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九

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九-原文

入敌,则士卒有必死之志,专一,则主人不能胜)。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养士气并兵,为不可则度之计。又曰:深入敌境,须掠其田野,使我足食,然后闲垒养之,勿使劳。若气力盛,一发取胜也)。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言皆死战而不奔也),死焉不得(言士必死,安有不得胜之理也)?

士人尽力(士竭其力也。在难地,必并也),

兵士甚陷则不衢(陷于危险,势不独死,三军固心,故不惧也),

无所往则固,入深则拘(往,走也。言深入敌境,走无生路,则人坚固,如拘缚之也),

不得已则斗(不得已者,陷在死地,必不生全。以死救死,盖不得已,则人皆悉力而斗也),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不求索,其意自得也。凡言兵在死地,上下同志,不待修整而自戒惧,不待求使而自得情实,不待约束而自亲附,不待号令而自听信)。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黄石公曰:禁止巫祝不得为吏士卜射问吉凶,恐惑乱军士之心。言既去疑惑之路,则士至死无有异心也)。

无馀财,非恶货也;无馀命,非恶寿也(皆焚烧财物,非恶货之多。弃财致死者,不得已也。若有财货,恐士卒顾恋,有苟生之心,无必死之志者也)。

令发之日,士坐者涕流(或作沾)襟,偃寝者涕交颐(皆持必死之计,将士皆有以死为约。未战之日先令曰:今日之事,在即一举。若不用命,身膏草野,为禽兽所食耳)。

投之无往,诸刿之勇也(言所投之处,皆为专诸、曹刿之勇也)。

吴子问孙武曰:“吾引兵深入重地,多所逾越,粮道绝塞。设欲归还,势不可过。欲食于敌,持兵不失,则如之何?”

武曰:“凡居重地,士卒轻勇,转输不通,则掠以继食。下得粟帛,皆贡于上。多者有赏,士卒无归意。若欲还出,即为戒备,深沟高垒,示敌且久。敌疑通途,私除要害之道,乃令轻车衔枚而行,以牛马为饵。敌人若出,鸣鼓随之,阴伏吾士,与之中期,内外相应,其败可知。”

圯地少固之地也,不可为城垒沟隍,宜速去之。兵法曰:“行山林、险阻、沮泽难行之道者,为圯地。圯地,吾将进其途(疾去无稽留)。”

吴子问孙武曰:“吾入圯地,山川险阻,难从之道,行久卒劳。敌在吾前,而伏吾后;营吾左,而守吾右;良车骁骑要吾隘道,则如之何?”

武曰:“先进轻车,去军十里,与敌相候,接斯险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将四观,择空而取,皆会中道,倦而乃止也。”

围地入则隘险,归则迁回,进退无从,虽众何用?能为奇变,此地可由。兵法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迁,彼寡可以击吾众者,为围地(出入艰险,易设奇覆)。”

又曰:“背固前隘者,围地也。围地则谋(艰阻之地,与敌相将,须用奇险诡谲之谋),吾将塞其阙(围其三面,间其一面。塞之,则人死战)。”

吴子问孙武曰:“吾入围地,前有强敌,后有险阻隘路。敌绝我粮道,利我走势,鼓噪不进,以观吾能,则如之何?”

武曰:“围地之宜,必塞其阙,示无所往,则以军为家,万人同心,三军齐力。并炊数日,无见火烟,故为毁乱寡弱之形。敌人见我,备之必轻。则告励士卒,令其奋怒,陈伏长卒左右险阻,击鼓而出。敌人若疾击我,则前斗后拓,左右掎角也。”

又曰:“敌在吾围,伏而深谋,示我以利,萦我以旗,纷纭若乱,不知所之,奈何?”

武曰:“千人操旗,分塞要道。轻兵进挑,阵而勿抟,交而勿去。此败谋之法。”

死地力战或生,守隅则死。兵法曰:“疾战则存,不战则亡,为死地(战军行师,不因乡导,陷于危败,为敌所制。左谷右则,前穷后绝,野无水草,军之资粮;一人当隘,万夫莫向是也)。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示之必死,令自奋求生。不活者,为填井毁灶,焚烧实货者是也)。”

又曰:“死地则战(此地速为死战则生,君俟己卒气衰,粮饷又绝,则不死何待也),投之亡地,然后陷于地,然后主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吴子问孙武曰:“吾师出境,军于敌人之地,敌人大至,围我数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励士激众,使人投命溃围,则如之何?”

武曰:“深沟高垒,示为守备。安静勿动,以隐吾能。告令三军,示不得已。杀牛燔车,以飨吾士。烧尽粮食,填夷井灶,割发损冠,绝去生虑。将无余谋,士有死志。于是砥甲励刃,并气一力,或攻两旁(或作奇),震心疾噪,敌人亦惧,莫知所当。锐卒分行,疾攻其后。此是失道而求生,故曰困而不谋者穷,穷而不战者亡。”

吴子曰:“若吾图敌,则如之何?”

