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一

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一-原文

荆湖两路,皆天文张翼轸之分,春秋楚地,秦之长沙、黔中、南郡悉其境。

东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岭,北连汉沔。其人多劲悍忿决,勇於私斗。自南郡、凌夷、卢溪、辰阳诸郡兼杂蛮夷,散处山谷,其外又有羁縻州县,岁时修贡,间侵边境,朝廷据要害戍守。凡典城领兵者,并择武干以充其任。其澧鼎辰峡潭全邵永州,仍募土丁,置寨将,与官军杂戍界上。

荆湖北路江陵府南郡,《禹贡》之荆州,汉初领南蛮校尉,晋为南平郡。居江左上流,外控蛮,土地辽,至南朝,皆择重臣守之。唐初为都总管府,上元中加荆南节度,领澧鼎峡夔忠万等州;宋江陵府。其地东至复州二百二十里,东北至荆门军百九十里,西至峡州三百五十里,南至澧州二百七十里。置荆湖北路兵马都钤辖巳下兵官,领鄂岳辰鼎等十三州军,以府为治所。其捍边寇者,澧鼎而下五州焉。本路置州兵及禁旅更戍外,又领义军土丁一万九千四百六十二人。今之荆州府江陵县是也。

澧州天门郡,汉属荆州;吴分武陵西界立郡,曰天门;隋改为澧州。在澧水之北,与辰鼎二州并为极边,分控羁縻州数十。州境置十寨。东至岳州水路七百里,西至蛮界溪州水陆一千里,南至鼎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辰州六百七十里,北至江陵府三百里。今之澧州,属荆州府。

寨十:伏求寨,旧寨也,东至州九十里,咸平中置。

石门县寨,汉属武陵郡,吴为天门郡,隋平陈,为石门县,咸平中置寨。东至州百里,西南慈利寨。

慈利县寨,汉陵阳县,隋改今名,天禧中置寨。东至州水行二百四十六里,西至武口寨接黔州界十馀里,南至辰州辰阳县界二百三十里,东北灵溪寨。

灵溪寨,捍高州蛮界,咸平中置。西北慈利寨,北石门寨。

台宜寨,旧寨也,天圣中移置。东至州水路四百里,七日程。

索口寨,天禧中置,在慈利县境。东至州六日程,东北台宜寨,西南西牛寨,南澧川寨,西北安福寨。

澧川寨,祥符中置,在慈利界,正控溪洞之口,东至州九日程。

西牛寨,天禧中置,东至州十日程。

武口寨,在慈利县界,正控溪洞,与澧川寨同置。东至州十日程,西南下溪州二百三十里,西接高州茨洞界。寨城三面控武溪口。

安福寨,天禧中置,深在蛮境,控没底溪、恶石溪二水。东至州十四日程,东南索口寨,东北施州罗大寨。

鼎州武陵郡(隆兴二年升为常德府),秦使白起略取蛮夷,置黔中郡,后司马错立城,据此以扼五溪之要,有壶头山、天门山。后汉武陵蛮叛,伏波将军讨破於临沅,即此地。隋置朗州,宋改鼎州,属武陵郡。东至岳州华容县界三百五里,西至辰州辰阳州界二百四十六里,南至潭州益阳县界一百六十五里,北至澧州澧阳县界九十里,管寨四。今之常德府是也。

寨四:

黄石寨,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白砖寨,东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汤口寨,东南至州二百二十里。

桃源寨,寨城本武陵县地,乾道中析其西境置寨,以兵戍之。东至州六十里。

溪洞州,在辰鼎澧三州之界,外皆盘瓠遗种,世为边寇,讨之则负固自守,事久则劳人烦费,故前代皆为兽畜之,款附则受而不逆,反叛则弃而不追。唐季承乱,遂自立州县,建为刺史。晋天福中,马希范守湖南,溪州酋彭士愁等以溪锦蒋三州归马氏,立铜柱为界。宋因而抚之,太宗时溪锦叙富四州蛮相率诣辰州,愿北内郡民,输租税,诏本道按山川地形以图来献,卒不许,此圣王深惟远览之至也;惟设溪洞诸州,赐以印绶,羁縻不绝,故屯戍之兵差减前世。今管溪洞南北两江五十六州。即今之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之地。

北江州三十六:

上溪州,古灵溪郡,分辰州大乡县置。州东至辰州三百六十里,西至黔南五百里,南至锦州五百六十里。

下溪州,自澧州武口寨过生羊峡,设木梯,到马县岭,渡江至州。天禧中,知辰州钱绛领兵至城下,焚其寨栅。忠彭州来化州南州谓州永顺州溪宁州感化州溶州彳夷州(庆历中改为宠赐州)溪监州新府州(有城郭)永州顺州保静州吉州万州远州费州(庆历中改为天赐州,东至蒋州六百里)

奉州襄州许赐州越州宁化州向化州归明州新定州归信州保安州顺现州保富州永安州新化州远富州新赐州南江州二十:

富州刺史,并兼都巡检使,初因本州向通汉,上言:五溪十洞,控西南夷之地,为辰州墙壁。故加是名。天禧中,求纳土疆,不许。

懿州,湖南马希范建,以叙州潭阳县为州。古州。

叙州,秦为黔中,汉武阳地,在武水之阳。唐贞观中,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

东至辰州五百三十里,南至融州一千五百里,西至古州二千一百里,北至辰州五百里。

元州鹤州(今为西高州)云州硖州黔州冲州绣州波州显州晃州奖州卢阳郡,唐垂拱中,分麻阳县并开山洞置州。西至费州六百里,龙溪郡北锦州一百五十里。

锦州,东至辰州三百五十里,南至奖州一百五十里。唐垂拱中,分辰州,开山洞於麻阳县界,置州。北至溪州五百六十里。

保胜州允州冷州绵州。

辰州,治沅陵县,古蛮夷地,秦置黔中郡,汉曰辰阳,在辰水之阳,县西故城是也。马援征蛮壶头山,渡至临沅,即此处。唐初为辰州,寻升都督府,又为卢溪郡。在东,界置十九寨控之,守郡者兼溪洞巡检使。东至鼎州四

百六十里,南至邵州界五百二十里,西南至溪州三百八十里(自石门洞缘西水行),西南至叙州三百二十里(按《皇华四达记》:二百四十里即叙州界,又一百二十里至蒋州,又二百八十里至允州,又百里至州,五十里至捷州,又五十里至庄州),北至澧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溪州百八十八里。今之辰州府是也。

寨十九:

卢溪寨,在州西南一百三十里,招谕县北卢溪口,因县城置寨。县西有武溪水,水路入蛮界。祥符中,转运司言:卢溪慢水等寨最为冲要,只以木为寨城。

因请版筑。从之。旧有石洞寨,深在蛮界,不当要路,无所控扼,遂毁。有事许驰报卢南溪寨。

慢水寨,在州东二百里。

叙浦寨,汉武阳县也,因县城置寨,控叙浦江口。北至州,西南至富州界。

新兴寨,在州北百里,西北至下溪州,自深溪源水路入。

招谕寨,因县城为寨,下枕辰溪,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西麻阳县寨,东厢阳寨,南龙门寨,北犭吉獠洞。

酉溪寨,在州西七十里,西北犭吉獠洞,北卢溪界犭吉獠团至盘瓠崖。

落鹤寨,在州西北五十里,西卢溪界,入径团,又西至犭吉獠洞。

东亭寨,在州东三百里,控东亭溪口。

江口寨,西南招谕寨,南龙苇洞寨。城三面控卢溪水口,以卢溪寨主领之。

乌速寨,在州西北五十里,南乌速洞口,北落鹤寨。城在酉溪上。

黔阳寨,在州西六十里,西南酉溪堡蛮,寨城控黔溪、酉溪二口。

铜安寨,在州西南二百五十里,东富州桃溪路,西富、峡二州界。

麻阳寨,东招谕县,西北锦州。以县城为之,控马爷溪一路蛮洞。龙门寨,在州西南二百八十四里,东大苗洞,西富州界。

骡子寨,在州西六十里,北溪州界。寨城居酉溪上。

诗水寨招人寨,在州东北二百五十里。

黄头寨,在州东北四十里。

金溪寨,在州西北五十里。

峡州,治夷陵县,汉属南郡,有夷陵山在西北,因以为名。控川峡水路,颇为险要,孙权时尤重,号为西门。唐武德中置州,治陆抗故垒,其地兼扼蛮獠,置八寨守之。东至江陵三百五十里,西至归州二百里,南至江陵府水路三百三十里,北至襄州五百七十里,西南至施州七百里。今之荆州府夷陵州是也。

寨八:

新安寨,在州西南一百六十里。

长阳寨,在州西九十五里。

麻溪寨,在州西一百三十五里。

汉流寨,在州西南二百二十里。

巴山寨,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

长乐寨,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鱼羊寨,在州西南三百一十七里。

梅字亚寨,在州西南三百四十里。

荆湖南路潭州长沙郡,古三苗国,秦置长沙郡,以统湘川,南通岭峤,控带溪洞,历代号为重镇。隋建州;唐初为都督府,寻置观察团练使,督湘中七郡;宋领武安节度。其地东至袁州界二百五十里,北至岳州二百七十里,西南至邵州四百七十里,西至鼎州三百七十里,南至衡州五百里。今置荆湖南路兵马钤辖以下兵官,州为治所,领八州监,其捍溪洞者,潭及全邵衡永道桂阳而巳。凡州兵及遣兵更戍外,更领土军、弩手、义军土丁五千一百五十八人。今之长沙府是也。

寨一:

宁乡县七星寨,在宁乡县地,控梅山洞口,太平兴国中置,以制蛮獠。

全州,治清湘县,南扼邕桂之路,晋天福中,马希范奏置州。西襟带溪洞,设峡口七寨御之,管土丁弩手四百人。咸平中,知州钱洛请招诱溪洞酋豪,真宗曰:西南蛮,惟全州一境久已安静,不必以虚名生事。不许。东至永州一百三十里,西至桂州二百五十里,西南溪洞至叙州水陆六千八百里,北至邵州三百三十里。今之全州,属桂林府。

寨七:

全西溪洞,有栗氏率,常杀掠吏民。雍熙中置五寨御之,不能止。知州柳开遗以衣帽等物招谕,栗氏五酋长俱出听命,皆补全州上佐。作时鉴一篇,刻石诫之,至今服从。

峡口寨,在羊状洞口,东至州三十里。

香烟寨,南至禄塘寨三十五里,北至石家源五里。

羊状寨,东至峡口寨二十里,西南至小洞二十里。

磨石寨,南至桂府大通虚十五里,北至获源寨四十里。

获源寨,南至磨石寨四十里,北至峡口寨四十里。

长乌寨,南至峡口寨四十里,北至香烟寨四十五里。

禄塘寨,南至长乌寨十里,北至香烟寨三十五里。七寨之外,又有洞源路口十六,皆夷獠出入路,尽以诸寨兵游徼,遣土丁弓弩手防扼之:大贼源口,南至香烟寨五里,北过山岭通永州坦源寨。

石家源口,西入洞路,通邵州武岗县,南至香烟寨五里。

横溪源口,南至禄塘寨三十里,北至香烟寨五里。

紫溪源口,南至禄塘寨三十里,北至香烟寨十里。

古桃洞口,南至禄塘寨十五里,北至香烟寨二十里。

可洞口,南至长乌寨十五里,北至香烟寨三十里。雄江源口,东至长乌寨五里,北至禄塘寨十五里。栗村源口,南至峡口寨二十里,北至长乌寨二十里。

驿马源口,南至郭源五里,在羊状寨背山外。

郭源口,南至羊状寨三里,北至驿马源五里,在羊状寨背山外。

包源口,东北至羊状寨二十里。

高良源口,南至获源寨二十里,北至峡口寨二十里。

获源洞口,东至获源寨五里,南至耿陂源十里。

耿陂源口,南至磨石寨三里,北至获源寨十里。

西延洞口,入洞,西北至阳田黄沙镇约八十里,又大木寨约三十五里,又至官祠约二十里。

并山溪路。

孤留洞口,南至桂州界十五里,北至磨石寨五里。

邵州,治邵阳县,吴分陵零郡北部立邵陵,兼置郡以理之。湘南有梅山洞,连数州界。开宝中,江左用兵,乘间寇武岗;暨宋初,抄盗不止,命将平讨,置十五寨守之,管土丁弩手一千三百二十四人。东至潭州五百三十五里,西至蛮界城州一千一十里,南至永州二百六十里,北至辰州六百五十里。即今之宝庆府是也。

寨十五:

武岗县寨,即旧城置寨,控梅山洞口。开宝、太平兴国中,梅山洞左甲首、右甲首寇寨城,发潭州兵平之。

真田寨,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

白沙寨,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

水竹寨,在州北一百一十五里。

界岗寨,在州东北八十里。

王堂寨,在武岗县界北,至县九十里。

罗尾寨,在武岗县界北,至县一百一十五里。

盆溪寨,在武岗县界东,至县五十里。

塘儿寨,在武岗县界东,至县六十一里。

古限寨,在武岗县界东,至县五十五里。

查木寨,在武岗县界东,至县六十五里。

新兴寨,在武岗县界南,至县五十五里。

安定寨,在武岗县界南,至县七十里。三门寨,在武岗县界南,至县百四十里。

峡口寨,在武岗县界南,至县九十里。永州零陵郡,战国时楚之南境。《后汉书》云:地多下湿。筑土城多坏,编木以为城。唐初置州,去湘水八里,控溪洞之要,置三寨守之,管土丁二千六百二十人。东至桂阳监百二十里,至邵州百六十里,南至道州百五十里,北至衡州百三十里。今之永州府是也。

寨三:

东安寨,在东安县界,去县界三十里,五代马氏置东安,宋升为县,天圣中置寨。

零陵县寨,即零陵县也,去州一百里,天圣中置。

乐山寨,在祁阳县地,名乐山镇,控扼方山亻贼径路。

衡州衡阳郡,隋置,以衡山为名。东至吉州永新县界三百里,西至邵州邵阳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桂阳监界一百九十里,北至潭州湘乡县界九十二里。蛮亻错居山谷间,庆历中置二寨控之。今之衡州府是也。

寨贰:

怀远寨,在常宁山中,夹控奖中白水洞蛮亻啸聚之所,接衡道永三州、桂阳监界。庆历中度地形便利,山为城,又控太平浮竹等九洞,诏以怀远为名。

至衡州常宁县一日程。

泉石寨,在常宁县地,庆历中筑,地名泉水岭。山林延袤数百里,接衡、永、道、桂阳监、九疑山、衡山界。旧皆山亻耕凿自给,近与亡命啸聚,因讨平建寨,与冷石源、大泉观村、乐山寨分控山谷之口。

道州江华郡,春秋楚地,秦汉以下或隶长沙,或入荆州,唐为道州地。与溪洞相接,东至桂阳监一百四十里,西至昭州三百一十里,南至贺州二百五十里,北至永州一百五十里。

今之永州府道州是也。

寨冷石源寨,在区分容冷石源。

桂阳监,汉桂阳郡(今为桂阳军),在桂阳洞之南,唐曰桂阳监,地与洞相接。东至彬州六十五里,南至连州二百三十里,西至道州一百七十里,北至衡州二百里。今之衡州府桂阳州是也。

寨一:

水泉观寨,在平阳县地,名大泉观,扼控安乐、佛节、大泉、罗塘四山口。

广南路广南东西路,本荆、杨二州之域,天文牵牛婺女之分。春秋百粤地,后属楚。

秦取百粤,增置南海、桂林、象郡。自汉武破灭南粤,入海得大州,分置诸郡,皆其地也。东南滨大海,西控夷洞,北限五岭。人性轻捍,好相剽杀,多结雠怨。

汉世,朱崖数反叛,朝议弃之。唐置五管屯兵,命使领之,故岭南经略使绥静夷獠,统经略清海一军、桂容邕安南四经略使,以重其备御。唐末,曲承美据交趾,刘隐据南海,至宋荡平之,始复被声教,迄今并建四镇以维御之。诸州自内遣戍兵外,又置澄海战兵。而儋崖万安州,地狭户少,常以琼管牙校典治。安南数郡,土壤遐僻,山海深险,尤多瘴毒,故但羁縻不绝而已。

广南东路广州南海郡,古百粤也,皆蛮所居,自汉以后,入为郡县。唐为清海军节度,宋平刘钅长,复建方镇,为一都会,提举十六州兵甲盗贼,控外海诸国,有市舶之利,蕃汉杂处。命王师出戍,置巡海水师,营垒在海东西二口,阔二百八十丈,至屯门山二百里,治ザ鱼入海战舰。其地东南至大海四十里,东至惠州四百二十里,西至端州二百四十里,南至恩州七百五十里,北至韶州二百五十里。

东南海路四百里至屯门山,二十里皆水浅,日可行五十里,计二百里。从屯门山,用东风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州,又三日至不劳山(在环州国界),又南三日至陵山东(有甜水)。其西南至大食、佛、师子、天竺诸国,不可计程。太平兴国中,遣三将兵伐交州,由此州水路进师。置广南东路兵马钤辖,以州为治所。今之广州府是也。

广南西路桂州始安郡(绍兴三年升为静江府),秦桂林郡,唐置总管府,寻为都督府,又领桂管经略军使,乾元中为桂州。东至邵州二百六十里,西至柳州四百七十里,南至蒙州三百四十六里,北至全州二百五十二里。宋为静江军节度,本路置兵马钤辖,州为治所,领二十九州。其宜融二州,西捍蛮徼;邕钦廉三州,南控交趾;雷容二州,控海路;琼州临制海外焉。今之桂林府是也。

宜州龙水郡,唐乾封中以桂管溪洞地置宜州,控、昆明等十五部,为岭南要害地。今置五寨,控守管羁縻十八州。知军

州者,兼领溪洞巡检使。淳化中,以琳州为怀远军,环州、镇宁州、金城州、智州并立城寨,加兵戍守,或置以牙职焉。

其地东至柳州三百里,西北至大山,无径路,西南至丹州三百里,南至芝忻州百里,北至融州罗城县界六十五里。今之庆远府是也。寨五:

天河寨,南至州百里,北融州安箱寨,西德谨寨,西北控安化州蛮界。

思立寨,东至州七十五里,西至环州七十五里,南怀安军,北安化州化遐镇。

普义寨,东至州一百八十五里,西富人监,北安化州。

带溪寨,东至州一百七十里,西北镇宁州,北安化州,南环州。

德谨寨,南至州百五十里,西南思立寨,西安化州。

羁縻州十八:

州境悉蛮夷故地,西南昆明罗殿王国,北部落,其馀溪洞绵亘千馀里,风壤温湿,加之瘴疠,即其土人建立郡县,有时贡,无地租,领州者多许夷人世袭。

芝忻州,唐忻城郡地,水土最远恶,在州南一百四十二里,东至述昆州界二十里,西至纡州界二十五里,南至滨州十五里,北至龙水界五十里。

纡州,在州南二百一里,东至象州三十里,西至芝忻州界十五里,南至归恩州七十里,北至象州界六十五里。

归恩州,在州南二百五十里,东至柳州界十五里,西至纡州界二十五里,南至象州界二十五里,北至柳州界二十五里。

蕃州,在州西南四十五里,东至龙水县界一十里,西至龙水县界二十里,南至芝忻州界十五里,北至龙水县界十里。

述昆州,在州西南一百二十二里,东至龙水县三十八里,西至智州界二百里,南至富安监界三十里,北至金城州界一百一十里。

环州,唐贞观中,李洪节开拓生獠置州,以环国为名。在州西一百三十五里。

东至怀远军界五十二里,西至金城州界三十里,南至怀远军界六十里,北至安化军界一百馀里。

镇宁州,在州西二百二十一里,东至怀州界六十里,西至山,无路,南亦无路,西南蕃界一百里。

金城州,在州西一百六十三里,东至怀远军界二十七里,西至智州界十三里,南至述昆州界三十里,北至环州界五十里。

智州,在州西二百一十五里,东至金城州界四十二里,西至富仁监界七十五里,南至述昆州三十里,北至金城州界八里。

文州,在州西七百三十里。

兰州,在州西六百五十里。

安化州,在州西北百八十里,本抚水州,唐隶黔南,在宜州南。有四县,曰抚水、京水、多逢、古劳,保聚山险。祥符中,屡为寇钞。宋以蛮夷异类,攻剽不足以剿绝,又意其道隘险难进师,第令因而抚之。宜州言其兵过恶岭,入黄泥岭,贼依篁竹间,时出战斗,遂破之,焚其庐舍,皆面缚诣军,愿迁汉地者七百馀口,分置广西荆湖间。改为安化州,抚其馀种,令蛮人分为上中下三州。

