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三-原文
叙战上
夫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伐谋者,攻敌之心,使不能谋也。伐交者,绝敌之援,使不能合也。伐兵者,合刃于立尸之场,不得已而用之也。
然则善制战者,必先审于己,一得地利,二卒习服,三器用利,然后察彼之形势。不明敌人之政者,不加兵;不明敌人之情者,不誓约;不明敌人之将者,不先军;不明敌人之士者,不先阵。
知彼知此,则始定计于内,出兵于境,是谓以理击乱,以教卒练士击自徒驱众,无不克也。
故兵法曰: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上五者,未战先计度,必胜之法也)。
地生度(地者,远近险易也。度,计也。未出军,先计敌国之险易,道路之迂直,兵甲孰多,勇怯孰是,计度可伐,即出其军也),度生量(量酌彼我之形势),量生数(数,机变之先。酌量计度彼我之强弱利害,然后为机数也),数生称(称,拔也。校彼我之胜负),称生胜(称量计度,万无失胜之道。此所谓修道保法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其或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以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与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不可战,胜之半也。
夫战兵先欲团一,团一则千人同心;千人同心,则有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心齐力均,故古之称如率然。如率然者,常山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皆至。
或问可使如率然乎?曰:可矣。吴人与越人相恶,当其同舟而济,则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又曰:军,身也;卒,服也;伍,拇指也(大将以军为身,小将为四肢,士伍为拇指也)。谓将之役士,士之从将,如一身之与四肢、拇指也。
夫伍兵,五当也,长以卫短,短以救长(五兵长短者有所宜)。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犯则钝,钝则不济(犯为触挂也。兵长短相为卫,太犯、太轻皆不中法度也)。
故给兵配仗,咸有率分。夫兵以诈立,以利动(见利始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或分或合,以战敌人,观其应我之形,终能为变化以取战胜也)。
其疾如风(来无迹,其至迅疾也),其徐如林(言缓行须有行列,如林木,以防所掩袭也),侵掠如火(猛烈不可肉也),难知如阴(如疑云蔽天,不见三辰也),动如雷电(如空中击,莫知所避),掠乡分众(敌之乡道聚落,无有守兵,大畜财谷,剽掠则须分配次第,使众人皆得往也,不可独有所任,则大小强弱皆欲与敌争利也),辟地分利(开拓大境,则分割与有功者),悬权而动(如权衡称量已定,然后动也)。
动不可久,久则钝;兵费,则挫威诎力,纵敌生变,失利后时。
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追而勿舍,迫而勿去。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敌之开阖,当亟入之(敌有间,当急入)。故曰:兵之情贵速,乘人不及也。
虽然,犹须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逸待劳,以近待远,以饱待饥,故曰:见利宜疾,未利则止,趋利乘时,间不容息。先之一刻,则大过;后之一刻,则失时也。
夫善战者,能易寡为众,易众为寡。为何其然哉?常出其不意,冲其所虚,形人而我无形。使我常专,使敌常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则此众彼寡,我所与战者约矣。
我之战地常使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我与所战者又寡矣。
故曰:心疑者比,力分者弱。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锱铢有余;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数倍不足。
夫战,固有当击、当避、当纵者,击其微静(懈怠无备面静),避其强静(攻收有备,闲处而静);击其倦劳,避其闲窕(劳倦者疲困,闲窕者暇逸)。
无击堂堂之阵(堂堂,大也),无邀正正之气(正正,齐也)。
至若朝气锐,昼气堕,暮气归,必避其锐气,击其堕归。
又曰: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围兵者,围其三面,开其一面,以示生路也)。
如此类者,皆敌人方乘气尽锐而来,不可亟争,故避而杀其锋,开而诱其溃也。
或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其所爱,则听矣。敌所爱而恃者,便地、饶野、粮道也。先之,夺敌人之心也。
夫战兵贵势,势可以先战而震敌,于其乘利则疾奋,敌不暇支,则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自解,不复撄手。
然则兵之所以能为势者有三:一气势,二地势,三因势。
若将勇轻敌,士卒乐战,三军之众,气如飘风,此谓气势也。
阙山狭路,大阜深涧,龙蛇蟠磴,羊肠狗门,一丈守险,千人莫过,此谓地势也。
因敌怠堕,疲劳饥渴,前营未舍,后军未涉,此谓因势也。
有此三者,若兵非齐志,非敢决,非必死,非蓄怒,亦莫能为势也。
故曰:善战者,其节短,其势险。势如张弩,节如发机。
又曰: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至于漂石者,皆势由然也,可不务乎?
