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九-原文
西蕃地里
夏州,汉朔方郡,后魏置夏州,深在沙汉之地。唐开元中,为朔方军大总管兼安北都护。唐末,拓拔思恭镇是州,讨黄巢有功,赐姓李氏,世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五代李仁福彝超继领节钺,号定难军。宋太平兴国中,李继捧来朝,愿纳土疆,得州四,酋豪二百七十人,部族五万帐,复为王土。其弟继迁时十七岁,不乐内徙,啸聚亡命,侵扰边界,淳化中诏废毁旧城,其州兵徙相州置营,仍曰夏州;迁居民于绥银州,分官地给之。咸平末,继迁死。景德中,子德明款塞内附,得假本道节制。德明死,子元景康定初复叛,遂封夏国王绥怀之,尽有夏、银、绥、宥、灵、会、盐、兰、胜、凉、甘、肃十二州之地。东银州三百馀里,西盐州三百里,南盐州三百八十里,北蕃界,东南绥州四百里,西南庆州五百九十里,西北丰州九百里,东北胜州九百里。
镇寨六:
洪门镇,本夏州地,唐宁节度张献甫筑洪门镇城,置兵以防蕃寇。宋雍熙中废夏州,其地后伪号为洪州。
石堡镇,本延州西边镇寨也,至道中陷于虏,今伪号为龙州。
贺兰山,东至怀远镇六十里,《泾阳图经》曰:贺兰山在邑西九十三里。
天都山,按关右、陇西图记并无此山,今虏中曰为天都山,在镇戎军西北百五十里,土地宽平,西南有路入渭州,山外德顺军四寨界。
瓦川会,东至镇戎军易藏山界,西入兰州界,皆山路。南至明堂川,北至会州界,皆川谷路。
天麻川,东北至捺龙谷路,入静边寨。西至马衔山,南至龛谷路,北至瓦川会,皆川路。
银州银川郡,汉属西河郡,为┯阴县地,以其在┯水之阴也。五代以来,为夏州属郡。夏州废毁,迁居民延石州,今陷于虏。东石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夏州界二百里,南绥州界百陆十里,北麟州界三百里。
绥州上郡,秦所置,西魏为绥川。西汉六郡良家子,东汉十二郡骑士,其一绥州。唐属朔方节度,城在延州东北无定河川。宋李继迁叛,河右ㄈ扰,以高文丕知州事,继迁攻击不已,因徙,文丕洎居民于石州,废毁其城。咸平初,言事者请城绥州,屯兵积谷以遏党项。言利害者相半。遣工部侍郎钱若水驰往规度,既而若水上言:绥州顷为内地,民赋登集,尚须旁郡转饷。自赐赵保忠以来,人户凋残。今若城之,须广屯戍兵倍于往日,刍粮之给全仰河东,地隔黄河小大铁碣二山,城下有无定河,缓急用兵,输运艰阻。即罢其役。德明既款附,上言乞割绥州土界隶当道,诏以誓表令边臣详定附之。其地东至石州一百三十里,一说自石州孟门渡河一百五里,至绥州西夏州四百里,南延州三百五十里,北银州一百六十里。
河二:
浦洛河,东南五十里至清远军。
无定河宥州宁朔郡,即汉三封县之地。自河曲灵夏有蕃戎部落,后周武帝乃立胡州以统之。唐天宝中,改宁朔郡,后寄理於经略军。以地形居中,可总统蕃部,北以应接天德,南为夏州之援,元和十九年复置宥州於长泽县,隶夏绥银节度,刺史兼管策军。宋李继捧纳国,复为王土。自夏州废毁,因陷于贼。东夏州界六十里,西盐州界二百里,南保安军界约百里,北夏州界约百五十里。
灵州灵武郡,即唐之回乐峰也,自后魏置灵州,初在河北,大统六年筑城,即今城是也。唐开元中,边境置节度,以饣登四夷,以州为四方节度理所,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捍御北狄,统经略安丰、定远、西受降城、安北都护、振武等七军,内经略军治在城内。肃宗即位,升都督府。宋初,杨琼为部署,导黄河,溉民田数千顷,户口四千馀,课利四十五万贯。咸平中陷于贼。河外旧有五镇,今夏国伪升为州。按唐史元载献议以灵武五城为之形势;开元中,朔方节度张说往巡五城处置兵马,即此地。东盐州三百里,西凉州九百里,南原州五百六十里,东北丰州九百里。
镇寨九:
保静镇,本河外镇,咸平中陷,今为伪静州,本镇旧管番部六族。
临河镇,镇城,旧管蕃部二族,置巡检使,以酋长为之。
怀远镇,本河外县城,西至贺兰山六十里,咸平中陷,今为伪兴州。旧有盐池三,管蕃部七族,置巡检使七员,以本族首长为之。有水田果园,本黑连勃勃果园。置堰,分河水溉田,号为塞北江南,即此地也。
定远镇,唐制:朔方节度下定远一军七千人,在此城南,至怀远镇一百里,西贺兰山六十里,西南至州二百里。宋至道中建为威远军,咸平中陷,今为伪定州。其城则唐光天中,朔方总管郭元振以西域援阔,丰安势孤,中间千里无城郭烽堠,故置此城,募官健五千五百人镇守,为行军计集之所。后信安郡王玮又筑羊马城,幅员四十里,管蕃部四族,以酋长为巡检使。
灵武镇,河外镇也。南渡黄河,至灵州五十里,东至保静镇四十里,西至贺兰山六十里,北至怀远镇七十里,咸平中陷,今为伪顺州。以上五镇,自咸平以前,以灵州都监兼五原镇都巡检使主之。
丰安军,唐屯田二十万以上,并河外六镇也。天宝末,魏少游为六城水运使,杜鸿渐为朔方留后度支使副,率兵白草镇,迎谒肃宗,言:朔方,天下劲兵;灵州,用武之地。上仓储库物之数。
艾山旧渠,后魏刁雍为薄骨律镇将,上表请开富平西三十里艾山旧渠,南北二十六里,州西四十五里,凿以通河。自禹旧迹两岸作溉田大
渠,广十步,以河水溉公私田四万顷。人获其利。
回乐烽,置县在州城,开元初置东皋兰州,皆九姓突厥部落。
温池,唐神龙年置县,县侧有盐池。唐洎五代,节度使兼领温池榷盐事。开元初,置燕然、烛龙二州,寄治温池界,并九姓突厥部落。
盐州五原郡,唐都督府,正元中城为部蕃所毁,塞外无保障,犬戎入寇,复加版筑。既城之后,边患息焉,迄德宗朝,虏不敢犯塞。今陷。东绥州六百里,西会州八百里,南庆州二百五十里,北宥州一百四十里,东南延州五百三十里,东北夏州三百里,西南原州七百里,西北灵州三百里。其地有白池,南北九十里,旧蕃戎之地。隋以其地有盐池,置城以护之。唐曰白池县,又名井城葭芦泽。正元中,度支使兼灵盐等州池井榷盐使。宋景德中,赵德明乞入青盐交易,不允。
清远军,东南七十里至环州美泥寨,西北五十里至浦洛河,又七十里至圣泉,七十里至定边镇,又六十里至灵州,西甜水堡五里,南至木波镇。四十里。本席鸡城地,宋太宗以灵武道路艰阻,欲城古威州以通漕挽,转运使郑文宝固请筑此城,以清远军为名。深在瀚海不毛之地,素无井泉,陕西之民甚苦其役。咸平中,都盐段义逾城叛,寻陷于贼。
胜州榆林郡,战国为云中地,隋置州,为下都督府。炀帝发丁男百万筑长块,东至紫河,西距榆林,车驾因幸榆林,突厥启民可汗来朝,即此地。唐正观中,平梁师都时,柴绍以破灭匈奴,夺得河南之地,因置,以决胜为名。今废。东北东受降城二百里,东朔州四百二十里,南麟州四百里。
河镇二:
紫河,隋筑长城,起于紫河,即此地。今为之紫河汊,地产良马。
唐龙镇,在胜州之境,地居险峻,东至黄河二十里,河之东曰东躔,河之西曰西躔,骑兵所不能及。蕃族来义者尝持两端,事契丹及夏国。宋真宗朝,与叔不协,趋契丹破之,来依府州。义非大族,乃悯其穷而款塞优容之,赐锦袍银带,子孙官。景佑中为夏国所并。
凉州武威郡,唐为河西节度使,以断羌胡,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王门、墨离、豆卢、新全等八军,内四军凉州界。地势西北斜出在南山之间,南隔西羌,西通西域,汉时号为断匈奴右臂。西晋末,张丸据之,为一会府,号前凉。后吕光有其地,号后凉。唐建方镇,开元末,宰相兼领节钺以镇之;天宝末陷于西戎。宣宗恢复河湟,命土豪领之,自置牧守。或请命于中朝,五代汉高祖命申师厚为之帅。迄今州郭外数十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作,馀皆吐蕃。宋开宝中复来请帅,以殿直丁惟清领州事(时惟清市马于凉州,而西境大丰稔,因为所留,就而命也)。咸平初。潘罗支来贡,命为六国大首领。李继迁来寇凉州,战于城下,退至三十井死。罗支封武威郡王,天圣初土贡不绝。东会州六百里,西甘州五百里,西北三百里先至甘州删丹,又二百里至州南浩河,二百六十里东南兰州,五百四十里东北会州鸟兰县界。
赤水军,唐武德中置,在凉州城内,军之最大者,幅员五千里,赤坞有赤泉,因以名焉。
大斗军,在州西二百里,又百八十里即张掖郡古安西城也。唐开元中,以赤水军守捉使改大斗军,以西接张掖,东连武威州,故曰大斗。其镇曰雪山,雪山在军南五十里。
建康军,在州西西二百里,即甘肃二州中路,在祈连山下。唐证坚中,王孝杰开四镇置军,张守常为军使。
宁寇军,后周保定中置,号同城戍,在州东北千馀里。唐旧号同城守捉,天宝中置军,隶张掖守捉使。
山一:
焉支山,汉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涉狐境水,过焉支山千馀里,执浑邪王收休屠祭天金人,即此地也。山在河西郡界,东西百馀里,南北二十里,有松柏古木。其水甘草美,宜蓄牧。一说焉支山在删丹故县,东西百馀里,南北二十里。
甘州张掖郡,地里风俗记曰:汉结乌孙,绝隔诸羌,裂寇贼右臂,自张其掖。
