以下戎校,分戍城垒。

其非控带四夷州郡,略而不书。

今厘为五卷,谓之边防。

疆域之远近,城戍之要害,开卷尽在是矣。

我朝疆理之制,则以京畿府州县直隶六部,天下府州县分为十三布政司以统之,都司卫所又错制于其间,以为防御,猗与密哉。

总之,为府一百四十有六,军民府十一,州二百三十九,县一千一百四十九,卫四百九十三,仪卫司二十九,所二千九百一十,宣慰司十一,宣抚司十一,安抚司十九,招讨司一,长官司一百七十九,巡检司一千三百二十五。

河北路河北,《禹贡》冀州之域,天文毕昂之分,春秋赵魏悉居其境。

言星者十二分野,灾异可以参验(它路仿此)。

古之障塞,以卢龙山镇为限,五代以来陷于北土,今定州至西山,沧州距东海,地方千里,无险阻可恃。

宋定州、真定府、高阳关皆屯重兵,离为三路,修蒲阴为祁州,则高阳关会兵之路;出井陉至常山,则河东道进师之所。

沧州至海口百六十里,即平州界,至淳化后顺安军,东有塘水隔限胡骑;莫州屯步兵,以护堤道,保州一路,平川旷野,利胡骑驰突,置沿边巡檄兵。

北平路置兵马一司,断西山之路。

登州隶京东海路,抵女直契丹界,置水师,隶巡检司。

全魏之地,河朔根本,内则屏蔽王畿,外张三路之援,又置北京路兵官(属内地,后不录),令保边寨,咸以兵马为务,亦罕任文吏,防秋捍冠,为他路之剧。

其有战守之策,塘水之利,悉论次于后。

定州路定州中山郡,冀州之域,战国为中山国,地平近胡。

西北捍奚契丹,东至瀛州二百八十里,东北至保州一百二十里,南至真定府百二十里,北至长城口百六十里,至蔚州四百九十里,西南至藁城路,至赵州百九十里,东南至深州百七十里,东北至莫州二百五十里。

宋时广屯重兵,为边镇之剧。

置本路驻泊马步军都部署以下兵官,以州为治所,统定、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永宁八州军。

本路置州兵,及朝廷遣禁旅更戍外,又领乡军义勇,总五十八指挥,凡二万八千三百四十八人,咸隶之。

北平军,治北平县,秦曲逆县地,后魏改名北平。

宋建寨筑城,控安阳州、四望口一带山路,至蔚州界,给军满万人,断西山之路。

东至保州五十里,南至定州九十里,西至龙泉镇六十里,北至易州界狼山寨九十里,西北至安阳川口三十里。

今之保定府定县。

寨铺二十六所:

鱼台口铺,北至界首桑乾河一十里,北至北界新起团标约一里,东至保州界柏山口铺二十里,南至北平军三十里,东南至驴马岭约二十里,惟通单骑;东南至重县口约十里,惟通单骑;西南合入安阳口十五里,西南至道务村五里,道务村西南至安阳口一十里,东西阔约二百五十步。

耆老言:贼马多于此出入,易州未陷时,皆驿路也。

鱼台口阔约半里。

四望口铺,北至界首乾河二十里,北至北界一十五里,契丹新建一寨;东至鱼台口约二十里,至安阳口十里;西至捉马口三十里;东南至军约四十里。

口甚狭,惟通单骑。

兵级巡子共六十三人。

捉马口铺,其口甚狭,不通骑,惟通人行。

北至界首灰岭山二十五里,次北界无铺;东至四望口三十里;东南合入安阳关口四十里;西至唐县界白土口十里;东南至本军七十里。

兵级巡子共六十三人。

安阳口铺,东北合入鱼台口一十五里,南至本军三十里,西北合入捉马口四十里,正北合入四望口一十里。

鱼鼻山口,在军东北山嘴,约二十里,不通北界,惟讥察商贩而已。

白崖寨,其上面平,东西约一里,南北长约一里半,在军西北四十里,惟通人行。

山内二十里,居民常避寇于此。

唐县,西北至白土口铺九十里,西北至花塔子铺约一百六十里,西北至田常口铺六十里,西北至钮牙口铺七十里,西北至黄蛇口铺约一百一十里,西北至下苇子铺约一百一十五里,西北至上苇子铺约一百三十里。

白土口铺,通单骑。

北至界首南道人谷五十里

北至契丹界,无铺,正东落北至北平县界捉马口铺约十里,北至花塔子铺约二十里,东南至本县界九十里,西南至田常口铺约二十里。

口西约五十步有唐河,西流,口以北界内河阔处五七十步,狭处三十步。

花塔子铺,铺北山路阔处五七十步,狭处一二十步。南至蕃服(或作眼)岭约一十五里,惟通人行,今移至周家庄。北至界首石碑子约四十三里,南至白土口铺二十里,南至葛洪山约五十里,西至驼茂川军铺二十里。

田常口铺,甚狭,通人行。北至界首约八十里;北至契丹界,无铺;东北至白土口铺约二十里;南至唐县六十里;西北至锯牙口二十里;北至唐河约二十里;西北至乾河口三十里。

乾河口西北至沙岭子一十里,沙岭子东北至银坊城一十里,今移置张政庄。

锯牙口铺,惟通人行。北至界首约八十里;北至契丹界,无铺;东北至白土口铺二十里;西南至东娘神铺二十五里。

东娘神北至军城寨黄蛇口铺七里,东南至唐县七十里,西北至鹤神谷三十里。

鹤神谷东北至银坊城约四十五里,北至唐河三十里。今移置鹤谷口。

黄蛇口铺,以北山路,不通车骑。北至界首石碑约八十里,北至契丹界邢奶寨约二十里,东南至锯牙口铺四十里,西北至秦王岭一十五里,南至军城寨七里,西至石门子铺约三十里,北至唐河三十里。今移置乾河口。

下苇子铺,北行,山路,惟通单骑。西北至界首倒马关约八十里,北至契丹界,无铺,东北至黄蛇口约三里,南至军城寨约五里,西至于家寨约二十里。

上苇子铺,北行,山路,惟通单骑。吴儿口西北至界首倒马关约七十里,北至契丹界,无铺,西北至令公神谷约五里,西北至南岭子一十五里。

驼茂川铺,本唐河谷道,阔处约一百步,狭处约四十步。南道人谷至石道人谷,约四十里;南道人谷至碑子旧界,二十里。

军城寨,东至东娘子神铺约七里,南至嫌薄山约十五里,西南至三会口约一十五里,西北至于家寨铺一十三里,西北至岳岭分水为界,约八十里,北至下苇子铺约五里,北至上苇子铺约三十里,北至柳家谷北界石墙约五十里,东北至黄蛇口铺约七里,东北至北界石墙处十里,次北至银坊城新修寨约七里。

于家寨铺,西北至界首岳岭路约六十里,北至契丹界,无铺,东至本寨约二十里,南至三会口铺约十里,西北至石门铺约一十五里。山路阔处一百步,狭处约十步。自石门西北至界首,约四十五里,惟通单骑。

石门铺,西北至界首岳岭路约四十五里,北至契丹界,无铺,东至于家寨约十五里,南至古道口约十里,西至旧磨谷一十五里。铺西北至界首,惟通单骑。

今移置夹耳安王谷。

和家寨,北至界首岳岭路约八十里,北至契丹界,无铺,东北至军城寨七十里,东北至三会口约五十五里,东北至岳岭口铺约三十五里,东北至古道口铺约三十里,直东至龙泉镇约六十里,东南至曲阳县约九十里,曲阳县至定州约六十里,北至和家口铺约七里,直北落西至安王口铺约一十五里,西至板谷口铺约十里,西南至王柳口铺约二十五里,西南至北寨王柳口铺约三十五里,西南至北寨约五十五里。

至安王口铺,山路阔处约一百步,狭处约一十步。安王口铺以北至界首,约五十里,山路,惟通单骑,至本寨管口铺。

三会口铺,西北至界首岳岭路约七十里,北至契丹界,无铺,东北至军城寨约十五里,东南至龙泉铺约四十里,西至岳岭口铺约二十里,北至军城寨于家口铺约一十三里。

铺西北约二十五里,到分壁岭,山路阔处约一百步,狭处约一十步。自分壁岭以西至界首,二十里,惟通单骑。今移置柳家谷。

岳岭口铺,西北至界首岳岭路约五十里,北至契丹界,无铺,东至三会口铺约三十里,东南至龙泉镇约六十里,西至古道口铺约三里,北至军城寨石门铺约十里。

铺西北约七八里至分壁岭,山路阔处约一百步,狭处约十步。自分壁岭以西至界首,约六十里,惟通单骑。

古道口铺,西北至界首岳岭路约四十里,北至契丹界,无铺,东至岳岭口铺约三里,南至闻风山约五里,西至安王口约十五里。

铺西北约五里至分壁岭,山路阔处约一百步,狭处约一十步。自分壁岭山路以西界首,约六十里,惟通单骑。

今移置石臼。

安王口铺,北至界首岳岭路约五十里,北至契丹界,无铺,东至古道口铺约十里,南至和家口铺约八里,西北至辂轳谷约三十里。

铺北山路,惟通单骑。

和家口铺,北至界首岳岭路约八十里,北至契丹界,无铺,东北至古道口铺约二十五里,南至和家寨约七里,北至安王口铺约八里,山路阔处约一百步,狭处约一十步。

自安王口铺以北至界首,约五十里,惟通单骑。今移在南山坡上。

板谷口铺,西北至界首破河岭约六十里,北至契丹界,无铺,东至和家寨约十里,南至王柳口铺二十里,西南至北寨约六十里,北至安王口铺约二十里,西北约一十里至刘素庄,山路阔处约一百步,狭处约一十步。

自刘素庄西北至界首,约四十五里,惟通单骑。今移置辂轳谷。

王柳口铺,西北至界首破河岭约九十里,北至契丹界,无铺,东北至曲阳县约一百一十里,南至沙河约五里,西至北林寨王柳口铺五里,北至板谷口铺二十里,西北约五十里至辂轳谷口,山路阔处约一百步,狭处约十步。

自辂轳谷西

北至界首,约三十里,惟通单骑。

保州,治保塞县,旧莫州清苑县地。宋建隆初,建保塞军。太平兴国初,建为州。每戎马南牧,率师捍御,常为军锋之冠。今置保州广信军、安肃军,缘边至西山。都巡检使以保州为治所。东至顺安军七十里,南至定州一百二十里,北至广信军四十里,北至契丹狼山寨百里,东北至安肃军约四十里,南至永宁军九十里,西至北平军七十里,西北至柏山口铺约六十五里。

口铺六:

子口铺,阔一里。西北至界首赤岭子约四里,又西北至契丹训口铺约五里,其铺有蕃汉十人守把。东南至保州约三十五里,正东落北至广信军约三十里,东北至广信军龙山口铺约七里,西南至八角口铺约十里,有主客户五十馀家。

八角口铺,即赵旷川口也,川阔约六里。西北至界首赤岭子约五里,自界首东北至契丹川口铺约四里,其铺有蕃汉一十人守把。东南至保州约四十里,南至跳山约六里,东北至子口铺约十里,西至两岭口铺五里。州内有五村,约二百家。

