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原文
器图
古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盖士卒犹工也,兵械犹器也,器利而工善,兵精而事强,势则然矣。
故曰:兵不精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斗而不勇,与无手同。
其法五不当一,然则五兵者,三军所以恃而为勇也,可不谨乎?
历代异宜,形制有异,今但取当世兵机,绘出其形,纪新制云。
(图A)(缺)右其饰有黑漆、黄白桦、麻背之别,其强弱以石斗为等。箭有点钢、木扑头、鸣。点钢,精铁也;木扑头,施于教阅;鸣,戏射者。又有火箭,施火药于箭首,弓弩通用之。其傅药轻重,以弓力为准。
(图A)(缺)右以皮革为之,随弓弩及箭大小长短用之。
(图A)(缺)右双弓床弩,前后各施一弓,以绳轴绞张之,下施床承弩。其名有小大合蝉,有手射合蝉者,谓如两蝉之状。大者张时用十许人,次者五七人,一工准所射高下,一人以槌发其牙,箭用大小凿头箭。惟手射斗子弩最小,数人就床张讫,一人手发之,射并及一百二十大步。
三弓床弩,前二弓,后一弓,世亦名八牛弩。张时,凡百许人,法皆如双弓弩,箭用木铁羽,世谓之一枪三剑箭。其次者用五七十人,箭则或铁或翎为羽。
次三弓并利攻城,故人谓其箭为踏橛箭者,以其射著城上,人可踏而登之也。又有系铁斗于弦上,斗中著常箭数十只,凡一发可中数十人,世谓之斗子箭,亦云寒鸦箭,言矢之纷散如鸦飞也。三弩并射及二百大步,其箭皆可施火药用之,轻重以弩力为准。
古人自踏张者,其饰有黑漆、黄白桦、雌黄桦,稍小则有跳镫弩、木弩。跳镫弩赤曰小黄,其用尤利;木弩虽可施,不能久,边兵不甚用。其力之强弱,皆以石斗为等。箭有点钢、木羽、风物、木扑头、三停。木羽者,以木为羽。咸平初,军校石归宋上之。箭中人,虽去,镞留,牢不可拔,戎人最畏之。风羽者,谓当安羽处,剔空两边,以客风气,则射时不掉,此不常用,备翎羽之乏耳。
三停者,箭形至短,羽、、镞三停,故云三停;箭中物,不能出,以短故也。
(图A)(缺)右以七人张,发大凿头箭,射及一百五十步。
(图A)(缺)以七人张,发大凿头箭,射及一百四十步。
(图A)(缺)以四人张,发小凿头箭,射及一百五十步。
(图A)(缺)以二十人张,发踏撅箭,射及二百五十步。
(图A)(缺)以七十人张,发一枪三剑箭,射及三百步。
(图A)(缺)以三十人张,发踏撅箭,射及二百步。
(图A)(缺)右蒺藜、蒜头骨朵二色,以铁若木为大首。迹其意,本为胍肫。胍肫,大腹也,谓其形如胍而大,后人语讹,以胍为骨,以肫为朵(其首形制不常,或如蒺藜,或如羔首,俗亦随宜呼之)。
短柄铁链皆骨朵类,特形制小异尔。
铁鞭、铁简,两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人有作四棱者,谓之铁简,言方棱似简形,皆鞭类也。
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以敌汉之步兵。其状如农家打麦之枷,以铁饰之,利于自上击下,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
(图A)(缺)右取坚重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棒、曰轮、曰杵、曰杆。有以铁裹其上者,人谓诃藜棒。近边臣施棒首施锐刃,下作倒双钩,谓之钩棒。无刃而钩者,亦曰铁扌瓜。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为杵;长细而坚重者,为杆。亦有施刃者,大抵皆棒之一种。