后魏为甘州,以地有甘峻山为名,号外国古地。《禹贡》曰: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即此地。今黎水并在郡界,居延海、祈连山、遮贼障在焉。遮虏障,路博德所筑。隋大业,车驾巡河右,置桥梁於浩河,以幸张掖。唐天宝之乱,遂陷回鹘。后尚公主,迄宋景以来,犹陈甥舅礼,酋长称可汗,王妻称公主,朝廷岁颁正朔。东凉州五百里,西肃州四百二十里,南雪山,北张掖河三百里。
山一:
祈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之上,东西二百馀里,南北百馀里。山中冬温夏凉,美水草畜牧。古寇贼尝失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隋自西平鄯州,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山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皆为隋土,置郡县镇戎,发天下轻罪徙居之。山下有霍将军神祠。
肃州酒泉郡,汉元狩中昆邪王以其众来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二郡,而酒泉郡以隔绝故,与羌通路;又西通月支、大夏故,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外国西方之援。后为凉武昭所据。隋置肃州,玉门在其西,去长安二千八百里,东至甘州四百二十里,西至玉门关七十里,又四百一十里瓜州,南蕃界,北回鹘界。
玉门军,本废玉门县,唐开元中置,隶河西节度,在州西二百里。
瓜州军晋昌县,古西戎地,汉武帝开之为墩
煌郡,隋置瓜州。前秦符坚徙江汉之人于墩煌,中州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千户。凉武昭王以南人置会稽郡,中州人置广夏郡。西方之俗高尚武力,唐之骁将郭知运、王君,俱郡人也。今城即开元中刺史张守所筑。东至肃州五百二十里,西至沙州二百八十里,南至新昌镇,北豹门守捉,西北至伊州界五百里。
墨离军,本月支国旧地,唐武德初置瓜州,因置军焉,隶河西节度。城在瓜州西北千里,张守尝为军使,修筑此城。河西陇右节度王忠嗣伐吐浑於墨离川,虏其全军而归,即此地。
沙州,汉墩煌郡地,居流沙东北,以其沙风吹流行,谓之流沙,在郡西八十里。唐天宝后,陷於西戎。大中后,刺史张义潮以州归顺,特建归义军节度,以义潮为帅。宋太平兴国中,义潮孙延禄承袭,累封谯国王,后每修贡。东至瓜州二百八十里,西南口烽,北至咸泉戍三百二十里,东北至伊州界三百八十里,即大碛之外地。
关山四:
阳关,汉龙勒县地,县有阳关、玉门关。玉门关,汉列河西四郡,通道玉门障塞,出长城外数千里是也。东至沙州百二十里,东南至沙州二百五十里,去长安三千六百里。自关度流沙西一千里至鄯善,又自关度流沙北行二千三百里至车师。隋炀帝巡狩河西,至玉门关,置伊吾、且末等郡。唐为玉门县。
鸟鼠同穴山,渭水出於山中,有鸟如家雀,色小白,鼠小黄而无尾,同穴。
白龙堆,在沙州玉门关,东倚三危,北望蒲昌,是为西极外国要路。
伊州伊吾郡,汉乌垒城地,在沙州北大碛之外,去玉门关八百里。隋将段文振征吐谷浑,出伊吾道,逐贼于清海,即此路。地多沙碛,一名鬼碛。一说鸟垒城去阳关一千七百里。唐郭知运、王孝杰相继为刺史。东至瓜州界八百里,西至西州七百三十里,南至沙州界二百四十里,北至伊吾军三百里。
屯山二:伊吾屯,汉置伊吾屯田,后汉置宜禾都尉,以为屯田。号膏腴之地。
后魏置邑,唐贞观中分置纳职县。
天山,伊吾有天山,高十五里,广六十里,冬夏积雪,一名雪山,匈奴过之皆下马拜。汉遣二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於天山,得虏万级而还,即此地也。一说且弥国治天山东大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七十里。
伊吾军,本昆吾国地,西扼大碛。唐景龙中置军,隶北廷节度,在伊州西北三百里甘露川。
西州交河县,本车师国之高昌壁也。汉和帝时,班超定西域,置戊巳校尉,领兵五百人戍之,以地势高峻,人物昌盛,故立高昌垒,垒有八城。唐太宗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营大总管,平高昌,置两州,以交河城为交河县(其水流出邑地),始昌城为天山县,田北城为柳中县,东镇城为蒲昌县。仪凤中,吐蕃叛,洮河道总管裴行俭帅师至西州破之,立碑於碎叶城,以纪功,皆此地。东至伊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轮台县五百里,南吐蕃界,北至北庭都护府四十五里。
河一:
交河,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去东京九千三百里。城北三源,一源出东北五里,一源正北六里,一源出西北五里,去城百步,三河合流,又分流城之四合,故曰交河。汉戊己校尉所理。
天山军,汉戊己校尉所理。唐正观中置,隶安西节度。在西北三百里,东西三百里。其山春夏有积雪。
庭一:
北庭,治金蒲县,在流沙西北,汉乌孙县旧地也。去阳关二千七百里,与渠黎田官相近,土地肥饶,历代为胡虏所居。唐贞观中,置庭。文明中,郭元振奏置瀚海军,后为北庭都护府,又置节度,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防制突骑施坚昆。东至伊州界六百八十里,西碎叶岭,南至西州界四百五十里,东北回县。
瀚海军,在西安都护府,唐长安中置,隶北庭节度。居金山之北,赤野之南,地方五千里,汉乌孙王之境。
海县二:
蒲类海,一名盐泽,去玉门、阳关三百馀里,广袤三百里,其水冬夏不增减。
一名婆惜海。汉班超将兵击伊吾於蒲类海是也。《水经》曰:河水一源出于阗国南山下,水北流,与葱岭河合,又东注于蒲昌海,即蒲类也。隋开皇中,西羌内附,诏宇文攸持节安辑,置蒲昌、盐泽二郡,以安降附。
轮台县,汉桑弘羊上希主意,遣士卒绕田轮台筑城,以威西域,是此地。后弃之。唐时因城置县。
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开西域,初置府。高宗开四镇,西境开柘数千里,得于阗、焉耆、龟兹、疏勒诸国,明庆中移都护於龟兹,东接焉耆,西连疏勒,至葱岭七百里。后西陲不守,并陷吐蕃。如意初,王孝杰大破吐蕃,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郭元振、郭知运辈并相次为都护。后为安西节度,抚宁西城,统领四国。今龟兹即安西都护治所。
疏勒国,都白山南百里,汉时旧国。东至安西一百里,北至碎叶二千里,唐亦置都督府。去东京一万五百里。
于阗,统十三州国,周四千里,都葱岭之北二百里。东北去瓜州二千八百里,北至龟兹一千四百里,东去鄯善一千五百里,去长安九千六百里。宜五谷,气序和畅,知礼义。
焉耆国,都白山南七十里,汉时旧国。贞观中,驸马府都尉阿史那社尔平之,置都督府,北至墩煌,南至且末,并古界。
山一:
葱岭山,西域三十六国,而限以葱岭。其河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在南山下,与葱岭河合。按《水经》:葱岭高千里,行
十二日可至其顶。一说葱岭在墩煌西,河源潜发其岭,分为二水。一说自玉门渡流沙北行二千二百里至车师。
又一说自沙车西行百里至葱岭。
鄯州西平郡,治湟水县,本西羌乌弋奚剑所居,谓之湟中,亦月支之别种也。
赵充国伐先零,计度临羌至浩,为屯田,可垦者二千顷。霍去病逐诸羌,及渡河湟,筑龙居塞。隋炀帝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后汉为西平郡),陈兵讲武,大猎于拔延山,长围周亘二千里,皆此地。唐平薛举,置鄯州,为陇右节度使治所,管临洮、河源、安仁、振武、威戎、莫门、宁塞、积石、镇西共九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东至兰州广武百十里,西至吐蕃界三百一十里。自州西百二十里至河源军,又百二十里至白水军,又八十里至定戎军,又七十里石堡城,南一百八十里至廓州,北七十里至清海凉州,二十里至昌松县界。
水一:
湟水,《水经》曰:金城东允吾县北,即湟河之源。地理志亦谓湟水所出处。
积石军,在廓州远化县西界,本吐谷浑地。唐贞观中,吐谷浑叛。初置为静边镇,仪凤中升军额。
城一:
石堡城。天威军,唐开元中信安王攻下之,置振武军,后为吐蕃所陷。天宝中,哥舒翰又攻下,置军。
临洮军,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西不过临洮,是也。唐开元中,移洮州狄道县置军。自军西六十里,即河州大夏县,又一百一十里至河州,东南至故渭州一百九十里,西北至兰州二百里。
