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

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原文

传曰: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此不习勒卒之过也,其法百不当一。

故曰:军无众寡,士无勇怯,以治则胜,以乱则负。

兵不识将,将不知兵,闻鼓不进,闻金不止,虽百万之众,以之对敌,如委肉虎蹊,安能求胜哉?

所谓治者,居则阅习,动则坚整;进不可以犯,退不可以追;前劫如节,左右应麾;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虽绝成阵,虽散成行,治之素也。

古法曰:三官不缪,五教不乱,是谓能军。

三官者,鼓、金、旗也;五教者,目、耳、手、足、心也。

教目知形色之旗,教耳知号令之数,教足知进退之度,教手知长短之兵,教心知赏罚之用。

五者用习,是取胜之治卒也。

故用兵欲其便,用器欲其利,将校欲其精,士卒欲其教。

盖士有未战而震慑者,马有未驰而疫汗者,非人怯马弱,不习之过也。

前古讲武教慎之法,草教习勒之常,虽未尽制胜之方,要之卷舒离合,坐作进止,不失其节矣。

然后观敌应变,临事制宜,使之赴水蹈火,出生入死,同心一力,前无强对,宁不由斯而致焉?

方今虽有训练之方,然而法制未立,是以旗幡虽设,不主进退;鼓角虽备,不为号令;行伍虽列,不问稀密;部阵虽立,不讲圆方。

但见敌即驰,遇地即战,不制奇正,不为备伏,不择险易,不询孤虚。

及夫连师百万,夹机呼吸,事不素定,难平应敌。

今故悉采前世教阅之法,重复研究,详载于篇。

夫训士之法,虽贵约乘繁,舍迂求要,欲使人心齐劝,指顾如一,然有不可得省,要须兼存。

故但习其容,不可施之战间者,草教日阅是也;虽曰训习,便可勒为行阵者,讲武、教骑、教步、教弩是也。

故不先日阅,是谓教而无渐;不后讲武,是谓训习而无功。

斯则交相为用,而成折冲静难之具也。

若夫乘三农之隙,习六师之容;顺威仪,明少长,严赏罚,陈号令;麾焉使必从,指焉使必赴,则将帅者当于此求其一二而施之行事云。

讲武第一仲冬之月,前期十有一日,所司请讲武,遂申命将帅,选阅军士。

所由先于都门外,芟莱除地为场,方一千二百步,四出为和门,于其中单地为步骑六军营埒之处。

左右厢各为三军,上军在北,中军次之,下军在南。

东西相向,中间相去容三百步。

五十步立表一行,此立五行。

表间前后各容五十步,为三军进止之节。

前一日,将帅及士卒集于单地所,禁喧哗,依色建旗为和门于都单之中,四角皆见五彩牙旗。

金鼓甲伏,威仪习备。

大将以下,各有统率如常式。

步军大将,被甲胄乘马,教习士众为战阵法。

是日未明,十刻,士众严备;五刻,将士皆擐甲,各为直阵以俟将军。

仪服备物,大将各处于其中,立于旗鼓之下(若六军,则每军鼓十三、钲二、大角四,其并止于其军后表之下),立定,吹大角三通。

中军大将各以な合鼓,二军俱击鼓。

三鼓,有司偃旗,步卒皆跪,二军诸帅果毅已上,各疾趋集于中军旗鼓之下。

左厢中军大将立于旗鼓之东,西面;诸军将立于旗鼓之南,北面,西上以听誓。

大将军曰:“令:讲武以教人战,进退左右一如军法。用命有常赏,不用命有常刑。可不勉之?”

誓讫,左右三军别长史二人,振铎分循,以警众;诸果毅各以词告其所部。

遂击鼓,有司举旗,士众皆起,骑徒皆行。

及表,击钲,骑征乃上。

又三鼓,有司偃旗,士众皆跪。

又击鼓,有司举旗,士众皆起,驹骤徒趋。

及表,乃止,整列位定。

东军一鼓而举青旗为直阵,西军亦鼓而举白旗为方阵以应之;次西军鼓而举赤旗为铳阵,东军亦鼓而举黑旗为曲阵以应之;次东军鼓而举黄旗为圆阵,西军亦鼓而举青旗为直阵以应之;次西军鼓而举白旗为方阵,东军亦鼓而举赤旗为锐阵以应之;次东军鼓而举黑旗为曲阵,西军亦鼓而举黄旗为圆阵以应之。

凡阵,递为客主,先举者为主,从五行相胜之法为阵以应之。

每变阵,二军各选刀盾五十,挑战于两军之前。

第一、第二挑战,迭为勇怯之状,第三为敌均之势,第四、第五为胜败之形。

每有变阵,先鼓而为直阵,然后变为余阵之法。

五阵毕,两军集,俱为直阵。

又击三鼓,有司偃旗,士众皆跪。

又击鼓,举旗,士众皆起,骑驰徒走,左右军俱至中表相拟击而还。

每退行至一表,跪起如前,遂复本列。

乃讲骑军:二军吹角、击鼓、誓众,俱进及表乃止,皆如步军,惟无跪起。

骑军东西迭为客主,为五变之阵,皆如步法。

每阵八骑,挑战于两阵之间。

五阵毕,俱待击鼓而前,盘马相拟而罢,遂振旅徒还。

教例凡教为阵,少者在前,长者在后;其还,则长者在前,少者在后。

长者持弓矢,短者持戈矛,力者持旗,勇者击鼓。

刀盾为前行,持稍者次之,弓箭为后行。

将帅先告士众,使习见旌旗指挥之节,旗作则跪,举则起;习知金鼓动止之节,击鼓则进,鸣金则止;知刑罚之苦(或作明),赏赐之利,持五兵之便,战斗之备,习惯跪起及行列险隘之路。

凡步骑二军之士,备则满数,省则半之,损益随时,唯不得减将帅。

凡相拟击,皆不得以刃及。

凡步七,逆退限过中表二十四步而止,不得过也。

教旗凡教旗,人无常数,大抵五百人为一营。

以营之多少分左右厢,列次第,建名号。

营壁己定,依次秣马。

甲胄器仗,置本队幕前;辎重兵粮,置本队幕下。

卷旗、举抢、簇队、斗战,一依前法。若大将五旗交,即十队合为一队(是合五百人为一队。虑贼大队前冲,故合大队以御之也),队如法。

初教讫,欲还营,听次角第一声绝,即散二百五十人为队;第二声绝,即散五十人为队。如此凡三度,则教毕。

教平原兵凡教兵,必择平原旷野、孤山高陇,可以登高视远之地,大将居其上,南向左右置鼓十二面,角十二枚,立五色旗,分左右,六纛在前,旗节次之。监军御史稗副左右衙官驻队如偃刀形为后骑,下临平野,使士卒目见旌旗,耳闻鼓角,心存号令。乃命诸将分为左右,皆去兵刃,以精新甲胄旗帜教之,盖以易见而生勇也。各以兵马使为长,班布其次,阵间容阵,队间容队,曲间容曲,人间容人。

出入来往,不斗驰逐,以长参短,以短参长。回军转阵,以后为前,以前为后。

进无奔迸,退不趋走。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以正合,以奇胜。听音望麾,乍合乍离。于是三令而五申之:白旗点,鼓声动,则左右厢齐合;朱旗点,角声动,则左右厢齐离。离之与合,皆不过子午之位。左厢阳向而旋,右厢阴向而旋,左右各复初位信旗下立。俟白旗棹,鼓音动,左右厢各云蒸鸟散,弥川络野,然而不失部队之疏密。朱旗掉,角音动,左右厢各复初位。前后左右,人立之疏密,使无差尺寸,散则法天,聚则法地。如此三合、三离、三聚、三散,不如法者,军吏之罪,罚从军令。既毕,大将乃立五色旗十二口,置于左右厢阵前。每旗命壮士五十守之,使壮士五十夺旗,左厢夺右厢旗,右厢夺左厢旗,鼓音动而夺,角音动而止。得旗者胜,失旗者负。胜则赏,负则罚。因是使习知立阵之法。