武曰:“山敌谷险,难以逾越,谓之穷寇。击之法:伏则隐庐,开其去道,示其走路,求生透出,必无斗意。因而击之,虽众必败。”

兵法又曰:“若敌人在死地,士卒勇气,欲击之法:顺而勿抗,阴守其刹,则必开其道,以精骑分塞要路,轻兵进而诱之,阵而勿战,败谋之法也。”

六形通形可以先,先之以待敌。兵法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居通地,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胜(兵法:宁致于人,无致于人。通者,四战之地,须先据高阳之处,勿使敌先得而我后至也。利粮道者,我每于津扼之要冲,筑垒城,或作通道以护之。又曰通地

虽有高版而无要害,故两通往来。处高阳,候望向阳示生,粮道便人转运,所以利于战)。”

挂形出不胜,返亦难也。兵法曰:“我可以往,难可以退,曰挂形。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可以返,不利也(挂者,险阻之地,与敌地犬牙相错,动有挂碍也。往攻敌,敌若无备,攻之必胜,则虽与敌险阻相错,敌人已败,不能邀我归路矣。若我能往,而敌人有备,则不能胜,必为敌人守险,邀我归路,难以返矣。一曰不得已陷在彼,须为持久之计,掠取敌人之粮,以伺利便而击之也)。”

支形支者隔隘,可以相要截支,支持,故不利先出也。兵法曰:“我出而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敌难邀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支者,如我与敌人各守高险,中有平地狭而且长,出军则不能成阵,攻敌则自下御上。如此之镇,皆彼我不利,宜堂堂引去,伏卒待之。敌若蹑我,候其半出险中,发伏击之,则无不利。若敌先去以诱我,我不可出也)。”

隘形隘形者,敌先守隘,我去之;若无守,我从之。兵法曰:“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盈,满也。言遇两山之间,中有通谷,则须当山口为营,与两山口齐,如水之在器,与口齐也。如此则平易险阻皆制,在我而得以出奇也。若敌人得隘,返如此以待我,则我当引而去,不可从之。如敌人处隘之半,不知齐口盈满之术,我则入隘以从之。若敌人在隘,我亦在隘,俱得地形,胜败在兵,不在地形。夫齐口盈满之术,非惟隘形独能有口,譬如平陵,迫则车马不通,舟揖不胜,中有一迳,亦须据其路口,使敌不得进也。诸可知之)。”

险形险形者,居险阻之地,不可后于人也。兵法曰:“险形,我先居之,必居高阳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凡地隘险者,犹不可致于人也。险者,山险谷深,非人力所能作为,必居高阳以待敌。敌若先据之,必不可与争,则当引去。阳者,向面地。恐与敌人持久,居阴而生疾也。今若于崤渑相遇,须先据北山,此乃面阳而背阴也。高与阳二者,宁舍阳而就高,不可舍高而就阳,经乃统而言之也)。”

远形力敌而战,胜败未可知也。兵法曰:“夫远形,势均,难以挑战,则不利(譬如我与敌对垒,相去三十里,若我来就敌垒而延战者,我困敌逸,故战不利。敌若来就我垒,是我逸敌用,亦不利。故言势均。然则如之何?曰:必欲战者,则以垒而相近也)。”

杂叙战地兵法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近水草,便利也。绝,过也。依,近也。言若行军经过山险,须近谷而处,有水草之利也),视生处高(生者,阳也,处高而面南向也),战隆无登(隆,高也。言敌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仰敌人而接战,败。处高勿攻是也),此处山之军也,教山战(凡寇敌保据山谷,攻击进战与平陆不同,或登峰陟岭,或援树引藤,或透险缘崖,理须素教又令便习也)。

绝水必远水(宽敌令渡也),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半渡,势不并,易击而败也)。欲战,无附于水而迎客(附,近也。近水迎之,敌军不肯渡),视生处高(视生,向阳远视也。军处高,远见敌势,则敌不得潜来,出我不意者也),无迎水流(水流之地,可以既吾军,可以流毒药。一云逆流而营军,兵家之忌也),此处水上之军也。平陆之军处易(平陆必择其坦易平移之处,我军骑得以驰逐之也),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战便也。太公曰:军必左川泽而右丘陵。死者,下也;生者,高也。下不可以御高,战不便于军马也),此处平陆之军。地绝斥泽,虽急去无留。如交军于斥泽之中,依水草而倍众树(不得已与敌会于斥泽之中,即须有水章林木处军也),此处斥泽之军也。凡四军之制,黄帝所以胜四帝者也。吴子问孙武曰:“敌人保据山险,择利而处之,粮食又足,挑之则不出,乘间则侵掠,为之奈何?”曰:“分兵守要,谨备勿懈,潜探其情,密候其刃,以利诱之,禁其牧采。久无所得,自然变改。待离其固,则夺其所爱也。”又魏武侯问于吴起曰:“凡左右高山,地甚狭迫,卒遇敌人,击之不敢,去之不得者,奈何?”曰:“此谷战也,虽众不用。当募吾材士,与敌相当,阳为不惊,轻足利意,以排前行。分车列骑,隐于四旁,相去数里,无令见兵。敌必坚阵,进退不敢。于是出旌列旗,行出外山,营之,敌人必惧。以骑挑之,勿令休息。敌若坚守,急行间谍,以观其变乱,则击之,缩则复之。此可胜也。”

凡谷战之兵,巧于设伏,选精锐,当前列以强弩。次以短兵,勇斗而速战。又选轻足之卒,择径升高下瞰,敌兵而战,或多建旗鼓,自高以震之。凡于山峡,卒遇敌,即急鼓噪,先使其惊乱,然后合变以击之。凡发兵深入,遇大林木,与敌分林相拒,谓之林战。以我军分为冲阵,便兵所处,矛弩为表,战盾为里。斩除草木,极吾广道,以便戟所。高置旌旗,谨饬军众,无使敌人知吾情实。然后卒吾矛弩,相与为伍。若遇林树少,则以骑为辅,见利则战,未利则止。若遇林木多,又有险隘阻,以冲阵谨备前后,更息更战,敌人必走。又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火鼓,利用短兵,巧在奇伏,或