两岭口铺,西北至界首赤岭子约五里,自界首北至契丹魏家庄铺五里,有蕃汉十人守把。东南至保州约四十五里,东至八角口铺五里,西至狗号口铺一十里,东至谒山村约五里。凡两岭,其南岭阔九步,北岭阔一十五步。

狗号口铺,北至西界首赤岭约五里,北至契丹魏家庄铺约七里,其铺有蕃汉十人守把。东南至保州约五十五里,东至两岭口铺一十里,西至白道口一里,东至王村约一十里,岭阔二十步。

白道口铺,至界首赤岭约五里。北至契丹魏家庄铺约七里,其铺有蕃汉十人守把。东南至保州约五十五里,东至狗号口铺约一里,西至柏山口约一十里,东至两王村约一十里,岭阔六十步。

柏山口铺,北至界首赤岭约五里,自界首北至契丹鱼台村铺三里,其铺有蕃汉一十人守把。东南至保州约六十五里,东至白道口铺约一十里,西至北平军地分鱼台口约二十一里。柏山口铺周回有人户约五十馀家,口阔五百二十步。

广信军,治遂城县,战国时武遂县地,秦筑长城所起,因名遂城。宋建军。

东至安肃军二十里,西至长城一十里,南至安肃军一十五里,西南至北平军约九十里,西至北易州七十里。寨铺十五:

谢坊口铺,北至当军界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界阔台铺七里,东至安肃军界王马村铺二里,西至本军界二里,西北至新河铺二里。

新河铺,北至军界首二十里,界首东北至契丹界陈村铺五里,东至谢坊口铺二里,西南至本军一里,西南至张花村铺二里。

张花村铺,北至本军界二十里,北至契丹新水村铺二里,东至新河铺二里,东南至本军一里,西至许家庄铺二里。

许家庄铺,北至当军界首二十里,北至契丹界北城村铺三里,东至张花村铺二里,东南至本军三里,西至庞村铺三里半。

庞村铺,北至界首一十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孤山村铺三里,东至许家庄铺三里半,东南至本军六里半,西至赤鲁村铺一里半。

赤鲁村铺,北至界首一十七里,界首北至契丹界太山铺二里半,东至庞村一里半,东南至本军八里,东至广门村铺三里。

广门村铺,北至界首一十五里,北至契丹界,无铺,东至赤鲁村三里,西北至马家庄铺二里半。

马家庄铺,北至界首一十三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东南至广门村铺二里半,东南至本军一十三里半,西北至长城口铺二里。

长城口铺,口阔一十步。至界首一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田庄铺三里半,东南至马家庄铺三里,东南至本军一十六里半,西至牟山铺二里。

牟山村铺,山口阔九百步。北至界首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田庄铺三里,东至长城口铺二里,东南至本军一十八里,平西至佛阳口铺四里。

佛阳口铺,山口阔一百二十步。北至界首约一十二里,界首北至契丹界荆口铺一里,东至牟山铺四里,东南至本军二十二里半,西至围道山铺五里。

围道山铺,山口阔一十步。北至界首四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楼山铺三里,东至佛阳口铺五里,东南至本军二十七里半,西南至釜山村铺四里。

釜山村铺,西至界首五里,界首以北至契丹界,无铺。东北至围道山铺四里,东南至军三十一里半,西南至黑山村铺十里。

黑山村铺,山口阔三百二十步。西至界首八里,界首以西契丹界,无铺。东北至釜山村铺一十里,东至本军约三十里,西南至龙山村铺六里半。

龙山村铺,山口阔六十步。西至界首七里,界首西至契丹界,无铺。东北至黑山村铺六里半,东至本军约三十里,南至保州界五里半。

安肃军,治安肃县,唐宥戎镇,周为梁门口寨,太平兴国中建军。东至雄州八十里,西至广信军二十里,南至保州四十里,北至契丹界二十里,东南至顺安军四十五里,西南至保州四十里,东北至雄州二十里,西北至易州二十里。

寨铺二十六:

间板口铺,东南至顺安军界约一里半,西北至军约三十五里,北至顺安军界首约三十六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高公口铺,东南至间板口铺约二里,西北至军约三十三里,北至界首约三十四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李三口铺,东南至高公口铺约二里半,西北至军约三十里半,北至界首约三十三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大商村大桥铺,东南至李三口铺约一里半,西北至军约二十九里,北至界首约三十

十二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汉阳口铺,东至大商村大桥铺约三里半,西北至军约二十五里半,北至界首三十一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千秋口铺,东南至汉阳口铺约一里半,西北至军约二十四里,北至界首约三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万年桥铺,东南至千秋口铺约二里半,西北至军约二十一里半,北至界首约二十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拗觜铺,东北至万年桥铺约二里,西北至军约一十九里半,北至界首约二十九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界渠铺,东北至拗觜铺二里半,西北至军约一十七里,北至界首约二十八里半,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沙口大寨,东南至界渠铺约一里半,西北至军一十五里半,北至界首约二十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徐城口铺,东至沙口寨约二里半,西北至军约十三里,北至界首约二十五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杨家口铺,东至徐城口约二里半,西北至军约一十里半,北至界首约二十二里,界首北至契丹渠头铺约四里半,有契丹七人守把。

菱角河桥铺,东南至杨家口铺二里半,西北至军约八里,北至界首约二十二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三叉口铺,东南至菱角河桥铺约二里,北至军约六里,北至界首约二十一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郭老铺,东南至三义口铺约二里,西北至军约四里,北至界首约二十一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桥门铺,东南至郭老铺约一里半,西至军二里半,北至界首二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杨湾铺,东南至桥门铺约一里半,西南至军约二里半,北至界首二十里,界首北至契丹固城铺约二里半,有契丹五人守把。

北桥门铺,东至柳湾铺约一里,南至军约一里半,北至界首约二十里,界首西北至青冢铺约二里,有契丹五人守把。

霸子口铺,东至北桥门铺约二里,东南至军约一里半,北至界首一十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姜女庙铺,东至霸子口铺约一里半,东至军约三里,北至界首约十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车道口铺,东至姜女庙铺约一里半,东至军约四里半,北至界首约十九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碾窝口铺,东至车道口铺约二里,东至军六里半,北至界首约二十里,界首北至契丹,无铺。

辛家口铺,东至碾窝口铺约二里,东至军约八里半,北至界首约二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赤崖口铺,东至辛家口铺约二里半,东至军约一十二里,北至界首约一十九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王马村寨,东至赤崖口铺二里,东至军约一十二里,北至界首约一十九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

王马村,系广信军两界首铺,东至大寨约二里,东至军约十五里,北至界首约一十九里,铺西正属广信军界。

顺安军,治高阳县,旧瀛州属邑。宋为重镇,常屯重兵,与定州路兵马掎角捍寇。其地东至定州百二十里,西至井陉路,至并州五百里(燕赵人谓山眷为陉,今县城控其要害。《汉书》曰:井陉,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南至赵州百里,北自西山,至蔚州四百九十里,西南至平定军三百二十里。后置真定府路驻泊马步军都部署以下兵官,统真定府、磁、相、邢、赵、洛六州,以府为治所。

本路置州兵及禁旅更戍外,又领乡军义勇一百十八指挥,凡四万五千二十人。今之保定府安州。

寨铺八:

北寨,东至定川一百八十里,东南至真定府二百一十里,西至承天阁一百里,西至代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破河岭约百里,东北至交牙川山岭约八十里,北至东铁岭约八十里,北至箭岭约百里,北至西铁岭约八十里,西北至上竿岭约八十里,西北至马军岭约一百三十里。管七铺。

王柳口铺,北至界首破河岭约七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无铺。东至定州地分,东北至东王柳口铺约三四里,西至本寨三十里,西北至黄家寨铺三十里,南至丁家庄铺约十五里,山路阔处约一丈或五尺,狭处二尺,惟通人行。

黄家寨铺,北至界首交牙川岭约六十里,以北至契丹界倍泉寨约二十里,东至王柳河约一十五里,西南至本寨二十五里,东南至王柳口铺约三十里,西至番眼岭铺约一十五里,西北至薄岩神铺约一十五里,山路阔处约三十里步,狭处三两步,通人骑。

番眼岭铺,北至界首东铁岭约七十里,以北至契丹界下平寨约三十里,东至黄家寨约一十五里,东北至薄岩铺约二十里,南至北寨一十里,西北至东曹铺三十里,惟通单骑、行人。

薄岩神铺,北绕熊头山,北过至界首箭岭约七里,以北至契丹界安保寨约二十里,东南至黄家寨约十里,南至北寨约三十里,西南至番眼岭铺约二十里,西北至东曹谷铺约三十里。界首山路阔处约一丈,狭处二三尺,惟通单骑。

东冒谷铺,北至界首西铁岭约五十里,北至契丹界上平寨约三十里,东南至番眼岭铺约三十里,东至薄岩神铺三十里,东南至北寨约二十五里,西南至西曹谷铺约二十里,山路阔处约一丈至七尺,狭处约三五尺,惟通单骑。

西曹谷铺,北至界首上竿岭约五十里,以北至契丹界首灵丘城约五十里,东南至北寨约三十里,东至东曹谷铺约三十里,西至龙窝庄二十五里,山路,仅通人骑。

龙窝庄铺,北至界首马军岭约六十里,又北至契丹界铁冶寨约五十里,东至

西曹谷铺二十里,东南至北岩七十里,西至代州羊头山七十里,山路阔处约一丈至七尺,狭处三五尺,惟通人骑。

高阳关路瀛州河间郡,古燕之南境,周世宗恢复土宇,两河之地并置叁关(霸州益津关、雄川瓦桥关、嬴州高阳关),捍御北狄,分重兵守之,西与真定府定州三路军马相为掎角。其地东至霸州百里,西至永安军六十里,南至永静军九十里。北至君子馆,至莫州百里,东南至沧州百二十里,西南至深州四十五里。后置高阳关路,马步军都部署已下兵官,统瀛、莫、雄、霸、具、冀、沧、永静、保定、乾宁、信安十一州军,以州为治所。本路置州兵及禁旅更戍外,又领乡军义勇七十七指挥,四万二千五百八十人。

沧州横海军,冀兖二州之域,齐赵二国之境,地居九河下流(《书》曰:九河既道。河水分九道,悉在州境),东距大海,趋平州路,北距界河,至幽陵;东至大海百八十里;西至瀛州二百里;南至德州二百四十里;北至乾宁军九十里,至幽州共五百五十里;东北至海口二百三十里,又至平川五百里;西至冀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莫州二百六十里。今之河间府沧州。

寨九:

