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八

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八-原文

赤、大黑既碍掩尾趁退,每阵加骑长枪一百人。

凡都计马步军,共万八百人,成一大阵。

其中三千人,是骑射长枪马军。

除中黄、大黑、大赤、白云、青蛇之外,余八阵,每阵抽骑射弓弩一百人,共八百人,充游突军挑战,乱兵引敌。

如兵少,即于队中减人;兵多,即于队中加数。

必要存其阵队,止即为营,动即为阵。

逢贼告急,鼓声一发,阵即立成,更不在劳烦指布。

此则应变之法,出入如神,攻取皆胜,所向无敌。

其小阵皆有四头,每头配勇将一人,用战鼓一面,中兵立一大旗号,凡每面如有贼来攻击,即诸阵相救。

欲救南阵,即南面鼓动,八百人一时顺日向南转战,东、西、北同此。

只转步人,骑兵不移。

每阵相去广狭一百步,状如街陌。

设诈挑战,引之令入,即背他阵,突出弓弩骑射长枪,左右夹击,前抄其胸,后掩其尾,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

裴子法五阵之法,一鼓,举黑旗,则为曲阵;二鼓,举朱旗,则为锐阵;三鼓,举青旗,则为直阵;四鼓,举白旗,则为方阵;五鼓,举黄旗,则为圆阵。

阵之疏密,卒一人居地广纵各二步。

十人为一列,一队凡十列,广纵各二十步。

阵间容阵,队间容队,曲间容曲。

前御其前,后御其后,左防其左,右防其右。

行必鱼贯,立必雁行;长以参短,短以参长。

回军转阵,以后为先,以前为后。

进无奔迸,退无伏走,五阵乃理。

凡百人曰队,二队曰官,二官曰曲,二曲曰部。

(图A)(缺)常山蛇阵(图A)(缺)右以常山阵步卒,五部凡四千人。

其中前后左右等军,量山川土地之形,按阵而居,可以逸待劳,以饱待饥。

其扬、奇、备、伏,皆马骑,分而为八,凡二千人,逐便而居,以应权也。

六鼓,举龙旗,则为常山矣。

按《战国策》曰:“常山蛇,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首尾皆救。”此其义也。

八阵图(图A)(缺)方阵图乃黄帝五行之金阵,于卦属兑宫,于五音属商,为白兽,则孙子之方阵,吴起之车箱阵,诸葛亮之同当阵,以其行伍洞彻而相当也。

其扬、奇、备、伏兵后八阵,皆仿常山之法布之,恐烦多,不重录。

右为方阵,法曰:举白旗,闻鼓音,左部居左,右部居右,前部居前,后部居后,中部居中。

部皆并置校尉,左右中央司马各按部以前后曲相次,曲以左右官相当,官以前后队相随。

队以百人为列,列以十人为对,对以五人为伍,各按其处,无动。

队分为团,团合为队,谓之分合。

卒一人居地二步,一队方十步,广二十步,队间容队。

曲广十步,曲间容曲。

部袤百八十步,部间容部。

阵广四百六十步,阵间容阵。

凡设方者,所以弛张也,高平利方,方利变矣。

(图A)(缺)圆阵图者,黄帝五行之土阵,于卦属艮宫,于五音属宫,为勾陈,则孙子之圆阵,吴起之车阵,诸葛亮之中黄阵,以居其中位者土也。

右以方阵为圆阵,法曰:举黄旗,闻二鼓音,前部前曲出其前,前部后曲出与之并,后部后曲出其后,后部前曲出与之并,左右部及中部各旋向,左右卫骑随之,校尉司马部后居地如法。