夫战兵,常持有余以待不足,故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
若进止不度,饮食不继,马疾人倦,而不解舍,则兵不堪命,不堪命则不任其上令。
上令既废,以居则乱,以战则北矣。
其要在更战更息,别用之不竭也。
故曰:三军人戒分日(戒三军人之中合半日
可止)。夫众以合寡,则为追里而开之(交,合战也。追,逐也。里,围也。以众敌寡者,逐而围之,开其去道,令无为穷寇也),或分而选击(以众攻寡,分众更战更息,知我佚彼劳,故能克也),或三分而乘之(三分,以一分饵之,彼趁利而乱,余二分为奇袭之);彼众则以方从之(方,术也。谓杀诡诈奇变,敌虽众,分其形势,使不得并力而战也)。
又曰:敌若众,众则受围(己兵寡,则士意不专,当作利道受围以坚众心,分兵四向而受敌,则众以死向生也),兵士甚陷,我乃不惧(谓陷则死战求生也)。故知以固存以为胜(人乘危,则以死而易生也)。
又曰:使人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投兵于死地,示令自求生),则智者不得不谋,勇者不得不决也。夫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犹为不可,故其黩武而国利,兵久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善用兵者,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因粮于敌,以足军食。是谓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法曰:天下以战为国者,五胜者亡,四胜者祸,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此谓兵黩战久,残人屈财之如此也。故古之明主知将以言乎战者,莫之敢易也。
叙战中兵法曰:凡战,昼以旌旗旄幡为麾,夜以金铎鼓菰荻为节(菰荻,芦叶,古先吹为号令)。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则进,金之则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三军服威肃命如此,则前无坚敌。若闻鼓不起,闻金不止,虽有百万之众,何益于用哉?
故战之道,等艺立,卒伍定,行列正,从容固,言名实(等,比方也,次第其才能相集使。卒,百人。伍,五人。行列者,左右前后。从容者,驻止未战时,欲坚固有备。言名者,各以事为名也);位欲严,政欲栗,力欲窕,气欲闲,心欲一(上下尊卑,能相临制。赏罚必行,故人战栗。窕,佚也。气闲,则军静不扰。一,同也,心一则力同);阵行惟疏,战惟密(疏者阔空其间,密者行止相承之道也)。远者示之则不畏,近者勿示则不散(用兵之道,开敌之实,示敌之虚,凡相去远,吏士见实犹不畏,近则勿示敌虚实,但严备以一士心也)。
示之以颜色,告之以所生(大将示人以悦乐之色,告以利害及必胜之道)。两锋相值,有将未知敌,则用寡而观其变(先以卑弱不能示之,以观敌之变化也),进退而观其固(以轻兵进至敌左右观察之也),危而观其惧(观敌危事,以知敌恐怖德失形势也),静而观其怠(敌静不动,则相视吏士懈怠与否也),动而观其疑(轻兵挑战相示敌人,知其疑否),袭而观其治(虚者斗无固备,怠者错乱相干),设而观其作(设我阵伍,观敌所施)。皆候敌家先动,变生其间,我得其形,则以计应,常击其乱,不攻其治。故善战者,应形于无穷(每有形我,则随应之),其理未可见。且以数相持,敌若执数,我先动则就阴,以虚应实,必为之擒。譬夫虎豹不动,不入槛阱;麋鹿不动,不罹网罗。凡物,未有不以先动而受制于人也。
或待众之作,则遁而勿鼓(或待我众自动欲战,则因而鼓进之。未战,且当循理兵械部曲,申明号令,勿得先鼓也)。故曰:称众因地,因敌阵令心(称量众寡之数、土地之宜,因敌陈行为阵,令出必得众心)。虽然,若后动者不能观敌而制计,则祸愈于先动。故曰:先则弊,后则慑也(兵先举,则劳弊;后起,则志意不定而恐惧也)。
又曰:先人有夺其心,后人有待其衰也。其或敌攻,则屯而伺之(敌盛来攻,则吾屯守为主人,视敌为客,客有虚失,乃以兵应之也)。敌谋老我师,坚阵不动,则噪以先之(先使轻翼兵喧呼而动之)。
击其疑,驾其卒(示敌以利而不敢进者,疑也,则可先加兵,以卒暴击之也);致其屈,袭其规(分敌之众,以尽其人,袭其不意之处也)。上下同欲,敌莫之御。战胜,则与众分善(将不自取功,推与下分之)。若将复战,则重赏罚(战胜而重当战,必先行前战之赏罚),誓以居前,无复先术(复战者,必又以赏罚约束先誓军,其战法则变易,不可用先所胜者耳)。