河源军,置在湟川东北,今鄯州西一百二十里。一云汉赵充国亭堠地也。
白水军,唐开元中郭知运、张怀亮置。
安仁军,在鄯州西北星宿州,唐开元中置。
振武军,在鄯州鄯城县西界,东距州二百里,本吐蕃铁仞城。
威戎军,唐开元中,杜希望收吐蕃新城,因置军。在鄯州西北三百五十里。
故渭州陇西郡,汉阳有坂,名曰陇坻,今州城处其西,故曰陇西。领狄道等十一县,风俗尚武力,习战射,西汉六郡良家,东汉十二郡骑士,其一出陇西。
唐置州,升为都督府。广德中,西戎犯边。洮兰秦渭尽为虏境,废城在秦州永宁寨北七十里、熟户张香儿族帐之所。东秦州三百里,西岷州三百里,南成州四百里,北兰州四百里。
兰州金城郡,汉昭帝置,以其地并狄种,故曰狄道;筑城得金,故曰金城。
赵充国曰: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即此地。范晔《后汉书》曰:西戎在汉金城郡之西南,即古之西戎地也。东北会州二百里,西鄯州四百九十里,南故渭州四百里,北凉州五百五十里,州城北渡金城关二十驿至凉州。
水一:
浩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兰州有浩故城。
会州会宁郡,古西羌地,秦并天下,属金城郡。汉昭帝分天水、陇西、张掖各三县,为金城、安定二郡,此为栎阳县地,属金城。后魏置会宁县,西魏因立会州,寻废。唐复建州。东故原州四百里,西凉州六百里,南兰州四百二十里,北灵州六百里。
关二:
乌兰关,会宁关西四十里。
会宁关,州西北一百八十里。
河州抱罕县,《禹贡》导河自积石,今积石山在金城西南,河之所经。汉始元中,分陇西、天水、张掖三郡,立金城郡,今州即金城之抱罕县。唐平李轨,置河州。后陷於虏。东兰州三百里,两廓州三百九十里,南洮州三百里,北鄯州三百里。自州北百里过凤州关,渡黄河,百四十里至鄯州龙支县,又百六十里至鄯州镇西军。
山二:
积石山,《书》曰:导河自积石。唐贞观中,吐谷浑叛,诏李靖、侯君集为西海路大总管,师出鄯州,行空虚之地二千里,过星宿川,望积石原,观河源之所出焉,乃班师。
皋兰山,在积石山下,有石门,有河水西南流,《禹贡》所谓导河积石也。
汉元狩中,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山。
洮州临洮县,本羌戎地。秦分三十六郡,西临洮,即其地。洮水出西戎中,北至抱罕,东入河。周恭帝置州,唐隶陇右道。天宝初,哥舒翰破吐蕃於临洮城西二百里,遂以其地为神策军。后唐长兴中,建为保顺军,节度塞外十镇,洮州则其一也。今邈川大首领角厮罗立文法临制诸羌,款塞为藩臣,其部族在洮河之地,康定中命为节度以羁縻之。东至岷州百七十里,西无州县,南至叠州百七十里,北至河州三百一十里。
莫门军,在洮州,唐仪凤中置。
山海三:
洮水,《汉书》: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抱罕,东入于河。
青海,在吐谷浑国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其海周回千馀里,中有小山。其俗:至冬,辄放牝马於其上,言得龙种。吐谷浑常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骢。隋将段文振征吐谷浑,出伊吾,逐贼于青海。唐天宝中,筑神武军於青海上,吐蕃攻破,哥舒翰筑城于青海之中龙驹岛,吐蕃遂不敢近青海。
金山,会州之西,青海之东,甘州之南,邈州之北。蠕蠕虏世居金山之阳,山之西南薛延陀旧地。
岷州和政郡,秦三十六郡,陇西之临洮县地。蒙恬击胡出塞,筑长城起於此,通道九原,至云阳。后魏大统中置岷州,唐武德初置都督府,天宝初改名和正郡,至德后陷于虏。东至故渭州三百里(开元中置八驿),西至洮州一百七十里,南至怀安二百五十里,北至兰州狄道县五百二十里。
廓州宁塞郡,古西域之地,城本吐谷浑所筑。汉宣帝时诸羌皆叛,
后将军赵充国屯陇西,縻诸羌不敢动,即此地。
叠州合川郡,其地山多重叠,秦汉晋魏为诸羌所据,后周西逐诸羌,始统有其地,因置州焉。
唐李出为都督,尽西域之地,皆设屯田,以为战守之备。
宰相娄师德常为河源积石怀远军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使,而河西陇右凡三百六十屯,大者五十顷,小者二十顷,河西岁入二十六万石,陇右四十四万石,今皆在蕃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九-译文
西蕃地区
夏州,汉朝时是朔方郡,北魏时设立夏州,位于沙漠深处。唐朝开元年间,成为朔方军大总管兼安北都护。唐朝末年,拓拔思恭镇守此州,因讨伐黄巢有功,被赐姓李氏,世代拥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五代时,李仁福和李彝超相继担任节度使,号称定难军。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李继捧来朝,愿意献上领土,得到四州,酋长二百七十人,部族五万帐,重新成为王土。他的弟弟李继迁当时十七岁,不愿意内迁,聚集亡命之徒,侵扰边界。淳化年间,朝廷下令废弃旧城,将州兵迁至相州设营,仍称夏州;将居民迁至绥州和银州,分给他们官地。咸平末年,李继迁去世。景德年间,他的儿子李德明归附朝廷,得以假借本道节制。李德明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元景在康定初年再次叛乱,于是被封为夏国王,绥怀之,拥有夏、银、绥、宥、灵、会、盐、兰、胜、凉、甘、肃十二州之地。东至银州三百余里,西至盐州三百里,南至盐州三百八十里,北至蕃界,东南至绥州四百里,西南至庆州五百九十里,西北至丰州九百里,东北至胜州九百里。
镇寨六:
洪门镇,原本是夏州的地盘,唐朝宁节度使张献甫修筑洪门镇城,驻兵以防备蕃寇。宋朝雍熙年间废弃夏州,其地后来伪称为洪州。
石堡镇,原本是延州西边的镇寨,至道年间陷于敌手,现在伪称为龙州。
贺兰山,东至怀远镇六十里,《泾阳图经》说:贺兰山在城西九十三里。
天都山,根据关右、陇西的图记并没有这座山,现在敌中称为天都山,位于镇戎军西北一百五十里,土地宽广平坦,西南有路通往渭州,山外是德顺军的四寨界。
瓦川会,东至镇戎军易藏山界,西入兰州界,都是山路。南至明堂川,北至会州界,都是川谷路。
天麻川,东北至捺龙谷路,进入静边寨。西至马衔山,南至龛谷路,北至瓦川会,都是川路。
银州银川郡,汉朝时属于西河郡,是┯阴县的地盘,因为它在┯水的北面。五代以来,是夏州的属郡。夏州废弃后,将居民迁至延石州,现在陷于敌手。东至石州界一百六十里,西至夏州界二百里,南至绥州界一百六十里,北至麟州界三百里。
绥州上郡,秦朝时设立,西魏时称为绥川。西汉时是六郡良家子的地盘,东汉时是十二郡骑士的地盘,其中之一是绥州。唐朝时属于朔方节度使,城在延州东北的无定河川。宋朝时,李继迁叛乱,河右地区动荡不安,任命高文丕为知州,李继迁不断攻击,于是将高文丕和居民迁至石州,废弃了绥州城。咸平初年,有人建议重新修筑绥州,屯兵积粮以遏制党项。讨论利害的人各占一半。朝廷派遣工部侍郎钱若水前往规划,后来钱若水上奏说:绥州过去是内地,民赋充足,尚且需要旁郡转运粮饷。自从赐给赵保忠以来,人户凋零。现在如果修筑城池,需要增加戍兵,粮草供应全靠河东,地隔黄河和小大铁碣二山,城下有无定河,紧急用兵时,运输困难。于是停止了这项工程。李德明归附后,上奏请求割让绥州的土地归属他的地盘,朝廷下诏以誓表令边臣详细审定后附上。其地东至石州一百三十里,一说自石州孟门渡河一百五里,至绥州西夏州四百里,南至延州三百五十里,北至银州一百六十里。
河二:
浦洛河,东南五十里至清远军。
无定河宥州宁朔郡,即汉朝三封县的地盘。自河曲灵夏有蕃戎部落,后周武帝设立胡州以统辖他们。唐朝天宝年间,改为宁朔郡,后来寄理于经略军。因为地形居中,可以统辖蕃部,北面可以接应天德,南面可以作为夏州的援军,元和十九年重新设立宥州于长泽县,隶属于夏绥银节度使,刺史兼管策军。宋朝时,李继捧献国,重新成为王土。自从夏州废弃后,陷于敌手。东至夏州界六十里,西至盐州界二百里,南至保安军界约百里,北至夏州界约一百五十里。
灵州灵武郡,即唐朝的回乐峰,北魏时设立灵州,最初在河北,大统六年筑城,即现在的城。唐朝开元年间,边境设立节度使,以安抚四夷,以州为四方节度使的理所,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抵御北狄,统辖经略安丰、定远、西受降城、安北都护、振武等七军,内经略军治所在城内。肃宗即位后,升为都督府。宋朝初年,杨琼为部署,导引黄河,灌溉民田数千顷,户口四千余,课利四十五万贯。咸平年间陷于敌手。河外旧有五镇,现在夏国伪升为州。根据唐史元载的建议,以灵武五城为形势;开元年间,朔方节度使张说前往巡视五城,处置兵马,即此地。东至盐州三百里,西至凉州九百里,南至原州五百六十里,东北至丰州九百里。