四方高利圆,圆利守。

(图A)(缺)右牝阵图,昔黄帝五行之水阵,于卦属坎宫,于五音属羽,为玄武,则孙子之牝阵,吴起之曲阵,诸葛亮之龙腾阵,以其曲屈如龙腾也。

或名却月阵。

宋武帝多用此。

右以方阵为牝阵,法曰:举黑旗,闻三鼓音,前部前曲出在左部前,为左翼;后部前曲出在右部前,为右翼。

中部前曲、左右骑队分为左右,与后队并校尉、司马部后居地如法。

左右高利牝,牝利吞也。

(图A)(缺)右牡阵图者,乃黄帝五行之火阵,于卦属离宫,于五音属徵,为朱雀,太公名鸟云阵,则孙子之牡阵,吴起之锐阵,诸葛亮之鸟翔阵,以其轻锐如鸟飞翔也。

右以方阵为牡阵,法曰:举朱旗,闻四鼓音,右部前曲出在后部前,左部前曲出在前部前,相去二十步,左右官各前进二十步为觜,中部前曲左右队前次之,校尉司马部后居地如法。

后高前下,利牡,牡利溃。

(图A)(缺)冲方阵者,乃黄帝五行之木阵,于卦属震宫,于五音属角,为青龙,则孙子之冲方阵,吴起之直阵,诸葛亮之折冲阵,以其直前折冲于敌。

右以方阵为冲方阵,法曰:举青旗,闻五鼓音,左右二部出在前、后、中三部前,并列相从,而居校尉司马部后居地如法。

前高后下,利冲方,利争险也。

(图A)(缺)右车轮阵图,昔太公三才之地阵,于卦属坤宫,则孙子之车轮阵,吴起之衡阵,诸葛亮之握机阵,以其进止机巧为名。

右又以方阵为车轮阵,法曰:举熊旗,闻六鼓音,左部前曲后队左右官、后曲前队左右官,各左移出二十步,右部亦如之,相近如鼓翼状。

校尉司马部后居地如法。

平易利车轮,车轮利进矣。

(图A)(缺)右罘阵图,昔太公三才之人阵,一曰飞翼阵,于卦属巽宫,则孙子之罘阵,吴起之卦阵,诸葛亮之名虎(或作禽)翼,以其游骑两傍而舒翼也。

或名鱼丽阵,又曰鱼贯阵。

《左传》曰:“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郑公为鱼丽之阵。”则此也。

右以方阵为罘阵,阵法曰:举旗,闻七鼓音,左右部前曲左右官居前横列,后曲居后亦如之,中部及前后部曲等布地如法。

斥泽利罘,罘利救。

(图A)(缺)雁行阵者,乃

太公三才之天阵,于卦属干宫,则孙子之雁行阵,吴起之鹅鹳阵,诸葛亮之衡阵,以其连接如秤衡也。《左传》曰:“郑翩愿为鹳,其御愿为鹅。”是也。

右以方阵为雁行阵,法曰:举雕旗,闻八鼓音,中部前曲进,前出为首,其后曲次之,与前部前曲、后部前曲并前,前部后曲左斜官曲相随,后部后曲右斜官曲相随。右部却次、后部曲皆右斜,亦官曲相随。左部却次、前部后曲皆左斜,亦官曲相随。校尉司马部后居地如法。城丘利雁行,雁行利绕也。

裴子法曰:凡八阵之法,转而相胜,更为雌雄。方阵正而厚,圆阵随而取,正厚者力并,故方胜圆,犹厚胜薄也。圆阵无角,利以坚守;牝阵张其两翼,若卷取之。以牝吞圆,牝可败也。法曰:翼而张者,攻其两角。故圆胜牝,犹聚胜散也。牝阵胜牡者,牡阵前锐后重,象剑之锋;而牝张其两翼,前单后复也。法曰:锐而锋者,夹击之。故牝胜牡,犹复胜单也。牡阵胜冲方,前众后疏,战者相促,居者有馀,牡背高向下,因其地势,以溃其虚,可以败敌也。法曰:得地助者昌,失地助者亡。故牡胜冲方。冲方胜车轮,车轮兵得成行,善冒乱敌而畏阻险。冲方地势高,利守,以疲车轮之力,故冲方胜车轮也。罘备在首尾,虚在两旁,其势不坚;车轮之兵备以强弩,善冲乱敌。法曰:以守待攻者强,以动待敌者亡。此车轮胜罘也。雁行前锐后张,延斜而行,便于绕人;罘前后横,中央纵,便于绝延斜,利于相救,且战且息。此罘胜雁行也。方阵行重而厚,佚居者众,用力者寡;雁行延斜张两翼,便于左右,利于周旋也。法曰:厚而升者坚,当选其勇力胁其旁。此雁行胜方阵也。