因其所恶而攻之。

大抵北方之狄与西方之戎其性相类,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急则习战攻以侵伐为事。

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

其击之法,利为伏兵,相其险阻隐匿之地,或丛林荟翳之据,择精兵利器,千人为部,在各伏其要,以猛而不坚者从以弱卒,佯为不利,以数百千人委之,必贪其获。

俟其兢进,发伏以击之,必克。

若与之平原广野,度长击大,争一切之利,则非我所长。

又彼之能在弓矢,我当以强弩邀之。

故春秋时战法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此已试之效也。

其俗亦好为诱兵羸师以致敌,宜谨视之。

故汉高帝。

大凡兵之体用,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

生为阳,养于阳则气胜;实为高,处于高则远绝卑湿,百疾不起,人安于用。

此兵之利而地之助也。

兵法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六者,谓之六害,遇之者远去,不可近也。”

所谓绝涧者,山水深大之地也;天井者,天形下,大水可及之地也;天罗者,山涧迫狭,可罗绝人之地也;天牢者,林木隐蔽,葭苇深广之地也;天陷者,遁路泥淖,人马不通之地也;天者,土多沟坑、坎陷、木石之地也。

常令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生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也。

故兵行,途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者,谓此类也。

夫出师有主客,用兵有步骑,所有既殊,则地亦下能兼利。

故晁错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渐,侵也),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

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也,步兵十不当一。

平陵相远,川谷居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

两车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战之地也,剑盾三不当一。

乱苇竹萧,草木蒙茏,枝叶茂接,此矛铤之地也,长战二不当一。

曲道相伏,险厄相薄,此剑盾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

兵法曰:“候望所及,阻壑分川,可以纵弓矢;深苇奥草,可以施风火;左右俱高山,则长翼而进;后高前下,则锐冲而进;历渐泽,则整队而亟过;居平陆,则前死而后生;丘陆,则必处于阳而右背之;堤防,则必据其阴,左向之。”

若此,皆须大将察理,而谕于心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九-译文

进入敌境,士兵们就会有必死的决心,专心一致,敌人就无法战胜我们。

在富饶的田野上掠夺,三军就能得到充足的粮食。

谨慎地休养而不劳累,积蓄力量,运用兵力和计谋,使敌人无法预测(培养士气并运用兵力,是为了制定无法预测的计划。又说:深入敌境,必须掠夺敌人的田野,使我们有足够的粮食,然后休整养兵,不要让他们劳累。如果士气旺盛,一次出击就能取胜)。

把士兵投放到没有退路的地方,他们就会死战而不逃跑(意思是士兵们都会死战而不会逃跑),死战怎么会不胜利(意思是士兵们必死,怎么会有不胜利的道理)?

士兵们会竭尽全力(士兵们会竭尽全力。在困难的地方,必须团结一致),

士兵们陷入极度危险时就不会害怕(陷入危险时,形势不允许独自死亡,三军团结一心,所以不会害怕),

没有退路时就会坚定,深入敌境时就会像被束缚一样(往,走的意思。意思是深入敌境,没有生路,士兵们就会坚定,像被束缚一样),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会战斗(不得已的情况下,陷入死地,必定无法保全生命。以死救死,是因为不得已,士兵们都会全力战斗),

因此,这样的军队不需要整顿就会自我警戒,不需要要求就会得到,不需要约束就会亲近,不需要命令就会信任(不需要要求,士兵们自然会得到。凡是说军队在死地,上下同心,不需要整顿就会自我警戒,不需要要求就会得到实情,不需要约束就会亲近,不需要命令就会信任)。

禁止迷信和消除疑虑,士兵们到死都不会有异心(禁止迷信言论,消除疑虑。黄石公说:禁止巫祝为士兵占卜吉凶,以免扰乱军心。意思是消除了疑虑,士兵们到死都不会有异心)。

没有多余的财物,并不是厌恶财富;没有多余的生命,并不是厌恶长寿(都是焚烧财物,并不是厌恶财富多。放弃财富导致死亡,是不得已的。如果有财物,恐怕士兵们会留恋,有苟且偷生的心思,没有必死的决心)。

命令发布的那一天,坐着的士兵们泪流满面,躺着的士兵们泪水流到下巴(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将士们都有以死为约。未战之前先下令说:今天的事情,就在这一举。如果不拼命,身体就会成为野草,被禽兽吃掉)。

把士兵投放到没有退路的地方,他们就会像专诸、曹刿一样勇敢(意思是所投之处,士兵们都会像专诸、曹刿一样勇敢)。

吴子问孙武说:“我带领军队深入敌境,跨越了许多地方,粮道被切断。如果想要撤退,形势不允许。想要从敌人那里获取粮食,保持兵力不损失,该怎么办?”

