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

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原文

东西川峡路,《禹贡》梁雍荆三州之地,而梁州地为多,天文与秦同分。

春秋楚、巴、庸、夔、诸国之地,后皆属楚,秦之汉中、蜀郡、黔中、南郡、巴郡皆其境也。

东至荆峡,北控剑栈,西南接羌戎,而巴蜀、广汉本南夷地,沉黎、维川制生獠、吐蕃,云安、清江控、夜郎,江油、阴平氐羌之地,南溪、卢川抚南诏之国。

其涪渝数州,亦有夷人,不为边患,故不录。

而施州、黔中置义军土丁,防守边徼。此中国控制之要也。

益利路益州,秦汉蜀郡地,晋武帝改为成都国,南朝皆为益州。

唐领西川剑南节度,统团结营及松维蓬恭雅黎姚悉等八州兵马;天宝中,平戎、昆明、宁远、澄川、南江等六军镇剑南节度,治成都。

宋沿唐制,节度使兼统押近界诸蛮兼西山八国。

云南安抚制置等使。

其地东至简州阳安县界六十六里,西至永康军导江县界八十七里,南至陵州籍阳县界九十二里,北至汉州雒县界六十七里,一路十五州军,邛威茂黎雅五州,西抗吐蕃,南抚蛮獠暨云南诸国;利州军、文龙二州,捍吐蕃。

后合二路为一,置钤辖以下兵官,以益州、利州为治所。今之四川成都府。

邛州临邛县,汉蜀郡故地。梁於蒲水口立垒栅为城,以控生獠,改曰邛州,以南邛来山为名。今置一寨守之。

东至夷界百三十里,西北至羌戎界百二十里,西南至羌戎界百三十里,以山为界,西无郡县。今仍为邛州,直隶四川布政司。

寨一:

平乐寨,在火井县界,北至县三十里。

黎州洪源郡,古邛都国,汉置沉黎郡,后周破羌夷得此土,因立黎州。

唐长安中,割洪源、越州之阳山置州,取沉黎为名。

旧领羁縻五十四州(后并荒梗不通),西控吐蕃,南捍蛮界,东南至邛部川蛮十一日程(西南夷之种也,居汉蛮越郡地,其酋长自称百都鬼王),西至戎州。

州西南百二十里,渡大渡河,出瘴川口清溪关,二百三十里至州界,又四百九十里至州(州,即西南夷也,控滇之要,扼蕃蛮之口,共八日程。州今废,又三百六十里与南诏分界,即云南国。今之四川黎州安抚司是也。

羁縻州五十四:

罗岩州索古州秦上州合钦州剧川州辄萦州蓬州柏坡州博卢州明川州施皮州蓬矢州大渡州米川州大属州河东州诺州甫岚州昌明州归化州象川州丛夏州和良州和都州附树州东川州上贵州滑川州北川州古川州甫{艹}州比地州苍荣州野川州邛陈州贵林州护川州牒综州浪弥州郎郭州上钦州时蓬州俨马州橛查州邛川州护邛州脚川州开望州上蓬州北蓬州剥重州久护州瑶剑州明昌州雅州卢山郡,严道故地,后魏因招携离散侨立卢山郡,唐初立雅州,下都护府。

今管羁縻四十六州,吐蕃生獠置五寨守之。

东至邛州界八十里,西南至黎州百里,州西陆行三百六十里蛮界严罗州(卢山县西北六十里章卢山下,有石狭口,阔三丈,长二百步,俗谓之卢关,关外即生獠也),西北陆行五百七十里吐蕃栖鸡城,东陆行二百三十里涂州,西陆行二百三十里悉州,南陆行二百六十里至雪岭,北陆行九十三里翼州界,东南陆行一百六十里吐蕃旧界。

今仍为雅州,直隶四州布政司。

寨戍五:

碉门寨,在严道县界,东南至县八十里。

灵关镇寨,在卢山县界,南至县八十里。四面险峻,控带蕃界。今有土兵镇守。

荣经县寨,在本县城内,有兵马监押守戍。

鱼泉戍,在卢山县界,南至县,西四十里接邛州大井县。

琉璃戍,在卢山县界,南至县二十里。

羁縻州四十六:

罗岩州,至州四百八十里。

当马州,至罗岩州二百里,至州四百七十八里。

三井州,至罗岩州五里,至州四百七十五里。

来锋州,至罗岩州二里,至州四百七十八里。

名配州,至罗岩州二里,至州四百七十七里。

钅井苯州,至罗岩州二里,至州四百七十八里。

斜恭州,至罗岩州五里,至州四百七十五里。

昼重州,至罗岩州二里,至州四百八十八里。

罗林州,至罗岩州三里,至州四百七十七里。

笼羊州,至罗岩州一里,至州四百七十九里。

林波州,至罗岩州六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林烧州,至罗岩州四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龙蓬州,至罗岩州四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索古州,至罗岩州五十里,至州四百三十里