凡三军迁徙次舍之宜,必就所喜,避所恶;依其水草,利以刍牧。因险阻为沟垒,则施功薄而易备。

凡屯兵处军于山之高者,则为敌所栖;于山之卑者,则为敌所囚。故处山之势,据其阴阳,备其左右,命曰鸟云之阵,言能鸟散而云合,应变从利也。

右军法,兵之形势也,雷动焱举,后发而先至,离合向背,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也者。自春秋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汉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定著三十五家,而孙武书凡八十二篇,图九卷;孙膑八十九篇,图四卷。复有蚩尤二篇,李左车、韩信等篇目,并亡。今之秘府所存孙武书,惟十三篇,无图,其所言皆权谋之事,极为精密。《太公六韬》《黄石公三略》《穰苴法》《吴子书》,皆远古所存可观者。唐《李靖兵法》于近世最为详练,可举而行。杜佑采其条目,著于《通典》。其书亡虑数十家,悉浅近无取。而阵图所存者,惟唐人李筌有八阵图,而其说难以依据。《裴绪新令》有九阵图,参引太公、孙子、诸葛亮之法为证,舍是无有焉。惜哉,兵家形势之法不可无也!战国如二孙、吴起辈,号善用兵者,而著书皆有图。汉名臣如韩信、子房删定,亦著其法。周公六典,司马教坐作进退之度。盖阵法者,所以训齐士众,使其上下如一,前后左右,进退周旋,如身之运臂,臂之使指,无不如意;可与之俱生,可与之俱死;升天险,赴深,莫有逆其命者;猝然遇寇,莫有错乱。然后可以从事于敌,驱驰以绝域,同乎祸福存亡,则能决胜计矣。无是法也,则将何以使人哉?平居则训齐,遇敌则击搏,此其义也。故废阵形而用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八-译文