教步兵凡教阵,先量士卒多少,即教场中分三道土河,中分左右厢,相对四队夹一土盆,以次布战锋队。第一队为战队,间一队抽取一队为驻队。队随多少,每厢各两重布队。凡入教场,布阵,先六纛,次五方旗,次角,次鼓,次钲,次诏旗,次左右厢兵马使,次第相续立定。一队为驻队,一队为战队,皆取五方信族为号(凡士卒,动静皆号信旗)。吹角一会,点青旗,兵马使都虞侯集(凡旗皆须地土,卧为点也);点赤旗,大将副将同集;点皂旗,小所由悉集,受处分。讫,却归本队(放归本队,须俟却揭立本色旗乃还)。丁宁晓喻讫,南头第一队两厢各出一旗以告办(办谓排比所教练兵马己讫)。告讫,旗归本队。即视信旗合,击鼓一槌,诸队尽簇。信旗开,鼓一槌,诸队尽开,却依本处立。信旗举,鼓一槌,诸队枪旗并举,齐唱轧声。信旗亚,又鼓一槌,诸队枪旗并亚,齐唱于声,诸队弩手齐出,至前第三土河,作上弩势(凡出并至前第三土河)。又鼓一槌,架箭。又鼓一槌,皆唱杀声,即退至本队,立定。又鼓一槌,齐唱于声,弓手齐出,至土河,各为架箭势。又鼓一槌,齐唱杀声,陌刀齐亚,不得背面起陌刀头,却还本队立定(凡归队却行,皆须前脚续后脚,不得回面行也)。信旗又三点,一点一交声。三点三交声讫,鼓三声(一声警众,二声排比,三声陈长打),便长打鼓,皆作何何声。左右厢并进,至中央出河立定,大叫交交,胡禄交匝。右厢退,左厢还至本队前土河。右厢点信旗唤驻队,大叫交交走救,与战队齐立定。

左厢退,右厢逐之,至本土河前,左厢点信旗唤驻队,大叫交交走叫,与战队立定。右厢退,左厢逐之,至中央土河立定。良久,听鼓声歇,何何声绝。鼓一槌,齐唱千声,枪头并举,与肩齐(若枪头低天地一尺已下也)。又鼓一槌,齐唱杀,枪旗尽亚。三于三杀,然后击钲。钲发,左右厢齐退,并不得回面起枪,至本土河立定讫。候鼓声一槌,齐唱千声,枪旗并揭。立信旗,合鼓一槌,诸队齐作羽林声,听角声发,羽林声止杀毕(侯传语齐唱喏)。视信旗点着地,即两厢齐唱喏。视五方旗及角声行,左右厢两头各出一队,至第二土河,行依军次还营。

教骑兵凡出骑兵,须以五方旗先引,次角,次鼓,次金钲,余依军次。左右厢兵马相续至教场,法就进退,一视信旗金鼓。左右厢各十队(大小临时量马数多少),已至教场,立定,帷展信旗,余诸旗幡尽卷。左右厢相去各二百步散立。凡一骑军,纵横各四步,立定。吹角一会,点青旗,大将集;点赤旗,副将集;点皂旗,小所由集。其所由来集,须军行傍队前,从南左右厢齐对抽来(还队亦准此法),取教练,使处分曰:兵贵静而恶喧,一切齐整,勿令纷乱。进退去就,一视信旗。

所由得处分讫,还队,各喻本队士众。须左右两旗出,至中央土河,告辨讫,专听角声。第一通角声绝,敛兵作队。第二通角声绝,旗槊皆捺,解幡。第三通角声绝,旗稍尽举而亚,左右厢击鼓声动,两厢齐叫急行,进至中央土河,便唱何何,交战。少时,右厢钲声动,右厢引退至本立处;左厢钲动,左厢引退至本立处。其右厢逐至左厢第二土河;右厢钲声动,右厢即引退至中央土河;其左厢人还,逐至中心土河。左右厢即引退,击鼓齐唱何何,更交战。少时毕,左右厢击钲,钲声动,即各退还本立处。听角声第一通绝,卷旌旗幡,摄箭弛弓。第二通绝,诸旗稍一时尽举,簇作队。第三通绝,各引散退本立处。视五方旗及信旗,

整肃,趋骤し捷;教之装束,使裹复佩结器仗伦序。

又使出入、坐起、尊卑、大小不相逾越,而示之礼;衣食寝卧,顺时调息,不伤寒暑,而为之制。

教战之法,号令既审,指挥无失,阵而方之,生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别而合之,绝而解之,无犯进退之节,无绝人马之力。

故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之众。此教兵之率也。

至于执兵用刃(或作枝),又有法焉。

凡教刀者,先使执持便惯,乃以形制轻重折(或作所)伐猛劣而为之等。

教旗若枪者,先使把捉有方,盘旋进退,乃以干之长短大小、插刺深浅而为之等。

教弓者,先使张弓架矢威仪容止,乃以弓之硬弱、箭之迟速远近、射的亲疏、穿甲重数而为之等。

教弩者,先使之系缚弛张轻利捷敏,乃准弓矢而为之等。此教器械之略也。

传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非此物欤?

教弩法(并图)

弩者,中国之劲兵,四夷所畏服也。

古者有黄连、百竹、八檐、双弓之号,绞车、擘张、马弩之差,今有叁弓、合蝉、手射、小黄,皆其遗法。

若乃射坚及远,争险守隘,怒声劲势,遏冲制突者,非弩不克。

然张迟难以应卒,临敌不过三发、四发,而短兵已接,故或者以为战不便于弩。

然则非弩不便于战,为将者不善于用弩也。

唐诸兵家,皆谓弩不利于短兵,必以张战大牌为前列以御奔突,亦令弩手负刀棒,若贼薄阵,短兵交,则舍弩而用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常先定驻队人收弩(恐弩临时遗损)。

近世不然,最为利器。

五尺之外,尚须发也,故弩当别为队,攒箭驻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

若勇骑来突,驻足山立,不动于阵前,丛射之中,则无不毙踣。

骑虽劲,不能骋,是以戎人畏之。

又若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勇,非弩不克。

用弩之法,不可杂于短兵,尤利处高以临下,但于阵中张之,阵外射之,进则蔽以旁牌,以次轮回,张而复入,则弩不绝声,则无奔战矣。

故特出此法,以具于右。

(图A)(缺)其教法曰:

张弩后丁字立,当弩人字立,高揎手届衫襟。

左手承撞,右手迎上,当心有张。

张有阔狭,左皆右膊,还复当心。

安箭高举手,敌远抬头放箭,敌近平身,敌在左右回身,敌在高挈手,敌在下低手。

发讫,唱杀却掣,幼蝎尾弩还着地。

教弓法昔唐王琚教射二篇,多言射之容止,非战阵所急,今掇其切可施于兵家者,具于左。

凡矢量其弓,弓量其力,无动容,无作色,和其肢体,调其气息,一其心志,谓之楷式。

故曰:莫患弓软,服当自远;莫患力羸,常当引之。

但力胜其弓,则容貌和,发无不中,故始学射,必先学持满,须能制其弓,定其体,后乃射之。

然其的必始于一丈,百发百中,寸以加之,渐至百步,亦百发百中,乃为术成矣。

或升的于高山,或置的于深谷,或曳或掷,使其的纵横前却不失所准,乃可以射禽与敌。

凡弓恶左倾,箭恶直懦,颐恶傍引,头恶脚垂,胸恶前凸,背恶后倾,此射法骨髓之病也。

身前疏,为猛虎方腾;额前临,为封儿欲斗;山弓,为怀中吐月;平箭,为弦上悬衡。

此皆有容仪之善也。

控弦有二术:无名指叠小指压大指,头指当弦直立,中国之法也;屈大指,以头指压勾之,此北边之法也。

边法力小,利于马上;汉法力多,利于步用。

然其妙,特在头指间。

世人皆以其指末龊弦,则置箭曲,又伤其羽;但令指面随弦直立,即脱而易中,其致还乃过常数十步,古人以为神而秘之。

胡法不使大指过头指,亦为妙耳。

其执弓,欲使弛,前入扼巴,后当四指本节,平其大指,使承镞,却其头指,使不碍,则和美,其有声而快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译文

古书上说:士兵不经过选拔和训练,士卒不习惯战斗,生活不规律,行动不协调,追求利益时无法及时到达,逃避困难时无法完全脱身,前面进攻后面松懈,这些都是不训练士兵的过错,这样的方法百无一用。

所以说:军队无论人数多少,士兵无论勇敢还是怯懦,只要管理得当就能胜利,管理混乱就会失败。

士兵不认识将领,将领不了解士兵,听到鼓声不前进,听到锣声不停止,即使有百万大军,用这样的军队去对敌,就像把肉扔在老虎的路上,怎么能求胜呢?