孙武说:“凡是处于重地,士兵们轻装勇敢,运输不通,就掠夺以继续供应粮食。得到的粮食和布帛,都上交给上级。多的有赏,士兵们没有回家的念头。如果想要撤退,就立即戒备,深挖沟壑,高筑壁垒,向敌人展示我们准备长期坚守。敌人怀疑我们有通途,私下清除要害道路,就命令轻车衔枚而行,用牛马作为诱饵。敌人如果出击,就鸣鼓跟随,暗中埋伏我们的士兵,与敌人中期相遇,内外相应,敌人的失败就可以预知。”

圯地是少有的坚固之地,不能建造城垒和沟壑,应该迅速离开。兵法说:“行走在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以通行的地方,就是圯地。圯地,我们应该迅速前进(快速离开,不要停留)。”

吴子问孙武说:“我进入圯地,山川险阻,道路难行,行军久了士兵们疲惫。敌人在我前面,埋伏在我后面;在我左边扎营,在我右边防守;敌人的良车骁骑堵住我的隘道,该怎么办?”

孙武说:“先派轻车前进,离军队十里,与敌人相候,接应险阻。或者分兵向左,或者分兵向右,大将四处观察,选择空隙进攻,都会在中途会合,疲惫了就停止。”

围地进入时是险隘,撤退时是迂回,进退无路,即使人多又有什么用?能够进行奇变,这样的地方可以通过。兵法说:“进入的地方是险隘,撤退的地方是迂回,敌人少可以攻击我们多的地方,就是围地(出入艰险,容易设下奇袭)。”

又说:“背后坚固前面险隘的地方,就是围地。围地就要用谋略(艰阻之地,与敌人对峙,必须用奇险诡谲的谋略),我们要堵住他们的缺口(围住三面,留一面。堵住缺口,敌人就会死战)。”

吴子问孙武说:“我进入围地,前面有强敌,后面有险阻隘路。敌人切断我的粮道,利用我的走势,鼓噪不进,观察我的能力,该怎么办?”

孙武说:“围地的应对方法,必须堵住缺口,展示没有退路,就把军队当作家,万人同心,三军齐力。连续几天做饭,不见火烟,故意制造混乱和弱小的假象。敌人看到我们,防备一定会松懈。就告诉激励士兵,让他们愤怒,埋伏长兵在左右险阻,击鼓出击。敌人如果快速攻击我们,就前斗后拓,左右夹击。”

又说:“敌人在我们的包围中,埋伏并深谋,向我们展示利益,用旗帜迷惑我们,纷乱如麻,不知道该怎么办?”

孙武说:“千人操旗,分塞要道。轻兵前进挑衅,列阵但不交战,接触但不离开。这是击败敌人谋略的方法。”

死地力战或许能生,守隅则必死。兵法说:“快速战斗则能生存,不战斗则必死,就是死地(行军作战,不依靠向导,陷入危败,被敌人控制。左边是山谷,右边是险隘,前面是绝路,后面是绝境,野外没有水草,军队的资粮;一人守住隘口,万人无法通过)。死地,我们要展示必死的决心(展示必死,让他们自己奋力求生。不活者,就是填井毁灶,焚烧财物)。”

又说:“死地就要战斗(这个地方快速进行死战则能生,如果等到士兵士气衰落,粮饷断绝,那么不死还等什么),投放到亡地,然后陷入困境,然后主众陷入危险,然后才能决定胜败。”

吴子问孙武说:“我的军队出境,驻扎在敌人的土地上,敌人大军到来,包围我们数重。想要突围,四面不通。想要激励士兵,让他们拼命突围,该怎么办?”

孙武说:“深挖沟壑,高筑壁垒,展示守备。安静不动,隐藏我们的能力。告诉三军,展示不得已。杀牛烧车,犒劳士兵。烧尽粮食,填平井灶,割发损冠,断绝生路。将领没有多余的谋略,士兵有必死的决心。于是磨砺兵器,集中力量,或者攻击两旁(或者用奇兵),震心疾噪,敌人也会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精锐士兵分路出击,快速攻击敌人的后方。这是失道而求生,所以说困而不谋者穷,穷而不战者亡。”

吴子说:“如果我要图谋敌人,该怎么办?”

孙武说:“山敌谷险,难以逾越,称之为穷寇。攻击的方法是:埋伏则隐藏,开辟退路,展示逃跑的路线,求生透出,必定没有战斗的意志。趁机攻击,即使人多也必败。”

兵法又说:“如果敌人在死地,士兵们有勇气,攻击的方法是:顺从而不抵抗,暗中守住要害,就一定要开辟道路,用精锐骑兵分塞要路,轻兵前进引诱敌人,列阵但不交战,这是击败敌人谋略的方法。”

六形通形可以先,先之以待敌。兵法说:“我可以去,敌人可以来,就是通。处于通地,先占据高阳之地,利于粮道,战斗就能胜利(兵法:宁可被人致,不要致于人。通地,是四战之地,必须先占据高阳之地,不要让敌人先得而我们后到。利于粮道,我们每次在津扼要冲,筑垒城,或者开辟通道以保护)。”

虽然有高墙但没有要害之处,所以两边可以往来。处于高阳之地,观察向阳的地方显示生机,粮道便于人员转运,因此有利于战斗。

挂形地形出击不易取胜,撤退也困难。兵法说:“我可以前进,但难以撤退,这叫挂形。敌人没有防备,出击可以取胜;敌人如果有防备,出击不能取胜,难以撤退,这是不利的(挂形是指险阻之地,与敌人的地盘交错,行动有阻碍。去攻打敌人,如果敌人没有防备,攻打必胜,即使与敌人的险阻交错,敌人已经失败,不能截断我的归路。如果我能前进,但敌人有防备,则不能取胜,敌人必定守住险要,截断我的归路,难以撤退。另一种说法是不得已陷入敌境,必须采取持久之计,掠夺敌人的粮食,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