夫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令敌来就,我蓄力待之,不往赴敌,恐人劳也)。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诱以利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出其所必走,攻其所必救也)。若擅利,则释旗迎而反之(反,转战也。若已据利地,则藏众委旌旗,示敌寡弱,纵轻兵挑战,迎之于险也)。
夫战,以犹豫为凶,以隐微为胜。事莫大于必果,功莫成于勇决。譬夫一盗奋戈于市,则万人辟易。非一盗独勇,万人皆怯,必死与必生非对也。故曰:居国惠以信,在军广以武,刃上果以敏(刃上,合兵也。凡攻战,必利决断,不失其时也)。
夫战,用寡固,用众治;寡利烦,众利正(兵少故不可胜,兵多大胜,不错乱行伍列正旌旗也)。以轻行轻危(轻兵高材疾足,追奔逐北,翌助进退者,必当须我部伍循节度进止也),以重行重无功(重兵若但持坚固守,不妄进退,虽不可胜,不能得利,无功也),进则相为重轻也(重兵持坚固守,轻兵攻取,相恃为用,为守固)。
夫必胜之兵必隐,谓先用弱于敌而后战也(计先定为必胜,藏其形,勿令敌知,知则备我)。譬夫搏攫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托于卑微隐蔽。
所以能为暴(言胜兵隐伏形势,以骄敌人,伺其傲怠,则击之也)。
故曰: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欲伪为乱形以诱敌人,先须至治,然后使敌人不知也。欲伪为怯形以伺敌人,先须至勇,然后使敌人不惧我也。欲伪为弱形以骄敌人,先须至强,然后能使敌人不能轻侮我军矣)。
善动者形之,形之,敌必从之(见羸形也);予之,敌必取之(以利诱敌,敌速离其垒而以便利击之也)。
以利动之,以本待之,故事省而功倍也(利害动敌,敌既从我,则严以待之)。
所以佯北勿从(恐有大兵),饵兵勿食,皆谓此也。
亦复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审因求胜,不可穷也。
叙战下凡击敌营,阵初破,不得更捉生口。
凡战胜逐奔,约三百步,则须收军整队,恐贼穷返斗,军乱难整。
遣候骑审探,若已溃,则长驱追袭,乃分散逐之,勿令敌众得聚。
凡贼破而走,追之,防有救援,过一里且止,则严兵缓进;常去十里,随之。
昼则时时警之,令不得食;夜则以火照之,以鼓胁之,令不得宿野。
抽队夫兵进轻退重,士卒利退,争先难整,敌若自后警我,军众必乱;敌若乘而袭我,其患尤甚。
故对阵抽军,须设方计,隔一队抽一队。
队头俾官翻押后,副队头翻引前队,兵皆看副队头进止。
退及百许步,其队便且止,定立整顿枪刀,执弓弩架箭,为将战势。
既定,则又抽前队,一如上法。
若贼来逼,则立队便当敌,见抽之队亦须回军拒战。
凡动,并按次徐动,不得急行,仍逐队不得相越。
军争兵法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军门为和门,两军相当为交和也),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患。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
此谓当战有所争利,则先示敌人,以迂远敌意,以怠慢复诱敌人以利,使敌人心不专,然后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故能后发先至,而得所争之要害也。
凡趋而争利者,不可举兵皆进,又不可弃军实而往。
故曰: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其法:若在百里之外,则千人斩。
果毅领亻兼人执刀又居后督战,观不入阵者斩。
兵士尽领知左膊右肩,行立依次。
凡队头与贼斗迫蹙,即左右慊旗急须赴前救援;若慊旗又被贼迫蹙,即行内急前救援;前行进救为贼所迫,则后行准前进救之。
凡伍队被贼攻迫,众寡不敌,邻近队伍并须齐进救援之。
凡以十人敌一,则围之;五人敌一,则三人攻之,二人为奇伏。
凡兵方战,其跳荡、奇兵、马军等队,即须量抽人马当之,仍于队内抽捉马人。
凡彼我相敌,以地利阻之;不得地利,以阴伏阻之;又不得,则并力偏攻。
凡料敌,战地若便利则守,不则去。
若未得战地,虽见利不可就之。
凡背山战,宜藏军,少少诱之,入伏攻之。