(图A)(缺)右捣马突枪,其状如枪,而刃首微阔。
剑饰有银、石、铜素之品,近边臣乞制厚脊短身剑,军颇便其用。
大斧,一面刃,长柯,近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柯之名,大抵其形一耳。
(图A)(缺)右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剑掉刀,刃首上阔,长柄,施。钅屈刀,刃前锐,后斜阔,长柄,施。其小别有笔刀。此皆军中常用。其间健斗者,兢为异制以自表,故刀则有太平、定我、朝天、开山、开阵、割阵、偏刀、车刀、七首之名,掉则有两刃、山字之制,要皆小异,故不悉出。
右枪九色,其制:木杆,上刃下,骑兵则枪首之侧施例双钩、倒单钩,或杆上施环;步兵则直用素木或鸦项。鸦项者,以锡饰铁嘴,如鸟项之白。其小别,有锥枪、梭枪、槌枪。锥枪者,其刃为四棱,颇壮锐,不可折,形如麦穗,边人谓为麦穗枪。梭枪,长数尺,本出南方,蛮獠用之,一手持旁牌,一手标以掷人,数十步内,中者皆踣。以其如梭之掷,故云梭枪,亦曰飞梭枪。槌枪者,木为圆首,教阅用之。近边臣献太宁笔枪,首刃下数寸施小铁盘,皆有刃,欲刺,人不能捉搦也。以状类笔,故云。近有静戎笔,亦其小异也。今不悉出。
拒马枪,其制以竹若木,三枝六首,交竿相贯。首皆有刃,植地辄立。贯处以铁为索,更相勾联,或布阵立营,拒险塞空,皆宜设之,所以御贼突骑,使不得骋,故曰拒马。
(图A)(缺)右并以木为质,以革束而坚之。步兵牌长可蔽身,内施枪木,倚立于地。骑牌正圆,施于马射,左臂击之,以捍飞矢。
(图A)(缺)右旗之色采、名号无常,随宜呼之。竿首施铁,世谓耀篦。下注旌,谓之纛头旗。脚或三或二。
(图A)(缺)右望楼,高八丈,以坚木为竿(大
不及八丈,则三两楼亦可),上施版屋,方阔五尺,上下开窍,过人。
竿两旁钉寻八十个,用索三棚,上棚四条,各一百二十尺;中棚四条,各一百尺;下棚四条,各八十尺。
尖铁橛十二个,各长三尺,橛端穿铁环。
凡起楼,用鹿颊木二,各长一丈五尺,深埋之,出地八尺,用铁叉、层竿数条(更用木马及巴木坚之),如船上建樯法。
其高亦有百尺、百二十尺者,棚索随而增之。
版屋中置望子一人,手执白旗,以候望敌人,无寇常卷旗,寇来则开之,旗杆平则寇近,垂则至矣,寇退徐举之,寇去复卷之,此军中备预之道也。
右有铁、皮、纸三等,其制有甲身,上缀披膊,下属吊腿,首则兜鍪顿项。
贵者铁,则有锁甲;次则锦绣缘缯里;马装,则并以皮,或如列铁,或如笏头,上者以银饰,次则朱漆二种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译文
器图
古人说,工匠想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利工具。士兵就像工匠,兵器就像工具,工具锋利工匠就能做好工作,兵器精良士兵就能打胜仗,这是必然的道理。
所以说:兵器不精良,就像赤手空拳一样;盔甲不坚固,就像赤身裸体一样;弩箭射不远,就像短兵器一样;射箭不能命中,就像没有箭一样;射中了却不能穿透,就像没有箭头一样;战斗时没有勇气,就像没有手一样。
这些道理说明,五种兵器中,只要有一种不精良,就会影响整体战斗力。因此,五种兵器是军队赖以作战的勇气所在,怎能不慎重对待呢?