支形地形是指隔断险要,可以相互截断支援,因此不利于先出击。兵法说:“我出击有利,敌人出击不利,这叫支形。敌人难以截断我,我不出击,引兵撤退,让敌人半途出击,这样有利(支形是指我与敌人各自守住高险之地,中间有狭长的平地,出击则不能形成阵势,攻打敌人则自下而上防御。这样的地形,对双方都不利,应当堂堂正正地撤退,埋伏士兵等待。如果敌人追击我,等到他们半途出险,发动伏击,则无不利。如果敌人先出击引诱我,我不可出击)。”

隘形地形是指敌人先守住隘口,我撤退;如果敌人没有守住,我进攻。兵法说:“隘形地形,我先占据,必须充实兵力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据,充实兵力则不要进攻,不充实兵力则进攻(盈,满的意思。遇到两山之间的通谷,必须在山口扎营,与两山口齐平,像水在容器中与口齐平一样。这样则平易险阻都在我掌控之中,可以出奇制胜。如果敌人占据隘口,也这样等待我,则我应当引兵撤退,不可进攻。如果敌人占据隘口的一半,不知道齐口盈满之术,我则进入隘口进攻。如果敌人在隘口,我也在隘口,双方都占据有利地形,胜败在于兵力,不在于地形。齐口盈满之术不仅适用于隘形地形,比如平陵,狭窄则车马不通,舟船不行,中间有一条小路,也必须占据路口,使敌人无法前进。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险形地形是指占据险阻之地,不可落后于人。兵法说:“险形地形,我先占据,必须居高阳之地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据,引兵撤退,不可进攻(凡是险要之地,不可让敌人占据。险要之地,山险谷深,非人力所能作为,必须居高阳之地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据,必不可与之争夺,应当引兵撤退。阳,指向阳之地。担心与敌人持久对峙,居阴地而生疾病。如今如果在崤渑相遇,必须先占据北山,这是面阳背阴。高与阳二者,宁可舍阳而就高,不可舍高而就阳,这是统而言之的道理)。”

远形地形是指双方势均力敌,难以挑战,因此不利。兵法说:“远形地形,势均力敌,难以挑战,则不利(比如我与敌人对峙,相距三十里,如果我去敌人营地挑战,我疲惫敌人安逸,因此战斗不利。如果敌人来我营地挑战,是我安逸敌人疲惫,也不利。所以说势均力敌。那么该怎么办?答案是:如果一定要战斗,则应当让营地相近)。”

杂叙战地兵法说:“凡是行军对敌,要越过山险靠近山谷(靠近水草,便利。绝,越过。依,靠近。行军经过山险,必须靠近山谷驻扎,有水草之利),观察向阳之地驻扎高处(生,指阳,驻扎高处面南),敌人在高处不可仰攻(隆,高。敌人在高处,我不可自下往上仰攻,失败。驻扎高处不可进攻),这是山地作战的原则,教导山地作战(凡是敌人占据山谷,攻击进战与平原地形不同,或登峰陟岭,或援树引藤,或透险缘崖,必须平时训练并熟悉)。

渡水必须远离水源(让敌人渡水),敌人渡水而来,不要在水内迎击,让敌人半渡时出击(半渡时,敌人兵力分散,容易击败)。如果要战斗,不要靠近水源迎击敌人(附,靠近。靠近水源迎击,敌人不肯渡水),观察向阳之地驻扎高处(观察向阳,远见敌势,则敌人无法潜来,出其不意),不要逆水流驻扎(水流之地,可以淹没我军,可以流毒药。另一种说法是逆流驻扎,是兵家大忌),这是水上作战的原则。平原地形驻扎在平坦之地(平原地形必须选择平坦易行之处,我军骑兵可以驰骋),右背高处,前死后生(战斗便利。太公说:军队必须左川泽右丘陵。死者,低处;生者,高处。低处不可防御高处,战斗不利于军马),这是平原地形作战的原则。地形断绝于斥泽,即使紧急也不可停留。如果在斥泽中与敌人交战,依水草而背靠树林(不得已与敌人在斥泽中交战,必须在水草林木处驻扎),这是斥泽地形作战的原则。凡是四种地形的作战原则,黄帝因此战胜四帝。吴子问孙武说:“敌人占据山险,选择有利地形驻扎,粮食充足,挑战则不出,乘机则侵掠,该怎么办?”回答说:“分兵守住要道,谨慎防备不松懈,暗中探查敌情,秘密等待时机,以利诱敌,禁止敌人放牧采食。长久无所得,敌人自然会改变。等待敌人离开坚固阵地,则夺取其所爱。”魏武侯问吴起说:“凡是左右高山,地形非常狭窄,突然遇到敌人,攻击不敢,撤退不得,怎么办?”回答说:“这是谷战,即使人多也无用。应当招募精锐士兵,与敌人相当,假装不惊,轻装快速前进,以排头前行。分车列骑,隐藏在四周,相距数里,不让敌人看见兵力。敌人必定坚守阵地,进退不敢。于是出旌旗,行出外山,驻扎,敌人必定恐惧。以骑兵挑战,不让敌人休息。如果敌人坚守,迅速派出间谍,观察其变乱,则出击,敌人退缩则再次出击。这样可以取胜。”