泥姑寨,东至鲛脐港铺十里,北至界梁河。

双港寨,东至泥姑寨二十五里。

三女镇寨,东至双港寨八里。苇场港寨,东至叁女镇寨二十里。

小南河寨,东至苇场港一十八里。

百万涡寨,东至小南河寨三十里。

沙涡寨,东至百万涡寨十一里。独流寨,东至沙涡寨一十二里。钓台寨,南至乾宁军六十里,北至独流寨六十里。寨城居其中,沿御河一路,独有稻田务。

乾宁军,治乾宁县,唐卢台军地。控御河崖,在沧、霸二州之境。先为契丹割据,升为宁州。周世宗收复关南地,因置永安县,属沧州。宋置乾宁军。今之河间府青县是也。

寨五:

当城寨,东至独流寨十五里,北至渤海县入平川路。

李祥寨,东至当城寨二十五里。

佛圣涡寨,东至李祥寨二十五里。

狠城寨,东至佛圣涡寨一十四里。

田家寨,东至狠城寨一十四里。太宗置唐兴寨,淳化中建为军,东至莫州六十里,南至瀛州一百一十里,西至安肃军三十里,北至契丹界易州二十里,东北至雄州八十里,东南至莫州约七十里,西南至保州七十里,西南至安肃军约四十五里。

寨铺十五:

顺安寨,下至柳林铺三里。军东路自顺寨至莫州界二十六里,凡十一寨铺。

柳林铺,下至新铺二里。

新铺,下至祭头铺二里。

祭头铺,下至向阳寨四里半。

向阳寨,下至旧寨一里。

旧寨铺,下至上新铺一里半。

上新铺,下至绪口铺一里。绪口铺,下至下新铺三里。下新铺,下至百易铺三里。百易铺,下至泥口铺三里。泥口铺,下至莫州地界一里。

问事铺,至牙家港铺约三里。军北路自问事铺至安肃军界约一十五里,凡四铺。

牙家港铺,至第二铺约二里半。

第二铺,至马村铺约二里半。马村铺,至安肃军界约六里。真定府路真定府常山郡,古赵地也。今之直隶真定府。

信安军,旧幽州安次县地,古於口关也。周朝置寨戍守,太平兴国中升为破虏军,至景德初改今名。东至独流百二十里,西至霸州六十里,北至界河。

寨六:

周河寨,东至信安军五里。

鹿角寨,东至周河寨六里。

嘉涡寨,东至鹿角寨十里,北至幽州永清。

黎阳涡寨,东至嘉涡寨二里。

雁头寨,东至黎阳涡寨二里,北至幽州香河县。

阿翁寨,东至雁头寨六里。

霸州,治平清县,古上谷郡地,北枕拒马水,即幽州之南境,旧号益津关,周朝建为州。沧州北控海口,霸州控莫今口,塘水不接及,水势浅狭,可涉兵马,然濒海斥卤,地形沮洳,东北近三百里野无所掠,非入寇之径。景德中以前沧州部署常兼都巡检使,今省,惟置霸雄州路,界河至海口,都巡检使以霸州为治所。

海口北趋平州路,限以界河,朝夕有潮水。东自海岸,西距塘泊,其间葭苇蒙密,径路迂直,非鞍马驰骋之利。何承矩曰:自陶河至泥姑口,屈曲九百里,天设险阻,真地利也。今治水战之具蒙冲、斗舰、走舸、海鹘百馀只,治水师广德、怀顺,泊禁兵,岁时讲习,淳化中兼护塘水,缘边沧霸州、乾宁军。自契丹界缘河增补巡缴军,曰忠顺(旧曰乡丁,真宗建军额),宝元初,因补空阙,又有增置缓急之备,大为要害矣。东至信安军六十里,西至雄州九十里,南至保定军三十里,北至拒马河,至契丹界。

寨十:

刘家涡寨,东北至霸州四里。

莫金口寨,东北至刘家涡寨四里。

桃花寨,东至莫金口寨五里。

父母寨,东至桃花寨五里。新坦寨,东至父母寨六里,北至幽州安次县。

红城寨,东至新坦寨六里。

七姑寨,东至红城寨三里。

大涡寨,东至七姑寨五里。

双柳东寨,东至大涡寨十里,北至幽州固安县。

双柳西寨,东至双柳寨十里。

雄州,治归信县,本涿州瓦桥关,在易州水东,当九河之末。周收复三关,此其一也。地控幽蓟,故建为州。至淳化中,创水田,以捍戎马走集。今知州兼河北缘边安抚营田使。东至霸州九十里,西至顺安军八十里,南至莫州二拾里,北至白沟河叁十里。今为保定府雄县。

寨四:木场寨,东至三桥子寨五里。

张家寨,东至木场寨三里。王家寨,东至张家寨十四里。

向阳寨,东至马村寨十八

里。

莫州,治文安县,汉莫阝县地,唐景云中分瀛州属邑,置州。南县君子馆路至瀛州百馀里,北缘堤岸至雄州三十里,东至保定军。塘泊狭浅,旧置部署以下兵官,屯兵满万人,以护塘泊。东至保定军六十里,北至雄州三十里。塘水:

一、塘水东起沧州界,去海西岸黑龙港口,西至乾宁军,沿御河岸(以破船淀、满淀、灰淀、方淀四淀合成一水)。其水东西约百二十里,南北九十里至一百三十里,深约五尺。

一、东起乾宁军,西信安军御河西(以鹅巢、陈八、燕丹、大光、孟家五淀合成一水)。其水东西约一百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至五十里,深丈余至六尺。

一、东起信安军御河西,至霸州莫金口(以水纹、得胜、下光、小蔺、李子、大蔺六淀合成一水)。其水迂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五里至六里,深六七尺。

一、东北起霸州莫金口,西南保定军父母寨(以粮料、回淀二淀合成一水)。其水东北二十七里,南北八里,深六尺。霸州至保定军沿塘岸行,其水最为浅狭。

至咸平、景德,频年南牧,霸州、信安军并胡马归路。

一、东南起保定军,西北雄州(以百世、黑羊、小莲花三淀合成一水)。其水东西六十里,南北二十五里至十五里,深八九尺。

一、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以大莲花、洛阳、牛横、史军、康淀、池畴、白羊七淀合成一水)。其水东西七十里,南北三十里至四十五里,深一丈至六七尺。

一、东起顺安军,西边具淀至保州(益以齐女、宜子、定胜、劳淀四淀,合成一水)。其水东北三十馀里,南北百五十里,深一丈三尺至一丈。

一、起安肃广信军之南,保州西北,以沉沔河聚为塘泊。南北二十里,东西十馀里,深五尺至三尺,号沉沔泊,至西山口约三十里。一、自保州西鸡距泉、尚泉二水合成,并方田稻田。南北东西各十里,深五尺至三尺,号四塘泊。

右塘水之北,画河为界,所以限南北,谨障塞也。初,淳化中,雄州何承矩制置缘边屯田,以大理丞黄懋充判官。懋於河北大兴作水田,缘山导泉,倍省工力。以陂塘甚多,引水溉田,公私获利,因诏承矩领护之,发戍兵万八千人给其役。承矩于顺安军西开易河蒲口,引水东注至海,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十七里,滋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以助要害,捍蕃骑侵轶。时多为将帅所沮云:甲马雄盛,不宜示弱。殊不知地利者,兵之助也。又顺安至西山,地跨数军,不遥百里,维有兵陵冈阜,而多泉渎,因而广之,审地势而制塘埭,令沧州乾宁军常督壕寨吏专视斗门水口,旦夕俟海潮至,放水入御河,东置堰以益塘水,由是顺安军东濒于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莞蒲半蛤,民赖其利。宋太宗以为渠田之设,制胡马之长技,又以安抚司专制置缘边浚陂塘、筑堤道,具为条式画图,以付边郡屯田司,东自泥姑海口,凡一百六十里;西尽边吴泊,凡历七州军。后复据枢密使夏竦上言:沿边塘泊,自海而西,至边吴淀及安肃军、保州,而西接西山路,阔壹百馀里,其间有鲍河、曹河、徐河、叫喉泉、尚泉、方顺河、安阳河、唐河,尽可堰截,引水灌注以为塘淀。遂诏修保州、广信、安肃、顺安、永宁五州军堤道,作汇水之备。惟跳山以西,有壅水不可到处,第密种所宜树木。祥符中,缘边官地所种榆柳三百万。真宗出图以示辅臣曰:可以代鹿角及开陷马坑。

委州县守宰主役。此并中国战守之助也。先是太宗时,患北戎侵轶,亦尝置开方田,使以陷胡骑。咸平中,上封人孙士龙及静戎军王能,并言方田之利,请置于北边。能请於军城东新河之北开之,广袤相去皆五尺,深七尺,状若连锁(俗谓之解镫),东西至顺安、威虏军境。仍以地图来上。是日诏令:静戎、顺安、威虏军界皆置方田,凿河以遏胡骑。今保州、广信、安肃军境皆可设置,与竦前言陷马坑类,极边赖之,与塘水共为利也。

论曰:今北边控扼之方,中国形势之地,西自黑芦口,东距沧海,其间叁百馀里,中国得地者多,匈奴得地者寡,何哉?自顺安军东至莫州二十里,皆是川堑沟渎,葭苇蒙蔽,泉水纵横,此乃匈奴天牢之地也,彼则不能驰骋。又东北至雄州三十里,又东至霸州七十里,又东至海水口,皆是营田堤岸,隰水渐洳,此乃匈奴天陷之地也,彼则不能骑射。又自顺安军西至安肃军约五十里,夹两河之间,草木茂盛,乃匈奴天罗之地也,彼则不能骑战。又西至广信军二十里,夹二军之间,地多硗确,此匈奴天隙之地也,彼则不能奔冲。此中国得地形之多也。

夫引弓之民,恃其劲骑,利在平地;中国多步兵,利於险阻,赵魏之比,燕蓟之南,千里之间,地平如砥,兵法谓“走不逐飞,步不逐骑”,较然可知矣。今北边要害,塘水之外,自保州边吴泊西距长城口,广袤五十里,可以长驱深入,乃中国与匈奴必争之地。自牟山至柏山,凡路口十馀,八角口尤阔,几二千步,其馀千步,泊二十步;定州安阳口趋北山路,岳岭北寨趋蔚州界石臼、银坊治山路,并入寇之所,此守边之将所宜经略也。若胡马南牧,王师分入虏境,牵制其势,则保州沿边都巡检缘西山路入幽蓟(咸平中出师大有擒获),北平军路部署出飞狐口路入蔚州界,东莫州路部自白沟河入涿州界,河东麟府路军司马渡河入天德界(咸平二年