赤、大黑两阵在撤退时互相掩护,每阵增加一百名持长枪的骑兵。

总计马步军共一万零八百人,组成一个大阵。

其中三千人是骑射长枪的马军。

除了中黄、大黑、大赤、白云、青蛇五阵外,其余八阵每阵抽调一百名骑射弓弩手,共八百人,作为游突军挑战敌人,扰乱敌军。

如果兵力不足,就在队中减少人数;如果兵力充足,就在队中增加人数。

必须保持阵队的完整性,停止时即为营地,行动时即为阵型。

遇到敌人告急时,鼓声一响,阵型立即形成,不需要再费心布置。

这是应变的方法,行动如神,攻取皆胜,所向无敌。

每个小阵都有四个方向,每个方向配备一名勇将,使用一面战鼓,中间立一面大旗,如果任何一面受到敌人攻击,其他阵就会互相救援。

如果要救援南阵,南面的鼓声就会响起,八百人立即向南转战,东、西、北面也是如此。

只有步兵转动,骑兵不动。

每阵之间相距一百步,形状像街道。

设下诈术挑战敌人,引诱敌人进入,然后背对其他阵,突出弓弩骑射长枪,左右夹击,前抄其胸,后掩其尾,以此先为不可胜,等待敌人可胜的时机。

裴子的五阵之法,一鼓时举黑旗,形成曲阵;二鼓时举朱旗,形成锐阵;三鼓时举青旗,形成直阵;四鼓时举白旗,形成方阵;五鼓时举黄旗,形成圆阵。

阵型的疏密,每个士兵占据的地面纵横各两步。

十人组成一列,一队共十列,纵横各二十步。

阵与阵之间可以容纳另一个阵,队与队之间可以容纳另一个队,曲与曲之间可以容纳另一个曲。

前方防御前方,后方防御后方,左方防御左方,右方防御右方。

行军时像鱼贯而行,站立时像雁行排列;长兵器与短兵器相互配合。

回军转阵时,以后为先,以前为后。

前进时不乱冲,后退时不伏走,五阵才能井然有序。

一百人称为一队,两队称为一官,两官称为一曲,两曲称为一部。

(图A)(缺)常山蛇阵(图A)(缺)右以常山阵步卒,五部共四千人。

其中前后左右等军,根据山川地形的特点,按阵型驻扎,可以以逸待劳,以饱待饥。

其扬、奇、备、伏兵都是骑兵,分为八部分,共二千人,灵活驻扎,以应对变化。

六鼓时举龙旗,形成常山阵。

按《战国策》所说:“常山蛇,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首尾皆救。”这就是其意义。

八阵图(图A)(缺)方阵图是黄帝五行中的金阵,在八卦中属于兑宫,在五音中属于商,象征白兽,孙子的方阵,吴起的车箱阵,诸葛亮的同当阵,都是因为其行伍整齐而相当。

其扬、奇、备、伏兵后八阵,都仿照常山阵的布置方法,因篇幅有限,不再重复记录。

右为方阵,法曰:举白旗,听到鼓声,左部在左,右部在右,前部在前,后部在后,中部在中。

每部都设有校尉,左右中央司马各按部以前后曲相次,曲以左右官相当,官以前后队相随。

队以百人为列,列以十人为对,对以五人为伍,各按其位置,不动。

队分为团,团合为队,称为分合。

每个士兵占据的地面为两步,一队方十步,宽二十步,队与队之间可以容纳另一个队。

曲宽十步,曲与曲之间可以容纳另一个曲。

部长一百八十步,部与部之间可以容纳另一个部。

阵宽四百六十步,阵与阵之间可以容纳另一个阵。

凡设方阵者,是为了灵活应变,高平利于方阵,方阵利于变化。

(图A)(缺)圆阵图是黄帝五行中的土阵,在八卦中属于艮宫,在五音中属于宫,象征勾陈,孙子的圆阵,吴起的车阵,诸葛亮的中黄阵,因为居于中位的是土。

右以方阵为圆阵,法曰:举黄旗,听到二鼓声,前部前曲出在前,前部后曲出与之并,后部后曲出在后,后部前曲出与之并,左右部及中部各旋向,左右卫骑随之,校尉司马部后按法驻扎。

四方高利于圆阵,圆阵利于防守。

(图A)(缺)右牝阵图,昔黄帝五行中的水阵,在八卦中属于坎宫,在五音中属于羽,象征玄武,孙子的牝阵,吴起的曲阵,诸葛亮的龙腾阵,因为其曲屈如龙腾。

或名却月阵。

宋武帝多用此阵。

右以方阵为牝阵,法曰:举黑旗,听到三鼓声,前部前曲出在左部前,为左翼;后部前曲出在右部前,为右翼。

中部前曲、左右骑队分为左右,与后队并校尉、司马部后按法驻扎。

左右高利于牝阵,牝阵利于吞并。

(图A)(缺)右牡阵图是黄帝五行中的火阵,在八卦中属于离宫,在五音中属于徵,象征朱雀,太公称之为鸟云阵,孙子的牡阵,吴起的锐阵,诸葛亮的鸟翔阵,因为其轻锐如鸟飞翔。

右以方阵为牡阵,法曰:举朱旗,听到四鼓声,右部前曲出在后部前,左部前曲出在前部前,相距二十步,左右官各前进二十步为觜,中部前曲左右队前次之,校尉司马部后按法驻扎。