南丹州,溪洞之别种也,与管下金州接界。宋太宗以蛮夷之俗,羁縻而巳,许世袭知州莫淮《辶山》者。祥符中,因抚水蛮反,诏淮《辶山》约勒溪洞,不从诱胁。明年,平抚水州,并以劳进秩。

泉州温泉郡,秦留郡地,今以牙职领之。西北至州百里。

思顺州,西北至州九十里,尝以蛮酋主之。

怀远州,在州西三十二里,本溪洞琳州,控龙江水口,天圣中移置。西至金城州一百三十里,南济江至述昆州六十里,东至州三十二里。

富安监,在州西南一百五十七里,本溪洞。东至述昆州十五里,西至述昆州界十五里,南至述昆州界一十里,北至述昆州界三十里。

富仁监,在州西二百九十五里,东至三宝山一里,西至文州界清水镇五里,南至智州富刀县界五里,北至南丹州白坑二里。

融州融水郡,在东南,隋始安郡之义熙县也。唐初,平萧铣,置州,控溪洞,置三寨,以兵戍之。东至柳州落容县界三百一十里,西至宜州东零县界二百里,南至柳州柳城县界一百七十九里,西北至古州水路八百里,西南至宜州三百五十五里,北至叙州一千六百里。今之柳州府融县是也。

寨三:

安厢寨,东至州百二十里,南陆路至宜州天河寨,北陆路至安化州界。本武阳郡地,淳化中析为安厢寨,景德中置,接安化一带蛮界,东北武阳县寨。

乐善寨,即古临羊县地,东至州,西南安化州,西北控一带蛮界。

武阳寨邕州永宁郡,古骆越地,州北有郁江,出唐初为邕州都督府,长庆后,刺史充邕管经略使,咸通中分置岭南西道节度。本朝为建武军节度。东至横州永定县二百九十二里,水路至溪洞蛮州二百四十里,西至田州六百四十里,南至州二百八十里,北至登州二百七十里,南至交州界七百里。旧至交趾水路隘狭,巨石梗途,高骈在安南开凿,迄今舟楫无滞。东南至钦州界三百三十里,西北至恩州二百七十里。岭峤之外,土地辽广,管左右两江羁縻州县洞总三十六,南控交趾,治甲洞夷人;西至马援铜柱;南蛮界,尽西南要害之地,置四寨守之。令知州兼溪洞都巡检提举七州兵甲贼盗。

寨四:

太平寨,在左江南岸,南控思蓝蛮洞右江地分。东至州十日程,西广源州二日程,西南门州水口,南蹲洞一日程,西北西平州,北寨西州界。

迁龙寨,控武盈洞一带蛮界,东至州四日程,西思明州,北江州,南至思州,接钦州,抵棹铺,入交趾苏州界一日程。

永平寨,东至州西南交趾甲洞丹波界、门州界,并一日程。

南平废寨,东至州西

南交趾十二程,南至平州西南徼外洞蛮夷界。

羁縻州三十:

州境跨邕州三面,分左右江,皆蛮夷所居。太平兴国中,在江十溪洞首领献款内附,因隶入邕州。其地乌许蛮之旧,最难属。朝廷得控御之策,惟城要害置屯戍,来则通之,去则备之,羁縻而已,故不为边患焉。

鹣州,南至州九日程,本溪洞监州。本朝太平兴国中,改为鹣州,今废。

思诚州,南至州八日程。

禄州,东北至州十一日程,东南至交趾苏茂州,南丹波蛮界,西甲洞蛮界,正西微南至铜柱界。端拱中,交州所管苏茂州,以乡兵五千寇禄州,击退。

武龙州,东南至州十日程。

田州,东南至州五百五十里,十一日程。东至横山寨,东南古甑洞,西北徼外罗鹅洞蛮界。

思恩州,东南至州六百里。

思陵州,东南至州九日程。

万承州,东南至州六日程。

左州,东南至州九日程。冻州,北徼外拥鹅洞,东南至州十二日程。

笼州,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节招慰生蛮置州。南古甑洞,东南至州十日程,北门甑洞、都控洞,西罗徘洞。

波州,东南至州六日程,北寨洞、龙英洞、宁毕洞。

西平州,东南至州十二日程,东南至平故寨,西北门州水口,北至七源州,南至甲洞蛮夷界。

上冻州,南下冻州,北至武德洞,接外界广源州及铜桂界,东南至州十三日程。

武莪州,今邕州武缘县也,天宝年改为武莪州。

中州,东至州三日程。

石西州,东至州八日程。

广源州,东北至州四日程。

上恩州,东北至州四日程。

昆明州,东至州七日程。归恩州思明州,东至州七日程。

归乐州蕃州万德州富劳州,旧田州管下。

婪凤州,旧田州管下。

功饶州,旧田州管下。

七源州,东至州十二日程,太平兴国中,率十洞首领内附,输税租,授官爵。

苏茂州,东北至州十三日。南至海,北古万洞,西北禄州,西丹波,东伏侣洞。州之间又有十七洞,一曰龙英,二曰宁毕,三曰都控,四曰门增,五曰耸洞,六曰武德,七曰罗绯,八曰武盈,九曰田古甑,十曰樽洞,十一曰凭详,十二曰万古,十三曰思蓝,十四曰伏侣,十五曰卓洞,十六曰古增,十七曰拥鹅。

交趾路,自州西南陆行,取马援路,至州二百七十里,又二百四十里至禄州,又二百里至交州。天宝以前,陆行凡二十驿。一说:南渡郁江西南行,经羁縻五州至交州,约六百里安南城。西至爱州界小黄江口四百十六里,南至长州界靖江镇百五十里,西北至峰州界论江口水路百五十里,东至朱鸢界小黄江口五百五十里,北至武定江二百五十里。太平兴国中,伐交州,金兰州团练使孙全兴帅三将兵由邕州路进师。

钦州宁越郡,汉合浦县,梁置州,唐初置总管府,宋移治南宾县。州临涨海,又有奴洪、咄步、如昔三镇,皆濒海,与交州密迩,置兵戍守。东至严州四百里,西至州五百八十里,南大海,杨帆一日至西南岸,即交州潮阳镇,西南至陆州七百四十里。今之廉州府钦州是也。

寨铺四:

咄步寨,南至州四十五里,南即咄步大口入海路,至交趾潮阳镇。兼陆路行,拒交趾管下苏茂州玉山寨,如昔浪等洞,今已废。

抵掉军铺,南即抵掉水口入海,至交趾潮阳。陆路掉交州管下苏茂州、永安州、玉山寨,如昔帖浪等四洞,东至如洪水口,西邕州界伏侣洞,接交州界。

如洪镇,镇城旧为寨,有戍兵,天禧中废。近交趾苏茂州界,接如洪水口入海,至交趾潮阳镇水路。端拱中,交趾战舰一百馀艘至镇,略居民功廪食而去。

如昔军铺,本如昔洞地,在安远县界。东北至县一百三十里,东至州,西邕州界,接交趾苏茂州。

廉州合浦郡,汉所置,吴改珠官。宋兼置临瘴郡及越州,领郡三,并治于此。

时西江督护陈伯绍为刺史,始立州,穿土为城,威服徭獠。唐置廉州。地控海口,有瘴江,置二寨守之。东至白州百二十里,西至钦州三十里,南至大海六十里,北至钦州界百四十里,东南西南皆大海,东北白州二百六十里。今为廉州府合浦县。

寨二:鹿井寨,在州西南,控象鼻沙大水口入海通交州水路。

叁村寨,在州东南,控宝蛤湾至海口水路,东南转海至雷州递角场。

海路州,西南边海,有谭家水口、黄标水口、藏涌水口、西阳水口、大湾水口、大亭水口,并入海之路。

雷州海康军,汉属合浦县,梁置合州,后以合淝为合州,因加南字。唐为雷州,控入海水路。东至海三十里,西至海一百五十里,南至海一百七十里,北至化州一百陆拾里。

今为雷州府海康县地。

海路,从海州东北陆行二十五里抵谭源,泛海至罗场,接吴州县通江水,从吴川上水至化州三日程,自化州下水至海口四日程,从州东至海三十里,渡小海抵化州界,地名冈州,入思广州,通江浙福建等路。从州东南陆行一百四十五里抵海,至诸蕃国。从州南陆行一百七十四里至递角场,抵南海,即琼州对岸,泛海一程可至琼州。从州西陆行一百五十里,泛海水路至安南诸蕃国。从州西北陆行至成月驿两程,至化州吴川县界。旧从康渌场陆行,至旧廉州六里,有海涌,共六处水口。

容州普宁郡,古越地,宋南流郡。唐平萧铣,置铜州,寻改容州,置经路军使,兵千人。鬼门关距州南五十里,往交趾海路由此。宋为宁远军节度,管一路九州兵甲贼盗。东

至藤州一百二十里,西至郁林州七十七里,北至龚州九十九里,南至南仪州五十八里。今之梧州府容县是也。

琼州琼山郡,海中之洲也,其地方千里,编户泊黎人所居。汉武帝置朱崖、儋耳二郡,尽其境。元帝纳贾捐之议,弃之。唐宪宗朝,琼管六州六十二洞归顺,复置刺史治之。今知州兼琼管一路转运使及兵甲盗贼事。东至海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儋川一百八十里,南至万安州界七日程,北至海一十里。今为琼州府琼山县地。

黎洞,杂琼管旧地,在大海南,北对雷州岸,泛海一月至其地,有黎母山,黎人居焉。今澹崖万安皆以黎为境,其服属州县者为熟黎,其居山洞无行径者为生黎,亦时与郡人互市焉。

论曰:蛮夷诸种,惟其内属之国,则皆列为郡县,有酋长颇同齐人,其馀类无君长,随溪谷群处,有采捕而无赋役,则曰莫徭;错居山谷间者,则曰夷人、獠人、黎人;濒海而居者,则曰户,其名不可胜纪,皆依帖岩险,居篁竹之间,凿山火种,杂射猎为食。然天性喜寇盗,稍穷则相攻夺,甚则至侵犯边民。祥符中,万安州言黎洞人互相杀仇,巡检使臣深入诛捕,王卒有战伤者。