所谓管理得当,平时要训练,行动时要整齐;前进时不可被侵犯,撤退时不可被追击;前进时有节奏,左右呼应;可以合在一起但不可分离,可以使用但不可疲惫;即使被切断也能形成阵型,即使分散也能排成行列,这是平时训练的结果。

古法说:三官不混乱,五教不紊乱,这就是能打仗的军队。

三官指的是鼓、锣、旗;五教指的是眼、耳、手、脚、心。

训练眼睛认识旗帜的颜色,训练耳朵听懂号令的次数,训练脚知道进退的节奏,训练手掌握武器的长短,训练心明白赏罚的作用。

这五个方面都训练好了,就是能取胜的军队。

所以用兵要方便,用武器要锋利,将领要精明,士兵要训练有素。

有些士兵还没战斗就害怕,有些马还没奔跑就出汗,这不是人怯懦马虚弱,而是不训练的结果。

古代讲武教慎的方法,草教习勒的常规,虽然没有完全掌握制胜的方法,但总的来说,卷舒离合,坐作进止,都不失其节奏。

然后观察敌人应变,根据情况制定策略,让士兵赴水蹈火,出生入死,同心协力,前面没有强大的对手,难道不是这样做的结果吗?

现在虽然有训练的方法,但法制没有建立,所以旗帜虽然设立,但不指挥进退;鼓角虽然准备,但不作为号令;队伍虽然排列,但不问稀密;阵型虽然建立,但不讲圆方。

只要见到敌人就冲,遇到地形就战,不制定奇正策略,不设伏兵,不选择险易地形,不问孤虚情况。

等到连师百万,夹机呼吸,事情没有预先确定,难以应对敌人。

所以现在全面采用前世的教阅方法,重新研究,详细记载在篇章中。

训练士兵的方法,虽然贵在简约,但要舍弃迂腐追求要点,想要让人心齐一,指挥如一,但有些地方不能省略,必须兼顾。

所以只训练其外表,不能用于实战的,是草教日阅;虽然说是训练,但可以用于行阵的,是讲武、教骑、教步、教弩。

所以不先进行日阅,就是教而无渐;不后进行讲武,就是训习而无功。

这就是相互为用,形成折冲静难的工具。

如果利用农闲时间,训练六师的外表;顺应威仪,明确少长,严格赏罚,陈设号令;指挥时必从,指向时必赴,那么将帅应该在这里求其一二并付诸实施。

讲武第一仲冬之月,前期十一天,有关部门请求讲武,于是命令将帅,选拔训练士兵。

先在都门外,清除杂草,开辟场地,方一千二百步,四面设立和门,在其中单地为步骑六军营埒之处。

左右厢各为三军,上军在北,中军次之,下军在南。

东西相向,中间相距三百步。

每五十步立一表,共立五行。

表间前后各相距五十步,作为三军进止的节奏。

前一天,将帅和士兵集合在单地,禁止喧哗,根据颜色设立旗帜作为和门,四角都可见五彩牙旗。

金鼓甲伏,威仪习备。

大将以下,各有统率如常式。

步军大将,披甲胄骑马,训练士兵为战阵法。

当天未明,十刻,士兵严备;五刻,将士都披甲,各自排成直阵等待将军。

仪服备物,大将各自在其中,站在旗鼓之下(如果是六军,每军有鼓十三、钲二、大角四,都停在其军后表之下),立定,吹大角三通。

中军大将各自以な合鼓,二军都击鼓。

三鼓后,有司偃旗,步卒都跪下,二军诸帅果毅以上,各自迅速集合在中军旗鼓之下。

左厢中军大将站在旗鼓之东,面向西;诸军将站在旗鼓之南,面向北,西上以听誓。

大将军说:“命令:讲武以教人战,进退左右一如军法。用命有常赏,不用命有常刑。可不勉之?”

誓毕,左右三军别长史二人,振铎分循,以警众;诸果毅各自以词告其所部。

于是击鼓,有司举旗,士兵都起立,骑兵和步兵都前进。

到达表后,击钲,骑兵才上马。

又三鼓后,有司偃旗,士兵都跪下。

又击鼓,有司举旗,士兵都起立,马匹和步兵都前进。

到达表后,停止,整列位定。

东军一鼓后举青旗为直阵,西军也击鼓举白旗为方阵以应之;接着西军击鼓举赤旗为铳阵,东军也击鼓举黑旗为曲阵以应之;接着东军击鼓举黄旗为圆阵,西军也击鼓举青旗为直阵以应之;接着西军击鼓举白旗为方阵,东军也击鼓举赤旗为锐阵以应之;接着东军击鼓举黑旗为曲阵,西军也击鼓举黄旗为圆阵以应之。

凡是阵型,轮流为主客,先举者为主,根据五行相胜之法为阵以应之。

每次变阵,二军各选刀盾五十,挑战于两军之前。

第一、第二挑战,轮流表现勇敢和怯懦,第三为敌均之势,第四、第五为胜败之形。

每次变阵,先击鼓为直阵,然后变为其他阵型。

五阵结束后,两军集合,都排成直阵。

又击三鼓,有司偃旗,士兵都跪下。

又击鼓,举旗,士兵都起立,骑兵和步兵都前进,左右军都到达中表相拟击而还。

每次退行到一表,跪起如前,然后回到本列。

然后讲骑军:二军吹角、击鼓、誓众,都前进到表后停止,都如步军,只是没有跪起。

骑军东西轮流为主客,为五变之阵,都如步法。

每阵八骑,挑战于两阵之间。

五阵结束后,都等待击鼓前进,盘马相拟而罢,于是振旅徒还。

教例凡是教为阵,少者在前,长者在后;返回时,则长者在前,少者在后。

长者持弓矢,短者持戈矛,力者持旗,勇者击鼓。

刀盾为前行,持稍者次之,弓箭为后行。

将帅先告诉士兵,让他们熟悉旌旗指挥的节奏,旗作则跪,举则起;熟悉金鼓动止的节奏,击鼓则进,鸣金则止;知道刑罚的苦(或作明),赏赐的利,持五兵的便,战斗的备,习惯跪起及行列险隘的路。

凡是步骑二军的士兵,备则满数,省则半之,损益随时,唯不得减将帅。

凡是相拟击,都不得用刀刃。

凡是步七,逆退限过中表二十四步而止,不得过也。

教旗凡是教旗,人数没有固定,大概五百人为一营。

根据营的多少分左右厢,排列次序,建立名号。

营壁己定,依次秣马。

甲胄器仗,放在本队幕前;辎重兵粮,放在本队幕下。

卷起旗帜、举起长枪、集结队伍、进行战斗,都按照之前的方法进行。如果大将的五面旗帜交叉,那么十个小队就合并成一个大队伍(这是将五百人合并成一个队伍。考虑到敌军大部队可能会冲锋,所以合并成大队伍来防御),队伍按照规则行动。

初步训练结束后,准备回营时,听到第一声号角停止,就将队伍分散成二百五十人一队;听到第二声号角停止,就分散成五十人一队。这样重复三次,训练就结束了。

在平原上训练士兵时,一定要选择开阔的平原、孤山或高地,能够登高望远的地方。大将站在高处,面向南方,左右两侧放置十二面鼓和十二个号角,树立五色旗帜,分别左右,六面大旗在前,旗帜和节杖依次排列。监军御史和副将带领左右衙官,队伍像偃月刀的形状排列在后,俯瞰平野,让士兵们能够看到旗帜,听到鼓声和号角声,心中牢记号令。然后命令各位将领分为左右两翼,放下武器,用精良的盔甲和旗帜进行训练,目的是让士兵们容易看到并激发勇气。每个队伍以兵马使为首,依次排列,阵型之间留有空间,队伍之间留有空间,曲队之间留有空间,人与人之间也留有空间。