凡是谷战之兵,善于设伏,选择精锐,当前列以强弩。其次以短兵,勇斗速战。再选择轻装士兵,选择小路升高下瞰,与敌兵交战,或多建旗鼓,自高震敌。凡是在山峡中突然遇到敌人,立即鼓噪,先使敌人惊乱,然后合变出击。凡是发兵深入,遇到大林木,与敌人分林对峙,称为林战。以我军分为冲阵,便于兵力部署,矛弩在外,战盾在内。斩除草木,拓宽道路,以便戟兵行动。高置旌旗,谨慎整顿军众,不让敌人知道我军实情。然后以矛弩为伍。如果遇到林木少,则以骑兵为辅,见利则战,未利则止。如果遇到林木多,又有险隘阻隔,以冲阵谨慎防备前后,更替休息战斗,敌人必定撤退。林战的原则,白天广设旌旗,夜晚多点火鼓,利用短兵,巧在奇伏,或者

根据敌人的弱点进行攻击。

大致上,北方的狄族和西方的戎族性格相似,他们擅长使用弓箭,全部装备为骑兵,平时以放牧和打猎为生,战时则擅长战斗和侵略。

他们的长兵器是弓箭,短兵器是刀和铤。

有利时就进攻,不利时就撤退,不以逃跑为耻,只要有利可图。

他们的攻击方法是利用伏兵,选择险要隐蔽的地方,或者丛林密集的地方,挑选精兵和利器,以千人为一部,各自埋伏在关键位置,用勇猛但不坚固的部队带领弱兵,假装不利,用数百或数千人引诱敌人,敌人必定贪图战利品。

等到敌人争先恐后地进攻时,发动伏兵攻击,必定能取胜。

如果在平原和广阔的野外与敌人交战,比拼力量和规模,争夺一切利益,这不是我们的长处。

另外,敌人擅长使用弓箭,我们应该用强弩来对抗。

所以春秋时期的战法说:“让勇敢但不刚强的人,试探敌人并迅速撤退,设置三重埋伏等待敌人。戎族轻率而不整齐,贪婪而不团结,胜利时不相让,失败时不相救。先头部队看到战利品,必定急于前进;前进时遇到埋伏,必定迅速逃跑,后面的部队不救援,就没有后续了。”这是经过验证的有效方法。

他们的习俗也喜欢用诱兵和弱师来引诱敌人,应该谨慎对待。

所以汉高帝。

一般来说,军队的运用,喜欢高处而厌恶低处,重视阳面而轻视阴面,养生而处于坚实之地。

生为阳,养于阳则气势旺盛;实为高,处于高处则远离低湿,百病不生,人们安心使用。

这是军队的优势和地形的帮助。

兵法说:“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这六种地形,称为六害,遇到这些地形要远离,不可靠近。”

所谓绝涧,是指山水深大的地方;天井,是指天形下,大水可及的地方;天罗,是指山涧狭窄,可以围困人的地方;天牢,是指林木隐蔽,芦苇深广的地方;天陷,是指道路泥泞,人马无法通行的地方;天,是指土地多沟坑、坎陷、木石的地方。

通常让我们远离这些地形,让敌人靠近;我们迎击,敌人背对。

行军时遇到险阻、水井、芦苇丛生、山林密集的地方,必须仔细搜索,这是埋伏奸细的地方。

所以行军时,有些道路不攻,有些地形不争,就是指这些。

出师有主客之分,用兵有步兵和骑兵之分,各自的特点不同,地形也不能同时有利。

所以晁错说:“一丈五尺的沟,渐车的水(渐,侵也),草木所在,这是步兵的地形,车骑二不当一。

土山丘陵连绵不断,平原广阔,这是车骑的地形,步兵十不当一。

平陵相距远,川谷在中间,仰高临下,这是弓弩的地形,短兵百不当一。

两车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这是长战的地形,剑盾三不当一。

乱苇竹萧,草木茂密,枝叶相接,这是矛铤的地形,长战二不当一。

曲道相伏,险厄相逼,这是剑盾的地形,弓弩三不当一。”

兵法说:“观察所及,阻隔分川,可以纵弓矢;深苇奥草,可以施风火;左右都是高山,则长翼而进;后高前下,则锐冲而进;经过沼泽,则整队迅速通过;在平陆,则前死而后生;丘陆,则必处于阳面而右背之;堤防,则必据其阴面,左向之。”

像这样,都需要大将仔细分析,并在心中预先明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九-注解

顿兵:指军队驻扎或停留。

地利:指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包括地形、地势等。

九变之地:指地形变化多端的地方,需要灵活应对。

屈伸之利:指在战争中根据地形和敌情灵活调整战略战术的优势。

人情之理:指士兵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因素对战争的影响。

散地:指士兵容易因思乡或其他原因而离散的地形。

轻地:指进入敌境不深,士兵容易撤退的地形。

争地:指双方都认为有利的地形,先占据者具有优势。

交地:指交通便利,双方都可以往来的地形。

衢地:指位于交通要道,控制多条道路的地形。

重地:指深入敌境,难以返回的地形。

专一:指军队在战斗中保持高度的集中和统一,确保指挥的有效性和战斗力的最大化。

掠于饶野:在敌国富饶的田野中掠夺粮食,以确保军队的粮食供应。

谨养而勿劳:精心保养士兵的体力和士气,避免过度劳累。

并气积力:集中士兵的士气和力量,为战斗做好准备。

投之无所往:将士兵置于没有退路的境地,迫使他们必须死战。

死焉不得:士兵们既然已经决心死战,那么胜利就是必然的。

士人尽力:士兵们竭尽全力战斗。

兵士甚陷则不衢:士兵们陷入极度危险时,反而不会感到恐惧,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生存。