凡背水战,步军当冲,马军为翼,步军后排营,有利则前战,无利浅进。
凡军前有水陷我,则据高以待之,候贼至陷中,即击。
若贼不来,则设伏退军诱之。
凡驻军结阵,不得包原隰险阻在内。
凡前有深草,我则缓行以待之。
候贼来入草,则焚之;贼若守不进,我则迂路攻之。
凡粮道易绝,虽有大利,不宜深入。
不得远追。
审知贼势散乱,然后追袭。
其驻队不得辄动。
如追袭,败贼势败乱,然后追袭败贼,以收军,其举枪、卷旗一依教法(如营不牢固,无险可恃,即军中量一两队克驻队,令坚营垒。若营牢固,不要防守,其驻队亦不须出战)。
若敌人恃险,因山布阵,不得横列,兵士分立,则宜为立(或作坚)阵法。
其法:弩手、弓手与战锋队相间,引前,驻队两边相翼。
布阵既定,诸军听角声展旗簇队。
看大将黄旗向敌亚,鼓声动,诸军弩手、弓手及战锋队各令人捉马,一时笼枪大呼,齐入。
若弩手、弓手、战锋等队排此回还,即跳荡、奇兵再入。
如见黄旗却立木亚,及闻击钲声乃止。
膊上架枪,引还,各于旧处排立。
如闻角声,即卷幡簇队,如便放。
若更听鼓声、角声,依军次还营。
此出战布兵之大率也,其便宜变易,则扌每诸阵之法。
凡军行,遇敌,既缩为方阵待战(大阵具军行次门)。
敌人或击我前,或击我后,进止未得者,其阵中间充,忌断绝,须速令总管部落逐方面兵相承勿断也。
凡兵出战,每营跳荡、马军队、战锋、战驻队等分为五等,各有将领。
出时先用某等兵出战,若续者益兵,则更令一等进。
如此至尽五等。
辎重队不得辄用。
凡兵,每队有队头,兵须队头前引则战。
次立执旗;次立左亻兼旗,在左;右亻兼旗,在右;次则队兵,分作五行,在亻兼旗后左右均立。
第一行战锋七人,第二行八人,第三行九人,第四行十人,第五行十一人。
五行皆解镫布列为队也。
队皆以副队头一人执刀押后,观兵士不入阵者,斩。
凡前无虏掠,粮不支月,不宜深入。
凡暴寒、暴暑,虽见大利,不宜进攻。
凡贼无故退军,不可进逐。
凡贼守隘险,我不得前进,则易路退军以诱之。
凡兵趋贼帐,或中道遇大城、要寨,须下之,或备之,而后过。
凡遇敌相迎,我从直路,置贼迂路,使之力疲,可胜。
凡前路有险阻,贼又固守,则示利诱之,潜令人取背夺之。
凡未测彼情,虽遇羸弱,不进攻之。
凡贼半隐半见、似警似乱,必有谋,不进攻。
之。
凡贼来掠我,激怒士众,或偏师挑战者,不须应之,恐设伏陷军。
凡贼入隘口,待十过其三,则从后促胁之。如贼惊乱,即奋兵横断之,然后战。
凡贼出隘口来斗,候其半出,击之,左右来攻,断其进退之路,可全虏。
凡贼队暴来掠吾苗稼牛羊者,当勿击其锐,按兵自固。候其暮去,必重掠力疲,其心亦恐,退还务速,行队不属,我则进击之。
凡贼来,震威,部伍又整,我须且择险地自固,卑词禁掠,无激其怒。贼既众又且日久,伺其懈怠,或方食时,可急击也。
凡兵士,当战,不得离队献功,恐为贼所乘。
唐李靖法:凡出兵,且以二万人为准,分为七军。中军四千人;左右虞候二军,各二千八百人;左右四军,各二千六百人。总而言之,得二万人,内取万四千人,为二百八十队出战,六千人守战重。凡中军,四千人内拣战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为一队,计五十六队。其间弩手四百,弓手四百,马军千,跳荡五百,奇兵五百。左右虞候军各二千八百人,每军取战兵一千九百人:弩手三百,弓手三百,马军五百,跳荡四百,奇兵四百。左右军各二千六百人,每军内拣战兵一千八百五十人:弩手二百五十,弓手三百,马军五百,跳荡四百,奇兵四百。凡出战布阵,先从右虞候军引出,次右军,次中军,次后军,次左军,次左虞候军。
自马军八十队外,其步军二百队,中军三十六队,左右虞候两军各二十八队,左右厢四军各二十七队。须先置大队,以三十队(或作三队)合为一队,防贼并兵冲突。其队在阵中安置,使均。其大队五十队(或作十五队),中军三队,余六军各二队,通五十人队,合有七十队(或作百七十队),为战驻等队。其马军各在当战驻队后左右,下马立。布阵讫,鼓音发,其弩手去贼百五十步,即发箭;弓手去贼六十步,即发箭。若贼至二十步内,即射手舍弓弩,令驻队人收其射手,先络膊将力棒自随,即与战锋队齐入奋击。战锋每队重行在战队前,闻鼓声即入也。其为军跳荡、奇兵,不得辄动。若步兵被贼蹙逐,则跳荡、马军、奇兵迎前腾击,步兵须却回整频援前。若跳荡、奇兵又为贼排退,战锋等队即须齐进奋击。如击贼退,马军亦中择百人最勇者先往,次勇者数百人继往,罢软者后往,令相续而至也。故曰: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擒三军将,劲者先,罢者后,其法什一而至是也。在五十里外,千人中择勇者五百人先往,罢者继往,故曰:五十里而争利者,其法半至是也。若三十里外争利者,则十人中择七人先往,以其道近,人所易至,故可去者多,亦少败亡。故曰:三十里而争利者,三分之二至是也。所以常不失也。先后战,有更代也。又曰: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谓敌所爱恃之处,我先夺之。必密其处为期,潜往赴期,故敌人不觉而后之焉。此皆军争之道也。