进出和移动时,不进行激烈的追逐,而是以长补短,以短补长。回军或转换阵型时,以后队为前队,以前队为后队。

前进时不狂奔,后退时不慌乱。队伍虽然纷乱,但不可混乱;虽然混沌,但阵型不可被击破。以正面对敌,以奇兵取胜。听声音看旗帜,时而合拢,时而分开。于是再三命令和重申:白旗挥动,鼓声响起,左右两翼就合拢;红旗挥动,号角响起,左右两翼就分开。分开与合拢,都不超过子午线的位置。左翼顺时针旋转,右翼逆时针旋转,左右两翼各自回到原位,站在信旗下。等到白旗挥动,鼓声响起,左右两翼各自像云蒸鸟散一样散开,遍布山川田野,但不会失去队伍的疏密。红旗挥动,号角响起,左右两翼各自回到原位。前后左右,士兵站立的疏密,不能有丝毫差错,散开时像天一样广阔,聚拢时像地一样稳固。这样三次合拢、三次分开、三次聚拢、三次散开,不按规则行动的,军吏要受罚,按照军令处罚。训练结束后,大将树立十二面五色旗,放在左右两翼阵前。每面旗由五十名壮士守卫,另外五十名壮士去抢夺对方的旗帜,左翼抢夺右翼的旗帜,右翼抢夺左翼的旗帜,鼓声响起时抢夺,号角响起时停止。抢到旗帜的一方胜利,失去旗帜的一方失败。胜利者受赏,失败者受罚。通过这种方式让士兵们熟悉布阵的方法。

训练步兵时,首先根据士兵的数量,在训练场中划分三条土河,中间划分左右两翼,相对的四队夹着一个土盆,依次布置战斗队伍。第一队是战斗队,每隔一队抽出一队作为驻守队。根据队伍的数量,每翼各布置两重队伍。进入训练场后,布阵时先树立六面大旗,然后是五方旗、号角、鼓、钲、诏旗,接着是左右两翼的兵马使,依次排列。一队是驻守队,一队是战斗队,都以五方信旗为号(士兵的动静都以信旗为号)。吹响号角后,挥动青旗,兵马使和都虞侯集合(旗帜必须放在地上,卧倒为点);挥动红旗,大将和副将集合;挥动黑旗,小所由集合,接受命令。命令结束后,回到本队(回到本队时,必须等到旗帜重新树立后才能返回)。再三叮嘱后,南头第一队左右两翼各出一面旗帜,表示训练已经完成。报告结束后,旗帜回到本队。看到信旗合拢,敲一下鼓,所有队伍集结。信旗展开,敲一下鼓,所有队伍散开,回到原位。信旗举起,敲一下鼓,所有队伍举起枪和旗帜,齐声喊“轧”。信旗放下,再敲一下鼓,所有队伍放下枪和旗帜,齐声喊“于”,弩手们齐出,到前第三条土河,做出上弩的姿势(每次出队都到前第三条土河)。再敲一下鼓,架箭。再敲一下鼓,齐声喊“杀”,然后退回到本队,站定。再敲一下鼓,齐声喊“于”,弓手们齐出,到土河,各自做出架箭的姿势。再敲一下鼓,齐声喊“杀”,陌刀齐放,不能背对着起刀头,然后回到本队站定(回队时必须前脚接后脚,不能回头走)。信旗再挥动三次,每次挥动一次喊一声。三次挥动三次喊声结束后,敲三下鼓(第一声警示,第二声排列,第三声长打),然后长打鼓,齐声喊“何何”。左右两翼齐进,到中央土河站定,大声喊“交交”,胡禄交匝。右翼退,左翼回到本队前的土河。右翼挥动信旗召唤驻守队,大声喊“交交走救”,与战斗队齐站定。

左翼退,右翼追击,到本队前的土河,左翼挥动信旗召唤驻守队,大声喊“交交走叫”,与战斗队站定。右翼退,左翼追击,到中央土河站定。过了一会儿,鼓声停止,喊“何何”的声音停止。敲一下鼓,齐声喊“千”,枪头举起,与肩齐平(如果枪头低于地面一尺以下)。再敲一下鼓,齐声喊“杀”,枪和旗帜全部放下。三次“于”三次“杀”后,敲钲。钲声响起,左右两翼齐退,不能回头起枪,回到本队前的土河站定。等到鼓声敲一下,齐声喊“千”,枪和旗帜举起。树立信旗,敲一下鼓,所有队伍齐声喊“羽林”,听到号角声响起,“羽林”声停止,战斗结束(等待传令齐声喊“喏”)。看到信旗点地,左右两翼齐声喊“喏”。看到五方旗和号角声,左右两翼各出一队,到第二条土河,按照军令回营。

训练骑兵时,必须以五方旗为先导,然后是号角、鼓、金钲,其余按照军令。左右两翼的兵马依次到达训练场,进退都按照信旗和金鼓的指示。左右两翼各有十队(根据马匹数量临时调整),到达训练场后站定,只展开信旗,其余旗帜全部卷起。左右两翼相距各二百步散开。每个骑兵队伍,纵横各四步,站定。吹响号角后,挥动青旗,大将集合;挥动红旗,副将集合;挥动黑旗,小所由集合。集合时,必须从队伍前经过,从南左右两翼齐对抽来(回队也按此方法),接受教练的命令:军队贵在安静,厌恶喧哗,一切要整齐,不能混乱。进退去就,都要看信旗。

接受命令后,回到本队,向本队士兵传达命令。必须左右两旗出,到中央土河,报告训练完成后,专听号角声。第一声号角停止,收兵成队。第二声号角停止,旗帜和长矛放下,解开旗帜。第三声号角停止,旗帜全部举起并放下,左右两翼击鼓,两翼齐声喊“急行”,前进到中央土河,齐声喊“何何”,交战。片刻后,右翼钲声响起,右翼退回到原位;左翼钲声响起,左翼退回到原位。右翼追击到左翼的第二条土河;右翼钲声响起,右翼退回到中央土河;左翼追击到中央土河。左右两翼退回到原位,击鼓齐声喊“何何”,再次交战。片刻后结束,左右两翼击钲,钲声响起,各自退回到原位。听到第一声号角停止,卷起旗帜,收起弓箭。第二声号角停止,所有旗帜全部举起,集结成队。第三声号角停止,各自散开回到原位。看到五方旗和信旗,

整顿军队,使其行动迅速敏捷;教导士兵如何穿戴装备,使他们能够正确佩戴武器和装备。

还要教导他们如何进出、坐起、尊卑、大小不相逾越,以展示礼仪;教导他们如何穿衣、吃饭、睡觉,顺应时节调节呼吸,不伤害身体,制定相应的规定。

教导作战的方法,号令明确,指挥无误,布阵有序,生起有序,行进有序,左右有序,分合有序,绝处逢生,不违反进退的节奏,不耗尽人马的力量。

因此,一个人学会战斗,可以教导十个人;十个人学会战斗,可以教导一百个人;一百个人学会战斗,可以教导一千个人;一千个人学会战斗,可以教导一万个人;一万个人学会战斗,可以教导整个军队。这是教导士兵的规律。

至于使用武器,也有相应的方法。

教导使用刀的人,先让他们习惯握持,然后根据刀的形制、轻重、锋利程度来分类教导。

教导使用旗或枪的人,先让他们掌握握持的方法,学会盘旋进退,然后根据枪的长短大小、插刺的深浅来分类教导。

教导使用弓的人,先让他们学会张弓搭箭的威仪和姿态,然后根据弓的硬度、箭的速度、射程的远近、射箭的精准度、穿透甲胄的能力来分类教导。

教导使用弩的人,先让他们学会系缚、张弛、轻便、敏捷,然后根据弓矢的标准来分类教导。这是教导使用器械的概要。

古语说:不教导百姓战斗,就等于抛弃他们。这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教导使用弩的方法(附有图示)

弩是中国的强大武器,四方的夷族都畏惧它。

古代有黄连、百竹、八檐、双弓等名称,绞车、擘张、马弩等种类,现在有叁弓、合蝉、手射、小黄等,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方法。