无所往则固: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士兵们会更加坚定。

入深则拘:深入敌境后,士兵们会感到被束缚,无法逃脱。

不得已则斗: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士兵们会拼死战斗。

不修而戒:不需要特别的整顿,士兵们自然会保持警惕。

不求而得:不需要特别的命令,士兵们自然会完成任务。

不约而亲:不需要特别的约束,士兵们自然会团结一致。

不令而信:不需要特别的号令,士兵们自然会信任指挥官。

禁祥去疑:禁止迷信和谣言,消除士兵们的疑虑。

无馀财:士兵们没有多余的财物,以避免他们贪生怕死。

无馀命:士兵们没有多余的生命,意味着他们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令发之日:在命令下达的那一天,士兵们会感到悲壮,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可能会战死。

投之无往:将士兵们置于没有退路的境地,迫使他们必须死战。

诸刿之勇:指像专诸、曹刿这样的勇士,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圯地:指地形险要、难以防守的地方。

围地:指被敌人包围的地形,进退两难。

死地:指士兵们陷入绝境,只有死战才能求生。

通形:指地形开阔,双方都可以自由行动的地方。

挂形:指地形险阻,与敌地犬牙相错,行动有障碍。在兵法中,挂形指可以前往但难以撤退的地形,若敌人无备,攻击可胜;若敌人有备,攻击难以成功且难以撤退。

支形:指地形隔隘,可以相互要截支,支持,不利于先出。兵法中指我出而利,彼出而不利的地形,敌人难以邀击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指敌先守隘,我去之;若无守,我从之。兵法中指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险形:指居险阻之地,不可后于人也。兵法中指我先居之,必居高阳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远形:指力敌而战,胜败未可知也。兵法中指势均,难以挑战,则不利。

绝山依谷:指行军经过山险,须近谷而处,有水草之利。

视生处高:指向阳远视也,军处高,远见敌势,则敌不得潜来,出我不意者也。

战隆无登:指敌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仰敌人而接战,败。

绝水必远水:指宽敌令渡也,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

无迎水流:指水流之地,可以既吾军,可以流毒药。逆流而营军,兵家之忌也。

平陆之军处易:指平陆必择其坦易平移之处,我军骑得以驰逐之也。

右背高,前死后生:指战便也,军必左川泽而右丘陵。死者,下也;生者,高也。下不可以御高,战不便于军马也。

地绝斥泽:指虽急去无留,如交军于斥泽之中,依水草而倍众树。

四军之制:指黄帝所以胜四帝者也。

谷战:指左右高山,地甚狭迫,卒遇敌人,击之不敢,去之不得者。

林战:指遇大林木,与敌分林相拒,谓之林战。

冒顿:匈奴单于,以其军事才能和扩张政策闻名,曾多次与汉朝发生冲突。

白登:今山西省大同市附近,汉高祖刘邦在此被冒顿单于围困七日。

材官驺发:指优秀的弓箭手,驺指箭矢,材官指有才能的官员。

革笥木荐:革笥指皮制的铠甲,木荐指木制的盾牌。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以改革和军事才能著称。

司马法:古代兵书,主要讲述军事策略和兵法。

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陈:指陈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庞涓:战国时期魏国名将,与孙膑有著名的马陵之战。

成安君:指韩信,西汉开国功臣,著名的军事家。

慕客超:指慕容超,十六国时期南燕的君主。

赵奢: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以智勇双全著称。

李弼:北周名将,以勇猛善战闻名。

狄: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以勇猛善战著称。

戎:古代中国西方的游牧民族,与狄族类似,以骑射为生。

弓矢:古代主要的远程武器,由弓和箭组成,用于狩猎和战争。

刀铤:短兵器,刀的一种,用于近战。

伏兵:隐藏在暗处的军队,用于突然袭击敌人。

强弩:一种强力的弓,射程远,威力大。

六害:兵法中指六种不利的地形或环境,包括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

绝涧:山水深大之地,难以通行。

天井:地形低洼,易积水之地。

天罗:山涧狭窄,易被围困之地。

天牢:林木茂密,隐蔽性强之地。

天陷:泥泞难行之地。

天:地形多沟壑、坑洼、木石之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九-评注

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形的分析,阐述了地形对战争胜负的重要影响。作者引用孙武的兵法,强调了地形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指出将领必须善于利用地形,才能取得胜利。

文章首先提出了‘顿兵之道,有地利焉’的观点,指出占据有利地形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接着,作者详细分析了九种不同的地形(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等),并针对每种地形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战术。

在散地的分析中,作者指出士兵容易因思乡而离散,因此在这种地形上不宜频繁作战。而在轻地的分析中,作者强调士兵容易撤退,因此需要采取灵活的战术,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

争地的分析则突出了先占据有利地形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在这种地形上,先占据者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必须迅速行动,抢占先机。交地和衢地的分析则强调了交通便利的地形对战争的影响,作者指出在这种地形上,必须保持警惕,防止敌人乘虚而入。