后高前下,利于牡阵,牡阵利于击溃敌人。

(图A)(缺)冲方阵是黄帝五行中的木阵,在八卦中属于震宫,在五音中属于角,象征青龙,孙子的冲方阵,吴起的直阵,诸葛亮的折冲阵,因为其直前折冲于敌。

右以方阵为冲方阵,法曰:举青旗,听到五鼓声,左右二部出在前、后、中三部前,并列相从,校尉司马部后按法驻扎。

前高后下,利于冲方阵,利于争夺险要之地。

(图A)(缺)右车轮阵图,昔太公三才中的地阵,在八卦中属于坤宫,孙子的车轮阵,吴起的衡阵,诸葛亮的握机阵,因为其进止机巧而得名。

右又以方阵为车轮阵,法曰:举熊旗,听到六鼓声,左部前曲后队左右官、后曲前队左右官,各左移出二十步,右部亦如此,相近如鼓翼状。

校尉司马部后按法驻扎。

平易利于车轮阵,车轮阵利于前进。

(图A)(缺)右罘阵图,昔太公三才中的人阵,又称飞翼阵,在八卦中属于巽宫,孙子的罘阵,吴起的卦阵,诸葛亮的名虎(或作禽)翼阵,因为其游骑两傍而舒翼。

或名鱼丽阵,又称鱼贯阵。

《左传》说:“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郑公为鱼丽之阵。”就是此阵。

右以方阵为罘阵,阵法曰:举旗,听到七鼓声,左右部前曲左右官居前横列,后曲居后亦如此,中部及前后部曲等按法布阵。

斥泽利于罘阵,罘阵利于救援。

(图A)(缺)雁行阵者,乃

太公的三才天阵,在八卦中属于干宫,孙子的雁行阵,吴起的鹅鹳阵,诸葛亮的衡阵,都是因为它们的连接方式像秤衡一样。《左传》中说:“郑翩愿意成为鹳,他的御者愿意成为鹅。”就是这个意思。

右边以方阵作为雁行阵,法则说:举起雕旗,听到八鼓的声音,中部的先锋队前进,前面的部队作为先锋,后面的部队依次跟随,与前部的先锋队、后部的先锋队一起前进,前部的后队向左斜方向跟随官曲,后部的后队向右斜方向跟随官曲。右部的后续部队、后部的部队都向右斜方向,也跟随官曲。左部的后续部队、前部的后队都向左斜方向,也跟随官曲。校尉和司马的部队在后面按照法则驻扎。城丘利于雁行阵,雁行阵利于绕行。

裴子的法则说:所有八阵的方法,相互转换以取胜,更替为雌雄。方阵正直而厚重,圆阵灵活而取巧,正直厚重者力量集中,所以方阵胜过圆阵,就像厚重胜过薄弱。圆阵没有角,利于坚守;牝阵展开两翼,像卷取一样。用牝阵吞并圆阵,牝阵可以取胜。法则说:展开两翼的,攻击其两角。所以圆阵胜过牝阵,就像聚集胜过分散。牝阵胜过牡阵,牡阵前面尖锐后面厚重,像剑的锋刃;而牝阵展开两翼,前面单薄后面重复。法则说:尖锐而锋利的,夹击它。所以牝阵胜过牡阵,就像重复胜过单薄。牡阵胜过冲方阵,前面人多后面人少,战斗者相互催促,驻扎者有余裕,牡阵背高向下,利用地势,以击溃其空虚,可以打败敌人。法则说:得到地势帮助者昌盛,失去地势帮助者灭亡。所以牡阵胜过冲方阵。冲方阵胜过车轮阵,车轮阵的士兵能成行,善于冲击混乱的敌人但害怕险阻。冲方阵地势高,利于防守,以消耗车轮阵的力量,所以冲方阵胜过车轮阵。罘阵在首尾有防备,两旁空虚,其形势不坚固;车轮阵的士兵用强弩防备,善于冲击混乱的敌人。法则说:以防守等待进攻者强大,以行动等待敌人者灭亡。这是车轮阵胜过罘阵。雁行阵前面尖锐后面展开,延斜而行,便于绕行敌人;罘阵前后横,中央纵,便于切断延斜,利于相互救援,且战且息。这是罘阵胜过雁行阵。方阵行动厚重而稳固,驻扎者多,用力者少;雁行阵延斜展开两翼,便于左右,利于周旋。法则说:厚重而上升者坚固,应选择其勇力威胁其旁。这是雁行阵胜过方阵。

所有三军迁徙驻扎的适宜之处,必须选择所喜欢的,避开所厌恶的;依靠水草,利于放牧。利用险阻作为沟垒,则施工少而易于防备。

所有屯兵驻扎在山的高处,则会被敌人所困;驻扎在山的低处,则会被敌人所囚。所以驻扎在山势中,占据其阴阳,防备其左右,称为鸟云之阵,意思是能像鸟一样散开,像云一样合拢,应变从利。