如果要射穿坚固的物体或远距离射击,争夺险要地形或守卫关隘,发出怒吼声和强劲的气势,阻止敌人的冲锋和突击,没有弩是不行的。

然而,弩的张弓速度较慢,难以应对突发情况,临敌时只能发射三到四次,而短兵相接时,弩就显得不便了。

因此,有人认为弩在战斗中并不方便。

然而,这并不是弩本身不便于战斗,而是将领不善于使用弩。

唐代的兵家都认为弩不利于短兵相接,必须用大牌作为前列来防御敌人的冲锋,同时让弩手携带刀棒,如果敌人逼近阵型,短兵相接时,就放弃弩而使用刀棒,与战锋队一起奋勇作战;通常先让驻队的人收好弩(以防弩在战斗中损坏)。

近世则不然,弩被认为是最厉害的武器。

五尺之外,仍然需要发射,因此弩应该单独成队,集中箭矢进行驻射,这样前方没有立兵,敌人也没有横阵。

如果勇猛的骑兵来突击,弩手可以像山一样站立不动,在阵前密集射击,敌人无不倒下。

骑兵虽然强劲,但不能驰骋,因此敌人畏惧弩。

另外,争夺山地、夺取水源、守卫关隘、堵塞路口、击败骁勇的敌人,没有弩是不行的。

使用弩的方法,不能与短兵混杂,尤其适合在高处居高临下射击,但在阵中张弩,阵外射击,前进时用旁牌掩护,依次轮换,张弩后再进入阵中,这样弩声不绝,敌人就无法奔袭了。

因此,特别提出这种方法,详细说明如下。

(图A)(缺)其教法如下:

张弩后,丁字站立,弩手站立如人字,高举手臂,挽起衣襟。

左手握住弩身,右手迎上,心中要有张弩的意念。

张弩有宽有窄,左右肩膀都要用力,回到心中。

安箭时高举手臂,敌人远时抬头放箭,敌人近时平身放箭,敌人在左右时回身放箭,敌人在高处时抬手放箭,敌人在低处时低手放箭。

发射完毕后,喊杀声并迅速收回弩,蝎尾弩回到地面。

教导使用弓的方法,唐代王琚曾写过两篇关于射箭的文章,大多谈论射箭的仪态,但这些并不是战阵中最急需的,现在选取其中适合兵家的内容,详细说明如下。

凡是测量弓的力量,弓的力量要与人的力量相匹配,不要有激动的表情,不要有做作的姿态,保持身体的和谐,调节呼吸,集中精神,这就是标准。

因此说:不要担心弓太软,只要适应它就能射得远;不要担心力量不足,只要经常练习就能增强力量。

只要力量胜过弓的力量,仪态就会和谐,射箭时无不命中,因此初学射箭时,必须先学会拉满弓,必须能够控制弓,稳定身体,然后才能射箭。

然而,目标必须从一丈开始,百发百中,逐渐增加距离,直到百步,也能百发百中,这才算是掌握了射箭的技巧。

有时将目标放在高山上,有时放在深谷中,有时拖动或投掷目标,使其前后左右移动而不失准头,这样才能射中禽鸟或敌人。

凡是弓不喜欢向左倾斜,箭不喜欢直而无力,下巴不喜欢向旁边引,头不喜欢下垂,胸不喜欢前凸,背不喜欢后倾,这些都是射箭的根本问题。

身体前倾,像猛虎腾跃;额头前倾,像封儿欲斗;山弓,像怀中吐月;平箭,像弦上悬衡。

这些都是有良好仪态的表现。

控弦有两种方法:无名指叠在小指上,压住大拇指,食指直立,这是中国的方法;弯曲大拇指,用食指压住勾弦,这是北方的方法。

北方的方法力量较小,适合马上使用;中国的方法力量较大,适合步战使用。

然而,其精妙之处在于食指之间。

世人都认为用指尖勾弦,箭会弯曲,还会损伤箭羽;只要让指面随弦直立,箭就容易脱弦而中,射程甚至比平常远数十步,古人认为这是神秘的技巧。

胡人的方法不让大拇指超过食指,这也是巧妙之处。

握弓时,要让弓松弛,前手握住弓把,后手握住四指的关节,平放大拇指,使其承托箭镞,收回食指,使其不妨碍,这样弓就会和谐,发出声音并且快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注解

士不选练:指士兵未经选拔和训练,缺乏战斗力和纪律性。

卒不服习:指士兵不习惯服从命令和训练,缺乏纪律性。

起居不精:指士兵的日常生活不严谨,缺乏纪律性。

动静不集:指士兵在行动和静止时缺乏统一性,缺乏纪律性。

趋利弗及:指士兵在追求利益时行动迟缓,缺乏主动性。

避难不毕:指士兵在逃避危险时行动不彻底,缺乏决断力。

前击后解:指士兵在战斗中前后脱节,缺乏协调性。

不习勒卒:指士兵未经严格的训练和约束,缺乏纪律性。

军无众寡:指军队无论人数多少,关键在于管理和纪律。

士无勇怯:指士兵无论勇敢还是怯懦,关键在于管理和纪律。

以治则胜:指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纪律,军队能够取得胜利。

以乱则负:指如果管理混乱,军队就会失败。

兵不识将:指士兵不认识将领,缺乏指挥和协调。

将不知兵:指将领不了解士兵,缺乏指挥和协调。

闻鼓不进:指士兵听到鼓声却不前进,缺乏纪律性。

闻金不止:指士兵听到金声却不停止,缺乏纪律性。

委肉虎蹊:比喻将士兵置于危险境地,无法取得胜利。

治者:指善于管理和指挥军队的人。

居则阅习:指在平时进行训练和演习。

动则坚整:指在行动时保持严整的队形和纪律。

进不可以犯:指在进攻时不可轻易被敌人侵犯。

退不可以追:指在撤退时不可轻易被敌人追击。

前劫如节:指在前进时保持节奏和纪律。

左右应麾:指左右两侧的士兵能够迅速响应指挥。

可合而不可离:指士兵能够紧密配合,不可分离。

可用而不可疲:指士兵能够持续作战,不可疲惫。

虽绝成阵:指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也能保持阵型。

虽散成行:指即使在分散情况下也能保持队形。

治之素也:指这是平时训练和管理的结果。

三官不缪:指鼓、金、旗三种指挥工具不出现错误。

五教不乱:指目、耳、手、足、心五种训练内容不混乱。

能军:指能够有效管理和指挥军队。

三官者:指鼓、金、旗三种指挥工具。

五教者:指目、耳、手、足、心五种训练内容。

教目知形色之旗:指通过训练使士兵能够识别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旗帜。

教耳知号令之数:指通过训练使士兵能够听懂号令和鼓声。

教足知进退之度:指通过训练使士兵能够掌握前进和后退的节奏。

教手知长短之兵:指通过训练使士兵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武器。

教心知赏罚之用:指通过训练使士兵明白赏罚的意义和作用。

五者用习:指通过这五种训练,士兵能够熟练掌握战斗技能。

取胜之治卒:指通过严格训练和管理,士兵能够取得胜利。

用兵欲其便:指使用士兵时要灵活方便。

用器欲其利:指使用武器时要锋利有效。

将校欲其精:指将领要精明能干。

士卒欲其教:指士兵要经过严格训练。

未战而震慑:指在战斗前就感到恐惧。

未驰而疫汗:指在奔跑前就感到疲惫。

非人怯马弱:指不是因为人怯懦或马匹虚弱。

不习之过也:指是因为缺乏训练和管理。

前古讲武教慎之法:指古代讲武和教慎的方法。

草教习勒之常:指平时训练和管理的常规。

未尽制胜之方:指未能完全掌握制胜的方法。

卷舒离合:指军队的展开和收缩。

坐作进止:指军队的静止和行动。

不失其节:指保持节奏和纪律。

观敌应变:指根据敌情灵活应对。

临事制宜: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

赴水蹈火:指勇敢面对危险。

出生入死:指勇敢面对生死考验。

同心一力:指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前无强对:指前方没有强大的敌人。

宁不由斯而致焉:指难道不是通过这些方法取得的吗?