以寡击众夫以寡击众者,利在于出奇也。兵法所说有三焉:一曰要之于险,二曰以整击乱,三曰以日之暮。将能明此者,则可以一击十,以千击万,虽敌人甚众,则其势易覆。今列兵家旧说于后。
凡敌众我寡,必避于易,要之于险。一人守之,千人莫向。如险厄相值,我军鼓噪卒起,彼虽众多,前徒固已惊骇,乘此击之,势却则破也。一说得丘阜林木之地,可广设旗帜,多置鼓铎,散为疑兵。敌人必分军以备我,则选精锐出奇以击之。若未得便利,且依蔽林木,疏我行队,以弓弩居前当之,伺夜晏则疾击也。
凡小阵逢大阵,不利持久,敌意轻我,必不惮战,我宜乘利速进。敌人兵众阵大,多连延不整,金鼓之音不相闻,旌旗之色不相见,左不闻右,右不闻左,前不闻后,后不闻前。如此,我以少众并力击之,必胜矣。或敌人下营未定,布阵未集,备垒未成,法令未施,皆可疾击也。兵法又谓:敌众我寡,则作利道受围以坚众心,四向而受敌,我兵则在死地而决战也。
凡战,敌人之众,或分为三四,或西或东,更息更战,或鼓呼而行,或静若而伏,使轻骑驰我左右,则我当候日暮而击之,使一人操炬,二人同鼓,或明或暗,或鼓或呼,或衔枚止声而疾击其两傍,冲其左右,或勇士直冲其阵,敌人虽众,其将可虏也。
捉生凡军中立威怖敌,莫重捉生。获贼千兵,不如生擒一将。其法:择士之身手强敌者,专教以弓矢枪刀、撩钩搭索,悉使精习;马之壮健疾走,鞍勒牢密者,部为三百人,每百人为一队。若贼出小阵偏师,其将必勇,当为利以诱之,使贪功轻斗。乃以一队即近为伏,一队为直冲,一队为驻队。直冲队既入,缓则挠击,急则引去。驻队候直冲队过,直前,粗若支敌,示引走。敌见两队全走,又无傍救,必速追奔。待引贼过伏队处,即发掩伏背杀之,两队回旗应接,自成擒矣。
如列大阵,即以三队合为一队,望阵疏或嚣处突过之,皆捉贼将。假令未获,挠之令乱,亦当奔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三-译文
叙战上
最高明的用兵策略是通过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最后才是通过武力取胜。通过谋略取胜,是攻击敌人的心理,使其无法谋划。通过外交手段取胜,是切断敌人的外援,使其无法联合。通过武力取胜,是在战场上与敌人交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此,善于指挥战争的人,必须先审视自己,一是占据有利地形,二是士兵训练有素,三是武器装备精良,然后再观察敌人的形势。不了解敌人的政治情况,不轻易出兵;不了解敌人的情况,不轻易结盟;不了解敌人的将领,不轻易先行出兵;不了解敌人的士兵,不轻易布阵。
了解敌人和自己,才能在内定下计策,出兵于边境,这就是以理性打击混乱,以训练有素的士兵打击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没有不胜利的。
所以兵法说:善于用兵的人,修习道义并保持法度,一是度量,二是衡量,三是计算,四是比较,五是胜利(这五者,是未战之前先计算,是必胜的方法)。
地形产生度量(地形,指的是远近险易。度量,是计算。未出兵之前,先计算敌国的险易,道路的迂直,兵甲的多寡,勇怯的对比,计算度量可以攻打,就出兵),度量产生衡量(衡量敌我双方的形势),衡量产生计算(计算,是机变的先导。衡量计算敌我双方的强弱利害,然后制定机变策略),计算产生比较(比较,是拔高。比较敌我双方的胜负),比较产生胜利(比较衡量计算,万无一失的胜利之道。这就是所谓的修习道义保持法度)。
因此,胜利的军队先有胜利的把握,然后才求战;失败的军队先求战,然后才求胜。
有时知道自己的士兵可以出击,但不知道敌人不可以出击,胜利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出击,但不知道自己的士兵不可以出击,胜利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和自己的士兵都可以出击,但不知道地形不适合战斗,胜利只有一半。
战争中的士兵首先要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则千人同心;千人同心,则有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力。