真宗曰:朕累有宣谕,蛮夷相攻,止令和断,不得擅发兵甲,致其不宁,常令禁止之。盖圣王之爱民也,不以不居之地、不教之俗,反劳弊中国之众也。是以前代遇四夷,率羁縻而不属,其反覆者备之而已,不讨其罪;其侵轶者驱之而已,不报其怨。先帝戒吏,正谓此焉,苟谨守勿生事,则边患亦鲜矣。凡湖湘夔峡三路边州,义军土丁三万九百八十人以守诸寨,命土人总领,以代王师之戍者,不给赋役,不资馈饷,习其风土,故罕婴瘴毒;知其溪谷,故可制狡狯,仍置都挥使、寨将指挥使、副指挥使、兵马使、都头、副都头、以下戎级,以部勒之,有分番代更之制,有叙功迁补之例,施之裔夷,正得御策。其广南及戎泸雅三路,不置,故不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一-译文

荆湖两路,都属于天文中的张翼轸星宿的分野,春秋时期是楚国的领地,秦朝时的长沙、黔中、南郡都在这片区域内。

东边与鄂渚接壤,西边连接溪洞,南边到达五岭,北边与汉沔相连。这里的人大多强悍、果断,喜欢私下争斗。从南郡、凌夷、卢溪、辰阳等郡开始,混杂着蛮夷,散居在山谷中,外面还有羁縻州县,每年按时进贡,有时会侵犯边境,朝廷在要害处设兵防守。凡是掌管城池和领兵的人,都选择有武略的人来担任。澧州、鼎州、辰州、峡州、潭州、全州、邵州、永州等地,仍然招募本地壮丁,设置寨将,与官军一起在边界上戍守。

荆湖北路的江陵府南郡,是《禹贡》中所说的荆州,汉朝初年设立南蛮校尉,晋朝时改为南平郡。位于长江上游的左侧,外控蛮夷,土地辽阔,到了南朝,都选择重臣来镇守。唐朝初年设为都总管府,上元年间加设荆南节度,管辖澧州、鼎州、峡州、夔州、忠州、万州等地;宋朝时是江陵府。其地东至复州二百二十里,东北至荆门军一百九十里,西至峡州三百五十里,南至澧州二百七十里。设置荆湖北路兵马都钤辖以下的兵官,管辖鄂州、岳州、辰州、鼎州等十三州军,以府为治所。其中负责抵御边境寇贼的,是澧州、鼎州以下的五州。本路除了设置州兵及禁旅轮流戍守外,还统领义军土丁一万九千四百六十二人。现在的荆州府江陵县就是这里。

澧州天门郡,汉朝时属于荆州;吴国从武陵郡西界分出设立郡,名为天门;隋朝时改为澧州。位于澧水的北边,与辰州、鼎州二州一起成为极边之地,分别控制着数十个羁縻州。州境内设置了十个寨。东至岳州水路七百里,西至蛮界溪州水陆一千里,南至鼎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辰州六百七十里,北至江陵府三百里。现在的澧州,属于荆州府。

十个寨:伏求寨,是旧寨,东至州九十里,咸平年间设置。

石门县寨,汉朝时属于武陵郡,吴国时为天门郡,隋朝平定陈朝后,设为石门县,咸平年间设置寨。东至州一百里,西南是慈利寨。

慈利县寨,汉朝时是陵阳县,隋朝改为现在的名字,天禧年间设置寨。东至州水行二百四十六里,西至武口寨接黔州界十余里,南至辰州辰阳县界二百三十里,东北是灵溪寨。

灵溪寨,负责抵御高州蛮界,咸平年间设置。西北是慈利寨,北边是石门寨。

台宜寨,是旧寨,天圣年间迁移设置。东至州水路四百里,七天的路程。

索口寨,天禧年间设置,位于慈利县境内。东至州六天的路程,东北是台宜寨,西南是西牛寨,南边是澧川寨,西北是安福寨。

澧川寨,祥符年间设置,位于慈利县界,正控制着溪洞的入口,东至州九天的路程。

西牛寨,天禧年间设置,东至州十天的路程。

武口寨,位于慈利县界,正控制着溪洞,与澧川寨同时设置。东至州十天的路程,西南至下溪州二百三十里,西接高州茨洞界。寨城三面控制着武溪口。

安福寨,天禧年间设置,深入蛮境,控制着没底溪、恶石溪两条河流。东至州十四天的路程,东南是索口寨,东北是施州罗大寨。

鼎州武陵郡(隆兴二年升为常德府),秦朝时白起攻取蛮夷,设立黔中郡,后来司马错建城,据此扼守五溪的要道,有壶头山、天门山。后汉时武陵蛮叛乱,伏波将军在临沅讨伐并击败了他们,就是这个地方。隋朝时设立朗州,宋朝改为鼎州,属于武陵郡。东至岳州华容县界三百零五里,西至辰州辰阳州界二百四十六里,南至潭州益阳县界一百六十五里,北至澧州澧阳县界九十里,管辖四个寨。现在的常德府就是这里。

四个寨:

黄石寨,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白砖寨,东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汤口寨,东南至州二百二十里。

桃源寨,寨城原本是武陵县的地界,乾道年间将其西境分出设置寨,派兵戍守。东至州六十里。

溪洞州,位于辰州、鼎州、澧州三州的交界处,外面都是盘瓠的后代,世代为边境的寇贼,讨伐他们则负隅顽抗,时间久了则劳民伤财,所以前代都把他们当作野兽一样对待,归附则接受而不拒绝,反叛则放弃而不追击。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他们便自立州县,设立刺史。晋朝天福年间,马希范镇守湖南,溪州酋长彭士愁等人带着溪州、锦州、蒋州三州归附马氏,立铜柱为界。宋朝继续安抚他们,太宗时溪州、锦州、叙州、富州四州的蛮夷相继到辰州,愿意成为北方的郡民,缴纳租税,朝廷下诏让本道按山川地形绘制地图献上,最终没有答应,这是圣王深思远虑的结果;只是设立溪洞诸州,赐予印绶,羁縻不绝,所以屯戍的兵力比前代有所减少。现在管辖溪洞南北两江五十六州。即现在的永顺军民宣慰使司的领地。

北江州三十六:

上溪州,古灵溪郡,从辰州大乡县分出设立。州东至辰州三百六十里,西至黔南五百里,南至锦州五百六十里。

下溪州,从澧州武口寨经过生羊峡,设置木梯,到达马县岭,渡江至州。天禧年间,辰州知州钱绛带兵到城下,焚烧了他们的寨栅。忠彭州、来化州、南州、谓州、永顺州、溪宁州、感化州、溶州、彳夷州(庆历年间改为宠赐州)、溪监州、新府州(有城郭)、永州、顺州、保静州、吉州、万州、远州、费州(庆历年间改为天赐州,东至蒋州六百里)

奉州、襄州、许赐州、越州、宁化州、向化州、归明州、新定州、归信州、保安州、顺现州、保富州、永安州、新化州、远富州、新赐州、南江州二十:

富州刺史,兼任都巡检使,最初因为本州的向通汉上书说:五溪十洞,控制着西南夷的地方,是辰州的屏障。所以加了这个名号。天禧年间,请求纳土归附,朝廷没有答应。

懿州,湖南马希范建立,以叙州潭阳县为州。古州。

叙州,秦朝时是黔中郡,汉朝时是武阳地,位于武水的北边。唐朝贞观年间,从辰州龙标县分出设立巫州。

东至辰州五百三十里,南至融州一千五百里,西至古州二千一百里,北至辰州五百里。

元州、鹤州(今为西高州)、云州、硖州、黔州、冲州、绣州、波州、显州、晃州、奖州、卢阳郡,唐朝垂拱年间,从麻阳县分出并开山洞设立州。西至费州六百里,龙溪郡北至锦州一百五十里。

锦州,东至辰州三百五十里,南至奖州一百五十里。唐朝垂拱年间,从辰州分出,开山洞于麻阳县界,设立州。北至溪州五百六十里。

保胜州、允州、冷州、绵州。

辰州,治所在沅陵县,古时是蛮夷之地,秦朝设立黔中郡,汉朝时称为辰阳,位于辰水的北边,县西的故城就是这里。马援征讨蛮夷的壶头山,渡过水到达临沅,就是这个地方。唐朝初年设为辰州,不久升为都督府,又改为卢溪郡。在东,边界设置了十九个寨来控制,守郡的人兼任溪洞巡检使。东至鼎州四

距离一百六十里,南到邵州边界五百二十里,西南到溪州三百八十里(从石门洞沿着西水行走),西南到叙州三百二十里(根据《皇华四达记》:二百四十里就是叙州边界,再走一百二十里到蒋州,再走二百八十里到允州,再走一百里到州,五十里到捷州,再五十里到庄州),北到澧州七百五十里,西北到溪州一百八十八里。这就是现在的辰州府。

有十九个寨:

卢溪寨,位于州西南一百三十里,招谕县北的卢溪口,依托县城建立寨。县城西边有武溪水,水路通往蛮族地区。祥符年间,转运司说:卢溪慢水等寨最为重要,只用木头建造寨城。

于是请求用版筑建造。朝廷同意了。以前有石洞寨,深入蛮族地区,不在主要道路上,无法控制,于是被毁。有事时可以快速报告卢南溪寨。

慢水寨,位于州东二百里。

叙浦寨,是汉代的武阳县,依托县城建立寨,控制叙浦江口。北到州,西南到富州边界。

新兴寨,位于州北一百里,西北到下溪州,从深溪源水路进入。

招谕寨,依托县城建立寨,下临辰溪,位于州西南一百四十里。西边是麻阳县寨,东边是厢阳寨,南边是龙门寨,北边是犭吉獠洞。

酉溪寨,位于州西七十里,西北是犭吉獠洞,北边是卢溪界的犭吉獠团到盘瓠崖。

落鹤寨,位于州西北五十里,西边是卢溪界,进入径团,再往西到犭吉獠洞。

东亭寨,位于州东三百里,控制东亭溪口。

江口寨,西南是招谕寨,南边是龙苇洞寨。城的三面控制卢溪水口,由卢溪寨主管理。

乌速寨,位于州西北五十里,南边是乌速洞口,北边是落鹤寨。城在酉溪上。

黔阳寨,位于州西六十里,西南是酉溪堡蛮,寨城控制黔溪、酉溪两个口。

铜安寨,位于州西南二百五十里,东边是富州桃溪路,西边是富、峡二州的边界。

麻阳寨,东边是招谕县,西北是锦州。依托县城建立寨,控制马爷溪一路的蛮洞。龙门寨,位于州西南二百八十四里,东边是大苗洞,西边是富州边界。

骡子寨,位于州西六十里,北边是溪州边界。寨城位于酉溪上。

诗水寨招人寨,位于州东北二百五十里。

黄头寨,位于州东北四十里。

金溪寨,位于州西北五十里。

峡州,治所在夷陵县,汉代属于南郡,西北有夷陵山,因此得名。控制川峡水路,非常险要,孙权时期尤其重视,被称为西门。唐武德年间设立州,治所在陆抗的旧垒,这个地方还控制蛮獠,设立了八个寨来防守。东到江陵三百五十里,西到归州二百里,南到江陵府水路三百三十里,北到襄州五百七十里,西南到施州七百里。这就是现在的荆州府夷陵州。