方今虽有训练之方:指现在虽然有训练的方法。

法制未立:指法律和制度尚未建立。

旗幡虽设:指虽然设立了旗帜。

不主进退:指不用于指挥进退。

鼓角虽备:指虽然准备了鼓角。

不为号令:指不用于发布号令。

行伍虽列:指虽然排列了队形。

不问稀密:指不关心队形的疏密。

部阵虽立:指虽然设立了阵型。

不讲圆方:指不讲究阵型的圆方。

但见敌即驰:指一见到敌人就冲锋。

遇地即战:指一遇到地形就战斗。

不制奇正:指不制定奇正策略。

不为备伏:指不设置埋伏。

不择险易:指不选择险要或平坦的地形。

不询孤虚:指不询问敌军的虚实。

连师百万:指集结百万大军。

夹机呼吸:指在关键时刻。

事不素定:指事情没有预先确定。

难平应敌:指难以应对敌人。

前世教阅之法:指古代的训练和演习方法。

重复研究:指反复研究和探讨。

详载于篇:指详细记载在文章中。

训士之法:指训练士兵的方法。

贵约乘繁:指注重简约和效率。

舍迂求要:指舍弃繁琐,追求关键。

人心齐劝:指人心一致,共同努力。

指顾如一:指指挥和行动一致。

不可得省:指不可省略。

要须兼存:指必须兼顾。

习其容:指训练士兵的仪容。

不可施之战间者:指不能在战斗中使用的训练。

草教日阅:指日常的训练和演习。

训习:指训练和演习。

勒为行阵:指训练成战斗队形。

讲武:指讲习武艺。

教骑:指训练骑兵。

教步:指训练步兵。

教弩:指训练弩兵。

不先日阅:指不先进行日常训练。

教而无渐:指训练没有循序渐进。

不后讲武:指不后进行讲武训练。

训习而无功:指训练没有效果。

交相为用:指相互配合使用。

折冲静难:指抵御敌人,平定困难。

乘三农之隙:指利用农闲时间。

习六师之容:指训练六军的仪容。

顺威仪:指遵循威严的仪态。

明少长:指明确长幼次序。

严赏罚:指严格执行赏罚。

陈号令:指发布号令。

麾焉使必从:指指挥时士兵必须服从。

指焉使必赴:指指示时士兵必须前往。

将帅者当于此求其一二而施之行事云:指将帅应该从中学习一二并应用于实际。

讲武第一仲冬之月:指在仲冬之月进行讲武训练。

前期十有一日:指在前期第十一日。

所司请讲武:指有关部门请求进行讲武训练。

遂申命将帅:指于是命令将帅。

选阅军士:指选拔和检阅士兵。

所由先于都门外:指首先在都城外。

芟莱除地为场:指清除杂草,平整地面作为训练场。

方一千二百步:指场地大小为1200步见方。

四出为和门:指在四个方向设立和门。

于其中单地为步骑六军营埒之处:指在场地上设立步骑六军的营地和训练场。

左右厢各为三军:指左右两侧各设立三军。

上军在北:指上军位于北方。

中军次之:指中军位于中间。

下军在南:指下军位于南方。

东西相向:指东西两侧相对。

中间相去容三百步:指中间相距300步。

五十步立表一行:指每50步设立一行标志。

此立五行:指设立五行标志。

表间前后各容五十步:指标志之间前后各相距50步。

为三军进止之节:指作为三军前进和停止的节奏。

前一日:指前一天。

将帅及士卒集于单地所:指将帅和士兵集合在训练场。

禁喧哗:指禁止喧哗。

依色建旗为和门于都单之中:指根据颜色设立旗帜作为和门在训练场中央。

四角皆见五彩牙旗:指四个角落都设立五彩牙旗。

金鼓甲伏:指金鼓和甲胄准备就绪。

威仪习备:指威严的仪态和训练准备就绪。

大将以下:指大将以下的将领。

各有统率如常式:指各自按照常规统率士兵。

步军大将:指步兵大将。

被甲胄乘马:指穿着甲胄骑马。

教习士众为战阵法:指训练士兵掌握战阵法。

是日未明:指当天未天亮。

十刻:指十刻钟。

士众严备:指士兵严阵以待。

五刻:指五刻钟。

将士皆擐甲:指将士都穿上甲胄。

各为直阵以俟将军:指各自排成直阵等待将军。

仪服备物:指仪仗和装备准备就绪。

大将各处于其中:指大将各自站在其中。

立于旗鼓之下:指站在旗鼓之下。

若六军:指如果是六军。

每军鼓十三:指每军有13面鼓。

钲二:指每军有2面钲。

大角四:指每军有4个大角。

其并止于其军后表之下:指它们都停在各军后面的标志之下。

立定:指站定。

吹大角三通:指吹响大角三次。

中军大将各以な合鼓:指中军大将各自击鼓。

二军俱击鼓:指两军一起击鼓。

三鼓:指击鼓三次。

有司偃旗:指有关部门放下旗帜。

步卒皆跪:指步兵都跪下。

二军诸帅果毅已上:指两军的各位将领和果毅以上人员。

各疾趋集于中军旗鼓之下:指各自迅速集合到中军旗鼓之下。

左厢中军大将立于旗鼓之东:指左厢中军大将站在旗鼓的东侧。

西面:指面向西方。

诸军将立于旗鼓之南:指各位将领站在旗鼓的南侧。

北面:指面向北方。

西上以听誓:指面向西方听誓词。

大将军曰:指大将军说。

令:指命令。

讲武以教人战:指通过讲武训练士兵战斗。

进退左右一如军法:指前进、后退、左转、右转都按照军法。

用命有常赏:指服从命令有常规的奖赏。

不用命有常刑:指不服从命令有常规的惩罚。

可不勉之:指难道不应该努力吗?