镇寨九:
保静镇,原本是河外镇,咸平年间陷于敌手,现在伪称为静州,本镇旧管番部六族。
临河镇,镇城,旧管蕃部二族,设立巡检使,由酋长担任。
怀远镇,原本是河外县城,西至贺兰山六十里,咸平年间陷于敌手,现在伪称为兴州。旧有盐池三,管蕃部七族,设立巡检使七员,由本族首长担任。有水田果园,原本是黑连勃勃的果园。设立堰,分河水灌溉田地,号称塞北江南,即此地。
定远镇,唐朝制度:朔方节度使下设立定远一军七千人,在此城南,至怀远镇一百里,西至贺兰山六十里,西南至州二百里。宋朝至道年间建为威远军,咸平年间陷于敌手,现在伪称为定州。其城则是唐朝光天年间,朔方总管郭元振因为西域援阔,丰安势孤,中间千里无城郭烽堠,所以设立此城,招募官健五千五百人镇守,作为行军计集之所。后来信安郡王玮又修筑羊马城,幅员四十里,管蕃部四族,由酋长担任巡检使。
灵武镇,河外镇。南渡黄河,至灵州五十里,东至保静镇四十里,西至贺兰山六十里,北至怀远镇七十里,咸平年间陷于敌手,现在伪称为顺州。以上五镇,自咸平以前,由灵州都监兼五原镇都巡检使主管。
丰安军,唐朝屯田二十万以上,并河外六镇。天宝末年,魏少游为六城水运使,杜鸿渐为朔方留后度支使副,率兵白草镇,迎谒肃宗,说:朔方,天下劲兵;灵州,用武之地。上仓储库物之数。
艾山旧渠,北魏刁雍为薄骨律镇将,上表请求开凿富平西三十里的艾山旧渠,南北二十六里,州西四十五里,凿以通河。自禹旧迹两岸作溉田大
渠宽十步,用河水灌溉公私田地四万顷,人们因此受益。
回乐烽,县治设在州城,开元初年设置东皋兰州,都是九姓突厥的部落。
温池,唐神龙年间设县,县旁有盐池。唐朝至五代,节度使兼任温池榷盐事务。开元初年,设置燕然、烛龙二州,寄治于温池界内,都是九姓突厥的部落。
盐州五原郡,唐朝都督府,正元年间城池被部族所毁,塞外没有保障,犬戎入侵,再次修筑城墙。城池建成后,边境的祸患平息,直到德宗朝,敌人不敢侵犯边塞。现在已陷落。东至绥州六百里,西至会州八百里,南至庆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宥州一百四十里,东南至延州五百三十里,东北至夏州三百里,西南至原州七百里,西北至灵州三百里。该地有白池,南北长九十里,是旧时蕃戎之地。隋朝因该地有盐池,设城保护。唐朝称为白池县,又名井城葭芦泽。正元年间,度支使兼任灵盐等州池井榷盐使。宋景德年间,赵德明请求进行青盐交易,未获批准。
清远军,东南七十里至环州美泥寨,西北五十里至浦洛河,又七十里至圣泉,七十里至定边镇,又六十里至灵州,西甜水堡五里,南至木波镇四十里。原本是席鸡城地,宋太宗因灵武道路艰险,想建古威州以通漕运,转运使郑文宝坚决请求建此城,以清远军为名。深在瀚海不毛之地,素无井泉,陕西的百姓深受其苦。咸平年间,都盐段义越城叛变,不久陷于贼手。
胜州榆林郡,战国时为云中地,隋朝设州,为下都督府。炀帝征发百万壮丁修筑长城,东至紫河,西至榆林,车驾因此幸临榆林,突厥启民可汗来朝,就是此地。唐正观年间,平定梁师都时,柴绍因破灭匈奴,夺得河南之地,因此设州,以决胜为名。现在已废弃。东北至东受降城二百里,东至朔州四百二十里,南至麟州四百里。
河镇二:
紫河,隋朝修筑长城,起于紫河,就是此地。现在称为紫河汊,地产良马。
唐龙镇,在胜州境内,地势险峻,东至黄河二十里,河东称为东躔,河西称为西躔,骑兵无法到达。蕃族来义者曾持两端,事奉契丹及夏国。宋真宗朝,与叔不和,投奔契丹攻破之,来依附府州。义非大族,于是怜悯其穷困而优容之,赐锦袍银带,子孙为官。景佑年间被夏国吞并。
凉州武威郡,唐朝为河西节度使,以阻断羌胡,统辖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王门、墨离、豆卢、新全等八军,其中四军在凉州界内。地势西北斜出在南山之间,南隔西羌,西通西域,汉时称为断匈奴右臂。西晋末年,张丸占据此地,为一会府,号前凉。后吕光占据此地,号后凉。唐朝建立方镇,开元末年,宰相兼任节钺以镇守;天宝末年陷于西戎。宣宗恢复河湟,命土豪领之,自置牧守。或请命于中朝,五代汉高祖命申师厚为帅。迄今州城外数十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作,其余皆为吐蕃。宋开宝年间再次请求帅,以殿直丁惟清领州事(当时丁惟清在凉州市马,而西境大丰收,因此被留下,就地任命)。咸平初年,潘罗支来贡,命为六国大首领。李继迁来寇凉州,战于城下,退至三十井而死。罗支封武威郡王,天圣初年土贡不绝。东至会州六百里,西至甘州五百里,西北三百里先至甘州删丹,又二百里至州南浩河,二百六十里东南至兰州,五百四十里东北至会州鸟兰县界。
赤水军,唐武德年间设置,在凉州城内,是最大的军队,幅员五千里,赤坞有赤泉,因此得名。
大斗军,在州西二百里,又一百八十里即张掖郡古安西城。唐开元年间,以赤水军守捉使改大斗军,因西接张掖,东连武威州,故称大斗。其镇名为雪山,雪山在军南五十里。
建康军,在州西西二百里,即甘肃二州中路,在祈连山下。唐证坚年间,王孝杰开四镇设军,张守常为军使。
宁寇军,后周保定年间设置,号同城戍,在州东北千余里。唐旧号同城守捉,天宝年间设军,隶属张掖守捉使。
山一:
焉支山,汉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涉狐境水,过焉支山千余里,执浑邪王收休屠祭天金人,就是此地。山在河西郡界,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有松柏古木。其水甘草美,适宜畜牧。一说焉支山在删丹故县,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
甘州张掖郡,地里风俗记曰:汉朝结乌孙,隔绝诸羌,切断寇贼右臂,自张其掖。
后魏为甘州,因有甘峻山而得名,号称外国古地。《禹贡》曰: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就是此地。今黎水并在郡界,居延海、祈连山、遮贼障在此。遮虏障,路博德所筑。隋大业年间,车驾巡河右,在浩河上建桥梁,以幸张掖。唐天宝之乱,遂陷回鹘。后尚公主,直到宋景年间,仍行甥舅礼,酋长称可汗,王妻称公主,朝廷每年颁正朔。东至凉州五百里,西至肃州四百二十里,南至雪山,北至张掖河三百里。
山一:
祈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之上,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山中冬温夏凉,水草丰美,适宜畜牧。古寇贼曾失去二山,于是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隋自西平鄯州,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山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皆为隋土,设郡县镇戎,发天下轻罪徙居之。山下有霍将军神祠。
肃州酒泉郡,汉元狩年间昆邪王率众来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二郡,而酒泉郡因隔绝故,与羌通路;又西通月支、大夏故,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外国西方之援。后为凉武昭所据。隋设肃州,玉门在其西,距长安二千八百里,东至甘州四百二十里,西至玉门关七十里,又四百一十里至瓜州,南至蕃界,北至回鹘界。
玉门军,原本是废弃的玉门县,唐开元年间设置,隶属河西节度,在州西二百里。
瓜州军晋昌县,古西戎地,汉武帝开之为墩。
煌郡,隋朝时设立为瓜州。前秦的符坚将江汉地区的人民迁移到墩煌,中州地区有田地未开垦的,也迁移了千户人家。凉武昭王将南方人安置在会稽郡,中州人安置在广夏郡。西方的风俗崇尚武力,唐朝的勇将郭知运、王君,都是这个郡的人。现在的城池是开元年间刺史张守所建。东至肃州五百二十里,西至沙州二百八十里,南至新昌镇,北至豹门守捉,西北至伊州界五百里。
墨离军,原本是月支国的旧地,唐朝武德初年设立瓜州,因此设立了军队,隶属于河西节度。城池在瓜州西北千里,张守曾担任军使,修建了这座城池。河西陇右节度王忠嗣在墨离川讨伐吐浑,俘虏了他们的全军而归,就是这个地方。
沙州,汉朝的墩煌郡地,位于流沙的东北,因为沙风吹动流动,所以称为流沙,位于郡西八十里。唐朝天宝年间后,被西戎占领。大中年间后,刺史张义潮将州归顺,特别设立了归义军节度,以义潮为统帅。宋朝太平兴国年间,义潮的孙子延禄继承,多次被封为谯国王,后来经常进贡。东至瓜州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口烽,北至咸泉戍三百二十里,东北至伊州界三百八十里,即大碛之外的地方。