有八个寨:

新安寨,位于州西南一百六十里。

长阳寨,位于州西九十五里。

麻溪寨,位于州西一百三十五里。

汉流寨,位于州西南二百二十里。

巴山寨,位于州西南一百八十里。

长乐寨,位于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鱼羊寨,位于州西南三百一十七里。

梅字亚寨,位于州西南三百四十里。

荆湖南路潭州长沙郡,古代是三苗国,秦朝设立长沙郡,用来统辖湘川,南通岭峤,控制溪洞,历代都是重镇。隋朝建州;唐朝初年是都督府,不久设立观察团练使,督管湘中七郡;宋朝领武安节度。这个地方东到袁州边界二百五十里,北到岳州二百七十里,西南到邵州四百七十里,西到鼎州三百七十里,南到衡州五百里。现在设立荆湖南路兵马钤辖以下的兵官,州为治所,领八州监,其中捍卫溪洞的,只有潭州和全邵衡永道桂阳。除了州兵和派遣的戍兵外,还领有土军、弩手、义军土丁五千一百五十八人。这就是现在的长沙府。

有一个寨:

宁乡县七星寨,位于宁乡县,控制梅山洞口,太平兴国年间设立,用来制伏蛮獠。

全州,治所在清湘县,南边控制邕桂的道路,晋天福年间,马希范奏请设立州。西边连接溪洞,设立峡口七寨来防御,管理土丁弩手四百人。咸平年间,知州钱洛请求招诱溪洞的酋豪,真宗说:西南的蛮族,只有全州一境已经安静很久了,不必用虚名生事。没有同意。东到永州一百三十里,西到桂州二百五十里,西南溪洞到叙州水陆六千八百里,北到邵州三百三十里。现在的全州,属于桂林府。

有七个寨:

全西溪洞,有栗氏率领,经常杀害掠夺官吏和百姓。雍熙年间设立五个寨来防御,但没有效果。知州柳开送给他们衣帽等物品招抚,栗氏的五位酋长都出来听命,都被任命为全州的上佐。写了一篇《时鉴》,刻在石头上告诫他们,至今服从。

峡口寨,位于羊状洞口,东到州三十里。

香烟寨,南到禄塘寨三十五里,北到石家源五里。

羊状寨,东到峡口寨二十里,西南到小洞二十里。

磨石寨,南到桂府大通虚十五里,北到获源寨四十里。

获源寨,南到磨石寨四十里,北到峡口寨四十里。

长乌寨,南到峡口寨四十里,北到香烟寨四十五里。

禄塘寨,南到长乌寨十里,北到香烟寨三十五里。七个寨之外,还有十六个洞源路口,都是夷獠出入的道路,都用各寨的兵巡逻,派遣土丁弓弩手防守:大贼源口,南到香烟寨五里,北过山岭通永州坦源寨。

石家源口,西边进入洞路,通往邵州武岗县,南到香烟寨五里。

横溪源口,南到禄塘寨三十里,北到香烟寨五里。

紫溪源口,南到禄塘寨三十里,北到香烟寨十里。

古桃洞口,南到禄塘寨十五里,北到香烟寨二十里。

可洞口,南到长乌寨十五里,北到香烟寨三十里。雄江源口,东到长乌寨五里,北到禄塘寨十五里。栗村源口,南到峡口寨二十里,北到长乌寨二十里。

驿马源口,南到郭源五里,位于羊状寨背山外。

郭源口,南到羊状寨三里,北到驿马源五里,位于羊状寨背山外。

包源口,东北到羊状寨二十里。

高良源口,南到获源寨二十里,北到峡口寨二十里。

获源洞口,东到获源寨五里,南到耿陂源十里。

耿陂源口,南到磨石寨三里,北到获源寨十里。

西延洞口,进入洞,西北到阳田黄沙镇大约八十里,再到大木寨大约三十五里,再到官祠大约二十里。

沿着山溪的路。

孤立的洞口,南边到桂州边界十五里,北边到磨石寨五里。

邵州,治所在邵阳县,吴国时分陵零郡北部设立邵陵,并设置郡来管理。湘南有梅山洞,连接几个州的边界。开宝年间,江左用兵,趁机侵犯武岗;到宋初,盗贼不断,命令将领平定讨伐,设置十五个寨子防守,管理土丁弩手一千三百二十四人。东到潭州五百三十五里,西到蛮界城州一千一十里,南到永州二百六十里,北到辰州六百五十里。就是现在的宝庆府。

寨子十五个:

武岗县寨,就是在旧城设置的寨子,控制梅山洞口。开宝、太平兴国年间,梅山洞的左甲首、右甲首侵犯寨城,发潭州兵平定。

真田寨,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

白沙寨,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

水竹寨,在州北一百一十五里。

界岗寨,在州东北八十里。

王堂寨,在武岗县界北,到县九十里。

罗尾寨,在武岗县界北,到县一百一十五里。

盆溪寨,在武岗县界东,到县五十里。

塘儿寨,在武岗县界东,到县六十一里。

古限寨,在武岗县界东,到县五十五里。

查木寨,在武岗县界东,到县六十五里。

新兴寨,在武岗县界南,到县五十五里。

安定寨,在武岗县界南,到县七十里。三门寨,在武岗县界南,到县一百四十里。

峡口寨,在武岗县界南,到县九十里。永州零陵郡,战国时是楚国的南境。《后汉书》说:地多下湿。筑土城多坏,编木为城。唐初设州,离湘水八里,控制溪洞的要道,设置三个寨子防守,管理土丁二千六百二十人。东到桂阳监一百二十里,到邵州一百六十里,南到道州一百五十里,北到衡州一百三十里。就是现在的永州府。

寨子三个:

东安寨,在东安县界,离县界三十里,五代马氏设东安,宋升为县,天圣年间设寨。

零陵县寨,就是零陵县,离州一百里,天圣年间设。

乐山寨,在祁阳县地,名乐山镇,控制方山贼的路径。

衡州衡阳郡,隋设,以衡山为名。东到吉州永新县界三百里,西到邵州邵阳县界一百二十里,南到桂阳监界一百九十里,北到潭州湘乡县界九十二里。蛮人错居山谷间,庆历年间设两个寨子控制。就是现在的衡州府。

寨子两个:

怀远寨,在常宁山中,夹控奖中白水洞蛮人啸聚的地方,接衡道永三州、桂阳监界。庆历年间度地形便利,山为城,又控制太平浮竹等九洞,诏以怀远为名。

到衡州常宁县一日程。

泉石寨,在常宁县地,庆历年间筑,地名泉水岭。山林延袤数百里,接衡、永、道、桂阳监、九疑山、衡山界。旧皆山民耕凿自给,近与亡命啸聚,因讨平建寨,与冷石源、大泉观村、乐山寨分控山谷之口。

道州江华郡,春秋楚地,秦汉以下或隶长沙,或入荆州,唐为道州地。与溪洞相接,东到桂阳监一百四十里,西到昭州三百一十里,南到贺州二百五十里,北到永州一百五十里。

就是现在的永州府道州。

寨子冷石源寨,在区分容冷石源。

桂阳监,汉桂阳郡(今为桂阳军),在桂阳洞之南,唐曰桂阳监,地与洞相接。东到彬州六十五里,南到连州二百三十里,西到道州一百七十里,北到衡州二百里。就是现在的衡州府桂阳州。

寨子一个:

水泉观寨,在平阳县地,名大泉观,扼控安乐、佛节、大泉、罗塘四山口。

广南路广南东西路,本荆、杨二州之域,天文牵牛婺女之分。春秋百粤地,后属楚。

秦取百粤,增置南海、桂林、象郡。自汉武破灭南粤,入海得大州,分置诸郡,皆其地也。东南滨大海,西控夷洞,北限五岭。人性轻捍,好相剽杀,多结雠怨。

汉世,朱崖数反叛,朝议弃之。唐置五管屯兵,命使领之,故岭南经略使绥静夷獠,统经略清海一军、桂容邕安南四经略使,以重其备御。唐末,曲承美据交趾,刘隐据南海,至宋荡平之,始复被声教,迄今并建四镇以维御之。诸州自内遣戍兵外,又置澄海战兵。而儋崖万安州,地狭户少,常以琼管牙校典治。安南数郡,土壤遐僻,山海深险,尤多瘴毒,故但羁縻不绝而已。

广南东路广州南海郡,古百粤也,皆蛮所居,自汉以后,入为郡县。唐为清海军节度,宋平刘钅长,复建方镇,为一都会,提举十六州兵甲盗贼,控外海诸国,有市舶之利,蕃汉杂处。命王师出戍,置巡海水师,营垒在海东西二口,阔二百八十丈,至屯门山二百里,治ザ鱼入海战舰。其地东南至大海四十里,东到惠州四百二十里,西到端州二百四十里,南到恩州七百五十里,北到韶州二百五十里。

东南海路四百里到屯门山,二十里皆水浅,日可行五十里,计二百里。从屯门山,用东风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州,又三日至不劳山(在环州国界),又南三日至陵山东(有甜水)。其西南至大食、佛、师子、天竺诸国,不可计程。太平兴国中,遣三将兵伐交州,由此州水路进师。置广南东路兵马钤辖,以州为治所。就是现在的广州府。

广南西路桂州始安郡(绍兴三年升为静江府),秦桂林郡,唐置总管府,寻为都督府,又领桂管经略军使,乾元中为桂州。东到邵州二百六十里,西到柳州四百七十里,南到蒙州三百四十六里,北到全州二百五十二里。宋为静江军节度,本路置兵马钤辖,州为治所,领二十九州。其宜融二州,西捍蛮徼;邕钦廉三州,南控交趾;雷容二州,控海路;琼州临制海外焉。就是现在的桂林府。