誓讫:指誓词结束。

左右三军别长史二人:指左右三军各派两名长史。

振铎分循:指摇动铎铃分别巡视。

以警众:指以警示众人。

诸果毅各以词告其所部:指各位果毅各自用言辞告知他们的部下。

遂击鼓:指于是击鼓。

有司举旗:指有关部门举起旗帜。

士众皆起:指士兵都站起来。

骑徒皆行:指骑兵和步兵都前进。

及表:指到达标志处。

击钲:指击钲。

骑征乃上:指骑兵才前进。

又三鼓:指又击鼓三次。

士众皆跪:指士兵都跪下。

又击鼓:指又击鼓。

驹骤徒趋:指马匹和步兵都快速前进。

乃止:指才停止。

整列位定:指整理队形,位置固定。

东军一鼓而举青旗为直阵:指东军击鼓一次,举起青旗排成直阵。

西军亦鼓而举白旗为方阵以应之:指西军也击鼓,举起白旗排成方阵应对。

次西军鼓而举赤旗为铳阵:指接着西军击鼓,举起赤旗排成铳阵。

东军亦鼓而举黑旗为曲阵以应之:指东军也击鼓,举起黑旗排成曲阵应对。

次东军鼓而举黄旗为圆阵:指接着东军击鼓,举起黄旗排成圆阵。

西军亦鼓而举青旗为直阵以应之:指西军也击鼓,举起青旗排成直阵应对。

次西军鼓而举白旗为方阵:指接着西军击鼓,举起白旗排成方阵。

东军亦鼓而举赤旗为锐阵以应之:指东军也击鼓,举起赤旗排成锐阵应对。

次东军鼓而举黑旗为曲阵:指接着东军击鼓,举起黑旗排成曲阵。

西军亦鼓而举黄旗为圆阵以应之:指西军也击鼓,举起黄旗排成圆阵应对。

凡阵:指所有阵型。

递为客主:指轮流作为主客。

先举者为主:指先举旗的一方为主。

从五行相胜之法为阵以应之:指按照五行相胜的方法排阵应对。

每变阵:指每次变换阵型。

二军各选刀盾五十:指两军各自选出50名刀盾兵。

挑战于两军之前:指在两军前方挑战。

第一、第二挑战:指第一次和第二次挑战。

迭为勇怯之状:指轮流表现出勇敢和怯懦的样子。

第三为敌均之势:指第三次表现出敌我均势的样子。

第四、第五为胜败之形:指第四次和第五次表现出胜败的样子。

每有变阵:指每次变换阵型。

先鼓而为直阵:指先击鼓排成直阵。

然后变为余阵之法:指然后变换成其他阵型的方法。

五阵毕:指五种阵型变换完毕。

两军集:指两军集合。

俱为直阵:指都排成直阵。

又击三鼓:指又击鼓三次。

举旗:指举起旗帜。

骑驰徒走:指骑兵和步兵都快速前进。

左右军俱至中表相拟击而还:指左右两军都到达中央标志处,模拟攻击后返回。

每退行至一表:指每次后退到一个标志处。

跪起如前:指跪下和站起如前所述。

遂复本列:指于是回到原来的队列。

乃讲骑军:指于是讲解骑兵训练。

二军吹角:指两军吹响号角。

击鼓:指击鼓。

誓众:指向士兵宣誓。

俱进及表乃止:指一起前进到标志处才停止。

皆如步军:指都像步兵训练一样。

惟无跪起:指只是没有跪下和站起。

骑军东西迭为客主:指骑兵在东西两侧轮流作为主客。

为五变之阵:指变换五种阵型。

皆如步法:指都像步兵训练的方法一样。

每阵八骑:指每个阵型有八名骑兵。

挑战于两阵之间:指在两阵之间挑战。

俱待击鼓而前:指都等待击鼓前进。

盘马相拟而罢:指马匹盘旋,模拟攻击后停止。

遂振旅徒还:指于是整顿队伍返回。

教例:指训练的范例。

凡教为阵:指所有训练成阵型。

少者在前:指年轻人在前面。

长者在后:指年长者在后面。

其还:指返回时。

长者在前:指年长者在前面。

少者在后:指年轻人在后面。

长者持弓矢:指年长者持弓箭。

短者持戈矛:指年轻者持戈矛。

力者持旗:指有力者持旗帜。

勇者击鼓:指勇敢者击鼓。

刀盾为前行:指刀盾兵在前行。

持稍者次之:指持稍者紧随其后。

弓箭为后行:指弓箭手在后行。

将帅先告士众:指将帅先告知士兵。

使习见旌旗指挥之节:指让士兵熟悉旌旗指挥的节奏。

旗作则跪:指旗帜放下时跪下。

举则起:指旗帜举起时站起。

习知金鼓动止之节:指熟悉金鼓的动止节奏。

击鼓则进:指击鼓时前进。

鸣金则止:指鸣金时停止。

知刑罚之苦:指明白刑罚的痛苦。

赏赐之利:指明白赏赐的好处。

持五兵之便:指掌握五种兵器的使用方法。

战斗之备:指战斗的准备。

习惯跪起及行列险隘之路:指习惯跪下、站起以及在险要道路上列队。

凡步骑二军之士:指所有步兵和骑兵的士兵。

备则满数:指准备充分时人数满额。

省则半之:指节省时人数减半。

损益随时:指增减根据情况而定。

唯不得减将帅:指唯独不能减少将帅。

凡相拟击:指所有模拟攻击。

皆不得以刃及:指都不能用刀刃接触。

凡步七:指所有步兵七人。

逆退限过中表二十四步而止:指后退时不得超过中央标志24步。

不得过也:指不能超过。

教旗:指训练旗帜的使用。

人无常数:指人数不固定。

大抵五百人为一营:指大约500人为一营。

以营之多少分左右厢:指根据营的数量分为左右厢。

列次第:指按顺序排列。

建名号:指设立名称。

营壁己定:指营地和壁垒已经确定。

依次秣马:指按顺序喂马。

甲胄器仗:指甲胄和武器。

置本队幕前:指放在本队的帐篷前。

辎重兵粮:指辎重和兵粮。

置本队幕下:指放在本队的帐篷下。

卷旗:在军事训练或战斗中,旗帜的卷起和展开用于指挥部队的行动。卷旗通常表示撤退或结束战斗状态。

举抢:举起武器,准备战斗。抢在这里指的是武器,如枪、矛等。

簇队:将士兵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形成战斗队形。

斗战:进行战斗或模拟战斗的训练。

五旗交:五种不同颜色的旗帜交叉使用,用于指挥不同的部队或传达不同的命令。

十队合为一队:将十个小队合并成一个大队伍,以增强战斗力或应对大规模敌人的冲击。

次角:古代军队中用于传递信号的号角,次角声的响起和停止用于指挥部队的集结和分散。

五色旗:五种颜色的旗帜,用于区分不同的部队或传达不同的命令。

六纛:古代军队中的六种大旗,通常用于指挥和标识军队的高级指挥官。

偃刀形:一种战斗队形,形状类似于偃月刀,用于防御或包围敌人。

兵马使: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负责指挥和管理军队的兵马。

五方信族: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的旗帜,用于标识和指挥不同方向的部队。

钲: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于军队中传递信号或指挥战斗。

羽林声: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战斗口号或战歌,用于鼓舞士气。

胡禄:古代的一种号角,用于传递信号或指挥战斗。

教场:古代用于军事训练和演习的场地,通常位于军营附近。

五方旗:古代军队中代表五个方向的旗帜,通常用于指挥和标识方位。

鼓角:古代军队中用于传递信号的鼓和号角,鼓声用于指挥前进,角声用于指挥后退。

信旗:古代军队中用于传递命令的旗帜,通常由指挥官挥舞以传达指令。

弩手:古代军队中使用弩的士兵,弩是一种远程武器。

弓手:古代军队中使用弓箭的士兵,弓箭是一种远程武器。

陌刀:古代军队中使用的一种长柄大刀,通常用于近战。

大斧:古代军队中使用的一种重型武器,通常用于近战。

战锋队:指战斗中的先锋部队。

驻队:古代军队中负责防守的部队,通常用于守卫阵地。

教条十六事:古代军队中的训练条例,规定了士兵在训练和战斗中的行为规范。

三令五申:古代军队中的命令传达方式,三令指三次命令,五申指五次重申。

草教之法:古代军队中的训练方法,通常用于模拟实战环境。

日阅法:古代军队中的日常训练方法,通常用于提高士兵的战斗技能。

整肃:指整顿、整理,使事物井然有序。

趋骤:快速行走或奔跑,形容行动迅速。

装束:指穿戴的衣物和装饰,也指整理衣物。

裹复佩结器仗伦序:指穿戴整齐,佩戴武器,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礼:指礼仪、礼节,是古代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指规定、制度,用于规范行为。