心齐力均,所以古人称之为“率然”。所谓“率然”,就是常山蛇。攻击它的头,尾巴就会来救;攻击它的尾巴,头就会来救;攻击它的中间,头和尾巴都会来救。
有人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吗?回答说:可以。吴国人和越国人互相憎恶,但当他们同舟共济时,他们互相救助就像左右手一样。
又说:军队是身体,士兵是衣服,伍是拇指(大将把军队当作身体,小将把四肢当作身体,士兵把拇指当作身体)。所谓将领指挥士兵,士兵服从将领,就像身体与四肢、拇指的关系一样。
伍兵,五当也,长兵用来保护短兵,短兵用来救援长兵(五兵长短各有其用)。兵器不混杂,则不利。长兵用来保护,短兵用来防守,太长则容易触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利,锐利则容易混乱;太触犯则钝,钝则不济(触犯是指触碰。兵器的长短相互保护,太触犯、太轻都不符合法度)。
因此,给士兵配备兵器,都有一定的比例。军队以诈立,以利动(见到利益才行动),以分合为变化(或分或合,以战敌人,观察其应对我的形势,最终能变化以取得胜利)。
其疾如风(来无踪迹,其至迅速),其徐如林(言缓行须有行列,如林木,以防被袭击),侵掠如火(猛烈不可阻挡),难知如阴(如疑云蔽天,不见星辰),动如雷电(如空中击,莫知所避),掠乡分众(敌方的乡村聚落,没有守兵,大量财谷,剽掠则须分配次第,使众人皆得往也,不可独有所任,则大小强弱皆欲与敌争利也),辟地分利(开拓大境,则分割与有功者),悬权而动(如权衡称量已定,然后动也)。
行动不可持久,持久则钝;兵费,则挫威诎力,纵敌生变,失利后时。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见到敌人的虚弱,乘机而不放过,追击而不放弃,逼迫而不离去。开始时像处女一样安静,敌人放松警惕;后来像脱兔一样迅速,敌人来不及抵抗。
敌人的开阖,应当迅速进入(敌人有间隙,应当迅速进入)。所以说:用兵的关键在于迅速,趁敌人来不及反应。
尽管如此,还需要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逸待劳,以近待远,以饱待饥,所以说:见到利益要迅速行动,没有利益则停止,趋利乘时,间不容息。早一刻,则太过;晚一刻,则失时。
善于作战的人,能使少数变为多数,使多数变为少数。为什么能这样呢?常常出其不意,攻击敌人的虚弱,使敌人无法察觉我的行动。使我方始终集中,使敌人分散,我方集中为一,敌人分散为十,这样我方人多,敌人人少,我所面对的敌人就少了。
我方的战场常常使敌人无法知晓,敌人防备的地方就多;敌人防备的地方多,我所面对的敌人就少了。
所以说:心疑者比,力分者弱。能分散敌人的兵力,使敌人心生疑虑,则我方即使只有一点点兵力也足够;不能分散敌人的兵力,使敌人心生疑虑,则我方即使有数倍兵力也不足。
战争,总有应当攻击、应当避开、应当放纵的时候,攻击敌人的懈怠无备,避开敌人的强盛有备;攻击敌人的疲倦劳累,避开敌人的闲逸。
不要攻击堂堂之阵(堂堂,大也),不要邀击正正之气(正正,齐也)。
至于早晨的锐气,白天的懈怠,晚上的归心,一定要避开敌人的锐气,攻击敌人的懈怠和归心。
又说: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围兵者,围其三面,开其一面,以示生路也)。
如此类者,皆敌人方乘气尽锐而来,不可亟争,故避而杀其锋,开而诱其溃也。
有人问:敌人众多且整齐,将来,该如何应对?回答说:先攻击敌人所爱,则敌人就会听从。敌人所爱而依赖的,是便利的地形、富饶的田野、粮道。先攻击这些,夺取敌人的心。
战争中的军队贵在气势,气势可以先战而震慑敌人,乘势则迅速奋起,敌人来不及支撑,就像破竹一样,数节之后,迎刃自解,不再需要动手。
然而,军队之所以能形成气势,有三个原因:一是气势,二是地势,三是因势。
如果将领勇敢轻敌,士兵乐于战斗,三军之众,气势如飘风,这就是气势。
阙山狭路,大阜深涧,龙蛇蟠磴,羊肠狗门,一丈守险,千人莫过,这就是地势。
因敌人懈怠,疲劳饥渴,前营未舍,后军未涉,这就是因势。
有了这三个条件,如果军队不齐心,不敢决断,不愿死战,不蓄怒,也无法形成气势。
所以说:善于作战的人,其节奏短,其气势险。气势如张弩,节奏如发机。
又说: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至于漂石者,皆势由然也,可不务乎?