关山四:
阳关,汉朝的龙勒县地,县里有阳关、玉门关。玉门关,汉朝列为河西四郡,通道玉门障塞,出长城外数千里就是。东至沙州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沙州二百五十里,距离长安三千六百里。从关渡过流沙西行一千里至鄯善,又从关渡过流沙北行二千三百里至车师。隋炀帝巡狩河西,至玉门关,设立了伊吾、且末等郡。唐朝时设为玉门县。
鸟鼠同穴山,渭水从山中流出,有鸟像家雀,颜色小白,鼠小黄而无尾,同穴。
白龙堆,位于沙州玉门关,东靠三危山,北望蒲昌,是西极外国的要道。
伊州伊吾郡,汉朝的乌垒城地,位于沙州北大碛之外,距离玉门关八百里。隋朝将领段文振征讨吐谷浑,从伊吾道出发,追击贼寇至清海,就是这条路。地多沙碛,又名鬼碛。一说乌垒城距离阳关一千七百里。唐朝的郭知运、王孝杰相继担任刺史。东至瓜州界八百里,西至西州七百三十里,南至沙州界二百四十里,北至伊吾军三百里。
屯山二:伊吾屯,汉朝设立伊吾屯田,后汉设立宜禾都尉,作为屯田。号称膏腴之地。
后魏设立邑,唐朝贞观年间分设纳职县。
天山,伊吾有天山,高十五里,广六十里,冬夏积雪,又名雪山,匈奴经过时都会下马拜祭。汉朝派遣二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出酒泉,在天山攻击右贤王,俘虏了万级敌人而归,就是这个地方。一说且弥国统治天山东大谷,距离长安八千六百七十里。
伊吾军,原本是昆吾国的地,西扼大碛。唐朝景龙年间设立军队,隶属于北廷节度,位于伊州西北三百里的甘露川。
西州交河县,原本是车师国的高昌壁。汉和帝时,班超平定西域,设立戊巳校尉,率领五百士兵驻守,因为地势高峻,人物昌盛,所以建立了高昌垒,垒有八城。唐太宗命令侯君集担任交河道行营大总管,平定高昌,设立两州,以交河城为交河县(其水流出邑地),始昌城为天山县,田北城为柳中县,东镇城为蒲昌县。仪凤年间,吐蕃叛乱,洮河道总管裴行俭率领军队至西州击败他们,在碎叶城立碑,以纪念功绩,都是这个地方。东至伊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轮台县五百里,南至吐蕃界,北至北庭都护府四十五里。
河一:
交河,河水分流绕城下,所以称为交河。距离东京九千三百里。城北有三个源头,一个源头在东北五里,一个源头在正北六里,一个源头在西北五里,距离城百步,三河合流,又分流城的四合,所以称为交河。汉朝的戊己校尉所管理。
天山军,汉朝的戊己校尉所管理。唐朝正观年间设立,隶属于安西节度。位于西北三百里,东西三百里。山上有春夏积雪。
庭一:
北庭,治所在金蒲县,位于流沙西北,汉朝的乌孙县旧地。距离阳关二千七百里,与渠黎田官相近,土地肥沃,历代为胡虏所居。唐朝贞观年间,设立庭。文明年间,郭元振奏请设立瀚海军,后来成为北庭都护府,又设立节度,统领瀚海、天山、伊吾三军,防制突骑施坚昆。东至伊州界六百八十里,西至碎叶岭,南至西州界四百五十里,东北至回县。
瀚海军,位于西安都护府,唐朝长安年间设立,隶属于北庭节度。位于金山之北,赤野之南,地方五千里,汉朝乌孙王的境地。
海县二:
蒲类海,又名盐泽,距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冬夏不增减。
又名婆惜海。汉朝班超率领军队在蒲类海攻击伊吾就是这里。《水经》说:河水的一个源头在于阗国南山下,水向北流,与葱岭河合流,又向东注入蒲昌海,即蒲类海。隋朝开皇年间,西羌内附,诏令宇文攸持节安抚,设立蒲昌、盐泽二郡,以安抚降附。
轮台县,汉朝桑弘羊上奏皇帝,派遣士兵绕田轮台筑城,以威震西域,就是这个地方。后来废弃。唐朝时因城设立县。
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开拓西域,最初设立府。高宗开拓四镇,西境开拓数千里,得到于阗、焉耆、龟兹、疏勒诸国,明庆年间将都护移至龟兹,东接焉耆,西连疏勒,至葱岭七百里。后来西陲失守,都被吐蕃占领。如意初年,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郭元振、郭知运等人相继担任都护。后来成为安西节度,安抚西域,统领四国。现在的龟兹就是安西都护的治所。
疏勒国,都城在白山南百里,汉朝时的旧国。东至安西一百里,北至碎叶二千里,唐朝也设立都督府。距离东京一万五百里。
于阗,统领十三州国,周围四千里,都城在葱岭北二百里。东北距离瓜州二千八百里,北至龟兹一千四百里,东至鄯善一千五百里,距离长安九千六百里。适宜种植五谷,气候和畅,懂得礼义。
焉耆国,都城在白山南七十里,汉朝时的旧国。贞观年间,驸马府都尉阿史那社尔平定,设立都督府,北至墩煌,南至且末,都是古界。
山一:
葱岭山,西域三十六国,以葱岭为界。其河有两个源头,一个出自葱岭,一个出自于阗,在南山下,与葱岭河合流。按《水经》:葱岭高千里,行
十二天可以到达山顶。有一种说法是葱岭在敦煌的西边,河源从葱岭潜流而出,分为两条河流。还有一种说法是从玉门渡过流沙,向北行走二千二百里可以到达车师。
还有一种说法是从沙车向西行走一百里可以到达葱岭。
鄯州西平郡,治所在湟水县,原本是西羌乌弋奚剑的居住地,称为湟中,也是月支的别种。
赵充国讨伐先零,计划从临羌到浩,进行屯田,可以开垦的土地有二千顷。霍去病驱逐诸羌,渡过河湟,修筑龙居塞。隋炀帝出临津关,渡过黄河到达西平(后汉时为西平郡),陈兵讲武,在拔延山进行大规模狩猎,长围周长达二千里,都是这个地方。唐朝平定薛举,设置鄯州,作为陇右节度使的治所,管辖临洮、河源、安仁、振武、威戎、莫门、宁塞、积石、镇西共九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东至兰州广武一百一十里,西至吐蕃边界三百一十里。从州西一百二十里到河源军,再一百二十里到白水军,再八十里到定戎军,再七十里到石堡城,南一百八十里到廓州,北七十里到清海凉州,二十里到昌松县界。
水一:
湟水,《水经》说:金城东允吾县北,就是湟河的源头。地理志也说湟水从这里流出。
积石军,在廓州远化县西界,原本是吐谷浑的地盘。唐朝贞观年间,吐谷浑叛乱。最初设置为静边镇,仪凤年间升为军额。
城一:
石堡城。天威军,唐朝开元年间信安王攻下此地,设置振武军,后来被吐蕃攻陷。天宝年间,哥舒翰又攻下此地,设置军队。
临洮军,秦始皇修筑长城,界定中国边界,西边不超过临洮,就是这里。唐朝开元年间,将洮州狄道县移置为军。从军西六十里,就是河州大夏县,再一百一十里到河州,东南到故渭州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兰州二百里。
河源军,设置在湟川东北,现在鄯州西一百二十里。有一种说法是汉朝赵充国的亭堠地。
白水军,唐朝开元年间郭知运、张怀亮设置。
安仁军,在鄯州西北星宿州,唐朝开元年间设置。
振武军,在鄯州鄯城县西界,东距州二百里,原本是吐蕃的铁仞城。
威戎军,唐朝开元年间,杜希望收复吐蕃新城,因此设置军队。在鄯州西北三百五十里。
故渭州陇西郡,汉阳有坂,名叫陇坻,现在州城在其西边,所以叫陇西。领有狄道等十一县,风俗崇尚武力,习惯战斗射箭,西汉六郡良家,东汉十二郡骑士,其中一支出自陇西。
唐朝设置州,升为都督府。广德年间,西戎侵犯边境。洮兰秦渭都成为敌境,废城在秦州永宁寨北七十里、熟户张香儿族帐的地方。东至秦州三百里,西至岷州三百里,南至成州四百里,北至兰州四百里。
兰州金城郡,汉昭帝设置,因为其地并狄种,所以叫狄道;筑城时得到金子,所以叫金城。
赵充国说:愿意驰马到金城,图谋上策。就是这个地方。范晔《后汉书》说:西戎在汉朝金城郡的西南,就是古时的西戎地。东北到会州二百里,西到鄯州四百九十里,南到故渭州四百里,北到凉州五百五十里,州城北渡金城关二十驿到凉州。
水一:
浩水,从西塞外流出,东到允吾汇入湟水。兰州有浩故城。
会州会宁郡,古时西羌的地盘,秦朝统一天下后,属于金城郡。汉昭帝分天水、陇西、张掖各三县,设立金城、安定二郡,这里是栎阳县地,属于金城。后魏设置会宁县,西魏因此设立会州,不久废除。唐朝重新建州。东至故原州四百里,西至凉州六百里,南至兰州四百二十里,北至灵州六百里。
关二:
乌兰关,会宁关西四十里。
会宁关,州西北一百八十里。
河州抱罕县,《禹贡》导河自积石,现在积石山在金城西南,是河流经过的地方。汉朝始元年间,分陇西、天水、张掖三郡,设立金城郡,现在州就是金城的抱罕县。唐朝平定李轨,设置河州。后来陷于敌手。东至兰州三百里,西至廓州三百九十里,南至洮州三百里,北至鄯州三百里。从州北一百里过凤州关,渡过黄河,一百四十里到鄯州龙支县,再一百六十里到鄯州镇西军。
山二:
积石山,《书》说:导河自积石。唐朝贞观年间,吐谷浑叛乱,诏令李靖、侯君集为西海路大总管,军队从鄯州出发,行走空虚之地二千里,经过星宿川,望见积石原,观察河源的出处,然后班师。
皋兰山,在积石山下,有石门,有河水向西南流,《禹贡》所说的导河积石就是这里。
汉朝元狩年间,霍去病从陇西出发,到达皋兰山。
洮州临洮县,原本是羌戎的地盘。秦朝分三十六郡,西临洮,就是这里。洮水从西戎中流出,北到抱罕,东入黄河。周恭帝设置州,唐朝隶属陇右道。天宝初年,哥舒翰在临洮城西二百里击败吐蕃,于是将这里设为神策军。后唐长兴年间,建为保顺军,节度塞外十镇,洮州就是其中之一。现在邈川大首领角厮罗立文法临制诸羌,款塞为藩臣,其部族在洮河之地,康定年间任命为节度以羁縻之。东至岷州一百七十里,西无州县,南至叠州一百七十里,北至河州三百一十里。
莫门军,在洮州,唐朝仪凤年间设置。
山海三:
洮水,《汉书》:洮水从西羌中流出,北到抱罕,东入黄河。
青海,在吐谷浑国甘松的南边,洮水的西边。这个海周围一千多里,中间有小山。其风俗:到了冬天,就放母马在上面,说是能得到龙种。吐谷浑常常得到波斯的草马放入海中,因此生出骢驹,能日行千里,所以当时称为青海骢。隋朝将领段文振征讨吐谷浑,从伊吾出发,追击敌人到青海。唐朝天宝年间,在青海上筑神武军,吐蕃攻破,哥舒翰在青海中的龙驹岛筑城,吐蕃于是不敢靠近青海。
金山,会州的西边,青海的东边,甘州的南边,邈州的北边。蠕蠕虏世代居住在金山的南边,山的西南是薛延陀的旧地。
岷州和政郡,秦朝三十六郡,陇西的临洮县地。蒙恬击胡出塞,修筑长城从这里开始,通道九原,到云阳。后魏大统年间设置岷州,唐朝武德初年设置都督府,天宝初年改名为和正郡,至德年间后陷于敌手。东至故渭州三百里(开元年间设置八驿),西至洮州一百七十里,南至怀安二百五十里,北至兰州狄道县五百二十里。
廓州宁塞郡,古时西域的地盘,城原本是吐谷浑所筑。汉宣帝时诸羌都叛乱,
后将军赵充国驻扎在陇西,使得各羌族不敢轻举妄动,就是这个地方。
叠州合川郡,这个地方山峦重叠,秦汉晋魏时期被各羌族占据,后周时期向西驱逐了各羌族,才开始统一拥有这片土地,因此设立了州。
唐朝的李出任都督,整个西域地区都设立了屯田,作为战争和防守的准备。
宰相娄师德经常担任河源、积石、怀远军、河兰、鄯廓等州的检校营田使,而河西和陇右地区共有三百六十个屯田,大的有五十顷,小的有二十顷,河西地区每年收入二十六万石粮食,陇右地区每年收入四十四万石粮食,现在这些地方都在蕃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九-注解
夏州:汉朔方郡,后魏置夏州,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拓拔思恭:唐末将领,因讨伐黄巢有功,被赐姓李氏,成为夏州的实际统治者。
李继迁:宋初党项族首领,因不满内迁政策,发动叛乱,成为西夏的奠基人之一。
德明:李继迁之子,继位后一度归附宋朝,后复叛,成为西夏的开国君主。
元景:德明之子,继位后继续扩张西夏的领土。
洪门镇:唐代为防御蕃寇而建的军事重镇,位于夏州境内。
贺兰山: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屏障和文化象征。
天都山:位于今甘肃省,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要地。
银州:汉属西河郡,五代以来为夏州属郡,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市一带。
绥州:秦所置,位于今陕西省绥德县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灵州:即唐之回乐峰,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无定河:位于今陕西省北部,历史上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浦洛河: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上是重要的地理标志。
宥州:即汉三封县之地,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保静镇: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重镇。
临河镇: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重镇。
怀远镇: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重镇。
定远镇: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重镇。
灵武镇: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重镇。
丰安军:唐代重要的军事驻防地,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艾山旧渠:后魏时期开凿的灌溉渠道,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上是重要的水利工程。
渠:指人工开凿的水道,用于灌溉农田。
回乐烽:唐代设置的县名,位于州城附近。
东皋兰州:唐代设置的州名,主要居住着九姓突厥部落。
温池:唐代设置的县名,因县侧有盐池而得名。
燕然、烛龙二州:唐代设置的州名,寄治于温池界,主要居住着九姓突厥部落。
盐州五原郡:唐代都督府,位于塞外,曾因部蕃入侵而毁坏,后重建。
白池:盐池名,位于盐州五原郡,隋代因其地有盐池而设城保护。
清远军:宋代设置的军镇,位于瀚海不毛之地,因灵武道路艰阻而建。
胜州榆林郡:隋代设置的州名,位于战国时期的云中地,唐代因平定梁师都而置。
紫河:隋代长城起点,地产良马。
唐龙镇:位于胜州境内,地势险峻,曾是蕃族与契丹、夏国的交界地。
凉州武威郡:唐代河西节度使所在地,统辖八军,地势西北斜出,南隔西羌,西通西域。
赤水军:唐代设置的军队,位于凉州城内,因赤坞有赤泉而得名。
大斗军:唐代设置的军队,位于凉州西二百里,因西接张掖、东连武威而得名。
建康军:唐代设置的军队,位于凉州西二百里,祈连山下。
宁寇军:后周设置的军队,位于凉州东北千余里,唐代改为同城守捉。
焉支山:位于河西郡界,汉代霍去病曾在此作战,山中有松柏古木,水甘草美,宜蓄牧。
甘州张掖郡:汉代设置的郡名,后魏改为甘州,因甘峻山而得名。
祈连山:位于张掖、酒泉二界之上,山中冬温夏凉,美水草畜牧。
肃州酒泉郡:汉代设置的郡名,隋代改为肃州,位于玉门关西,东至甘州四百二十里。
玉门军:唐代设置的军队,位于肃州西二百里。
瓜州军晋昌县:古西戎地,汉武帝开之为墩。
煌郡:隋朝设置的瓜州,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前秦时期,符坚将江汉地区的人民迁徙到敦煌,中州地区有未开垦的田地的人也被迁徙了千户。
墨离军:唐朝武德初年设置的瓜州,因设置军队而得名,隶属于河西节度使。
沙州:汉朝的敦煌郡地,位于流沙的东北方向,因沙风吹动而得名。唐朝天宝年间后,被西戎占领。
阳关:汉朝龙勒县地,县内有阳关和玉门关。玉门关是汉朝河西四郡之一,是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
鸟鼠同穴山:渭水发源于此山,山中有一种鸟像家雀,颜色白,鼠小黄而无尾,同穴而居。
白龙堆:位于沙州玉门关,东靠三危山,北望蒲昌海,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道路。
伊州伊吾郡:汉朝乌垒城地,位于沙州北的大碛之外,距离玉门关八百里。
屯山:汉朝设置的伊吾屯田,后汉设置宜禾都尉,进行屯田。
天山:伊吾有天山,高十五里,广六十里,冬夏积雪,匈奴经过时都会下马拜祭。
伊吾军:唐朝景龙年间设置的军队,隶属于北廷节度使,位于伊州西北三百里的甘露川。
西州交河县:汉朝车师国的高昌壁,唐朝太宗时期平定高昌后设置交河县。
交河:河水分流绕城下,因此得名交河。
天山军:唐朝正观年间设置,隶属于安西节度使,位于西北三百里。
北庭:唐朝贞观年间设置,位于流沙西北,汉朝乌孙县旧地。
瀚海军:唐朝长安年间设置,隶属于北庭节度使,位于金山之北,赤野之南。
蒲类海:又名盐泽,位于玉门关和阳关三百余里外,广袤三百里。
轮台县:汉朝桑弘羊派遣士卒绕田轮台筑城,以威震西域。
安西都护府:唐朝太宗时期设置,初设于西域,后移都护于龟兹。
疏勒国:汉朝旧国,位于白山南百里,唐朝设置都督府。
于阗:统辖十三州国,位于葱岭之北二百里,东北距离瓜州二千八百里。
焉耆国:汉朝旧国,位于白山南七十里,唐朝设置都督府。