右边的军法,是兵力的形势,像雷一样动,像火一样举,后发而先至,离合向背,变化无常,以轻快迅速制敌。自春秋战国以来,出奇设伏,变诈的兵法并起。汉代的张良、韩信整理兵法,定著三十五家,而孙武的书共有八十二篇,图九卷;孙膑的书共有八十九篇,图四卷。还有蚩尤的两篇,李左车、韩信等的篇目,都已失传。现在秘府所存的孙武书,只有十三篇,没有图,其内容都是权谋之事,极为精密。《太公六韬》《黄石公三略》《穰苴法》《吴子书》,都是远古所存的可观之作。唐代的《李靖兵法》在近世最为详练,可以举而行。杜佑采其条目,著于《通典》。其书大约有数十家,都浅近无取。而阵图所存的,只有唐代的李筌有八阵图,但其说法难以依据。《裴绪新令》有九阵图,参考太公、孙子、诸葛亮的法则为证,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可惜啊,兵家的形势之法不可无!战国时期的二孙、吴起等人,号称善于用兵,而著书都有图。汉代的名臣如韩信、子房删定,也著有其法。周公的六典,司马教坐作进退的法则。阵法是用来训练士兵,使其上下如一,前后左右,进退周旋,像身体的运动手臂,手臂的使指,无不如意;可以与之同生,可以与之同死;升天险,赴深渊,没有人违背其命令;突然遇到敌人,没有人错乱。然后可以从事于制敌,驱驰到绝域,同祸福存亡,则能决胜计。没有这种法则,将如何使人呢?平时则训练整齐,遇到敌人则击搏,这是其意义。所以废弃阵形而用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八-注解

风后握奇图:古代阵法图籍之一,相传由玄女传授给黄帝,用于帮助黄帝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