入五合川,破黄寨。

景德中,自火山军路入朔州界),代州部署出西陉等山谷间入云朔界(景德元年,出军甚有俘获),岢岚军兵马出草城川路入朔州界,此扼吭捣虚之义也。

北狄入寇,诏分兵三路,以六千骑屯广信军,将佐三员领之;五千骑屯保州,将佐三员领之;五千骑屯北平军,将佐三员领之,以抗贼锋。

始至,勿与斗;待其气衰,披城诱战。

若其南越保州与大军遇,则令广信之师与保州兵会,使腹背受敌,而乘便掩击。

若其不攻定州,纵轶南侵,则复会北平军兵合势入北界,邀其辎重;令雄、霸州、信安军以来,互为应援。

又命将佐三员,领兵八千,屯永定军;又将佐三员,领军五千,屯邢州,拒东西路。

戎寇将遁,则令定州大军与三路骑兵合击之。

又令将佐三员,统兵一万,於莫州俟戎骑北去,则西趋顺安军袭击,断西山之路。

如河水巳合,贼由东路,则将佐三员,领兵五千,会莫州路军,掎角攻之。

仍命上将一员,将万兵,镇大名以张军势。

登州附见登州,古东牟郡,汉黄县也,唐建州於蓬莱镇,即今治所也。

东西北三面距大海各五里,一路至女真界,扬帆一日一夜至马石山。

按《皇华四达记》:北渡海,至马石山五百里,旧女真国,今契丹界。

开宝年以前,女真内附,产良马,通中国贸易。

诏登州大谢岛等人户,特免地租,令许置舟船,渡女真马往来。

淳化中,契丹去海岸四百里建寨,置兵三千,女真朝贡遂绝。

一路往三韩,海行,东北历大谢鼍、鸟湖等岛,约三百里。

又傍海岸历青泥铺、桃花浦、杏花浦、骆驮湾约八百里,自具江口,即新罗界。

东控高丽诸国,唐置东牟、东莱二郡守,悉兼守捉使。

宋隶京东路,领水军ザ鱼船、入海战舰数百,教习水战。

知州兼海内战棹都巡检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六-译文

叙说:王者守卫四方边疆,尤其重视东、西、北三面,以怀柔示信,谨慎处理边疆事务;抵御外侮,彰显藩卫之威;治理险阻,修缮甲兵,严设烽燧,建立亭障,这是长远驾驭的策略。

宋朝的制度:东起沧海,至北平军,有十几座城池、六百多里,属于河北路;东起大郡,西沿大河,至隰州,有十三座城池、一千多里,属于河东路;东起延安,至边陲的阶州,有十五座城池、一千多里,属于陕西路;巴蜀地区,黎、惟、威、茂、文、龙、永康,属于益利州路;戎、泸、夔、施、黔、云安,属于梓夔州路;荆、辰、澧、鼎、潭、衡、全、邵、桂阳,属于荆湖南北路;广、桂、宜、邕、钦、融、廉、雷、容、琼,属于广南东西路。这些地方山川险阻,绵延数千里。自古以来就是与蛮夷隔绝的地方。

在边疆的要塞之处,设立都部署、钤辖、都巡检,专门负责军事事务,治理城郭,堵塞小路,设置关镇,建立堡寨,作为防御的准备。

派遣卫禁军,每三年轮换一次,称为驻泊兵。

招募当地人及边疆的杂牌军队,隶属于禁军编制的,称为就粮军。

州兵经过训练的,也参与营阵的作战。

又按照府兵制度,河北、河东设置了三十多万义勇军。

陕西招募愿意迁徙到边疆的当地人,给予田地,建立堡寨,有敌人时作战,无事时务农,称为弓箭手。

熟户蕃部,设置本族的巡检、都军主。

以下兵官共十一级,蕃部百帐以上补军主,其次是指挥使以下至正副兵马使、本族巡检,列入王官序列,至殿侍。

廷、石、岚、隰有捉生民兵;荆、湖、施、夔之间。

设置寨将蛮酋,当地人担任土丁、义军,也设置都指挥使以下的军官,分守城垒。

那些不直接控制四夷的州郡,略去不写。

现在整理为五卷,称为边防。

疆域的远近,城戍的要害,开卷即可尽知。

我朝的疆域管理制度,则是以京畿府州县直隶六部,天下府州县分为十三布政司来统辖,都司卫所又交错设置其间,作为防御,真是严密啊。

总之,有府一百四十六个,军民府十一个,州二百三十九个,县一千一百四十九个,卫四百九十三个,仪卫司二十九个,所二千九百一十个,宣慰司十一个,宣抚司十一个,安抚司十九个,招讨司一个,长官司一百七十九个,巡检司一千三百二十五个。

河北路河北,《禹贡》中冀州的区域,天文上属于毕昂的分野,春秋时期赵魏两国都曾在此居住。

星象学家将天下分为十二分野,灾异可以通过星象来验证(其他路也类似)。

古代的屏障,以卢龙山镇为界限,五代以来陷于北方,如今定州至西山,沧州距东海,方圆千里,没有险阻可以依靠。

宋朝在定州、真定府、高阳关都屯驻重兵,分为三路,修蒲阴为祁州,是高阳关会兵的道路;出井陉至常山,是河东道进军的路线。

沧州至海口一百六十里,即平州界,至淳化后的顺安军,东有塘水阻挡胡骑;莫州屯驻步兵,以保护堤道,保州一路,平川旷野,利于胡骑驰骋,设置沿边巡檄兵。

北平路设置兵马一司,切断西山的道路。

登州隶属京东海路,抵女直契丹界,设置水师,隶属于巡检司。

全魏之地,河朔的根本,对内是王畿的屏障,对外是三路的支援,又设置北京路兵官(属于内地,后不录),命令保边寨,都以兵马为要务,很少任用文官,防秋抵御外敌,是其他路的重点。

关于战守的策略,塘水的利用,都将在后面详细论述。

定州路定州中山郡,冀州的区域,战国时期是中山国,地势平坦靠近胡地。

西北抵御奚契丹,东至瀛州二百八十里,东北至保州一百二十里,南至真定府一百二十里,北至长城口一百六十里,至蔚州四百九十里,西南至藁城路,至赵州一百九十里,东南至深州一百七十里,东北至莫州二百五十里。

宋朝时在此广屯重兵,是边镇的重点。

设置本路驻泊马步军都部署以下兵官,以州为治所,统辖定、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永宁八州军。

本路设置州兵,及朝廷派遣的禁军轮换外,还统领乡军义勇,共五十八指挥,总计二万八千三百四十八人,都隶属于此。

北平军,治所在北平县,秦朝时是曲逆县地,后魏时改名北平。

宋朝在此建寨筑城,控制安阳州、四望口一带山路,至蔚州界,驻军满万人,切断西山的道路。

东至保州五十里,南至定州九十里,西至龙泉镇六十里,北至易州界狼山寨九十里,西北至安阳川口三十里。

今之保定府定县。

寨铺二十六所:

鱼台口铺,北至界首桑乾河一十里,北至北界新起团标约一里,东至保州界柏山口铺二十里,南至北平军三十里,东南至驴马岭约二十里,只能通行单骑;东南至重县口约十里,只能通行单骑;西南合入安阳口十五里,西南至道务村五里,道务村西南至安阳口一十里,东西宽约二百五十步。

老人们说:贼马多从此出入,易州未陷时,都是驿路。

鱼台口宽约半里。

四望口铺,北至界首乾河二十里,北至北界一十五里,契丹新建一寨;东至鱼台口约二十里,至安阳口十里;西至捉马口三十里;东南至军约四十里。

口很狭窄,只能通行单骑。

兵级巡子共六十三人。

捉马口铺,口很狭窄,不能通行骑兵,只能通行行人。

北至界首灰岭山二十五里,次北界无铺;东至四望口三十里;东南合入安阳关口四十里;西至唐县界白土口十里;东南至本军七十里。

兵级巡子共六十三人。

安阳口铺,东北合入鱼台口一十五里,南至本军三十里,西北合入捉马口四十里,正北合入四望口一十里。

鱼鼻山口,在军东北山嘴,约二十里,不通北界,只是检查商贩而已。

白崖寨,上面平坦,东西约一里,南北长约一里半,在军西北四十里,只能通行行人。

山内二十里,居民常在此躲避寇贼。

唐县,西北至白土口铺九十里,西北至花塔子铺约一百六十里,西北至田常口铺六十里,西北至钮牙口铺七十里,西北至黄蛇口铺约一百一十里,西北至下苇子铺约一百一十五里,西北至上苇子铺约一百三十里。

白土口铺,只能通行单骑。

北至界首南道人谷五十里

向北到契丹的边界,没有驿站,正东偏北到北平县界的捉马口驿站大约十里,向北到花塔子驿站大约二十里,向东南到本县边界九十里,向西南到田常口驿站大约二十里。

驿站西边大约五十步有唐河,向西流,驿站以北的边界内河流宽阔处有五七十步,狭窄处有三十步。

花塔子驿站,驿站北边的山路宽阔处有五七十步,狭窄处有一二十步。向南到蕃服岭大约十五里,只能通行人,现在移到周家庄。向北到边界石碑子大约四十三里,向南到白土口驿站二十里,向南到葛洪山大约五十里,向西到驼茂川军驿站二十里。

田常口驿站,非常狭窄,只能通行人。向北到边界大约八十里;向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驿站;向东北到白土口驿站大约二十里;向南到唐县六十里;向西北到锯牙口驿站二十里;向北到唐河大约二十里;向西北到乾河口驿站三十里。

乾河口向西北到沙岭子十里,沙岭子向东北到银坊城十里,现在移到张政庄。

锯牙口驿站,只能通行人。向北到边界大约八十里;向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驿站;向东北到白土口驿站二十里;向西南到东娘神驿站二十五里。

东娘神向北到军城寨黄蛇口驿站七里,向东南到唐县七十里,向西北到鹤神谷三十里。

鹤神谷向东北到银坊城大约四十五里,向北到唐河三十里。现在移到鹤谷口。

黄蛇口驿站,以北的山路,不能通行车马。向北到边界石碑大约八十里,向北到契丹边界邢奶寨大约二十里,向东南到锯牙口驿站四十里,向西北到秦王岭十五里,向南到军城寨七里,向西到石门子驿站大约三十里,向北到唐河三十里。现在移到乾河口。

下苇子驿站,向北走,山路,只能通行单骑。向西北到边界倒马关大约八十里,向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驿站,向东北到黄蛇口驿站大约三里,向南到军城寨大约五里,向西到于家寨大约二十里。

上苇子驿站,向北走,山路,只能通行单骑。吴儿口向西北到边界倒马关大约七十里,向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驿站,向西北到令公神谷大约五里,向西北到南岭子十五里。

驼茂川驿站,原本是唐河的谷道,宽阔处大约一百步,狭窄处大约四十步。向南道人谷到石道人谷,大约四十里;向南道人谷到碑子旧界,二十里。

军城寨,向东到东娘子神驿站大约七里,向南到嫌薄山大约十五里,向西南到三会口驿站大约十五里,向西北到于家寨驿站十三里,向西北到岳岭分水为界,大约八十里,向北到下苇子驿站大约五里,向上苇子驿站大约三十里,向北到柳家谷北界石墙大约五十里,向东北到黄蛇口驿站大约七里,向东北到北界石墙处十里,再向北到银坊城新修寨大约七里。

于家寨驿站,向西北到边界岳岭路大约六十里,向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驿站,向东到本寨大约二十里,向南到三会口驿站大约十里,向西北到石门驿站大约十五里。山路宽阔处一百步,狭窄处大约十步。从石门向西北到边界,大约四十五里,只能通行单骑。

石门驿站,向西北到边界岳岭路大约四十五里,向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驿站,向东到于家寨大约十五里,向南到古道口驿站大约十里,向西到旧磨谷十五里。驿站向西北到边界,只能通行单骑。