葱岭山:西域三十六国的界限,河水源自葱岭和于阗。
葱岭:古代对帕米尔高原的称呼,位于中亚,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河源:指黄河的源头,古代认为黄河发源于葱岭。
玉门:古代关隘名,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
流沙:古代对沙漠的称呼,特指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车师: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
鄯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青海省西宁市,唐代为陇右节度使治所。
湟水:黄河上游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流经西宁市。
赵充国:西汉时期著名将领,曾任后将军,以平定边疆叛乱、稳定边疆著称。
霍去病:西汉名将,曾率军击败匈奴,开拓河西走廊。
龙居塞:古代关塞名,位于今青海省境内,霍去病所筑。
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曾率军西征,到达西平郡。
拔延山:古代山名,位于今青海省境内,隋炀帝曾在此举行大规模狩猎。
薛举:隋末唐初割据势力首领,曾占据陇右地区,后被唐军平定。
陇右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管辖今甘肃、青海一带。
吐蕃:古代藏族政权,曾与唐朝多次交战。
石堡城: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青海省境内,唐代曾多次与吐蕃争夺此地。
积石山:古代山名,位于今青海省境内,被认为是黄河的发源地之一。
洮水:黄河上游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流经甘肃省临洮县。
青海:古代对今青海湖的称呼,曾是吐谷浑国的领地。
金山:古代山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曾是蠕蠕族的居住地。
岷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甘肃省岷县,唐代为和政郡。
廓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青海省化隆县,唐代为宁塞郡。
陇西: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历史上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带。
诸羌: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一带,历史上多次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叠州: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州,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因地形多山重叠而得名。
合川郡: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郡,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带。
后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951年至960年,由郭威建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李: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曾任都督,负责西域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娄师德:唐朝时期的宰相,曾任河源积石怀远军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使,负责边疆地区的屯田事务。
河源积石怀远军河兰鄯廓等州:唐朝时期西北边疆的几个重要州郡,负责防御和屯田事务。
河西陇右: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两个重要地理区域,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陇右指陇山以西的地区,历史上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带。
屯田: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制度,军队在边疆地区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以自给自足,同时起到防御边疆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九-评注
本文详细记载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变迁,特别是夏州、银州、绥州、灵州等重要州郡的历史沿革和军事地位。这些地区在历史上不仅是重要的行政中心,更是军事要地,多次成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
文中提到的拓拔思恭、李继迁、德明等人物,都是西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活动不仅影响了西夏的建立和发展,也对中原王朝的边疆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李继迁的叛乱和德明的归附与复叛,反映了宋初边疆政策的复杂性和边疆地区的动荡不安。
文中还详细记载了各州郡的地理位置、镇寨分布以及河流、山脉等自然地理特征。这些地理信息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的军事布局和战略要地,也为我们研究古代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文中提到的洪门镇、贺兰山、天都山等地名,不仅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和地理标志,也是重要的文化象征。贺兰山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山脉,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文化上也具有深远影响,成为许多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的重要元素。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也是一部反映宋初边疆政策和西北地区历史变迁的重要史料。通过对这些地理信息和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边疆地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唐代及宋代在西北边疆地区的行政区划、军事设置以及地理环境。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和军事防御体系。
首先,文中提到的‘渠’和‘温池’等水利设施,反映了古代中国在边疆地区通过水利工程来发展农业,保障边疆地区的经济自给自足。这不仅有助于稳定边疆,还能为军队提供后勤支持。
其次,文中提到的‘回乐烽’、‘东皋兰州’、‘燕然、烛龙二州’等行政区划,显示了唐代在边疆地区通过设置州县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这些州县多居住着九姓突厥部落,反映了唐代对边疆民族的怀柔政策。
再次,文中提到的‘盐州五原郡’、‘清远军’、‘胜州榆林郡’等军事设置,显示了古代中国在边疆地区通过军事力量来防御外敌入侵。特别是‘盐州五原郡’在正元中城被毁后,通过重建城墙来抵御犬戎的入侵,显示了古代中国在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策略。