历代兵器的形制有所不同,现在我们只选取当代的兵器,绘制其形状,记录新的制式。
(图A)(缺)右边的装饰有黑漆、黄白桦、麻背等区别,其强弱以石斗为标准。箭有点钢、木扑头、鸣等种类。点钢箭是用精铁制成的;木扑头箭用于训练;鸣箭用于娱乐射击。还有火箭,箭头上装有火药,弓弩都可以使用。装药的多少,以弓的力度为准。
(图A)(缺)右边是用皮革制成的,根据弓弩和箭的大小长短来使用。
(图A)(缺)右边是双弓床弩,前后各装一张弓,用绳轴绞紧,下面有床架支撑弩身。其名称有小大合蝉,有手射合蝉,形状像两只蝉。大的需要十多人来张弓,中等的需要五到七人,一人负责调整射箭的高低,另一人用槌子敲击弩牙,箭用大小凿头箭。手射斗子弩最小,几个人一起张弓后,一人用手发射,射程可达一百二十步。
三弓床弩,前面装两张弓,后面装一张弓,世人称之为八牛弩。张弓时需要一百多人,操作方法与双弓弩相同,箭用木铁羽,世人称之为一枪三剑箭。中等的需要五到七十人,箭用铁或翎羽。
三弓床弩特别适合攻城,因此人们称其箭为踏橛箭,因为射中城墙后,人可以踩着箭登上城墙。还有一种在弦上系铁斗,斗中装有数十支箭,一次发射可以射中数十人,世人称之为斗子箭,也叫寒鸦箭,因为箭矢散开像乌鸦飞散一样。三弓床弩的射程可达二百步,箭都可以装火药,装药的多少以弩的力度为准。
古人自制的弩,装饰有黑漆、黄白桦、雌黄桦等,稍小的有跳镫弩、木弩。跳镫弩又叫小黄,使用起来特别方便;木弩虽然可以使用,但不能持久,边兵不太常用。其强弱以石斗为标准。箭有点钢、木羽、风物、木扑头、三停等种类。木羽箭是用木头做箭羽。咸平初年,军校石归宋献上这种箭。箭射中人后,箭羽会脱落,但箭头留在体内,难以拔出,敌人非常害怕。风羽箭是在箭羽处挖空两边,让风通过,射箭时不会偏斜,这种箭不常用,主要是为了应对箭羽短缺的情况。
三停箭,箭身非常短,箭羽、箭杆、箭头三部分长度相等,因此称为三停;箭射中目标后,无法拔出,因为箭身太短。
(图A)(缺)右边需要七人张弓,发射大凿头箭,射程可达一百五十步。
(图A)(缺)需要七人张弓,发射大凿头箭,射程可达一百四十步。
(图A)(缺)需要四人张弓,发射小凿头箭,射程可达一百五十步。
(图A)(缺)需要二十人张弓,发射踏撅箭,射程可达二百五十步。
(图A)(缺)需要七十人张弓,发射一枪三剑箭,射程可达三百步。
(图A)(缺)需要三十人张弓,发射踏撅箭,射程可达二百步。
(图A)(缺)右边是蒺藜、蒜头骨朵两种,用铁或木头做头部。追溯其起源,本来是胍肫。胍肫是大腹的意思,形容其形状像胍而大,后人误传,将胍称为骨,将肫称为朵(其头部形状不固定,有的像蒺藜,有的像羔羊头,民间也随意称呼)。
短柄铁链属于骨朵类,只是形状稍有不同。
铁鞭、铁简,两种。铁鞭的形状、大小、长短,根据使用者的力量来决定。有人做成四棱形的,称为铁简,因为方棱像简的形状,都属于鞭类。
铁链夹棒,起源于西戎,马上使用,用来对付汉朝的步兵。其形状像农家打麦的枷,用铁装饰,适合从上往下击打,因此汉兵善于使用的人比西戎人更巧妙。
(图A)(缺)右边是用坚硬的木头制成,长四五尺,有四种名称:棒、轮、杵、杆。有的用铁包裹头部,称为诃藜棒。近边臣在棒头装上锐利的刀刃,下面做成倒双钩,称为钩棒。没有刀刃但有钩的,也叫铁扌瓜。在棒上钉上钉子,像狼牙的,称为狼牙棒。两端都大的,称为杵;长而细且坚硬的,称为杆。也有装上刀刃的,大致都属于棒的一种。
(图A)(缺)右边是捣马突枪,形状像枪,但枪头稍微宽一些。
剑的装饰有银、石、铜素等种类,近边臣请求制作厚脊短身剑,军队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大斧,一面有刃,长柄,近来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柯等名称,大致形状相同。
(图A)(缺)右边是手刀,一边有刃,柄短像剑掉刀,刀头上宽,长柄,装有。钅屈刀,刀头前锐,后斜宽,长柄,装有。其中还有一种笔刀。这些都是军中常用的。那些善于战斗的人,争相制作独特的兵器以显示自己,因此刀有太平、定我、朝天、开山、开阵、割阵、偏刀、车刀、七首等名称,掉刀则有两刃、山字等形状,大致都是小异,因此不一一列举。
右边是九种枪,其制式:木杆,上刃下,骑兵的枪头侧面装有双钩、倒单钩,或杆上装有环;步兵则直接用素木或鸦项。鸦项是用锡装饰铁嘴,像鸟颈的白色。其中还有锥枪、梭枪、槌枪。锥枪的刃是四棱的,非常锋利,不易折断,形状像麦穗,边人称之为麦穗枪。梭枪,长数尺,起源于南方,蛮獠使用,一手持盾牌,一手投掷,数十步内,射中的人都会倒下。因为像梭子一样投掷,所以称为梭枪,也叫飞梭枪。槌枪,木制圆头,用于训练。近边臣献上太宁笔枪,枪头下数寸装有小铁盘,都有刃,刺击时,敌人无法抓住。因为形状像笔,所以称为笔枪。近来还有静戎笔枪,形状稍有不同。现在不一一列举。