现在移到夹耳安王谷。

和家寨,向北到边界岳岭路大约八十里,向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驿站,向东北到军城寨七十里,向东北到三会口驿站大约五十五里,向东北到岳岭口驿站大约三十五里,向东北到古道口驿站大约三十里,正东到龙泉镇大约六十里,向东南到曲阳县大约九十里,曲阳县到定州大约六十里,向北到和家口驿站大约七里,正北偏西到安王口驿站大约十五里,向西到板谷口驿站大约十里,向西南到王柳口驿站大约二十五里,向西南到北寨王柳口驿站大约三十五里,向西南到北寨大约五十五里。

到安王口驿站,山路宽阔处大约一百步,狭窄处大约十步。安王口驿站以北到边界,大约五十里,山路,只能通行单骑,到本寨管口驿站。

三会口驿站,向西北到边界岳岭路大约七十里,向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驿站,向东北到军城寨大约十五里,向东南到龙泉驿站大约四十里,向西到岳岭口驿站大约二十里,向北到军城寨于家口驿站大约十三里。

驿站向西北大约二十五里,到分壁岭,山路宽阔处大约一百步,狭窄处大约十步。从分壁岭向西到边界,二十里,只能通行单骑。现在移到柳家谷。

岳岭口驿站,向西北到边界岳岭路大约五十里,向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驿站,向东到三会口驿站大约三十里,向东南到龙泉镇大约六十里,向西到古道口驿站大约三里,向北到军城寨石门驿站大约十里。

驿站向西北大约七八里,到分壁岭,山路宽阔处大约一百步,狭窄处大约十步。从分壁岭向西到边界,大约六十里,只能通行单骑。

古道口驿站,向西北到边界岳岭路大约四十里,向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驿站,向东到岳岭口驿站大约三里,向南到闻风山大约五里,向西到安王口驿站大约十五里。

驿站向西北大约五里,到分壁岭,山路宽阔处大约一百步,狭窄处大约十步。从分壁岭山路向西到边界,大约六十里,只能通行单骑。

现在移到石臼。

安王口驿站,向北到边界岳岭路大约五十里,向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驿站,向东到古道口驿站大约十里,向南到和家口驿站大约八里,向西北到辂轳谷大约三十里。

驿站北边的山路,只能通行单骑。

和家口驿站,向北到边界岳岭路大约八十里,向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驿站,向东北到古道口驿站大约二十五里,向南到和家寨大约七里,向北到安王口驿站大约八里,山路宽阔处大约一百步,狭窄处大约十步。

从安王口驿站以北到边界,大约五十里,只能通行单骑。现在移到南山坡上。

板谷口驿站,向西北到边界破河岭大约六十里,向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驿站,向东到和家寨大约十里,向南到王柳口驿站二十里,向西南到北寨大约六十里,向北到安王口驿站大约二十里,向西北大约十里到刘素庄,山路宽阔处大约一百步,狭窄处大约十步。

从刘素庄向西北到边界,大约四十五里,只能通行单骑。现在移到辂轳谷。

王柳口驿站,向西北到边界破河岭大约九十里,向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驿站,向东北到曲阳县大约一百一十里,向南到沙河大约五里,向西到北林寨王柳口驿站五里,向北到板谷口驿站二十里,向西北大约五十里到辂轳谷口,山路宽阔处大约一百步,狭窄处大约十步。

从辂轳谷西

向北到边界,大约三十里,只能通过一匹马。

保州,治所在保塞县,原来是莫州清苑县的地盘。宋朝建隆初年,设立了保塞军。太平兴国初年,升为州。每当北方的骑兵南下侵扰,保州的军队总是率先抵御,常常是军队中的佼佼者。现在设置了保州广信军、安肃军,沿着边境一直到西山。都巡检使的治所设在保州。东边到顺安军七十里,南边到定州一百二十里,北边到广信军四十里,北边到契丹的狼山寨一百里,东北到安肃军大约四十里,南边到永宁军九十里,西边到北平军七十里,西北到柏山口铺大约六十五里。

有六个口铺:

子口铺,宽一里。西北到边界赤岭子大约四里,再往西北到契丹的训口铺大约五里,这个铺有十名蕃汉士兵把守。东南到保州大约三十五里,正东偏北到广信军大约三十里,东北到广信军的龙山口铺大约七里,西南到八角口铺大约十里,有五十多户主客户。

八角口铺,就是赵旷川口,川宽大约六里。西北到边界赤岭子大约五里,从边界往东北到契丹的川口铺大约四里,这个铺有十名蕃汉士兵把守。东南到保州大约四十里,南边到跳山大约六里,东北到子口铺大约十里,西边到两岭口铺五里。州内有五个村子,大约二百户人家。

两岭口铺,西北到边界赤岭子大约五里,从边界往北到契丹的魏家庄铺五里,有十名蕃汉士兵把守。东南到保州大约四十五里,东边到八角口铺五里,西边到狗号口铺十里,东边到谒山村大约五里。两岭中,南岭宽九步,北岭宽十五步。

狗号口铺,北边到西边界赤岭大约五里,北边到契丹的魏家庄铺大约七里,这个铺有十名蕃汉士兵把守。东南到保州大约五十五里,东边到两岭口铺十里,西边到白道口一里,东边到王村大约十里,岭宽二十步。

白道口铺,到边界赤岭大约五里。北边到契丹的魏家庄铺大约七里,这个铺有十名蕃汉士兵把守。东南到保州大约五十五里,东边到狗号口铺大约一里,西边到柏山口大约十里,东边到两王村大约十里,岭宽六十步。

柏山口铺,北边到边界赤岭大约五里,从边界往北到契丹的鱼台村铺三里,这个铺有十名蕃汉士兵把守。东南到保州大约六十五里,东边到白道口铺大约十里,西边到北平军地界的鱼台口大约二十一里。柏山口铺周围有大约五十多户人家,口宽五百二十步。

广信军,治所在遂城县,战国时期是武遂县的地盘,秦朝修筑长城时从这里开始,因此得名遂城。宋朝设立军队。

东边到安肃军二十里,西边到长城十里,南边到安肃军十五里,西南到北平军大约九十里,西边到北易州七十里。有十五个寨铺:

谢坊口铺,北边到本军边界十里,边界往北到契丹的阔台铺七里,东边到安肃军边界的王马村铺二里,西边到本军边界二里,西北到新河铺二里。

新河铺,北边到军边界二十里,边界往东北到契丹的陈村铺五里,东边到谢坊口铺二里,西南到本军一里,西南到张花村铺二里。

张花村铺,北边到本军边界二十里,北边到契丹的新水村铺二里,东边到新河铺二里,东南到本军一里,西边到许家庄铺二里。

许家庄铺,北边到本军边界二十里,北边到契丹的北城村铺三里,东边到张花村铺二里,东南到本军三里,西边到庞村铺三里半。

庞村铺,北边到边界十八里,边界往北到契丹的孤山村铺三里,东边到许家庄铺三里半,东南到本军六里半,西边到赤鲁村铺一里半。

赤鲁村铺,北边到边界十七里,边界往北到契丹的太山铺二里半,东边到庞村一里半,东南到本军八里,东边到广门村铺三里。

广门村铺,北边到边界十五里,北边到契丹边界,没有铺,东边到赤鲁村三里,西北到马家庄铺二里半。

马家庄铺,北边到边界十三里,边界往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铺,东南到广门村铺二里半,东南到本军十三里半,西北到长城口铺二里。

长城口铺,口宽十步。到边界十里,边界往北到契丹的田庄铺三里半,东南到马家庄铺三里,东南到本军十六里半,西边到牟山铺二里。

牟山村铺,山口宽九百步。北边到边界八里,边界往北到契丹的田庄铺三里,东边到长城口铺二里,东南到本军十八里,西边到佛阳口铺四里。

佛阳口铺,山口宽一百二十步。北边到边界大约十二里,边界往北到契丹的荆口铺一里,东边到牟山铺四里,东南到本军二十二里半,西边到围道山铺五里。

围道山铺,山口宽十步。北边到边界四里,边界往北到契丹的楼山铺三里,东边到佛阳口铺五里,东南到本军二十七里半,西南到釜山村铺四里。

釜山村铺,西边到边界五里,边界往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铺。东北到围道山铺四里,东南到军三十一里半,西南到黑山村铺十里。

黑山村铺,山口宽三百二十步。西边到边界八里,边界往西到契丹边界,没有铺。东北到釜山村铺十里,东边到本军大约三十里,西南到龙山村铺六里半。

龙山村铺,山口宽六十步。西边到边界七里,边界往西到契丹边界,没有铺。东北到黑山村铺六里半,东边到本军大约三十里,南边到保州边界五里半。

安肃军,治所在安肃县,唐朝时是宥戎镇,周朝时是梁门口寨,太平兴国年间设立军队。东边到雄州八十里,西边到广信军二十里,南边到保州四十里,北边到契丹边界二十里,东南到顺安军四十五里,西南到保州四十里,东北到雄州二十里,西北到易州二十里。

有二十六个寨铺:

间板口铺,东南到顺安军边界大约一里半,西北到军大约三十五里,北边到顺安军边界大约三十六里,边界往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铺。

高公口铺,东南到间板口铺大约二里,西北到军大约三十三里,北边到边界大约三十四里,边界往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铺。

李三口铺,东南到高公口铺大约二里半,西北到军大约三十里半,北边到边界大约三十三里,边界往北到契丹边界,没有铺。

大商村大桥铺,东南到李三口铺大约一里半,西北到军大约二十九里,北边到边界大约三十

十二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汉阳口驿站,东至大商村大桥驿站约三里半,西北至军营约二十五里半,北至界首三十一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千秋口驿站,东南至汉阳口驿站约一里半,西北至军营约二十四里,北至界首约三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万年桥驿站,东南至千秋口驿站约二里半,西北至军营约二十一里半,北至界首约二十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拗觜驿站,东北至万年桥驿站约二里,西北至军营约一十九里半,北至界首约二十九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界渠驿站,东北至拗觜驿站二里半,西北至军营约一十七里,北至界首约二十八里半,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沙口大寨,东南至界渠驿站约一里半,西北至军营一十五里半,北至界首约二十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徐城口驿站,东至沙口寨约二里半,西北至军营约十三里,北至界首约二十五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杨家口驿站,东至徐城口约二里半,西北至军营约一十里半,北至界首约二十二里,界首北至契丹渠头驿站约四里半,有契丹七人把守。

菱角河桥驿站,东南至杨家口驿站二里半,西北至军营约八里,北至界首约二十二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三叉口驿站,东南至菱角河桥驿站约二里,北至军营约六里,北至界首约二十一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郭老驿站,东南至三义口驿站约二里,西北至军营约四里,北至界首约二十一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桥门驿站,东南至郭老驿站约一里半,西至军营二里半,北至界首二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杨湾驿站,东南至桥门驿站约一里半,西南至军营约二里半,北至界首二十里,界首北至契丹固城驿站约二里半,有契丹五人把守。