宜州龙水郡,唐乾封中以桂管溪洞地置宜州,控、昆明等十五部,为岭南要害地。今置五寨,控守管羁縻十八州。知军

州的长官,兼任溪洞巡检使。淳化年间,将琳州改为怀远军,环州、镇宁州、金城州、智州都设立了城寨,增加了兵力驻守,有的还设置了牙职。

这个地方东到柳州三百里,西北到大山,没有道路,西南到丹州三百里,南到芝忻州一百里,北到融州罗城县边界六十五里。现在的庆远府就是这里。有五个寨:

天河寨,南到州一百里,北到融州安箱寨,西到德谨寨,西北控制安化州的蛮族边界。

思立寨,东到州七十五里,西到环州七十五里,南到怀安军,北到安化州化遐镇。

普义寨,东到州一百八十五里,西到富人监,北到安化州。

带溪寨,东到州一百七十里,西北到镇宁州,北到安化州,南到环州。

德谨寨,南到州一百五十里,西南到思立寨,西到安化州。

有十八个羁縻州:

州境内都是蛮族的故地,西南是昆明罗殿王国,北边是部落,其余的溪洞绵延一千多里,土地温暖湿润,加上瘴疠,当地的土人建立了郡县,有时进贡,没有地租,州的长官大多允许夷人世袭。

芝忻州,是唐朝忻城郡的地方,水土最为恶劣,在州南一百四十二里,东到述昆州边界二十里,西到纡州边界二十五里,南到滨州十五里,北到龙水边界五十里。

纡州,在州南二百零一里,东到象州三十里,西到芝忻州边界十五里,南到归恩州七十里,北到象州边界六十五里。

归恩州,在州南二百五十里,东到柳州边界十五里,西到纡州边界二十五里,南到象州边界二十五里,北到柳州边界二十五里。

蕃州,在州西南四十五里,东到龙水县边界十里,西到龙水县边界二十里,南到芝忻州边界十五里,北到龙水县边界十里。

述昆州,在州西南一百二十二里,东到龙水县三十八里,西到智州边界二百里,南到富安监边界三十里,北到金城州边界一百一十里。

环州,唐朝贞观年间,李洪节开拓生獠设立州,以环国为名。在州西一百三十五里。

东到怀远军边界五十二里,西到金城州边界三十里,南到怀远军边界六十里,北到安化军边界一百多里。

镇宁州,在州西二百二十一里,东到怀州边界六十里,西到山,没有道路,南也没有道路,西南到蕃族边界一百里。

金城州,在州西一百六十三里,东到怀远军边界二十七里,西到智州边界十三里,南到述昆州边界三十里,北到环州边界五十里。

智州,在州西二百一十五里,东到金城州边界四十二里,西到富仁监边界七十五里,南到述昆州三十里,北到金城州边界八里。

文州,在州西七百三十里。

兰州,在州西六百五十里。

安化州,在州西北一百八十里,本来是抚水州,唐朝隶属黔南,在宜州南边。有四个县,叫抚水、京水、多逢、古劳,聚集在山险之地。祥符年间,多次成为寇盗。宋朝认为蛮夷异类,攻剽不足以剿灭,又考虑到道路险阻难以进军,于是命令安抚他们。宜州报告说他们的军队经过恶岭,进入黄泥岭,贼人依仗竹林,不时出来战斗,于是攻破了他们,烧毁了他们的房屋,都自缚到军中,愿意迁到汉地的有七百多人,分别安置在广西荆湖之间。改为安化州,安抚其余的部族,命令蛮人分为上中下三州。

南丹州,是溪洞的别种,与管辖下的金州接界。宋太宗以蛮夷的习俗,只是羁縻而已,允许世袭知州莫淮《辶山》。祥符年间,因为抚水蛮反叛,诏令莫淮《辶山》约束溪洞,不听从诱胁。第二年,平定了抚水州,并因功劳晋升了官职。

泉州温泉郡,是秦朝留郡的地方,现在以牙职统领。西北到州一百里。

思顺州,西北到州九十里,曾经以蛮族酋长为主。

怀远州,在州西三十二里,本来是溪洞琳州,控制龙江水口,天圣年间迁移设置。西到金城州一百三十里,南渡过江到述昆州六十里,东到州三十二里。

富安监,在州西南一百五十七里,本来是溪洞。东到述昆州十五里,西到述昆州边界十五里,南到述昆州边界十里,北到述昆州边界三十里。

富仁监,在州西二百九十五里,东到三宝山一里,西到文州边界清水镇五里,南到智州富刀县边界五里,北到南丹州白坑二里。

融州融水郡,在东南,是隋朝始安郡的义熙县。唐朝初年,平定萧铣,设立州,控制溪洞,设立三个寨,派兵驻守。东到柳州落容县边界三百一十里,西到宜州东零县边界二百里,南到柳州柳城县边界一百七十九里,西北到古州水路八百里,西南到宜州三百五十五里,北到叙州一千六百里。现在的柳州府融县就是这里。

有三个寨:

安厢寨,东到州一百二十里,南陆路到宜州天河寨,北陆路到安化州边界。本来是武阳郡的地方,淳化年间分设为安厢寨,景德年间设置,连接安化一带的蛮族边界,东北是武阳县寨。

乐善寨,是古代临羊县的地方,东到州,西南到安化州,西北控制一带的蛮族边界。

武阳寨邕州永宁郡,是古代骆越的地方,州北有郁江,出自唐朝初年是邕州都督府,长庆年后,刺史兼任邕管经略使,咸通年间分设岭南西道节度。本朝是建武军节度。东到横州永定县二百九十二里,水路到溪洞蛮州二百四十里,西到田州六百四十里,南到州二百八十里,北到登州二百七十里,南到交州边界七百里。以前到交趾的水路狭窄,巨石阻塞道路,高骈在安南开凿,至今船只通行无阻。东南到钦州边界三百三十里,西北到恩州二百七十里。岭峤之外,土地辽阔广大,管辖左右两江的羁縻州县洞总共三十六,南边控制交趾,治理甲洞的夷人;西到马援铜柱;南蛮边界,尽西南要害之地,设立四个寨防守。命令知州兼任溪洞都巡检提举七州的兵甲贼盗。

有四个寨:

太平寨,在左江南岸,南边控制思蓝蛮洞右江的地界。东到州十天的路程,西到广源州两天的路程,西南到门州水口,南到蹲洞一天的路程,西北到西平州,北到寨西州边界。

迁龙寨,控制武盈洞一带的蛮族边界,东到州四天的路程,西到思明州,北到江州,南到思州,连接钦州,抵达棹铺,进入交趾苏州边界一天的路程。

永平寨,东到州西南交趾甲洞丹波边界、门州边界,都是一天的路程。

南平废寨,东到州西

南交趾有十二程的路程,南边到达平州西南的边界,那里是洞蛮夷的居住地。

有三十个羁縻州:

这些州的地域横跨邕州的三面,分为左右江,都是蛮夷居住的地方。在太平兴国年间,十溪洞的首领献上贡品表示归附,因此被划归邕州管辖。这个地方原本是乌许蛮的旧地,最难控制。朝廷采取了控制策略,只在要害处建城设防,敌人来了就通好,敌人走了就防备,只是羁縻而已,所以没有成为边境的祸患。

鹣州,南边到州有九天的路程,原本是溪洞监州。在本朝太平兴国年间,改为鹣州,现在已经废弃。

思诚州,南边到州有八天的路程。

禄州,东北到州有十一天的路程,东南到交趾的苏茂州,南边是丹波蛮的边界,西边是甲洞蛮的边界,正西稍微偏南到铜柱的边界。在端拱年间,交州所管辖的苏茂州,带领五千乡兵侵犯禄州,被击退。

武龙州,东南到州有十天的路程。

田州,东南到州有五百五十里,十一天的路程。东边到横山寨,东南是古甑洞,西北是罗鹅洞蛮的边界。

思恩州,东南到州有六百里的路程。

思陵州,东南到州有九天的路程。

万承州,东南到州有六天的路程。

左州,东南到州有九天的路程。冻州,北边是拥鹅洞的边界,东南到州有十二天的路程。

笼州,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节招抚生蛮设立了州。南边是古甑洞,东南到州有十天的路程,北边是门甑洞、都控洞,西边是罗徘洞。

波州,东南到州有六天的路程,北边是寨洞、龙英洞、宁毕洞。

西平州,东南到州有十二天的路程,东南到平故寨,西北是门州水口,北边到七源州,南边到甲洞蛮夷的边界。

上冻州,南下冻州,北边到武德洞,接外界广源州及铜桂界,东南到州有十三天的路程。

武莪州,现在是邕州的武缘县,天宝年间改为武莪州。

中州,东边到州有三天的路程。

石西州,东边到州有八天的路程。

广源州,东北到州有四天的路程。

上恩州,东北到州有四天的路程。

昆明州,东边到州有七天的路程。归恩州思明州,东边到州有七天的路程。

归乐州蕃州万德州富劳州,原本是田州的管辖地。

婪凤州,原本是田州的管辖地。

功饶州,原本是田州的管辖地。

七源州,东边到州有十二天的路程,太平兴国年间,率领十洞的首领归附,缴纳租税,授予官爵。

苏茂州,东北到州有十三天的路程。南边到海,北边是古万洞,西北是禄州,西边是丹波,东边是伏侣洞。州之间还有十七个洞,分别是龙英、宁毕、都控、门增、耸洞、武德、罗绯、武盈、田古甑、樽洞、凭详、万古、思蓝、伏侣、卓洞、古增、拥鹅。

交趾路,从州西南陆行,走马援路,到州有二百七十里,再走二百四十里到禄州,再走二百里到交州。天宝以前,陆行共有二十个驿站。另一种说法是:南渡郁江向西南行,经过羁縻五州到交州,大约六百里到安南城。西边到爱州界的小黄江口有四百十六里,南边到长州界的靖江镇有一百五十里,西北到峰州界的论江口水路有一百五十里,东边到朱鸢界的小黄江口有五百五十里,北边到武定江有二百五十里。太平兴国年间,讨伐交州,金兰州团练使孙全兴率领三将兵从邕州路进军。