敢川州,至罗岩州四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惊川州,至罗岩州五十里,至州四百三十里。

祸眉州,至罗岩州七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木烛州,至罗岩州四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百坡州,至罗岩州四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当品州,至百坡州五十里,至州三百七十五里。

严城州,至百坡州二十里,至州二百六十里。

中川州,至百坡州五里,至州三百七十五里。

钳矢州,至百坡州二十五里,至州三百五十五里。

昌磊州,至百坡州二十里,至州三百六十里。

钳并州,至百坡州二十五里,至州三百五十五里。

林波州,至百坡州三里,至州三百七十七里。

会野州,至百坡州六十里,至州六百三十里。

当仁州,至会野州三百里,至州六百二十五里。

推梅州,至会野州一十里,至州六百二十里。

作重州,至会野州二十里,至州六百三十里。

祸林州,至会野州一十里,至州六百三十里。

金林州,至会野州四十里,至州六百一十里。

诺祚州,至会野州四十里,至州六百一十里。

三恭州,至会野州五十

寨土场寨石门隘寨支垅坪石磊寨已上并在蜀江南岸。

施州清江郡,古巴郡之境。唐置施州,地杂夷落,土俗轻悍。今管羁縻五州,时通朝贡。置十二寨守之,管义军土丁寨将一千二百馀人。东至峡州界三百一十里,西至万州界二百二十里,南至高州界三百一十五里,北至夔州界一百一里,西北至夔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黔州界一百三十六里,东南至澧州界二百四十七里。又自维子岩小路至澧州慈利县界,东北陆行五百五十里至叙州,南三百四十里至高州界。

寨十二:

宁边寨,旧名暗利,天圣中赐今名。北至州三百里,西至五路溪口,入蛮界约五十里。南至安化州蛮界。

连天寨,西至州四百五十里;东南罗大寨、松木隘、曲木隘,入溪峒懿州路;南至蛮界二十里,又三十里至顺州。

尖木寨,东北至州三百里,七日程。寨城咸平中置,初高州蛮人钞略汉界,乃置寨守之,溪峒帖息。

永宁寨,西北至州二百六十里。

静边寨,东北至州二百五十五里,七日程。南顺州,西尖木寨十五里。

施度寨,北至州二百二十五里,西南歌罗寨。

永兴寨,南控五路溪口,入天赐州界,控蛮界五路溪口。北至州二百六十里。

歌罗寨,东至施度寨十五里,西南至永兴寨,西北至州二百四十五里。

细砂寨,北至州二百八十五里。

太平寨,北至州一百三十二里。

罗大寨,在建始县界,北至县四百七十三里。

支士寨,在建始县界,北至界二百七里。

羁縻州五咸平中,转运使丁谓招抚蛮人,每有诫谕,并令歃血为盟,置铁柱以志其事,条制甚多。蛮酋三十人,悉补寨将。

西高州夜郎郡,古山獠夜郎国之地,汉都尉居之。唐蒙自俯道抵江,即此地。旧名珍州,蛮酋田氏世袭,乾德中改今名。北至尖木寨五日程。祥符初,五团蛮啸聚攻高州,欲令暗利寨出兵援之,真宗以蛮夷相攻,不许。

富州,蛮酋向氏世袭刺史,天禧初,向通汉来朝,官至五溪十洞都防御使。

顺州奉化州天赐州黔州,治彭水县,古蛮夷地,春秋庸人率庸蛮叛,即其地。秦置黔中郡,五溪蛮之西界也。五溪,谓酉辰巫武沅也。永嘉后,没入蛮夷二百五十年。伪蜀移黔南,寄治涪州。宋理黔州,管黔内思南费溱夷播六州(东与施溪锦蒋五州隔一高岭,其西南溱高州,与泸州接境),又有羁縻州数十。其十州有名,得通朝贡,并夷獠部落,置寨三十二守之,管土军三千四百人。东至南州四百里,西至涪州界四百四十里,南至夷州界五百九十一里,北至中州二百四十三里,西北至部州界四十二里,东南至思州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行二十九日,至南宁州,接云南昆明部落。即今之重庆府彭水县是也。

黔江县管寨二十九:

白石寨,在县东一程,并兴洛、长王两寨为一寨把托。

马栏寨,在县东一程半。

白水寨,在县北四程。佐水寨,在县东二程,并合蓬、重王两寨为一寨把托。

永安寨,在县东三程,明道中重修。

安乐寨,在县东三程。

双洪寨,在县东四程。

小村寨,在县东二程。

鹿角寨,在县东七程。

社营寨,在县东四程。

茆田寨,在县东四程。

古水寨,在县东五程。

蛮冢寨,在县东五程。

木栏寨,在县东一程。

洛水寨,在县东六程。

潜千寨,在县东七程。

虎眼寨,在县东三程。

木孔寨,在县东一程。

六保寨,在县东北三程。

相阳寨,在县东三程,祥符中重立,有寨主,以官军兼土丁守把。

土溪寨,在县东北一程。

东流寨,在县东北两程。

李昌寨,在县东北两程。

石柱寨,在县东南一程。

高望寨,在县东南一程。

石门寨,在县东南一程。

万就寨,在县东南一程。

小溪寨,在县南五程。仆射寨,在县南二程。彭水县管寨三:

杂溪寨,在县东三程。

小洞野漆桥隘寨,在县东三程。

界山寨,在县东四程。

羁縻州,西南汉郡地,唐置费今庄琰播郎夷等诸州。今谓之黔内者六,羁縻者十,皆以黔州控扼之。其领郡者,或以土豪,或补以牙职,而一方恬然,此中朝规制之得也。

黔内州六:

思、南、费、秦,以黔州牙职典州事,有租税贡奉。夷、播二州,土人世袭。

思州,隋巴东之务川县也,唐置务州,改为思州。当要路,以招慰生獠。

西北至州三百五十里,管义军一千四百二十二人。

南州南川郡,本溪生獠,唐招谕以置郡,尤为高险。东至渝州,西至黔州四百里,南至秦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自龙合川路至州千里。费州涪川郡,因费水为名。隋志曰:九丘之外有费州,是也。唐贞观中,分黔州、涪川县置州,招慰生獠。州之南即广南溪洞界。西入西南蕃路,北至州七百五十里。

溱州溱溪郡,唐初开拓南蛮,因置州,即夜郎地。东北至州五百五十里,东至州水路千一百里,西至泸州七百六十里,西南兴元府城固县界。

夷州绥阳郡,本地。荆州之外,历代不臣附,隋置夜州,唐置夷州于宁夷县,领夜郎等县,古徼外蛮夷也。

播州播川郡,即秦夜郎、且兰二郡西南隅之地。贞观中置郡于播川,东北至州八百一十里。

羁縻州十:

充州,夜郎侯邑也。又云:八郡在夜郎之西,司马相如开之,至州百五十里。

州郡,五代志曰:之地,宜州之西,陆行四十五日程。东辰州二千四百里,

南交州一千五百里,西昆明九百里,无城廓,散居村落,稻皆再熟,征战时聚。

庄州,楚威王时,庄乔将甲兵入地讨平,后置州,以庄为名。

蒋州龙溪郡,至州百里,又五十里至犍州。

犍州,东北至州百里,西南至庄州五十里,又百里至桂蒲关。

南宁州,本清溪镇,东北至黔州二十九日程;西南八日程,至罗殿王部落,接云南界地。出名马,产宝货。隋尝令史万岁讨平之。

琬州清州矩州蛮州云安军军城,汉朐忍县地,今县西万户故城是也。有盐井之利,蛮夷杂居。

本朝始建为军。置三寨守之。东至夔州百三十里,西至万州百四十二里,南至施州二百七十里,北至大宁监四百二十六里。蜀江水路东至夔州界一十八里,西入万州界六十里。

寨三:

思问寨,在县南二百里。

南平寨,在县南二百里。

捍文寨,在县南一百里。已上并本朝咸平中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译文

东西川峡路,是《禹贡》中梁州、雍州、荆州三州的地区,其中梁州的土地最多,天文分野与秦地相同。

春秋时期,这里是楚国、巴国、庸国、夔国、国等国的领土,后来都归属于楚国,秦朝的汉中郡、蜀郡、黔中郡、南郡、巴郡都在这一地区。

东边到达荆峡,北边控制剑阁栈道,西南与羌戎接壤,而巴蜀、广汉原本是南夷的地盘,沉黎、维川控制着生獠和吐蕃,云安、清江控制着和夜郎,江油、阴平是氐羌的居住地,南溪、卢川安抚着南诏国。

涪州、渝州等几个州,也有夷人居住,但没有成为边境的祸患,所以不记录。

而施州、黔中设置了义军土丁,防守边境。这是中国控制的重要地区。

益利路的益州,是秦汉时期的蜀郡,晋武帝时改为成都国,南朝时都是益州。

唐朝时,益州统领西川剑南节度使,统辖团结营及松州、维州、蓬州、恭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八州的兵马;天宝年间,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澄川军、南江军等六军镇守剑南节度使,治所在成都。

宋朝沿袭唐朝的制度,节度使兼管押近界的各个蛮族以及西山八国。

云南安抚制置使等官职。

益州的东边到简州阳安县界六十六里,西边到永康军导江县界八十七里,南边到陵州籍阳县界九十二里,北边到汉州雒县界六十七里,一路有十五个州军,邛州、威州、茂州、黎州、雅州五州,西边抵抗吐蕃,南边安抚蛮獠和云南诸国;利州军、文龙二州,抵御吐蕃。