北桥门驿站,东至柳湾驿站约一里,南至军营约一里半,北至界首约二十里,界首西北至青冢驿站约二里,有契丹五人把守。

霸子口驿站,东至北桥门驿站约二里,东南至军营约一里半,北至界首一十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姜女庙驿站,东至霸子口驿站约一里半,东至军营约三里,北至界首约十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车道口驿站,东至姜女庙驿站约一里半,东至军营约四里半,北至界首约十九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碾窝口驿站,东至车道口驿站约二里,东至军营六里半,北至界首约二十里,界首北至契丹,没有驿站。

辛家口驿站,东至碾窝口驿站约二里,东至军营约八里半,北至界首约二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赤崖口驿站,东至辛家口驿站约二里半,东至军营约一十二里,北至界首约一十九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王马村寨,东至赤崖口驿站二里,东至军营约一十二里,北至界首约一十九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

王马村,属于广信军两界首驿站,东至大寨约二里,东至军营约十五里,北至界首约一十九里,驿站西正属广信军界。

顺安军,治所在高阳县,旧属瀛州。宋朝时为重镇,常驻重兵,与定州路兵马互为掎角,抵御外敌。其地东至定州一百二十里,西至井陉路,至并州五百里(燕赵人称山眷为陉,今县城控制其要害。《汉书》说:井陉,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列),南至赵州一百里,北自西山,至蔚州四百九十里,西南至平定军三百二十里。后来设置真定府路驻泊马步军都部署以下兵官,统辖真定府、磁、相、邢、赵、洛六州,以府为治所。

本路设置州兵及禁旅更戍外,又统领乡军义勇一百十八指挥,共四万五千二十人。今之保定府安州。

寨铺八:

北寨,东至定川一百八十里,东南至真定府二百一十里,西至承天阁一百里,西至代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破河岭约一百里,东北至交牙川山岭约八十里,北至东铁岭约八十里,北至箭岭约一百里,北至西铁岭约八十里,西北至上竿岭约八十里,西北至马军岭约一百三十里。管辖七铺。

王柳口驿站,北至界首破河岭约七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没有驿站。东至定州地界,东北至东王柳口驿站约三四里,西至本寨三十里,西北至黄家寨驿站三十里,南至丁家庄驿站约十五里,山路宽处约一丈或五尺,窄处二尺,只能通行人。

黄家寨驿站,北至界首交牙川岭约六十里,以北至契丹界倍泉寨约二十里,东至王柳河约一十五里,西南至本寨二十五里,东南至王柳口驿站约三十里,西至番眼岭驿站约一十五里,西北至薄岩神驿站约一十五里,山路宽处约三十里步,窄处三两步,可通行人和马。

番眼岭驿站,北至界首东铁岭约七十里,以北至契丹界下平寨约三十里,东至黄家寨约一十五里,东北至薄岩驿站约二十里,南至北寨一十里,西北至东曹驿站三十里,只能通行单骑和行人。

薄岩神驿站,北绕熊头山,北过至界首箭岭约七里,以北至契丹界安保寨约二十里,东南至黄家寨约十里,南至北寨约三十里,西南至番眼岭驿站约二十里,西北至东曹谷驿站约三十里。界首山路宽处约一丈,窄处二三尺,只能通行单骑。

东冒谷驿站,北至界首西铁岭约五十里,北至契丹界上平寨约三十里,东南至番眼岭驿站约三十里,东至薄岩神驿站三十里,东南至北寨约二十五里,西南至西曹谷驿站约二十里,山路宽处约一丈至七尺,窄处约三五尺,只能通行单骑。

西曹谷驿站,北至界首上竿岭约五十里,以北至契丹界首灵丘城约五十里,东南至北寨约三十里,东至东曹谷驿站约三十里,西至龙窝庄二十五里,山路,仅能通行人和马。

龙窝庄驿站,北至界首马军岭约六十里,又北至契丹界铁冶寨约五十里,东至

西曹谷铺距离二十里,东南到北岩七十里,西到代州羊头山七十里,山路宽阔的地方大约一丈到七尺,狭窄的地方三五尺,只能通行人骑。

高阳关路瀛州河间郡,是古代燕国的南境,周世宗恢复国土,两河地区并设置了三关(霸州益津关、雄川瓦桥关、嬴州高阳关),用来防御北方的狄人,分派重兵把守,西边与真定府定州的三路军马形成掎角之势。其地东到霸州一百里,西到永安军六十里,南到永静军九十里。北到君子馆,到莫州一百里,东南到沧州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深州四十五里。后来设置高阳关路,马步军都部署以下的兵官,统领瀛、莫、雄、霸、具、冀、沧、永静、保定、乾宁、信安十一州军,以州为治所。本路设置州兵及禁旅更戍外,还统领乡军义勇七十七指挥,四万二千五百八十人。

沧州横海军,是冀州和兖州的领域,齐国和赵国的边境,地处九河的下游(《书》中说:九河已经疏导。河水分成九道,都在州境内),东边靠近大海,通往平州路,北边靠近界河,到幽陵;东到大海一百八十里;西到瀛州二百里;南到德州二百四十里;北到乾宁军九十里,到幽州共五百五十里;东北到海口二百三十里,又到平川五百里;西到冀州二百九十里;西北到莫州二百六十里。现在的河间府沧州。

寨九:

泥姑寨,东到鲛脐港铺十里,北到界梁河。

双港寨,东到泥姑寨二十五里。

三女镇寨,东到双港寨八里。苇场港寨,东到三女镇寨二十里。

小南河寨,东到苇场港十八里。

百万涡寨,东到小南河寨三十里。

沙涡寨,东到百万涡寨十一里。独流寨,东到沙涡寨十二里。钓台寨,南到乾宁军六十里,北到独流寨六十里。寨城位于其中,沿着御河一路,只有稻田务。

乾宁军,治所在乾宁县,是唐代卢台军的地方。控制御河崖,位于沧州和霸州的边境。先是被契丹割据,升为宁州。周世宗收复关南地,因此设置永安县,属于沧州。宋代设置乾宁军。现在的河间府青县就是这里。

寨五:

当城寨,东到独流寨十五里,北到渤海县进入平川路。

李祥寨,东到当城寨二十五里。

佛圣涡寨,东到李祥寨二十五里。

狠城寨,东到佛圣涡寨十四里。

田家寨,东到狠城寨十四里。太宗设置唐兴寨,淳化年间建为军,东到莫州六十里,南到瀛州一百一十里,西到安肃军三十里,北到契丹界易州二十里,东北到雄州八十里,东南到莫州约七十里,西南到保州七十里,西南到安肃军约四十五里。

寨铺十五:

顺安寨,下到柳林铺三里。军东路从顺寨到莫州界二十六里,共十一寨铺。

柳林铺,下到新铺二里。

新铺,下到祭头铺二里。

祭头铺,下到向阳寨四里半。

向阳寨,下到旧寨一里。

旧寨铺,下到上新铺一里半。

上新铺,下到绪口铺一里。绪口铺,下到下新铺三里。下新铺,下到百易铺三里。百易铺,下到泥口铺三里。泥口铺,下到莫州地界一里。

问事铺,到牙家港铺约三里。军北路从问事铺到安肃军界约十五里,共四铺。

牙家港铺,到第二铺约二里半。

第二铺,到马村铺约二里半。马村铺,到安肃军界约六里。真定府路真定府常山郡,是古代赵国的土地。现在的直隶真定府。

信安军,旧时是幽州安次县的地方,古代的於口关。周朝设置寨戍守,太平兴国年间升为破虏军,到景德初年改为现在的名字。东到独流一百二十里,西到霸州六十里,北到界河。

寨六:

周河寨,东到信安军五里。

鹿角寨,东到周河寨六里。

嘉涡寨,东到鹿角寨十里,北到幽州永清。

黎阳涡寨,东到嘉涡寨二里。

雁头寨,东到黎阳涡寨二里,北到幽州香河县。

阿翁寨,东到雁头寨六里。

霸州,治所在平清县,古代上谷郡的地方,北边靠着拒马水,就是幽州的南境,旧时称为益津关,周朝建为州。沧州北边控制海口,霸州控制莫今口,塘水不接及,水势浅狭,可以涉兵马,但濒海盐碱,地形低湿,东北近三百里野无所掠,不是入侵的路径。景德年间以前沧州部署常兼都巡检使,现在省去,只设置霸雄州路,界河到海口,都巡检使以霸州为治所。

海口北边通往平州路,以界河为限,早晚有潮水。东边从海岸,西边到塘泊,其间芦苇茂密,路径迂回曲折,不利于鞍马驰骋。何承矩说:从陶河到泥姑口,曲折九百里,天设险阻,真是地利。现在治理水战的器具蒙冲、斗舰、走舸、海鹘百余只,治理水师广德、怀顺,以及禁兵,每年讲习,淳化年间兼护塘水,沿边沧霸州、乾宁军。从契丹界沿河增补巡缴军,称为忠顺(旧时称为乡丁,真宗建军额),宝元初年,因补空阙,又有增置缓急之备,大为要害。东到信安军六十里,西到雄州九十里,南到保定军三十里,北到拒马河,到契丹界。

寨十:

刘家涡寨,东北到霸州四里。

莫金口寨,东北到刘家涡寨四里。

桃花寨,东到莫金口寨五里。

父母寨,东到桃花寨五里。新坦寨,东到父母寨六里,北到幽州安次县。

红城寨,东到新坦寨六里。

七姑寨,东到红城寨三里。

大涡寨,东到七姑寨五里。

双柳东寨,东到大涡寨十里,北到幽州固安县。

双柳西寨,东到双柳寨十里。

雄州,治所在归信县,本来是涿州瓦桥关,在易州水东,位于九河的末端。周朝收复三关,这是其中之一。地控幽蓟,因此建为州。到淳化年间,创建水田,用来防御戎马走集。现在知州兼河北缘边安抚营田使。东到霸州九十里,西到顺安军八十里,南到莫州二十里,北到白沟河三十里。现在是保定府雄县。

寨四:木场寨,东到三桥子寨五里。

张家寨,东到木场寨三里。王家寨,东到张家寨十四里。

向阳寨,东到马村寨十八

里。

莫州,治所在文安县,汉代为莫阝县地,唐代景云年间从瀛州分出部分属邑,设立莫州。南县君子馆路到瀛州有一百多里,北边沿着堤岸到雄州有三十里,东边到保定军。塘泊狭窄浅薄,过去设有部署以下的兵官,屯兵满万人,以保护塘泊。东到保定军六十里,北到雄州三十里。塘水:

一、塘水东起沧州界,距离海西岸的黑龙港口,西到乾宁军,沿着御河岸(由破船淀、满淀、灰淀、方淀四个淀合成一水)。这水东西约一百二十里,南北九十里到一百三十里,深约五尺。

一、东起乾宁军,西到信安军御河西(由鹅巢、陈八、燕丹、大光、孟家五个淀合成一水)。这水东西约一百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到五十里,深一丈多到六尺。

一、东起信安军御河西,到霸州莫金口(由水纹、得胜、下光、小蔺、李子、大蔺六个淀合成一水)。这水曲折,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五里到六里,深六七尺。