拒马枪,用竹或木制成,三枝六头,交叉相连。头部都有刃,插在地上就能立住。连接处用铁索勾连,布阵立营时,阻挡险要之处,适合设置,用来防御敌人的骑兵冲锋,使其无法驰骋,因此称为拒马。
(图A)(缺)右边都是用木头做主体,用皮革包裹加固。步兵盾牌长可遮蔽身体,内部装有枪木,倚立在地上。骑兵盾牌是正圆形,用于马射,左臂击打,用来抵挡飞箭。
(图A)(缺)右边旗的颜色、名称不固定,随意称呼。旗杆顶部装有铁,世人称之为耀篦。下面挂有旌旗,称为纛头旗。旗脚有三或两条。
(图A)(缺)右边是望楼,高八丈,用坚硬的木头做竿(大
如果高度不到八丈,那么建两三层的楼也可以,上面搭建版屋,方阔五尺,上下开有通风口,可以过人。
在竿的两旁钉上八十个寻,用三棚绳索,上棚四条,每条一百二十尺;中棚四条,每条一百尺;下棚四条,每条八十尺。
有十二个尖铁橛,每个长三尺,橛的末端穿有铁环。
凡是建楼,要用两根鹿颊木,每根长一丈五尺,深埋地下,露出地面八尺,用铁叉、层竿数条(还要用木马和巴木加固),就像船上建桅杆的方法。
楼的高度也有百尺、百二十尺的,棚索的长度也随之增加。
版屋中放置一个望子,手执白旗,用来观察敌人,没有敌人时常卷起旗帜,敌人来了就展开,旗杆平放表示敌人接近,垂下则表示敌人已到,敌人退去时慢慢举起旗帜,敌人离开后再卷起,这是军中防备的方法。
右边有铁、皮、纸三种等级的甲胄,其制作有甲身,上面缀有披膊,下面连着吊腿,头部则有兜鍪顿项。
贵重的用铁,有锁甲;次等的用锦绣缘缯里;马装则都用皮,有的像列铁,有的像笏头,上等的用银装饰,次等的只有朱漆两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注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指工匠想要做好工作,必须先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事情,必须先准备好工具。
兵不精利,与空手同:意指如果兵器不精良,士兵就如同赤手空拳一样无力。
甲不坚密,与袒裼同:意指如果盔甲不坚固严密,士兵就如同赤身裸体一样无防护。
弩不及远,与短兵同:意指如果弩箭射程不远,就如同短兵器一样无法远距离攻击。
射不能中,与无矢同:意指如果射箭不能命中目标,就如同没有箭一样无效。
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意指如果箭射中目标但不能穿透,就如同没有箭头一样无力。
斗而不勇,与无手同:意指如果战斗时没有勇气,就如同没有手一样无法战斗。
五兵:古代指五种主要兵器:戈、矛、戟、殳、弓矢。
三军:古代军队的统称,通常指前军、中军、后军。
石斗:古代衡量兵器强弱的单位,通常以石和斗为单位。
点钢:指用精铁制成的箭头,锋利且坚硬。
木扑头:指用于训练和教阅的木制箭头。
鸣:指用于戏射的箭头,射中时会发出声响。
火箭:指在箭头处装有火药的箭,用于燃烧目标。
双弓床弩:一种古代弩机,前后各装有一张弓,通过绳索和绞盘张弓。
八牛弩:一种大型弩机,需要多人操作,射程远,威力大。
踏橛箭:一种用于攻城的箭,射中城墙后,士兵可以踩着箭登上城墙。
斗子箭:一种装有多个箭头的弩箭,一次发射可以射中多个目标。
寒鸦箭:一种箭矢,射中后箭矢会分散,如同寒鸦飞散。
木羽:指用木头制成的箭羽,射中目标后箭羽会脱落,但箭头会留在目标体内。
风羽:指箭羽两侧剔空,以便箭矢在飞行时更加稳定。
三停:指箭矢的箭羽、箭杆、箭头三部分长度相等,箭矢较短,射中目标后不易拔出。
蒺藜:一种带有尖刺的铁制武器,常用于防御。
骨朵:一种铁制或木制的武器,形状如大腹,常用于打击。
铁鞭:一种铁制长鞭,用于打击敌人。
铁简:一种四棱形的铁制武器,形状如简,用于打击。
铁链夹棒:一种西戎传来的武器,形状如农具枷,用于马上战斗。
狼牙棒:一种带有狼牙状钉刺的棒状武器,用于打击敌人。
捣马突枪:一种枪状武器,刃首较宽,用于马上突刺。
剑饰:指剑的装饰,通常有银、石、铜等材质。
大斧:一种单面刃的长柄斧,常用于劈砍。
手刀:一种单刃短柄刀,常用于近战。
钅屈刀:一种刃前锐后斜阔的长柄刀,常用于劈砍。
枪:一种长柄武器,通常用于刺击。
拒马枪:一种用于防御的枪,通常由竹或木制成,用于阻挡敌军骑兵。
望楼:一种高耸的瞭望塔,用于观察敌情。
版屋:古代用于军事瞭望的木制小屋,通常建在高处,用于观察敌情。
寻:古代用于固定绳索的木钉或铁钉,用于稳定建筑结构。
鹿颊木:一种用于支撑建筑结构的木材,因其形状类似鹿的颊骨而得名。
铁叉:用于固定建筑结构的铁制工具,通常与木材结合使用。