战争中的军队,常常保持有余以待不足,因此不违反进止的节奏,不失去饮食的适度,不耗尽人马的力量。
如果进止不度,饮食不继,马疾人倦,而不解舍,则兵不堪命,不堪命则不任其上令。
上令既废,以居则乱,以战则北矣。
其关键在于更战更息,别用之不竭也。
所以说:三军人戒分日(戒三军人之中合半日
可以停止)。如果以多敌少,就追击并包围敌人(交,指交战。追,指追击。里,指包围。以多敌少时,追击并包围敌人,打开他们的退路,使他们不至于成为困兽之斗),或者分兵轮番攻击(以多攻少时,分兵轮番作战和休息,知道我们轻松而敌人疲惫,所以能取胜),或者分三部分进攻(分三部分,用一部分引诱敌人,敌人贪利而混乱,剩下的两部分作为奇兵袭击);如果敌人众多,就用计谋对付他们(方,指计谋。意思是使用诡诈和奇变,敌人虽多,但分散他们的力量,使他们无法合力作战)。
又说:如果敌人众多,我们就接受包围(自己兵力少时,士兵意志不集中,应当利用有利地形接受包围以坚定士兵的决心,分兵四面受敌,士兵就会拼死求生),士兵陷入绝境,我们就不必害怕(意思是陷入绝境时,士兵会拼死求生)。所以知道以坚守来求胜(人在危险时,会以死求生)。
又说:让士兵像坐在漏水的船中,伏在着火的房子下(把士兵置于死地,命令他们自己求生),那么聪明的人不得不谋划,勇敢的人不得不决断。重用兵的人强大,轻用兵的人弱小,这是不可取的,所以那些滥用武力而国家得利,战争长久而国家不危险的,从来没有过。善于用兵的人,战争不会持续太久,粮草不会多次征集,依靠敌人的粮草来满足军队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战争讲究笨拙的速度,没见过巧妙的持久。
兵法说:天下以战争立国的,五次胜利的国家会灭亡,四次胜利的国家会遭祸,三次胜利的国家能称霸,两次胜利的国家能称王,一次胜利的国家能称帝。这就是所谓的滥用战争长久,残害人民,耗尽财富的结果。所以古代的明君知道将领谈论战争时,没有人敢轻视。
叙述战争中的兵法说:凡是作战,白天用旌旗作为指挥,晚上用金铎和鼓声作为号令(菰荻,指芦苇叶,古代用来吹奏作为号令)。指挥向左就向左,指挥向右就向右;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金声就停止;吹一次就行动,吹两次就集合。三军服从威严的命令,这样前方就没有强大的敌人。如果听到鼓声不前进,听到金声不停止,即使有百万大军,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战争的原则是,技艺相当,队伍整齐,行列有序,从容不迫,名实相符(等,指比较,按才能依次排列。卒,指百人。伍,指五人。行列,指左右前后。从容,指驻守未战时,要有坚固的准备。言名,指各以事务为名);职位要严格,政令要严厉,力量要轻快,气势要安静,心要一致(上下尊卑,能相互制约。赏罚必行,所以人战栗。窕,指轻松。气闲,则军队安静不混乱。一,指一致,心一致则力量一致);阵型要疏,战斗要密(疏,指阵型间有空隙,密,指行动有序)。远处的敌人展示实力他们不会害怕,近处的敌人不展示实力他们不会分散(用兵之道,展示敌人的实力,隐藏自己的虚实,距离远的敌人看到实力也不会害怕,近处的敌人不要展示虚实,但要严加防备以统一士兵的心)。
展示自己的态度,告诉他们生存之道(大将展示愉快的神色,告诉他们利害关系和必胜之道)。两军对峙时,将领不了解敌人,就用少量兵力观察敌人的变化(先用弱小的姿态示敌,观察敌人的变化),进退观察敌人的稳固(用轻兵前进到敌人左右观察),危险时观察敌人的恐惧(观察敌人的危险情况,了解敌人的恐惧和形势的得失),安静时观察敌人的懈怠(敌人安静不动时,观察士兵是否懈怠),行动时观察敌人的疑虑(用轻兵挑战敌人,观察他们是否疑虑),袭击时观察敌人的治理(虚弱的敌人没有坚固的防备,懈怠的敌人混乱不堪),设阵观察敌人的行动(设下自己的阵型,观察敌人的反应)。都要等待敌人先行动,变化在其中,我们掌握形势后,就用计策应对,常常攻击敌人的混乱,不攻击他们的稳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应对形势变化无穷(每当形势变化,就随之应对),其中的道理不可见。而且以数量相持,敌人如果掌握数量,我们先行动就会陷入被动,以虚应对实,必定被擒。就像虎豹不动,不会落入陷阱;麋鹿不动,不会陷入网罗。凡是事物,没有不因为先行动而受制于人的。