钦州宁越郡,汉朝时是合浦县,梁朝时设立州,唐朝初年设立总管府,宋朝时迁治到南宾县。州临涨海,还有奴洪、咄步、如昔三镇,都濒临海,与交州很近,设有兵戍守。东边到严州有四百里,西边到州有五百八十里,南边是大海,扬帆一天可以到西南岸,就是交州的潮阳镇,西南到陆州有七百四十里。现在是廉州府的钦州。

有四个寨铺:

咄步寨,南边到州有四十五里,南边就是咄步大口入海的路,到交趾的潮阳镇。兼有陆路,拒交趾管辖下的苏茂州玉山寨,如昔浪等洞,现在已经废弃。

抵掉军铺,南边就是抵掉水口入海,到交趾的潮阳。陆路掉交州管辖下的苏茂州、永安州、玉山寨,如昔帖浪等四洞,东边到如洪水口,西边是邕州界的伏侣洞,接交州界。

如洪镇,镇城原本是寨,有戍兵,天禧年间废弃。靠近交趾的苏茂州界,接如洪水口入海,到交趾的潮阳镇水路。端拱年间,交趾的战舰一百多艘到镇,掠夺居民的粮食后离去。

如昔军铺,原本是如昔洞地,在安远县界。东北到县有一百三十里,东边到州,西边是邕州界,接交趾的苏茂州。

廉州合浦郡,汉朝时设立,吴朝时改为珠官。宋朝时兼设临瘴郡及越州,领有三个郡,并治于此。

当时西江督护陈伯绍为刺史,开始设立州,穿土为城,威服徭獠。唐朝时设立廉州。地控海口,有瘴江,设有两个寨守卫。东边到白州有一百二十里,西边到钦州有三十里,南边到大海有六十里,北边到钦州界有一百四十里,东南西南都是大海,东北到白州有二百六十里。现在是廉州府的合浦县。

有两个寨:鹿井寨,在州西南,控制象鼻沙大水口入海通交州的水路。

叁村寨,在州东南,控制宝蛤湾到海口的水路,东南转海到雷州的递角场。

海路州,西南边海,有谭家水口、黄标水口、藏涌水口、西阳水口、大湾水口、大亭水口,都是入海的路。

雷州海康军,汉朝时属于合浦县,梁朝时设立合州,后来因为合淝为合州,所以加南字。唐朝时为雷州,控制入海的水路。东边到海有三十里,西边到海有一百五十里,南边到海有一百七十里,北边到化州有一百六十里。

现在是雷州府的海康县地。

海路,从海州东北陆行二十五里到谭源,泛海到罗场,接吴州县通江水,从吴川上水到化州有三天的路程,从化州下水到海口有四天的路程,从州东到海有三十里,渡小海到化州界,地名冈州,入思广州,通江浙福建等路。从州东南陆行一百四十五里到海,到诸蕃国。从州南陆行一百七十四里到递角场,到南海,就是琼州的对岸,泛海一程可以到琼州。从州西陆行一百五十里,泛海水路到安南诸蕃国。从州西北陆行到成月驿两程,到化州吴川县界。旧时从康渌场陆行,到旧廉州六里,有海涌,共有六处水口。

容州普宁郡,古越地,宋朝时是南流郡。唐朝平定萧铣后,设立铜州,不久改为容州,设立经路军使,兵千人。鬼门关距州南五十里,往交趾的海路从这里走。宋朝时为宁远军节度,管一路九州兵甲贼盗。东

距离藤州一百二十里,西到郁林州七十七里,北到龚州九十九里,南到南仪州五十八里。现在的梧州府容县就是这里。

琼州琼山郡,是海中的岛屿,其地方圆千里,是编户和黎族人居住的地方。汉武帝设置了朱崖、儋耳两个郡,覆盖了其全境。元帝采纳了贾捐的建议,放弃了这里。唐宪宗时期,琼管的六州六十二洞归顺,重新设置了刺史来治理。现在的知州兼任琼管一路的转运使及负责兵甲和盗贼的事务。东到海一百二十里,西北到儋川一百八十里,南到万安州界需要七天的行程,北到海十里。现在是琼州府琼山县的地界。

黎洞,混杂在琼管的旧地,位于大海的南边,北面对着雷州的海岸,乘船一个月可以到达那里,有黎母山,黎族人居住在那里。现在澹崖和万安都以黎族为边界,那些服从州县管辖的称为熟黎,那些居住在山洞中没有固定行径的称为生黎,也时常与郡中的人进行贸易。

评论说:蛮夷各族,只有那些内属的国家,才会被列为郡县,有酋长与齐人相似,其余的没有君主,随溪谷群居,有采集和捕猎而没有赋税和劳役,称为莫徭;错居在山谷间的,称为夷人、獠人、黎人;濒海而居的,称为户,其名称不可胜数,都依附在险峻的岩石上,居住在竹林中,开山火种,混杂射猎为食。然而天性喜欢寇盗,稍穷则互相攻夺,严重时甚至侵犯边民。祥符年间,万安州报告黎洞人互相仇杀,巡检使臣深入诛捕,有士兵受伤。

真宗说:我多次宣谕,蛮夷互相攻击,只令他们和解,不得擅自发兵,导致他们不安,常令禁止。圣王爱民,不以不居之地、不教之俗,反而劳弊中国的民众。因此前代对待四夷,大多羁縻而不属,对那些反复无常的只是防备而已,不讨其罪;对那些侵犯的只是驱赶而已,不报其怨。先帝告诫官吏,正是这个意思,如果谨慎守备不生事端,那么边患也会很少。凡是湖湘夔峡三路的边州,有义军土丁三万九百八十人守卫各寨,命当地人总领,以代替王师的戍守者,不给予赋役,不提供粮饷,熟悉当地风土,因此很少感染瘴毒;了解当地的溪谷,因此可以制服狡猾的人,还设置了都挥使、寨将指挥使、副指挥使、兵马使、都头、副都头等以下的军衔,以组织他们,有轮流更替的制度,有叙功升迁的惯例,应用于裔夷,正是御策。广南及戎泸雅三路,不设置,因此不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一-注解

荆湖两路:指宋代行政区划中的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北省和湖南省部分地区。

张翼轸: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代表南方朱雀七宿的一部分。

楚地: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领土,主要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长沙、黔中、南郡:秦代设置的郡名,长沙郡在今湖南,黔中郡在今贵州,南郡在今湖北。

鄂渚: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武汉附近。

溪洞:指古代中国南方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多位于山谷和河流之间,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五岭:指中国南方的五座主要山脉,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

汉沔:指汉水和沔水,汉水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沔水是汉水的古称。

劲悍忿决:形容当地民风强悍,性格刚烈。

羁縻州县:指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间接统治方式,通过设立州县进行管理,但保留其一定的自治权。

澧鼎辰峡潭全邵永州:宋代州名,分别位于今湖南、湖北一带。

土丁:指当地招募的民兵,用于戍守边疆。

江陵府:宋代府名,治所在今湖北江陵。

南郡: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湖北江陵。

澧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湖南省澧县一带,历史上为重要的农业区。

天门郡:古代郡名,治所在今湖南石门。

辰州:宋代州名,治所在今湖南沅陵。

溪洞州:指宋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称呼,主要分布在今湖南、贵州一带。

盘瓠遗种:指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传说中盘瓠是他们的祖先。

铜柱:指宋代在溪洞地区设立的界标,象征中央政权对边疆的控制。

永顺军民宣慰使司:明代设立的军政机构,负责管理今湖南永顺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

邵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湖南省邵阳市。吴国时期分陵零郡北部设立邵陵,并置郡以治理。

溪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历史上为少数民族聚居地。

叙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四川省宜宾市一带,历史上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卢溪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南省泸溪县,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武溪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历史上为重要的水路交通线。

祥符:宋真宗的年号,公元1008年至1016年。

版筑:古代建筑技术,指用木板夹土筑墙。

叙浦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南省叙浦县,历史上为控制叙浦江口的重要据点。

富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湖南省富川县一带,历史上为重要的农业区。

酉溪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南省西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盘瓠崖: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历史上为少数民族聚居地。

东亭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南省东部,历史上为控制东亭溪口的重要据点。

江口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南省西部,历史上为控制卢溪水口的重要据点。

乌速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南省西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黔阳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南省黔阳县,历史上为控制黔溪、酉溪二口的重要据点。

铜安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南省西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麻阳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南省麻阳县,历史上为控制马爷溪一路蛮洞的重要据点。

龙门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南省西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骡子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南省西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诗水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南省东北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黄头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南省东北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金溪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南省西北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峡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一带,历史上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夷陵县:古代县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陆抗: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曾在此地筑垒防御。

新安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北省西南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长阳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北省西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麻溪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北省西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汉流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北省西南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巴山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北省西南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长乐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北省西南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鱼羊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北省西南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梅字亚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北省西南部,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潭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一带,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区域。

长沙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一带,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区域。

三苗国:古代传说中的国家,位于今湖南省一带。

湘川:古代地名,指今湖南省一带。

岭峤:古代地名,指今湖南省南部山区。

都督府:古代军事机构,负责一地区的军事事务。

观察团练使:古代官职,负责一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武安节度:古代军事机构,负责一地区的军事事务。

袁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区域。

岳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一带,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区域。

鼎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区域。

衡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一带,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区域。

荆湖南路兵马钤辖:古代官职,负责一地区的军事事务。

全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区域。

清湘县:古代县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区域。

邕桂: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和桂林市一带。

马希范:五代十国时期楚国君主,曾在此地置州。

真宗:北宋皇帝,公元997年至1022年在位。

永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一带,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区域。

桂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一带,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区域。

栗氏:古代少数民族部落,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

柳开:北宋官员,曾任全州知州。

峡口寨:位于武岗县界南,至县九十里,古代军事要塞。

香烟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羊状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磨石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获源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长乌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禄塘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历史上为防御蛮族的重要据点。

洞源路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大贼源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石家源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横溪源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紫溪源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古桃洞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可洞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雄江源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栗村源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驿马源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郭源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包源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高良源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获源洞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耿陂源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西延洞口:古代地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梅山洞:位于湘南,连接数州边界,历史上曾是军事要地。