层竿:用于支撑建筑的多层竹竿或木竿,通常用于高耸的建筑结构。
望子:古代军队中负责瞭望敌情的士兵,通常手持旗帜作为信号。
兜鍪:古代士兵佩戴的头盔,用于保护头部。
锁甲:一种由铁环连接而成的铠甲,具有较强的防护能力。
锦绣缘缯里:指铠甲内部用锦绣或丝绸装饰,显示其高贵和精美。
笏头:古代官员手持的笏板,此处指铠甲上的装饰形状类似笏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评注
《器图》一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兵器的种类、形制及其使用方法,反映了古代军事技术的发达和兵器制造的精湛工艺。文章开篇引用《论语》中的名句,强调了兵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指出兵器精良与否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这种思想贯穿全文,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兵器的高度重视。
文中对各类兵器的描述极为细致,从弓箭、弩机到刀剑、斧钺,几乎涵盖了古代战争中的所有主要兵器。特别是对弩机的描述,详细介绍了双弓床弩、八牛弩等大型弩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展现了古代军事工程的高超技艺。这些弩机不仅射程远,威力大,而且操作复杂,需要多人协作,体现了古代军队的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
文章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兵器,如火箭、斗子箭、寒鸦箭等,这些兵器在战争中具有独特的战术价值。火箭的使用,标志着火药在军事上的早期应用,为后来的火器发展奠定了基础。斗子箭和寒鸦箭的设计,则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多目标打击和箭矢分散效果的追求。
此外,文中对剑、刀、斧等近战兵器的描述,也反映了古代士兵在近身搏斗中的战术需求。剑的装饰、刀的形制、斧的名称,都体现了古代兵器制造的美学追求和实用性考量。特别是对剑的描述,提到了剑饰的材质和剑身的厚脊短身设计,反映了古代剑术的发展和对剑的重视。
总的来说,《器图》一文不仅是一部古代兵器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反映古代军事思想和技术的珍贵文献。通过对各类兵器的详细描述,文章展现了古代军事技术的发达和兵器制造的精湛工艺,为我们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军事建筑的结构和防御机制,展现了古代中国在军事工程上的高度智慧。文中提到的‘版屋’、‘寻’、‘鹿颊木’等建筑构件,体现了古代工匠在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上的精湛技艺。特别是‘版屋’的设计,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能在高处瞭望敌情,反映了古代军事防御的严密性。
文中还提到‘望子’这一角色,手持白旗作为信号,用于观察敌情并传递信息。这种信号系统在古代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古代军队在通信和指挥系统上的高效性。‘望子’的存在也反映了古代军队对情报的重视,以及对敌情的快速反应能力。
此外,文中对铠甲的描述也颇具文化内涵。‘锁甲’、‘锦绣缘缯里’等词汇不仅展示了古代铠甲的防护功能,还体现了其作为身份象征的艺术价值。铠甲上的装饰,如‘银饰’、‘朱漆’,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等级和地位的重视,同时也展示了古代工匠在金属加工和装饰艺术上的高超技艺。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古代军事建筑和装备的详细描述,更是对古代中国军事文化、工艺技术和等级制度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在军事、工艺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