一、东北起霸州莫金口,西南到保定军父母寨(由粮料、回淀两个淀合成一水)。这水东北二十七里,南北八里,深六尺。霸州到保定军沿着塘岸走,这水最为浅狭。

到咸平、景德年间,频繁南侵,霸州、信安军都是胡马归路。

一、东南起保定军,西北到雄州(由百世、黑羊、小莲花三个淀合成一水)。这水东西六十里,南北二十五里到十五里,深八九尺。

一、东起雄州,西到顺安军(由大莲花、洛阳、牛横、史军、康淀、池畴、白羊七个淀合成一水)。这水东西七十里,南北三十里到四十五里,深一丈到六七尺。

一、东起顺安军,西边具淀到保州(加上齐女、宜子、定胜、劳淀四个淀,合成一水)。这水东北三十多里,南北一百五十里,深一丈三尺到一丈。

一、起安肃广信军之南,保州西北,以沉沔河聚为塘泊。南北二十里,东西十多里,深五尺到三尺,号沉沔泊,到西山口约三十里。一、自保州西鸡距泉、尚泉二水合成,并方田稻田。南北东西各十里,深五尺到三尺,号四塘泊。

右塘水之北,画河为界,用来限制南北,谨防障塞。起初,淳化年间,雄州何承矩制置缘边屯田,以大理丞黄懋充判官。黄懋在河北大兴水田,沿着山导引泉水,大大节省工力。因为陂塘很多,引水灌溉田地,公私都获利,于是诏令何承矩领护,发戍兵一万八千人供其役使。何承矩在顺安军西开易河蒲口,引水东注到海,东西三百多里,南北五十七里,滋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以助要害,抵御蕃骑侵轶。当时多为将帅所阻挠说:甲马雄盛,不宜示弱。殊不知地利者,兵之助也。又顺安到西山,地跨数军,不遥百里,只有兵陵冈阜,而多泉渎,因而广之,审地势而制塘埭,令沧州乾宁军常督壕寨吏专视斗门水口,旦夕等海潮至,放水入御河,东置堰以益塘水,由是顺安军东濒于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莞蒲半蛤,民赖其利。宋太宗以为渠田之设,制胡马之长技,又以安抚司专制置缘边浚陂塘、筑堤道,具为条式画图,以付边郡屯田司,东自泥姑海口,凡一百六十里;西尽边吴泊,凡历七州军。后复据枢密使夏竦上言:沿边塘泊,自海而西,至边吴淀及安肃军、保州,而西接西山路,阔壹百馀里,其间有鲍河、曹河、徐河、叫喉泉、尚泉、方顺河、安阳河、唐河,尽可堰截,引水灌注以为塘淀。遂诏修保州、广信、安肃、顺安、永宁五州军堤道,作汇水之备。惟跳山以西,有壅水不可到处,第密种所宜树木。祥符中,缘边官地所种榆柳三百万。真宗出图以示辅臣曰:可以代鹿角及开陷马坑。

委州县守宰主役。此并中国战守之助也。先是太宗时,患北戎侵轶,亦尝置开方田,使以陷胡骑。咸平中,上封人孙士龙及静戎军王能,并言方田之利,请置于北边。能请於军城东新河之北开之,广袤相去皆五尺,深七尺,状若连锁(俗谓之解镫),东西至顺安、威虏军境。仍以地图来上。是日诏令:静戎、顺安、威虏军界皆置方田,凿河以遏胡骑。今保州、广信、安肃军境皆可设置,与竦前言陷马坑类,极边赖之,与塘水共为利也。

论曰:今北边控扼之方,中国形势之地,西自黑芦口,东距沧海,其间叁百馀里,中国得地者多,匈奴得地者寡,何哉?自顺安军东至莫州二十里,皆是川堑沟渎,葭苇蒙蔽,泉水纵横,此乃匈奴天牢之地也,彼则不能驰骋。又东北至雄州三十里,又东至霸州七十里,又东至海水口,皆是营田堤岸,隰水渐洳,此乃匈奴天陷之地也,彼则不能骑射。又自顺安军西至安肃军约五十里,夹两河之间,草木茂盛,乃匈奴天罗之地也,彼则不能骑战。又西至广信军二十里,夹二军之间,地多硗确,此匈奴天隙之地也,彼则不能奔冲。此中国得地形之多也。

夫引弓之民,恃其劲骑,利在平地;中国多步兵,利於险阻,赵魏之比,燕蓟之南,千里之间,地平如砥,兵法谓“走不逐飞,步不逐骑”,较然可知矣。今北边要害,塘水之外,自保州边吴泊西距长城口,广袤五十里,可以长驱深入,乃中国与匈奴必争之地。自牟山至柏山,凡路口十馀,八角口尤阔,几二千步,其馀千步,泊二十步;定州安阳口趋北山路,岳岭北寨趋蔚州界石臼、银坊治山路,并入寇之所,此守边之将所宜经略也。若胡马南牧,王师分入虏境,牵制其势,则保州沿边都巡检缘西山路入幽蓟(咸平中出师大有擒获),北平军路部署出飞狐口路入蔚州界,东莫州路部自白沟河入涿州界,河东麟府路军司马渡河入天德界(咸平二年

进入五合川,攻破黄寨。

在景德年间,从火山军路进入朔州边界,代州的部署从西陉等山谷间进入云朔边界(景德元年,出兵非常有收获),岢岚军的兵马从草城川路进入朔州边界,这是扼住要害、攻击虚弱的策略。

北狄入侵,皇帝下令分兵三路,以六千骑兵驻扎在广信军,由三名将领率领;五千骑兵驻扎在保州,由三名将领率领;五千骑兵驻扎在北平军,由三名将领率领,以抵抗敌人的锋芒。

刚开始时,不要与敌人交战;等到敌人的气势衰弱,再出城引诱战斗。

如果敌人向南越过保州与大军相遇,就命令广信的军队与保州的军队会合,使敌人腹背受敌,然后趁机袭击。

如果敌人不攻打定州,而是向南侵犯,就再次会合北平军的兵力进入北界,拦截敌人的辎重;命令雄州、霸州、信安军等地的军队,互相支援。

又命令三名将领,率领八千士兵,驻扎在永定军;再命令三名将领,率领五千士兵,驻扎在邢州,阻挡东西两路。

当敌人准备逃跑时,就命令定州的大军与三路骑兵一起攻击。

又命令三名将领,率领一万士兵,在莫州等待敌人的骑兵向北撤退,然后向西进攻顺安军,切断西山的道路。

如果河水已经结冰,敌人从东路进攻,就命令三名将领,率领五千士兵,与莫州的军队会合,形成掎角之势攻击敌人。

还命令一名上将,率领一万士兵,镇守大名以壮大军威。

登州附见登州,古代是东牟郡,汉代的黄县,唐代在蓬莱镇建州,就是现在的治所。

东西北三面距离大海各五里,一路到女真边界,扬帆一天一夜可以到达马石山。

根据《皇华四达记》记载:向北渡海,到马石山五百里,过去是女真国,现在是契丹的边界。

在开宝年以前,女真归附中原,出产良马,与中国进行贸易。

皇帝下令登州大谢岛等地的居民,特别免除地租,允许他们建造船只,运送女真的马匹往来。

在淳化年间,契丹在距离海岸四百里的地方建立寨子,驻扎三千士兵,女真的朝贡就断绝了。

一路前往三韩,海上航行,向东北经过大谢鼍、鸟湖等岛屿,大约三百里。

再沿着海岸经过青泥铺、桃花浦、杏花浦、骆驮湾,大约八百里,从具江口开始,就是新罗的边界。

东边控制高丽等国,唐代设置东牟、东莱二郡守,都兼任守捉使。

宋代隶属于京东路,统领水军的ザ鱼船、入海战舰数百艘,训练水战。

知州兼任海内战棹都巡检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六-注解

四陲:指国家的四方边境,古代中国常以四方边境为防御重点。

怀柔示信:指通过温和的政策和诚信的态度来安抚边疆民族,使其归顺。

折冲御侮:指通过外交手段或军事策略来抵御外敌的侵略。

烽燧:古代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通常设在边境或重要关隘。

亭障:边境上的防御工事,用于监视和防御外敌。

河北路:宋代行政区划之一,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及周边地区。

河东路:宋代行政区划之一,大致包括今天的山西省及周边地区。

陕西路:宋代行政区划之一,大致包括今天的陕西省及周边地区。

益利州路:宋代行政区划之一,大致包括今天的四川省及周边地区。

梓夔州路:宋代行政区划之一,大致包括今天的重庆市及周边地区。

荆湖南北路:宋代行政区划之一,大致包括今天的湖南省及周边地区。

广南东西路:宋代行政区划之一,大致包括今天的广东省及周边地区。

驻泊兵:指驻扎在边境的军队,通常定期轮换。

就粮军:指由当地居民组成的军队,主要负责边境防御和后勤补给。

弓箭手:指由当地居民组成的民兵,主要负责边境防御和农业生产。

熟户蕃部:指已经归顺的边疆民族,通常由本族人担任巡检等职务。

捉生民兵:指由当地居民组成的民兵,主要负责边境防御和抓捕敌人。

土丁:指由当地居民组成的民兵,主要负责边境防御和农业生产。

义军:指由当地居民自愿组成的民兵,主要负责边境防御和农业生产。

都指挥使:宋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一定数量的军队。

巡检司:宋代地方行政机构,负责治安和边境防御。

定州: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河北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

北平军:北宋时期的军事建制,主要负责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鱼台口铺:宋代边境防御工事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定县附近。

四望口铺:宋代边境防御工事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定县附近。

捉马口铺:宋代边境防御工事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定县附近。

安阳口铺:宋代边境防御工事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定县附近。

鱼鼻山口:宋代边境防御工事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定县附近。

白崖寨:宋代边境防御工事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定县附近。

唐县:宋代行政区划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唐县。

白土口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契丹界:指契丹族的边界,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建立辽朝,与中原王朝有频繁的交往和冲突。

唐河:指唐代的河流,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当时的一条重要水道。

花塔子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用于传递信息或驻军,具体位置不详。

蕃服岭:可能指古代边疆地区的一座山岭,蕃服意为边疆或异族地区。

周家庄:古代村庄名称,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当时的一个居民点。

葛洪山:可能指与道教人物葛洪相关的山,葛洪是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和炼丹家。

驼茂川: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当时的一条河流或山谷。

田常口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锯牙口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东娘神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可能与当地的神话或信仰有关。

黄蛇口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秦王岭:古代地名,可能与秦朝或秦王有关,具体位置不详。

石门子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下苇子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上苇子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吴儿口:古代地名,可能与吴地或吴人有关,具体位置不详。

令公神谷:古代地名,可能与某位令公(古代官职)或神话人物有关。

南岭子: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军城寨:古代军事据点,用于驻军或防御,具体位置不详。

于家寨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石门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夹耳安王谷:古代地名,可能与某位安王或神话人物有关,具体位置不详。

和家寨:古代村庄名称,具体位置不详。

三会口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岳岭口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古道口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安王口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和家口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板谷口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王柳口铺:古代驿站或军事据点,具体位置不详。