八阵图:古代著名的军事阵型图,由诸葛亮所创,强调变化多端,适应性强。

握奇经:古代兵书,主要讲述阵法的运用,强调四正四奇的阵法布局,即天地风云为正,龙虎鸟蛇为奇。

公孙弘:汉武帝时期的丞相,曾奉命敷演《握奇经》的义理,并将其传授给霍光。

桓温:东晋时期的军事将领,曾伐蜀并观察八阵图,认为其为常山蛇势。

马隆:晋朝将领,曾依八阵法征讨西羌,成功收复凉州。

李筌:唐代学者,著有《八阵图》。

李靖:唐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兵法,强调分军定队和阵法的灵活运用。

临机指胜图:宋代皇帝赐予近臣的阵法图籍,包含李靖、裴绪等诸家的阵法理论。

赤、大黑:指古代军队中的旗帜颜色,赤色和黑色分别代表不同的军队编制或指挥信号。

游突军: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机动部队,负责侦察、挑战和扰乱敌军。

曲阵、锐阵、直阵、方阵、圆阵:古代军队的布阵方式,每种阵型有其特定的战术目的和战斗方式。

常山蛇阵:一种古代战术阵型,模仿蛇的形态,强调首尾相救,灵活应对。

五阵之法:指五种基本的军事阵型,每种阵型对应不同的战斗情况和指挥信号。

方阵、圆阵、牝阵、牡阵、冲方阵、车轮阵、罘阵、雁行阵:这些是古代军队中使用的不同阵型,每种阵型有其独特的战术应用和象征意义。

太公三才之天阵:太公,即姜太公,周朝开国功臣,三才指天、地、人,天阵是古代兵法中的一种阵法,象征天时。

干宫:八卦中的一宫,代表天,象征刚健。

雁行阵:古代阵法之一,形如雁飞,便于绕敌。

鹅鹳阵:古代阵法之一,形如鹅鹳,便于夹击。

衡阵:古代阵法之一,形如秤衡,便于平衡兵力。

雕旗:古代军旗的一种,用于指挥军队。

八鼓音:古代军中的鼓声信号,用于指挥军队行动。

校尉司马:古代军中的官职,负责指挥和管理军队。

鸟云之阵:古代阵法之一,象征灵活多变,如鸟散云合。

雷动焱举:形容军队行动迅速,如雷如焱。

离合向背:形容军队行动灵活,能分能合,能进能退。

孙武书:即《孙子兵法》,古代著名的兵书,作者孙武。

太公六韬:古代兵书,传为姜太公所著。

黄石公三略:古代兵书,传为黄石公所著。

穰苴法:古代兵书,传为穰苴所著。

吴子书:即《吴子兵法》,古代兵书,作者吴起。

李靖兵法:唐代名将李靖所著的兵书。

杜佑:唐代学者,著有《通典》。

裴绪新令:唐代学者裴绪所著的兵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八-评注

《古阵法叙》一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阵法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战争中的应用。文章首先提到《风后握奇图》,这是最早的阵法图籍之一,相传由玄女传授给黄帝,帮助其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这一传说不仅赋予了阵法神秘的文化背景,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军事智慧的崇拜。

文章随后提到八阵图,这是诸葛亮在《握奇经》基础上推演出的新阵法。八阵图包括天阵、地阵、风阵、云阵、虎翼阵、蛇盘阵、飞龙阵、鸟翔阵,每种阵型都有其独特的布局和战术意义。八阵图的推演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运用。

文中还提到公孙弘、桓温、马隆等历史人物对阵法的发展和运用。公孙弘作为汉武帝的丞相,曾奉命敷演《握奇经》的义理,并将其传授给霍光,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阵法理论的重视和传承。桓温在伐蜀时观察八阵图,认为其为常山蛇势,展示了古代将领对阵法布局的深刻理解。马隆则依八阵法征讨西羌,成功收复凉州,证明了阵法在实际战争中的有效性。

唐代李筌的《八阵图》将阵法与八卦相结合,形成天圆地方的阵型,进一步丰富了阵法的理论体系。李靖的兵法强调分军定队和阵法的灵活运用,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军事战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文章最后提到宋代的《临机指胜图》,这是皇帝赐予近臣的阵法图籍,包含李靖、裴绪等诸家的阵法理论。这一图籍的流传不仅展示了宋代对军事理论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阵法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古阵法叙》一文通过对古代阵法的详细记载,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从黄帝时期的《风后握奇图》到宋代的《临机指胜图》,阵法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的军事阵型和战术,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运用。通过对不同阵型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代军队在战斗中的高度组织性和策略性。

文中提到的各种阵型,如曲阵、锐阵、直阵、方阵、圆阵等,每种都有其特定的战术目的和战斗方式。这些阵型不仅仅是士兵的排列方式,更是对战场环境和敌情的深刻理解和应对策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常山蛇阵,这种阵型模仿蛇的形态,强调首尾相救,灵活应对。这种阵型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自然界生物行为的观察和借鉴,以及对战场动态的深刻理解。

八阵图是古代著名的军事阵型图,由诸葛亮所创。这种阵型强调变化多端,适应性强,能够在不同的战场环境中发挥最大的战斗效能。八阵图的设计和应用,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运用。

通过对这些阵型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代军队在战斗中的高度组织性和策略性。这些阵型不仅仅是士兵的排列方式,更是对战场环境和敌情的深刻理解和应对策略。这种对战争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运用,是古代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军事阵型的详细描述,更是对古代军事文化的深刻展示。通过对这些阵型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争艺术。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古代兵法中的各种阵法及其应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和深邃。文中提到的太公三才之天阵、雁行阵、鹅鹳阵、衡阵等,都是古代兵法中的重要阵法,每一种阵法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战术意义。

太公三才之天阵象征天时,强调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雁行阵形如雁飞,便于绕敌,体现了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鹅鹳阵形如鹅鹳,便于夹击,体现了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战术思想。衡阵形如秤衡,便于平衡兵力,体现了均衡分配兵力的战术思想。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各种阵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战术应用,如举雕旗、闻八鼓音、中部前曲进等,这些细节反映了古代军队的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同时,文中还提到了各种阵法的相互克制关系,如方阵胜圆阵、圆阵胜牝阵、牝阵胜牡阵等,这些关系体现了古代兵法中的辩证思想。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古代兵书的流传和影响,如《孙子兵法》、《太公六韬》、《黄石公三略》、《穰苴法》、《吴子书》等,这些兵书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而且对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兵法中的各种阵法及其应用,而且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和深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些阵法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战争的战术思想和军事组织,从而为现代军事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21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