此外,文中提到的‘紫河’、‘唐龙镇’、‘凉州武威郡’等地理环境,反映了古代中国在边疆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战略地位。特别是‘凉州武威郡’位于河西走廊,地势西北斜出,南隔西羌,西通西域,显示了其在古代中国与西域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文中提到的‘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等军队设置,反映了唐代在边疆地区通过设置军队来维护边疆安全。这些军队不仅负责防御外敌,还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治安和稳定。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的记载,展示了古代中国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军事防御体系以及地理环境,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行政区划、地理特征和历史事件,展现了该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中提到的煌郡、墨离军、沙州等地,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交流的重要通道。这些地区的设置和变迁,反映了中原王朝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和开发。
阳关和玉门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要塞,也是文化交流的枢纽。玉门关的设置和隋炀帝的巡狩,显示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重视和控制。
鸟鼠同穴山和白龙堆的描述,不仅展示了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伊州伊吾郡和天山的地理描述,揭示了该地区在军事和经济上的重要性。天山的积雪和匈奴的拜祭,显示了该地区在文化和宗教上的意义。
西州交河县和交河的描述,反映了该地区在农业和交通上的重要性。交河的分流绕城,显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
北庭和瀚海军的设置,显示了唐朝对西北边疆的军事控制和防御体系。北庭都护府的设置,反映了唐朝对西域的统治和管理。
蒲类海和轮台县的描述,揭示了该地区在盐业和农业上的重要性。轮台县的设置,显示了汉朝对西域的威震和控制。
安西都护府和疏勒国、于阗、焉耆国的描述,反映了唐朝对西域的广泛统治和文化交流。安西都护府的设置和移都护于龟兹,显示了唐朝对西域的深入控制。
葱岭山的描述,揭示了该地区在地理和文化上的重要性。葱岭山作为西域三十六国的界限,显示了该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西北地区的地理和行政区划,也反映了中原王朝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和开发,以及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这些记录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涉及多个古代地名、民族和重要历史事件。文本通过对葱岭、河源、玉门、流沙等地理位置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重要性。葱岭作为古代中亚的重要通道,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也是文化交流的枢纽。河源作为黄河的发源地,象征着中华文明的源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文中提到的鄯州、湟水、赵充国、霍去病等,反映了汉代对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军事防御。赵充国的屯田政策和霍去病的军事行动,不仅巩固了汉朝对西北的控制,也促进了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发展。隋炀帝的西征和狩猎活动,则体现了隋朝对西北地区的重视和统治。
唐代的陇右节度使、吐蕃、石堡城等,反映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军事冲突和边疆防御。石堡城作为军事要塞,多次成为唐蕃争夺的焦点,显示了其在战略上的重要性。积石山和洮水的描述,则进一步强调了黄河源头的地理和文化意义。
青海、金山、岷州、廓州等地名和民族,展现了古代西北地区的多元文化和民族融合。青海湖作为吐谷浑国的领地,曾是波斯马与当地马杂交的场所,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金山作为蠕蠕族的居住地,显示了古代西北地区的民族多样性。岷州和廓州作为古代州郡,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文化交汇的地方。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地理、历史、民族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不仅记录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重要事件,也反映了中华文明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研究古代中国西北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古代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军事和屯田情况,反映了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赵充国作为西汉时期的名将,其屯兵陇西、震慑诸羌的事迹,体现了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军事防御的严密性。叠州合川郡的地理特征和历史变迁,揭示了这一地区在秦汉晋魏时期为诸羌所据,后周时期才被中原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
唐朝时期,李出任都督,负责西域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体现了唐朝对西域地区的重视和有效管理。娄师德作为宰相,兼任河源积石怀远军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使,负责边疆地区的屯田事务,反映了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屯田制度,以保障军队的粮食供应和边疆的稳定。河西陇右地区的屯田规模庞大,大者五十顷,小者二十顷,河西岁入二十六万石,陇右四十四万石,显示了屯田制度在边疆地区的重要性和成效。
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军事和屯田情况,还反映了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赵充国、李、娄师德等人的事迹,展现了中原王朝在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和行政管理能力。同时,屯田制度的实施,不仅保障了军队的粮食供应,还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段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边疆地区的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