后来将两条路合并为一条,设置钤辖以下的兵官,以益州、利州为治所。这就是今天的四川成都府。

邛州临邛县,是汉朝蜀郡的故地。梁朝在蒲水口建立垒栅作为城池,用来控制生獠,改名为邛州,以南邛来山为名。现在设置了一个寨子来防守。

东边到夷界一百三十里,西北到羌戎界一百二十里,西南到羌戎界一百三十里,以山为界,西边没有郡县。现在仍然是邛州,直属于四川布政司。

寨子一个:

平乐寨,在火井县界,北边到县城三十里。

黎州洪源郡,是古代邛都国的地盘,汉朝设置了沉黎郡,后周时攻破羌夷得到这片土地,于是设立了黎州。

唐朝长安年间,割洪源、越州的阳山设立州,取名为沉黎。

原本统领五十四羁縻州(后来因为荒废不通),西边控制吐蕃,南边抵御蛮界,东南到邛部川蛮十一日程(西南夷的种族,居住在汉蛮越郡地,其酋长自称百都鬼王),西边到戎州。

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渡过大渡河,出瘴川口清溪关,二百三十里到州界,又四百九十里到州(州,即西南夷,控制滇的要地,扼住蕃蛮的咽喉,共八日程。州现在废弃,又三百六十里与南诏分界,即云南国。这就是今天的四川黎州安抚司。

羁縻州五十四:

罗岩州、索古州、秦上州、合钦州、剧川州、辄萦州、蓬州、柏坡州、博卢州、明川州、施皮州、蓬矢州、大渡州、米川州、大属州、河东州、诺州、甫岚州、昌明州、归化州、象川州、丛夏州、和良州、和都州、附树州、东川州、上贵州、滑川州、北川州、古川州、甫{艹}州、比地州、苍荣州、野川州、邛陈州、贵林州、护川州、牒综州、浪弥州、郎郭州、上钦州、时蓬州、俨马州、橛查州、邛川州、护邛州、脚川州、开望州、上蓬州、北蓬州、剥重州、久护州、瑶剑州、明昌州、雅州卢山郡,是严道的故地,后魏时因为招揽离散的民众而侨立卢山郡,唐朝初年设立雅州,下辖都护府。

现在管辖四十六羁縻州,吐蕃生獠设置了五个寨子来防守。

东边到邛州界八十里,西南到黎州一百里,州西陆行三百六十里到蛮界严罗州(卢山县西北六十里章卢山下,有石狭口,宽三丈,长二百步,俗称卢关,关外就是生獠),西北陆行五百七十里到吐蕃栖鸡城,东陆行二百三十里到涂州,西陆行二百三十里到悉州,南陆行二百六十里到雪岭,北陆行九十三里到翼州界,东南陆行一百六十里到吐蕃旧界。

现在仍然是雅州,直属于四州布政司。

寨戍五个:

碉门寨,在严道县界,东南到县城八十里。

灵关镇寨,在卢山县界,南到县城八十里。四面险峻,控制着蕃界。现在有土兵镇守。

荣经县寨,在本县城内,有兵马监押守戍。

鱼泉戍,在卢山县界,南到县城,西边四十里接邛州大井县。

琉璃戍,在卢山县界,南到县城二十里。

羁縻州四十六:

罗岩州,到州四百八十里。

当马州,到罗岩州二百里,到州四百七十八里。

三井州,到罗岩州五里,到州四百七十五里。

来锋州,到罗岩州二里,到州四百七十八里。

名配州,到罗岩州二里,到州四百七十七里。

钅井苯州,到罗岩州二里,到州四百七十八里。

斜恭州,到罗岩州五里,到州四百七十五里。

昼重州,到罗岩州二里,到州四百八十八里。

罗林州,到罗岩州三里,到州四百七十七里。

笼羊州,到罗岩州一里,到州四百七十九里。

林波州,到罗岩州六十里,到州四百四十里。

林烧州,到罗岩州四十里,到州四百四十里。

龙蓬州,到罗岩州四十里,到州四百四十里。

索古州,到罗岩州五十里,到州四百三十里

敢川州,到罗岩州四十里,到州四百四十里。

惊川州,到罗岩州五十里,到州四百三十里。

祸眉州,到罗岩州七十里,到州四百四十里。

木烛州,到罗岩州四十里,到州四百四十里。

百坡州,到罗岩州四十里,到州四百四十里。

当品州,到百坡州五十里,到州三百七十五里。

严城州,到百坡州二十里,到州二百六十里。

中川州,到百坡州五里,到州三百七十五里。

钳矢州,到百坡州二十五里,到州三百五十五里。

昌磊州,到百坡州二十里,到州三百六十里。

钳并州,到百坡州二十五里,到州三百五十五里。

林波州,到百坡州三里,到州三百七十七里。

会野州,到百坡州六十里,到州六百三十里。

当仁州,到会野州三百里,到州六百二十五里。

推梅州,到会野州一十里,到州六百二十里。

作重州,到会野州二十里,到州六百三十里。

祸林州,到会野州一十里,到州六百三十里。

金林州,到会野州四十里,到州六百一十里。

诺祚州,到会野州四十里,到州六百一十里。

三恭州,到会野州五十

寨土场寨、石门隘寨、支垅坪寨、石磊寨等都在蜀江的南岸。

施州清江郡,是古代巴郡的领地。唐朝设置施州,这里民族混杂,民风彪悍。现在管理着五个羁縻州,时常向朝廷进贡。设置了十二个寨子来防守,管理着一千二百多名义军和土丁寨将。东到峡州边界三百一十里,西到万州边界二百二十里,南到高州边界三百一十五里,北到夔州边界一百一里,西北到夔州边界一百三十里,西南到黔州边界一百三十六里,东南到澧州边界二百四十七里。另外,从维子岩的小路到澧州慈利县边界,东北陆路走五百五十里到叙州,南边三百四十里到高州边界。

十二个寨子:

宁边寨,旧名叫暗利,天圣年间赐予现在的名字。北到州城三百里,西到五路溪口,进入蛮族地界大约五十里。南到安化州蛮族地界。

连天寨,西到州城四百五十里;东南有罗大寨、松木隘、曲木隘,进入溪峒懿州的路;南到蛮族地界二十里,再三十里到顺州。

尖木寨,东北到州城三百里,七天的路程。寨城在咸平年间设置,最初高州蛮族侵扰汉人地界,于是设置寨子防守,溪峒地区因此安定。

永宁寨,西北到州城二百六十里。

静边寨,东北到州城二百五十五里,七天的路程。南边是顺州,西边是尖木寨,距离十五里。

施度寨,北到州城二百二十五里,西南是歌罗寨。

永兴寨,南边控制五路溪口,进入天赐州地界,控制蛮族地界的五路溪口。北到州城二百六十里。

歌罗寨,东到施度寨十五里,西南到永兴寨,西北到州城二百四十五里。

细砂寨,北到州城二百八十五里。

太平寨,北到州城一百三十二里。

罗大寨,在建始县地界,北到县城四百七十三里。

支士寨,在建始县地界,北到边界二百七里。

五个羁縻州在咸平年间,转运使丁谓招抚蛮族,每次有告诫,都让他们歃血为盟,设置铁柱来记录这件事,规章制度很多。蛮族酋长三十人,全部补为寨将。

西高州夜郎郡,是古代山獠夜郎国的领地,汉朝的都尉居住在这里。唐蒙从俯道到达江,就是这个地方。旧名叫珍州,蛮族酋长田氏世袭,乾德年间改为现在的名字。北到尖木寨五天的路程。祥符初年,五团蛮族聚集攻打高州,想命令暗利寨出兵支援,真宗因为蛮族互相攻打,不允许。

富州,蛮族酋长向氏世袭刺史,天禧初年,向通汉来朝见,官至五溪十洞都防御使。

顺州、奉化州、天赐州、黔州,治所在彭水县,是古代蛮族的地界,春秋时期庸人率领庸蛮叛乱,就是这个地方。秦朝设置黔中郡,是五溪蛮族的西界。五溪,指的是酉溪、辰溪、巫溪、武溪、沅溪。永嘉之后,被蛮族占据二百五十年。伪蜀将黔南迁移,寄治在涪州。宋朝管理黔州,管辖黔内的思州、南州、费州、溱州、夷州、播州六州(东边与施溪、锦州、蒋州五州隔着一座高岭,西南是溱州、高州,与泸州接壤),还有几十个羁縻州。其中有十个州有名,能够向朝廷进贡,并且有夷獠部落,设置三十二个寨子防守,管理土军三千四百人。东到南州四百里,西到涪州边界四百四十里,南到夷州边界五百九十一里,北到中州二百四十三里,西北到部州边界四十二里,东南到思州边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走二十九天,到南宁州,接壤云南昆明部落。就是现在的重庆府彭水县。

黔江县管辖二十九个寨子:

白石寨,在县城东边一程,和兴洛、长王两寨合并为一个寨子把托。

马栏寨,在县城东边一程半。

白水寨,在县城北边四程。佐水寨,在县城东边二程,和合蓬、重王两寨合并为一个寨子把托。

永安寨,在县城东边三程,明道年间重修。

安乐寨,在县城东边三程。

双洪寨,在县城东边四程。

小村寨,在县城东边二程。

鹿角寨,在县城东边七程。

社营寨,在县城东边四程。

茆田寨,在县城东边四程。

古水寨,在县城东边五程。

蛮冢寨,在县城东边五程。

木栏寨,在县城东边一程。

洛水寨,在县城东边六程。

潜千寨,在县城东边七程。

虎眼寨,在县城东边三程。

木孔寨,在县城东边一程。

六保寨,在县城东北三程。

相阳寨,在县城东边三程,祥符年间重新设立,有寨主,用官军和土丁共同把守。

土溪寨,在县城东北一程。

东流寨,在县城东北两程。

李昌寨,在县城东北两程。

石柱寨,在县城东南一程。

高望寨,在县城东南一程。

石门寨,在县城东南一程。

万就寨,在县城东南一程。

小溪寨,在县城南边五程。仆射寨,在县城南边二程。彭水县管辖三个寨子:

杂溪寨,在县城东边三程。

小洞野漆桥隘寨,在县城东边三程。

界山寨,在县城东边四程。

羁縻州,西南是汉朝的郡地,唐朝设置费州、庄州、琰州、播州、郎州、州、夷州等州。现在称为黔内的有六个州,羁縻的有十个州,都用黔州来控制。那些领郡的,有的用土豪,有的用牙职来补充,而一方安定,这是朝廷制度的成功。

黔内六个州:

思州、南州、费州、秦州,用黔州的牙职来管理州事,有租税和贡奉。夷州、播州两个州,土人世袭。

思州,隋朝巴东的务川县,唐朝设置务州,改为思州。位于的要路,用来招慰生獠。

西北到州城三百五十里,管理义军一千四百二十二人。

南州南川郡,本来是溪的生獠,唐朝招谕后设置郡,特别高险。东到渝州,西到黔州四百里,南到秦州三百五十里,东北从龙合川路到州城一千里。费州涪川郡,因费水得名。隋朝志书说:九丘之外有费州,就是这里。唐朝贞观年间,从黔州、涪川县分出设置州,招慰生獠。州的南边就是广南溪洞的边界。西边进入西南蕃的路,北到州城七百五十里。

溱州溱溪郡,唐朝初年开拓南蛮,因此设置州,就是夜郎地。东北到州城五百五十里,东到州城水路一千一百里,西到泸州七百六十里,西南到兴元府城固县边界。

夷州绥阳郡,本来是地。荆州之外,历代不臣服,隋朝设置夜州,唐朝在宁夷县设置夷州,领有夜郎等县,是古代边境外的蛮夷。

播州播川郡,就是秦朝夜郎、且兰两个郡的西南角。贞观年间在播川设置郡,东北到州城八百一十里。

十个羁縻州:

充州,是夜郎侯的封地。又说:八郡在夜郎的西边,司马相如开拓的,到州一百五十里。

州郡,五代志说:地,宜州的西边,陆路走四十五天。东到辰州二千四百里,

南交州距离一千五百里,西边距离昆明九百里,这里没有城墙,人们分散居住在村落中,稻米一年可以收获两次,只有在战争时才会聚集起来。

庄州,在楚威王时期,庄乔带领军队进入地区平定叛乱,后来设立了州,以庄为名。

蒋州的龙溪郡,距离州一百里,再走五十里就到犍州。

犍州,东北方向距离州一百里,西南方向距离庄州五十里,再走一百里就到桂蒲关。

南宁州,原本是清溪镇,东北方向距离黔州需要二十九天的行程;西南方向需要八天的行程,到达罗殿王的部落,与云南边界相接。这里出产名马和珍贵的货物。隋朝曾经派史万岁平定这里。

琬州、清州、矩州、蛮州、云安军的军城,是汉朝朐忍县的地方,现在县西的万户故城就是这里。这里有盐井的利益,蛮族和夷族杂居。

本朝开始在这里建立军城。设置了三个寨子来守卫。东边距离夔州一百三十里,西边距离万州一百四十二里,南边距离施州二百七十里,北边距离大宁监四百二十六里。蜀江的水路东边到夔州边界十八里,西边进入万州边界六十里。

三个寨子:

思问寨,在县南二百里。

南平寨,在县南二百里。

捍文寨,在县南一百里。以上都是本朝咸平年间设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注解

禹贡:《禹贡》是中国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大禹治水后划分的九州,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文献。

梁雍荆三州:梁州、雍州、荆州是《禹贡》中记载的九州中的三州,分别位于今天的四川、陕西和湖北一带。

天文与秦同分:指该地区的天文分野与秦地相同,反映了古代天文地理学的观念。

楚、巴、庸、夔: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分别位于今天的湖北、重庆、陕西等地,后多为楚国所并。

汉中、蜀郡、黔中、南郡、巴郡:秦朝设置的郡县,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四川、贵州、湖北等地。