教战之法:指教授战斗技巧和方法。

号令:指军队中的命令和信号。

指挥:指对军队的领导和调度。

阵:指军队的排列和布阵。

执兵用刃:指使用武器进行战斗。

刀:一种短兵器,用于近战。

旗:指军旗,用于指挥和标识。

枪:一种长兵器,用于刺击。

弓:一种远程武器,用于射箭。

弩:一种强力的远程武器,比弓更复杂。

黄连、百竹、八檐、双弓:古代弩的不同种类和名称。

绞车、擘张、马弩:古代弩的不同操作方式和类型。

叁弓、合蝉、手射、小黄:古代弩的不同种类和名称。

射坚及远:指弩的射程远且穿透力强。

争险守隘:指在险要地形中争夺和防守。

怒声劲势:形容弩发射时的威力和气势。

遏冲制突:指阻止敌人的冲锋和突击。

张战大牌:指在战斗中使用的大型盾牌。

弩手负刀棒:指弩手携带刀和棒作为备用武器。

攒箭驻射:指集中箭矢进行射击。

勇骑:指勇敢的骑兵。

戎人:指古代的外族敌人。

争山、夺水、守隘、塞口:指在山区和水域中的战斗和防守。

破骁、陷勇:指击败勇猛的敌人。

旁牌:指在战斗中使用的小型盾牌。

张而复入:指弩手在射击后重新装填。

张弩后丁字立:指弩手在射击后的站立姿势。

当弩人字立:指弩手在射击时的站立姿势。

高揎手届衫襟:指弩手在射击时的手部动作。

左手承撞,右手迎上:指弩手在射击时的手部动作。

张有阔狭:指弩的张力大小。

安箭高举手:指弩手在射击时的手部动作。

敌远抬头放箭:指弩手在射击时的动作。

敌近平身:指弩手在射击时的动作。

敌在左右回身:指弩手在射击时的动作。

敌在高挈手:指弩手在射击时的动作。

敌在下低手:指弩手在射击时的动作。

发讫,唱杀却掣:指弩手在射击后的动作。

幼蝎尾弩还着地:指弩手在射击后的动作。

教弓法:指教授射箭技巧和方法。

唐王琚:唐代的射箭专家。

射之容止:指射箭时的姿势和动作。

战阵:指战斗中的布阵和排列。

矢量其弓:指根据弓的力量来调整射箭的力度。

弓量其力:指根据弓的力量来调整射箭的力度。

无动容,无作色:指射箭时的冷静和专注。

和其肢体,调其气息:指射箭时的身体协调和呼吸调整。

一其心志:指射箭时的专注和决心。

楷式:指射箭的标准姿势和动作。

莫患弓软,服当自远:指不要担心弓的力量不足,应该通过练习来提高射程。

莫患力羸,常当引之:指不要担心力量不足,应该通过练习来增强力量。

力胜其弓:指力量超过弓的力量。

容貌和,发无不中:指射箭时的姿势和动作协调,箭矢能够准确命中目标。

持满:指射箭时的拉满弓弦的动作。

制其弓,定其体:指控制弓的力量和稳定身体。

的:指射箭的目标。

百发百中:指箭矢能够准确命中目标。

寸以加之:指逐步增加射箭的距离。

渐至百步:指逐步增加射箭的距离。

术成:指射箭技巧的掌握。

升的于高山:指在高山上设置射箭的目标。

置的于深谷:指在深谷中设置射箭的目标。

曳或掷:指射箭时的动作。

的纵横前却不失所准:指射箭时的目标移动但箭矢仍能准确命中。

射禽与敌:指射箭用于狩猎和战斗。

弓恶左倾:指弓在射箭时不应向左倾斜。

箭恶直懦:指箭在射箭时不应过于软弱。

颐恶傍引:指射箭时头部不应偏向一侧。

头恶脚垂:指射箭时头部不应下垂。

胸恶前凸:指射箭时胸部不应前凸。

背恶后倾:指射箭时背部不应后倾。

射法骨髓之病:指射箭时的常见错误。

身前疏:指射箭时身体前部过于松散。

猛虎方腾:形容射箭时的威猛气势。

额前临:指射箭时额头前倾。

封儿欲斗:形容射箭时的紧张状态。

山弓:指射箭时的姿势。

怀中吐月:形容射箭时的姿势。

平箭:指射箭时的姿势。

弦上悬衡:形容射箭时的姿势。

容仪之善:指射箭时的良好姿势和动作。

控弦:指控制弓弦的动作。

无名指叠小指压大指:指射箭时手指的动作。

头指当弦直立:指射箭时手指的动作。

中国之法:指中国的射箭技巧。

屈大指,以头指压勾之:指射箭时手指的动作。

北边之法:指北方地区的射箭技巧。

边法力小:指北方地区的射箭技巧力量较小。

汉法力多:指中国的射箭技巧力量较大。

头指间:指射箭时手指的动作。

指末龊弦:指射箭时手指的动作。

置箭曲:指射箭时箭矢的弯曲。

伤其羽:指射箭时箭羽的损伤。

指面随弦直立:指射箭时手指的动作。

脱而易中:指箭矢容易脱离弓弦并准确命中目标。

致还乃过常数十步:指箭矢的射程超过平常数十步。

神而秘之:形容射箭技巧的神秘和高超。

胡法:指北方外族的射箭技巧。

大指过头指:指射箭时手指的动作。

执弓:指握持弓的动作。

弛:指弓弦的松弛。

前入扼巴:指射箭时手部的动作。

后当四指本节:指射箭时手部的动作。

平其大指:指射箭时手部的动作。

承镞:指射箭时手部的动作。

却其头指:指射箭时手部的动作。

和美:指射箭时的和谐和协调。

有声而快:形容射箭时的声音和速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评注

本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方法,强调了纪律性和训练的重要性。文章首先指出,未经训练的士兵缺乏战斗力和纪律性,无法在战斗中取得胜利。通过严格的管理和训练,士兵能够熟练掌握战斗技能,保持严整的队形和纪律,从而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文章还详细描述了古代军队的训练场和训练方法,包括旗帜、鼓角的使用,以及士兵的仪容和装备。通过这些训练,士兵能够熟悉指挥信号,掌握战斗节奏,明白赏罚的意义和作用。文章还强调了将帅的重要性,指出将帅应该精明能干,能够有效管理和指挥军队。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古代军队的阵型变换和模拟战斗,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演习,士兵能够熟练掌握各种阵型和战斗技巧,从而在实战中灵活应对敌情。文章最后指出,训练士兵的方法虽然注重简约和效率,但必须兼顾细节,确保士兵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战斗技能。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详细描述古代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方法,强调了纪律性和训练的重要性,为现代军事训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军队的训练和战斗指挥方法,展现了古代军事组织的高度纪律性和复杂性。通过旗帜、号角、鼓声等信号工具的使用,军队能够在战场上迅速响应指挥官的指令,进行集结、分散、进攻和撤退等行动。这种严密的指挥系统不仅提高了军队的战斗效率,也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运用。

文中提到的五色旗、六纛等旗帜的使用,反映了古代军队中旗帜的重要作用。旗帜不仅是军队的标识,更是传递命令和指挥战斗的重要工具。通过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旗帜,指挥官能够在战场上迅速传达复杂的指令,使部队能够有序地进行战斗。

此外,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军队的训练过程,包括平原兵和骑兵的训练方法。这些训练不仅注重士兵的体能和战斗技能,还强调士兵的心理素质和纪律性。通过反复的训练和演练,士兵能够在战场上保持冷静,迅速响应指挥官的指令,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军事训练和战斗指挥的详细记录,更是对古代军事文化的深刻体现。它展示了古代军队的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及古代军事家对战争艺术的精湛掌握。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军事文化和战争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军队的训练和作战方法,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丰富内涵。首先,文中提到的教场、五方旗、鼓角等元素,展示了古代军队在训练和作战中对指挥和信号传递的高度重视。这些元素不仅是军事训练的工具,更是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弩手、弓手、陌刀、大斧等不同兵种的训练和作战方式,体现了古代军队在兵种分工和协同作战上的高度组织性。这种分工和协同不仅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再次,文中提到的战锋队和驻队的训练和作战方式,展示了古代军队在进攻和防守上的灵活性和策略性。战锋队的冲锋陷阵和驻队的防守反击,体现了古代军事战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文中提到的教条十六事和三令五申,反映了古代军队对纪律和命令的严格要求。这些条例和命令不仅规范了士兵的行为,也提高了军队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最后,文中提到的草教之法和日阅法,展示了古代军队在训练中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些训练方法不仅提高了士兵的战斗技能,也为古代军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军队的训练和作战方法,也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和古代军队的组织结构。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军事训练和战斗技巧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关于弩和弓的使用方法。文章首先强调了军队的纪律和礼仪,指出通过严格的训练和规范,可以使士兵在战斗中保持秩序和效率。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弩和弓的使用技巧,包括如何持弩、射箭的姿势、箭矢的飞行轨迹等。这些技巧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技术的高超,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对细节的重视。

文章还提到了弩在战斗中的重要性,指出弩虽然发射速度较慢,但其强大的穿透力和远射程使其在防守和阻击敌人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弩的局限性,如发射速度慢、装填时间长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如使用大型盾牌保护弩手,或在敌人接近时改用短兵器进行近战。

在弓的使用方面,文章强调了射箭时的姿势和动作的协调性,指出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调整,才能使箭矢准确命中目标。文章还提到了射箭时的常见错误和纠正方法,如弓的倾斜、箭的软弱等,这些细节反映了古代射箭技巧的复杂性和精确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军事技术的详细描述,也是对古代战争文化的深刻反映。通过对弩和弓的使用技巧的详细讲解,文章展示了古代军事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对细节和纪律的重视。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现代军事训练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21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