最后,作者通过对重地的分析,指出深入敌境后,士兵的心理状态和后勤补给将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作者建议在这种地形上,必须采取掠夺敌方资源的策略,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形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地形对战争胜负的深远影响。作者不仅引用了孙武的兵法,还结合历史实例,进一步论证了地形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战术参考。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主要讲述了在战争中如何利用地形、心理和战术来取得胜利。文中详细描述了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战术应对策略,如‘圯地’、‘围地’、‘死地’等,强调了士兵在绝境中的心理状态和战斗意志。

首先,文中提到‘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这表明在敌国富饶的田野中掠夺粮食是确保军队粮食供应的重要手段。这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后勤保障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性。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强调了将士兵置于没有退路的境地,迫使他们必须死战。这种战术不仅能够激发士兵的斗志,还能在心理上对敌人形成威慑。

再者,文中提到‘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这表明在战争中消除士兵的疑虑和迷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士兵们心无旁骛,才能全力以赴地战斗。

此外,文中还提到‘无馀财,非恶货也;无馀命,非恶寿也’,这表明在战争中,士兵们必须放弃一切身外之物,甚至生命,才能取得胜利。这种牺牲精神是古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

最后,文中通过吴子与孙武的对话,进一步阐述了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战术应对策略。如‘圯地’、‘围地’、‘死地’等,这些地形条件下的战术应对策略不仅体现了孙武的军事智慧,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军事经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战术智慧,还深刻揭示了士兵在战争中的心理状态和战斗意志。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对现代军事理论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本文主要讲述了兵法中关于地形对战争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地形进行战斗的策略。通过对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等不同地形的分析,阐述了在不同地形下应采取的不同战术。

挂形地形险阻,与敌地犬牙相错,行动有障碍。在挂形地形下,若敌人无备,攻击可胜;若敌人有备,攻击难以成功且难以撤退。支形地形隔隘,可以相互要截支,支持,不利于先出。在支形地形下,我出而利,彼出而不利,敌人难以邀击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地形敌先守隘,我去之;若无守,我从之。在隘形地形下,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地形居险阻之地,不可后于人也。在险形地形下,我先居之,必居高阳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远形地形力敌而战,胜败未可知也。在远形地形下,势均,难以挑战,则不利。绝山依谷指行军经过山险,须近谷而处,有水草之利。视生处高指生者,阳也,处高而面南向也。战隆无登指敌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仰敌人而接战,败。

绝水必远水指宽敌令渡也,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视生处高指向阳远视也,军处高,远见敌势,则敌不得潜来,出我不意者也。无迎水流指水流之地,可以既吾军,可以流毒药。逆流而营军,兵家之忌也。

平陆之军处易指平陆必择其坦易平移之处,我军骑得以驰逐之也。右背高,前死后生指战便也,军必左川泽而右丘陵。死者,下也;生者,高也。下不可以御高,战不便于军马也。地绝斥泽指虽急去无留,如交军于斥泽之中,依水草而倍众树。

四军之制指黄帝所以胜四帝者也。谷战指左右高山,地甚狭迫,卒遇敌人,击之不敢,去之不得者。林战指遇大林木,与敌分林相拒,谓之林战。

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形的分析,阐述了在不同地形下应采取的不同战术,体现了古代兵法中对地形的重视和利用。这些战术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对现代战争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汉朝与匈奴战争的描述,深入分析了双方在军事上的优劣。匈奴以其精于骑射、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著称,而汉朝则凭借强弩、长戟等武器和严密的战术组织占据优势。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揭示了战争中利用敌方弱点、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性。

文章还通过对吴起、孙武等古代名将的引用,强调了了解敌方国情、民情的重要性。吴起对六国军队特点的分析,展示了如何根据敌方特点制定相应的战术。孙武的“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则强调了在战争中知己知彼的重要性。

此外,文章通过对不同地区民俗、气候、地理环境的分析,指出了这些因素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例如,北方人耐寒,南方人耐暑,这些特点在战争中可以被利用。文章还提到了古代名将如何根据敌方特点制定战术,如赵奢之登北山、李弼之据渭曲等,都是利用地形和敌方弱点取得胜利的典范。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篇军事策略的分析,更是一篇对古代战争智慧的总结。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名将策略的回顾,文章展示了如何在战争中利用敌方弱点、发挥自身优势,以及如何根据国情、民情制定战术。这些智慧不仅在古代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军事策略中也有借鉴价值。

本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北方和西方游牧民族的战斗方式和战术特点。这些民族以骑射为主,擅长利用地形进行伏击和突袭。他们的战斗风格灵活多变,善于根据战场情况调整战术,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战斗技巧。

文中提到的‘六害’是古代兵法中的重要概念,指六种不利的地形或环境。这些地形对行军作战极为不利,军队应尽量避免进入这些区域。通过对‘六害’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古代军事家对地形的重视和对战场环境的深刻理解。

文章还引用了春秋时期的战法,强调了在战斗中利用敌人的弱点进行攻击的重要性。通过诱敌深入、设伏击敌等战术,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取得战斗的胜利。这些战术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也对现代军事战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不同兵种在不同地形中的优劣势。例如,步兵适合在草木丛生的地形中作战,而车骑则适合在平原广野中行动。这些分析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不同兵种和地形的深刻认识,为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篇关于古代战术的详细描述,更是一部反映古代军事思想和战争智慧的经典文献。通过对这些战术和地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谋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2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