剑栈:古代通往四川的险要栈道,位于今天的陕西、四川交界处。

羌戎: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

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主要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吐蕃:古代西藏地区的政权名称,唐代时与中原王朝有频繁的交往和冲突,是西南边疆的重要势力。

夜郎: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位于今天的贵州一带。

南诏:唐代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后发展为大理国。

义军土丁:古代地方武装,主要由当地少数民族组成,用于防守边疆。

益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四川成都一带,汉代为蜀郡,晋代改为成都国。

剑南节度:唐代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管辖四川西部及云南部分地区。

羁縻州:唐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行政区划,实行较为宽松的管理,以安抚和笼络当地民族。

邛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四川邛崃一带,汉代为蜀郡的一部分。

黎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四川汉源一带,唐代设立,主要控制吐蕃和蛮獠。

雅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四川雅安一带,唐代设立,主要控制吐蕃和生獠。

都督府: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立的军事和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一定区域的军事和民政事务,具有较高的自治权。

汶山郡:汉代设立的郡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因汶山而得名,是古代西南地区的重要行政区划之一。

维州:唐代设立的州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是控制吐蕃的重要战略要地。

阴平道:古代通往西南地区的重要道路之一,因经过阴平而得名,是连接中原与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

邓艾: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曾率军从阴平道攻入蜀汉,成功灭蜀。

梓州:唐代设立的州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是西南地区的重要行政和军事中心之一。

戎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宜宾市。

叙州:宋代设立的州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是西南地区的重要行政中心之一。

县寨:古代中国的一种行政区划,通常设在边疆或少数民族地区,用于管理和控制当地居民。

汉南广县: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南部。

生獠:古代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主要指居住在四川、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

南武戍:后周时期设立的军事要塞,用于防御和控制边疆地区。

泸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泸州市。

泸水:泸州的河流,泸州因此得名。

真宗朝:指宋真宗赵恒在位时期(998-1022年)。

氵育井监: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因有盐井而得名,后升为监,控制彝地要冲。

玉女泉:氵育井监的盐井,因产盐丰厚而得名。

祥符:宋真宗的年号(1008-1016年)。

江安县: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江安县。

合江县: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合江县。

三江寨:古代的一个军事要塞,位于泸州附近。

乌蛮:古代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主要指居住在云南、四川一带的少数民族。

姚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云南省姚安县。

夔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县。

云安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重庆市云阳县。

三峡: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是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

施州:唐代设置的州,位于古巴郡之境,地杂夷落,土俗轻悍。

寨:古代用于军事防御的据点,通常设在边疆或战略要地,由寨将和土丁驻守。

义军:由地方民众组成的军队,通常用于防御边疆或镇压叛乱。

土丁:地方上的民兵,负责守卫寨堡和边疆。

歃血为盟:古代结盟时的一种仪式,双方割破手指,将血滴入酒中,共饮以示忠诚。

铁柱:古代用于纪念重要事件的铁制柱子,常用于边疆地区,象征盟约或胜利。

夜郎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位于今贵州一带,以夜郎自大的典故闻名。

五溪:指酉溪、辰溪、巫溪、武溪、沅溪,位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古代为蛮夷聚居地。

黔中郡:秦代设置的郡,位于今贵州一带,古代为蛮夷聚居地。

羁縻州十:指唐代在西南边疆设置的十个羁縻州,用于管理当地的少数民族。

庄州:楚威王时期,庄乔率军平定地后设立的州,以庄为名。

蒋州龙溪郡:位于州百里之外,再五十里可达犍州。

犍州:东北至州百里,西南至庄州五十里,再百里可达桂蒲关。

南宁州:原为清溪镇,东北至黔州二十九日程,西南八日程可达罗殿王部落,接云南界地,以出产名马和宝货著称。隋朝曾派史万岁讨平此地。

琬州清州矩州蛮州云安军军城:汉朐忍县地,今县西万户故城,有盐井之利,蛮夷杂居。本朝始建为军,置三寨守之。

思问寨:位于县南二百里,本朝咸平中置。

南平寨:位于县南二百里,本朝咸平中置。

捍文寨:位于县南一百里,本朝咸平中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形势,反映了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文中提到的梁州、雍州、荆州等地,是《禹贡》中记载的九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地理的认知和划分。

文中提到的楚、巴、庸、夔等诸侯国,反映了春秋时期西南地区的政治格局。这些诸侯国后来多为楚国所并,显示了楚国在西南地区的强大影响力。秦朝统一后,设置了汉中、蜀郡、黔中、南郡、巴郡等郡县,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文中提到的剑栈、羌戎、南夷、吐蕃、夜郎、南诏等地名和民族,反映了古代西南地区的复杂民族构成和地理环境。剑栈是通往四川的险要栈道,羌戎、南夷、吐蕃、夜郎、南诏等则是古代西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政权。这些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复杂,既有冲突也有交流。