辂轳谷: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保州: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河北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

广信军:北宋时期的军事建制,主要负责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安肃军:宋代军名,治所在今河北省安新县。唐代为宥戎镇,宋代设安肃军,是防御契丹的重要军事据点。

契丹:古代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后建立辽朝。

口铺:宋代边境设置的军事哨所,负责警戒和防御。

界首:界首指的是两个政权或地区的边界线,通常设有军事设施或标志物,用于标明领土范围。在本文中,界首指的是宋朝与契丹(辽朝)的边界。

赤岭子:地名,位于宋代保州与契丹交界处,是重要的军事要地。

蕃汉:指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居民,宋代边境地区常有蕃汉混居的情况。

主客户:宋代户籍制度中的分类,主户指有土地的居民,客户指无土地的佃农或雇工。

长城: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宋代的长城主要用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铺:铺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设施,主要用于传递信息、驻守边防和提供后勤支持。铺通常设在交通要道或边境地区,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军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单位,通常指一个军事区域或驻军的地方。在本文中,军指的是宋朝的军事驻防区域。

寨:古代军事防御设施,通常设在边境或交通要道上,用于驻扎军队和防御敌人。

山路:山路指的是山区中的道路,通常较为狭窄且崎岖,通行条件较差。在本文中,山路是连接各个铺、寨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西曹谷铺:位于古代交通要道上的一处驿站,具体位置不详,但根据上下文推测应在今山西省代县附近。

高阳关路:北宋时期设立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主要负责防御北方的辽国。

沧州横海军:北宋时期在沧州设立的一个军事机构,主要负责防御辽国和海上入侵。

乾宁军:北宋时期设立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主要负责防御辽国。

真定府路:北宋时期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划,主要负责管理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带。

信安军:北宋时期的军事建制,主要负责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霸州: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河北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雄州: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河北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莫州: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河北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塘泊:古代用于军事防御的水利工程,通过蓄水形成的水域,主要用于阻挡敌军骑兵的进攻。

御河:古代运河名,主要用于运输和灌溉,连接多个州郡。

屯田:古代军事与农业结合的制度,士兵在边疆地区耕种土地,既解决军粮问题,又加强边防。

方田:古代用于防御敌军骑兵的战术,通过开凿沟渠和设置障碍物,限制敌军骑兵的行动。

胡马:指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常用来代指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

天牢、天陷、天罗、天隙:古代军事术语,分别指地形对敌军极为不利的四种情况,天牢指地形复杂难以驰骋,天陷指地势低洼难以骑射,天罗指草木茂盛难以骑战,天隙指地势险峻难以奔冲。

五合川: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西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黄寨: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西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塞。

景德:北宋年号,公元1004年至1007年。

火山军:北宋时期的军事建制,主要负责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朔州: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西省北部,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

代州: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西省北部,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西陉: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西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塞。

云朔:古代地名,指云州和朔州,位于今中国山西省北部。

岢岚军:北宋时期的军事建制,主要负责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草城川: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西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北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主要指契丹、女真等民族。

永定军:北宋时期的军事建制,主要负责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邢州: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河北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

顺安军:北宋时期的军事建制,主要负责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大名: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河北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

登州: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东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东牟郡: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东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黄县: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东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蓬莱镇: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东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女真:古代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后建立金朝。

马石山: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三韩:古代地名,指今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

大谢鼍: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东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鸟湖: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东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青泥铺: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东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桃花浦: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东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杏花浦: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东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骆驮湾: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东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具江口:古代地名,位于今朝鲜半岛南部,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新罗: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一个国家,后与高句丽、百济并称三韩。

高丽: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一个国家,后与百济、新罗并称三韩。

东莱郡: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东省境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京东路:北宋时期的行政区划,辖今中国山东省东部地区。

水军ザ鱼船:古代战船的一种,主要用于水战。

入海战舰:古代战船的一种,主要用于海上作战。

海内战棹都巡检使:北宋时期的官职,主要负责海上防御和巡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六-评注

本文详细记载了宋代边境防御的布局和策略,反映了当时国家对边疆安全的重视。文章首先概述了宋代边境防御的总体布局,包括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等地的边境防御工事和军队部署。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定州路和北平军的边境防御工事,如鱼台口铺、四望口铺、捉马口铺等,这些工事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在防御外敌入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还提到了宋代边境防御的多种形式,如驻泊兵、就粮军、弓箭手等,这些军队由当地居民组成,既负责边境防御,又兼顾农业生产,体现了宋代边境防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熟户蕃部、捉生民兵、土丁、义军等地方民兵组织,这些组织在边境防御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宋代对边疆安全的重视和对边疆民族的怀柔政策。通过详细的边境防御布局和军队部署,宋代政府不仅有效地防御了外敌的入侵,还通过怀柔政策安抚了边疆民族,使其归顺。这种政策不仅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采用了详实的叙述方式,通过对边境防御工事和军队部署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宋代边境防御的严密性和复杂性。文章语言简洁明了,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参考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研究宋代边境防御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过对边境防御工事和军队部署的详细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宋代边境防御的具体情况,以及宋代政府对边疆安全的重视和对边疆民族的怀柔政策。这些史料对于研究宋代军事史、边疆史和民族关系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古代边疆地区的驿站、军事据点和地理环境,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交通、军事布局和地理特征。通过对这些地名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代边疆地区的复杂地形和交通状况,以及当时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文中提到的‘契丹界’反映了当时中原王朝与契丹族的边界关系,契丹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有着频繁的交往和冲突。这些驿站和军事据点的设置,可能是为了加强边疆防御,确保信息传递和军队调动的顺畅。

文中多次提到‘惟通单骑’或‘不通车骑’,说明这些地区的道路狭窄,交通不便,只能通过单骑或步行通行。这反映了古代边疆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交通条件艰苦,进一步凸显了边疆地区的重要性。

此外,文中提到的‘唐河’、‘葛洪山’等地名,可能与当时的历史人物或文化背景有关。例如,‘葛洪山’可能与道教人物葛洪相关,反映了道教在古代边疆地区的影响。这些地名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提供了古代边疆地区的地理信息,还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军事、交通和文化状况。通过对这些地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边疆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宋代保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尤其是边境口铺的分布和功能。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宋代在北方边境的军事布局,以及如何通过设置口铺来防御契丹的入侵。

首先,文中提到的保州、广信军、安肃军等地,都是宋代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据点。这些地方不仅是军事要塞,也是边境地区的行政中心。保州作为治所,承担着指挥和协调周边军事行动的重要职责。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各个口铺的位置、距离和守备情况。口铺作为边境的军事哨所,承担着警戒、防御和信息传递的重要任务。每个口铺都有蕃汉十人守把,说明宋代边境地区的防御体系非常严密,既有汉族士兵,也有少数民族士兵参与防守。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边境地区的居民情况,如子口铺有主客户五十馀家,八角口铺有五村约二百家等。这些居民的存在,不仅为边境地区提供了人力和物资支持,也反映了宋代边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宋代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宋代通过设置军事据点和口铺,试图抵御契丹的入侵,同时也通过蕃汉混居的方式,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宋代军事防御体系、边境管理和民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口铺的详细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如何在北方边境构建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以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宋代边境地区的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提供了丰富的细节。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在北方边境的防御策略和民族政策。

本文详细描述了宋朝与契丹(辽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特别是铺、寨等军事设施的分布和功能。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宋朝在北方边境的军事布局和防御策略。铺和寨的设置不仅是为了防御外敌,还承担着信息传递、后勤支持等重要功能。这些设施的分布和连接方式,反映了宋朝对边境地区的严密控制和对契丹的警惕。

从文化背景来看,本文反映了宋朝与契丹之间的复杂关系。契丹作为北方游牧民族,长期与宋朝对峙,双方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频繁的互动。宋朝在边境地区设置铺、寨等军事设施,不仅是为了防御契丹的入侵,也是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和管理。这种军事布局体现了宋朝对北方边境的重视和对契丹的防范心理。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我们研究宋朝的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铺、寨等军事设施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宋朝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布局、兵力配置和防御策略。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宋朝的军事史、边防史以及宋辽关系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作者通过详细的描述和精确的数据,将宋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写作风格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宋朝的军事布局和防御策略。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宋朝边境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宋朝与契丹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映了宋朝对北方边境的重视和对契丹的防范心理。同时,本文也为研究宋朝的军事史、边防史以及宋辽关系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北宋时期北方边境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地理布局。通过对各个关隘、寨铺、军路的描述,可以看出北宋政府对北方边境的防御非常重视。这些关隘和寨铺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节点,也是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文中提到的‘高阳关路’、‘沧州横海军’、‘乾宁军’等军事机构,都是北宋时期为了防御辽国而设立的。这些军事机构的设立,反映了北宋政府对北方边境的高度重视和严密防御。

此外,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各个寨铺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关系,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军事地理和交通路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这些寨铺的描述,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北方边境的防御体系和交通网络。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提供了北宋时期北方边境的军事防御信息,还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理研究价值。

本文详细描述了北宋时期北方边境的军事防御体系,特别是通过水利工程(如塘泊、御河等)和屯田制度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文章不仅记录了地理形势,还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战略思想。

首先,文章通过对塘泊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北宋时期如何利用自然地形和人工水利工程来构建防御体系。塘泊的设立不仅是为了蓄水灌溉,更重要的是通过水域的阻隔,限制敌军骑兵的行动,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中的‘地利’思想。

其次,文章提到屯田制度的实施,反映了北宋时期军事与农业结合的特点。屯田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还通过士兵的长期驻守,增强了边疆的防御能力。这种制度在历史上多次被采用,显示了其在实际战争中的有效性。

此外,文章还提到方田的设置,这是一种通过开凿沟渠和设置障碍物来限制敌军骑兵的战术。方田的设计巧妙,既利用了地形,又通过人工改造增强了防御效果,体现了古代军事工程的高超技艺。

最后,文章通过对北方边境地形的分析,指出了中国与匈奴在地形上的优劣对比。中国利用复杂的地形和水利工程,成功限制了匈奴骑兵的优势,体现了‘地利’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这种对地形的深刻理解和利用,是古代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篇地理志,更是一篇军事战略文献。它通过对北方边境防御体系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北宋时期在军事防御上的智慧和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军事研究意义。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北宋时期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策略和军事部署。首先,文中提到北宋军队在五合川、黄寨等地进行了军事行动,成功击破了敌人的防线。这一系列行动展示了北宋军队在战略上的灵活性和战术上的精准性。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北宋军队在景德年间的军事部署,包括在火山军、朔州、代州、岢岚军等地的兵力分布和作战计划。这些部署不仅体现了北宋政府对北方边境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当时军事指挥官的智慧和谋略。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北宋军队在广信军、保州、北平军等地的兵力部署和作战策略。这些策略包括诱敌深入、腹背受敌、乘便掩击等,充分展示了北宋军队在战术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北宋军队在登州等地的海上防御和贸易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加强了北宋与女真等民族的贸易往来,也增强了北宋的海上防御能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北宋时期的军事部署和作战策略,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时期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布局,以及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23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