开宝: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公元968年至976年。

太平兴国:北宋太宗赵炅的年号,时间为976年至984年。

土丁弩手:古代地方武装力量,主要由当地居民组成,负责守卫和防御。

宝庆府:今湖南省邵阳市的古称。

武岗县寨:位于武岗县,控制梅山洞口,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事。

真田寨:位于邵州西北一百五十里,古代军事要塞。

白沙寨:位于邵州北一百二十五里,古代军事要塞。

水竹寨:位于邵州北一百一十五里,古代军事要塞。

界岗寨:位于邵州东北八十里,古代军事要塞。

王堂寨:位于武岗县界北,至县九十里,古代军事要塞。

罗尾寨:位于武岗县界北,至县一百一十五里,古代军事要塞。

盆溪寨:位于武岗县界东,至县五十里,古代军事要塞。

塘儿寨:位于武岗县界东,至县六十一里,古代军事要塞。

古限寨:位于武岗县界东,至县五十五里,古代军事要塞。

查木寨:位于武岗县界东,至县六十五里,古代军事要塞。

新兴寨:位于武岗县界南,至县五十五里,古代军事要塞。

安定寨:位于武岗县界南,至县七十里,古代军事要塞。

三门寨:位于武岗县界南,至县百四十里,古代军事要塞。

永州零陵郡:古代郡名,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战国时期为楚国南境。

东安寨:位于东安县界,五代马氏置东安,宋升为县,天圣中置寨。

零陵县寨:即零陵县,去州一百里,天圣中置。

乐山寨:位于祁阳县地,名乐山镇,控扼方山亻贼径路。

衡州衡阳郡:古代郡名,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隋置,以衡山为名。

怀远寨:位于常宁山中,夹控奖中白水洞蛮亻啸聚之所,接衡道永三州、桂阳监界。

泉石寨:位于常宁县地,庆历中筑,地名泉水岭。

道州江华郡:古代郡名,治所在今湖南省道县。春秋时期为楚地。

冷石源寨:位于区分容冷石源,古代军事要塞。

桂阳监: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湖南省桂阳县。

水泉观寨:位于平阳县地,名大泉观,扼控安乐、佛节、大泉、罗塘四山口。

广南路:古代行政区划,包括今广东、广西两省。

广州南海郡: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广东省广州市。

桂州始安郡: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宜州龙水郡: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羁縻州:古代中国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行政区划制度,意为‘束缚’和‘维系’,旨在通过授予地方首领一定的自治权,以维持中央政权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瘴疠:古代指南方湿热地区常见的疾病,多由蚊虫传播,如疟疾等。

牙职:古代指边疆地区的军事和行政职位,通常由地方首领担任,以维护中央政权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世袭:指官职或领地由家族成员代代相传的制度。

抚水州: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个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安化州: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个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原为抚水州,后因平定叛乱而改名。

南丹州: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个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融州: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个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寨:古代中国边疆地区的军事据点,用于防御和监控少数民族地区。

邕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广西南宁市一带。

交趾:古代对今越南北部地区的称呼。

马援路:指东汉名将马援南征交趾时所开辟的道路。

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一个年号,时间为742年至756年。

钦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广西钦州市一带。

廉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广西合浦县一带。

雷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广东雷州市一带。

容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广西容县一带。

藤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一带。

郁林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一带。

龚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一带。

南仪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带。

梧州府容县: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容县。

琼州琼山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位于今海南省琼山市一带。

朱崖、儋耳二郡: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两个郡,位于今海南省一带。

琼管六州六十二洞:唐代琼州地区的行政区划,包括六个州和六十二个洞。

黎洞:古代海南岛上的一个地区,以黎族人居住为主。

黎母山:位于海南岛的一座山,黎族人的聚居地。

熟黎:指已经归顺州县管理的黎族人。

生黎:指居住在深山老林中,未归顺州县管理的黎族人。

莫徭:古代对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呼,指没有固定赋役的民族。

夷人、獠人、黎人: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分别指不同的民族群体。

户:古代对沿海居民的称呼,具体含义不详。

万安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海南省万宁市一带。

巡检使臣:古代负责巡查地方治安的官员。

羁縻:古代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方式,通过笼络和安抚来维持边疆稳定。

湖湘夔峡三路:古代中国的三个行政区划,分别位于今湖南、湖北、四川一带。

义军土丁:古代地方自卫武装,由当地居民组成。

都挥使、寨将指挥使、副指挥使、兵马使、都头、副都头:古代军队中的各级军官职位。

广南及戎泸雅三路:古代中国的三个行政区划,分别位于今广东、广西、四川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一-评注

本文详细描述了宋代荆湖两路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民族构成以及军事防御情况。荆湖两路地处中国南方,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如蛮夷等,散居在山谷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从地理上看,荆湖两路东至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岭,北连汉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是中原与南方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汇处。因此,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设置了大量的州县和军事据点,如澧州、鼎州、辰州等,并派遣重臣镇守。

文中提到的“羁縻州县”制度,是中央政权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管理方式。通过设立州县,中央政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地区,同时又保留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与边疆的矛盾,但也时常面临少数民族的反叛和侵扰。

从文化角度看,荆湖两路的民风强悍,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多以勇猛著称,善于私斗。这种民风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由于地处边疆,长期与中央政权和周边民族的冲突,使得当地民众形成了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的性格。

文中还提到了“铜柱”这一象征性的界标,反映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安抚。铜柱的设立,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更是政治和文化上的象征,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权威。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荆湖两路的地理、历史、民族和军事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宋代南方边疆地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一地区不仅是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交汇处,也是中原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通过对这一地区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和军事要塞的分布情况,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文中提到的邵州、溪州、叙州、澧州等地,都是历史上重要的行政区域,其地理位置和交通路线对于中央政权的统治至关重要。

文中提到的卢溪寨、叙浦寨、酉溪寨等军事要塞,都是古代中央政权为了防御蛮族入侵而设立的。这些要塞不仅地理位置险要,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有所创新,如卢溪寨最初以木为寨城,后因转运司的建议改为版筑,显示了当时军事防御技术的进步。

文中还提到了峡州、潭州、全州等地,这些地方不仅是重要的行政区域,也是军事要地。峡州控川峡水路,潭州南通岭峤,全州南扼邕桂之路,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在历史上的战略重要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全州的栗氏部落,这个部落曾经杀掠吏民,后来在知州柳开的招谕下归顺中央政权。这一事件反映了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招抚政策,以及通过文化手段(如刻石诫之)来巩固统治的策略。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提供了古代中国南方地区行政区划和军事要塞的详细信息,还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地名和事件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

本文详细记载了宋代湖南、广西一带的行政区划、军事要塞及其地理位置,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和防御体系。文中提到的邵州、永州、衡州、道州、桂阳监等地,均为古代重要的行政和军事中心,其地理位置和军事布局对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和军事史具有重要价值。

文中提到的‘梅山洞’、‘武岗县寨’、‘怀远寨’等地,不仅是军事要塞,也是当时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这些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体现了宋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治理策略。

通过对这些军事要塞的描述,可以看出宋代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布局和防御体系,既有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也有根据实际情况的调整和创新。例如,‘怀远寨’的设立,不仅是为了防御外敌,也是为了控制当地少数民族的叛乱,体现了宋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综合治理策略。

此外,文中提到的‘土丁弩手’、‘澄海战兵’等地方武装力量,反映了宋代地方军事力量的构成和运作方式。这些地方武装力量不仅是中央政权的补充,也是地方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提供了宋代湖南、广西一带的行政区划和军事布局的详细资料,也为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军事史和民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和地方社会的运作机制。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南方边疆地区的行政区划和军事布局,反映了中央政权对这些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方式。文中提到的‘羁縻州’和‘溪洞’等词汇,揭示了古代中国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管理制度。通过授予地方首领官职和世袭权利,中央政权得以维持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和影响。

文中提到的‘瘴疠’一词,反映了古代南方湿热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这种自然环境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中央政权对这些地区的管理方式。

文中提到的‘牙职’和‘世袭’等词汇,揭示了古代边疆地区的军事和行政职位通常由地方首领担任,以维护中央政权对这些地区的控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但也可能导致地方势力的膨胀。

文中提到的‘抚水州’和‘安化州’等地名,反映了古代中国南方边疆地区的历史变迁。这些地区的名称和行政区划的变动,往往与中央政权对这些地区的平定和管理密切相关。

文中提到的‘寨’一词,揭示了古代边疆地区的军事据点在防御和监控少数民族地区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军事据点不仅是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边疆地区与中央政权联系的纽带。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提供了古代中国南方边疆地区的行政区划和军事布局的详细信息,还揭示了中央政权对这些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边疆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本文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南部边疆的地理、行政区划及其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通过对各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与交趾等地的交通路线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策略。

文中提到的‘羁縻州’制度,是古代中国处理边疆少数民族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授予地方首领一定的自治权,中央政府能够在保持对这些地区控制的同时,减少直接管理的成本和风险。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智慧和对边疆地区的灵活管理策略。

文章还详细描述了各州之间的地理距离和交通路线,如‘马援路’等,这些路线不仅是军事行动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的纽带。通过这些路线,中原文化得以传播到边疆地区,同时也促进了边疆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此外,文中提到的‘太平兴国’、‘天宝’等年号,以及各州的历史沿革,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边疆政策以及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古代中国南部边疆地理和行政区划的详细记录,也是研究古代中国边疆政策、少数民族关系以及历史地理变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边疆管理和文化传播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对后世的影响。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古代中国南方边疆地区的行政区划、民族分布以及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策略。文本首先详细列举了藤州、郁林州、龚州、南仪州等地的地理位置,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边疆地区的详细了解和行政区划的精细管理。接着,文本提到琼州琼山郡的历史沿革,从汉武帝时期的朱崖、儋耳二郡到唐代的琼管六州六十二洞,再到宋代的琼州府,展现了中央政府对海南岛的逐步开发和统治。

文本还详细描述了黎洞地区的民族分布和生活状况,特别是黎族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黎族人分为熟黎和生黎,熟黎已经归顺州县管理,而生黎则仍然居住在深山老林中,保持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这种对少数民族的详细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边疆民族的深入了解和分类管理。

在论曰部分,文本进一步探讨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策略。真宗皇帝强调,对待边疆少数民族应以安抚为主,避免轻易动用武力,以免引起边疆不安。这种统治策略体现了古代中国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谨慎态度和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同时,文本还提到湖湘夔峡三路的义军土丁制度,这种由当地居民组成的自卫武装,不仅节省了中央政府的军费开支,还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俗,有效地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中国南方边疆地区的行政区划和民族分布,还深刻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策略和管理智慧。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边疆地区的复杂性和中央政府在这一地区的治理经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21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