文中提到的义军土丁、羁縻州等,反映了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特殊管理方式。义军土丁是由当地少数民族组成的武装力量,用于防守边疆。羁縻州则是唐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行政区划,实行较为松散的管理,体现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灵活控制策略。

文中提到的益州、剑南节度、邛州、黎州、雅州等地名,反映了唐代对西南地区的行政区划和军事控制。益州是古代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剑南节度则是唐代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管辖四川西部及云南部分地区。邛州、黎州、雅州则是唐代设立的州郡,主要用于控制吐蕃和蛮獠等少数民族。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古代西南地区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形势,还反映了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策略。通过对这些地名和民族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边疆政策和民族关系。

本文主要记载了唐代西南边疆地区的行政区划、地理分布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通过对各州的地理位置、距离、管辖范围及历史沿革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唐代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文中提到的‘羁縻州’制度,是唐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行政管理制度。通过授予地方首领官职,使其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同时保持一定的自治权。这种制度既体现了中央政权的权威,又尊重了地方民族的传统和习俗,是唐代边疆治理的重要特色。

文中还提到了多个重要的州郡,如汶山郡、维州、梓州、戎州等,这些州郡不仅是唐代西南地区的重要行政中心,也是军事防御的重要据点。特别是维州,作为控制吐蕃的战略要地,其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阴平道、邓艾伐蜀等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西南地区在古代军事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也展现了中原政权与西南边疆地区之间的复杂关系。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西南边疆地区行政区划和地理分布的详细记载,展现了唐代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同时也反映了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唐代边疆治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行政区划、地理环境以及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通过对县寨、羁縻州、监县寨等行政区划的详细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策略。

文中提到的‘生獠’、‘乌蛮’等少数民族,显示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多元文化背景。这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与中原政权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既有冲突也有融合。

泸州、戎州、夔州等地名的出现,反映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和行政区划的演变。泸州因泸水而得名,戎州和夔州则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文中还提到了盐井、玉女泉等自然资源,显示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活动和资源开发情况。盐井的存在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生活必需品,也为中央政权带来了丰厚的税收。

真宗朝的诏令反映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重视,特别是在瘴毒盛行、少数民族反抗频繁的情况下,中央政权采取了加强军事防御的措施,以确保边疆的稳定。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提供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地理、行政和民族信息,还反映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复杂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特征。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唐代施州及其周边地区的行政区划、军事防御和民族关系。施州作为唐代边疆的重要州郡,地处古巴郡之境,地杂夷落,土俗轻悍,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复杂民族构成和社会风貌。

文本中提到的十二寨和五羁縻州,展示了唐代对边疆地区的军事管理和民族政策。寨作为军事防御据点,由寨将和土丁驻守,体现了唐代对边疆安全的重视。羁縻州则是唐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行政区划,实行较为宽松的管理,以安抚和笼络当地民族,反映了唐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策略。

文本中还提到了歃血为盟和铁柱等仪式和象征物,这些仪式和象征物在边疆地区的使用,体现了唐代对边疆民族的安抚和笼络策略,同时也反映了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夜郎国和五溪的提及,进一步展示了唐代西南边疆的民族构成和历史背景。夜郎国作为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以夜郎自大的典故闻名,反映了当时西南地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特色。五溪作为古代蛮夷聚居地,展示了唐代西南边疆的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复杂性。

黔中郡和羁縻州十的提及,进一步展示了唐代对西南边疆的行政区划和管理策略。黔中郡作为秦代设置的郡,位于今贵州一带,古代为蛮夷聚居地,反映了唐代对西南边疆的历史继承和行政区划的延续。羁縻州十则是唐代在西南边疆设置的十个羁縻州,用于管理当地的少数民族,体现了唐代对边疆地区的民族政策和治理策略。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详细描述了唐代施州及其周边地区的行政区划和军事防御,还展示了唐代对边疆地区的民族政策和治理策略,反映了唐代边疆地区的复杂民族构成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地理、行政划分及其历史背景。文中提到的庄州、蒋州龙溪郡、犍州、南宁州等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地理分布,还揭示了这些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例如,庄州的设立与楚威王时期的军事行动有关,显示了古代中国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开发。

南宁州的描述特别引人注目,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地理节点,连接黔州和云南,还是名马和宝货的产地,这反映了该地区在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角色。隋朝派遣史万岁讨平南宁州,也说明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控制。

琬州清州矩州蛮州云安军军城的描述,展示了该地区的多民族杂居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盐井。这种多民族共存的局面,是中国西南地区长期以来的社会特征,也是该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文中提到的三个寨子——思问寨、南平寨和捍文寨,都是本朝咸平年间设立的,这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和行政管理。这些寨子的设立,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地理和历史信息,还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策略和边疆地区的文化多样性。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多民族共存的社会结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21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