或者等待我方士兵自动想要作战,就趁机鼓动他们前进(未战时,应当整理兵器和部队,申明号令,不要先鼓动)。所以说:根据士兵的数量和地形,根据敌人的阵型来制定命令(衡量士兵的数量和地形的适宜性,根据敌人的阵型来布阵,命令必须得到士兵的心)。虽然如此,如果后行动的人不能观察敌人而制定计策,那么祸患会比先行动的人更大。所以说:先行动则疲惫,后行动则恐惧(先行动的军队会疲惫;后行动的军队会意志不定而恐惧)。
又说:先行动的人能夺取敌人的心,后行动的人等待敌人的衰弱。如果敌人进攻,就坚守并观察(敌人强大来攻时,我们坚守为主,视敌人为客,客人有虚失,就用兵应对)。敌人想消耗我们的兵力,坚守阵型不动,就用喧哗来先发制人(先用轻兵喧哗来动摇敌人)。
攻击敌人的疑虑,迅速打击他们的士兵(展示利益给敌人而他们不敢前进时,说明他们有疑虑,就可以先加兵,迅速打击他们);迫使敌人屈服,袭击他们的计划(分散敌人的兵力,耗尽他们的力量,袭击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上下同心,敌人无法抵挡。战胜后,与士兵分享功劳(将领不自取功劳,推给士兵分享)。如果将领再次作战,就重赏罚(战胜后再次作战时,必须先执行前战的赏罚),誓师在前,不再用先前的战术(再次作战时,必须用赏罚约束士兵,战法则要改变,不能用先前取胜的战术)。
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人轻松;后占据战场追赶敌人的人疲惫。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让敌人来进攻,我们积蓄力量等待,不去追赶敌人,以免士兵疲惫)。能让敌人自己来的,是利益引诱他们;能让敌人无法来的,是威胁他们(攻击他们必须救援的地方)。如果占据有利地形,就放下旗帜迎击敌人(反,指转战。如果已经占据有利地形,就隐藏兵力,放下旗帜,展示弱小,用轻兵挑战,迎击敌人于险地)。
战争,犹豫不决是凶险的,隐秘微妙是胜利的。事情没有比果断更重要的,成功没有比勇敢决断更重要的。就像一个小偷在市场上挥舞武器,万人都会躲避。不是小偷特别勇敢,而是万人胆小,必死与必生不是对立的。所以说:在国家中以恩惠和信义立身,在军队中以威武立身,战场上以果断和敏捷取胜(刃上,指合兵。凡是攻战,必须果断,不失时机)。
战争,用少量兵力要稳固,用大量兵力要治理;少量兵力利于灵活,大量兵力利于正规(兵力少时不可取胜,兵力多时大胜,不能错乱阵型和旗帜)。用轻兵行动轻快但危险(轻兵行动迅速,追击敌人,进退必须遵循节度),用重兵行动稳重但无功(重兵如果只是坚守,不轻易进退,虽然不可战胜,但不能得利,无功),前进时轻重兵相互配合(重兵坚守,轻兵进攻,相互配合,坚守稳固)。
必胜的军队必须隐秘,意思是先用弱小的姿态示敌,然后再作战(先制定必胜的计划,隐藏自己的实力,不让敌人知道,知道后敌人会防备我们)。就像搏斗的野兽,使用牙齿和爪子时,总是隐藏在卑微和隐蔽的地方。
所以能够成为暴(指的是通过隐藏军队的形势,让敌人骄傲自满,等到他们懈怠时再发动攻击)。
所以说:混乱源于治理,怯懦源于勇敢,弱小源于强大(想要伪装成混乱的样子来引诱敌人,必须先做到极致的治理,然后让敌人无法察觉。想要伪装成怯懦的样子来等待敌人,必须先做到极致的勇敢,然后让敌人不惧怕我们。想要伪装成弱小的样子来让敌人骄傲,必须先做到极致的强大,然后才能让敌人不敢轻视我军)。
善于调动敌人的人会展示出某种形态,敌人必然会跟随这种形态(展示出虚弱的样子);给予敌人某种利益,敌人必然会去夺取(用利益引诱敌人,敌人会迅速离开他们的阵地,从而方便我们发动攻击)。
用利益来调动敌人,用根本的实力来等待敌人,这样事情就会事半功倍(用利害关系来调动敌人,敌人一旦跟随我们,就要严阵以待)。
所以假装败退时不要追击(担心敌人有大部队埋伏),不要贪图敌人的诱饵,这些都是同样的道理。
还要利用敌人的险要地形来巩固自己的阵地,利用敌人的计谋来为自己服务,审时度势,寻求胜利,不可穷尽。
在战斗中,敌营刚被攻破时,不要急于抓捕俘虏。
在战胜敌人后追击时,大约追出三百步,就要收兵整顿队伍,以防敌人穷途末路反扑,导致军队混乱难以整顿。
派遣侦察骑兵仔细探查,如果敌人已经溃败,就长驱直入追击,分散追击,不要让敌人有机会重新集结。
如果敌人溃败逃跑,追击时要防备敌人的援军,追出一里左右就要停止,然后严阵以待,缓慢前进;通常保持十里距离,跟随敌人。
白天要时刻警戒敌人,让他们无法进食;晚上则用火光照亮,用鼓声威胁,让他们无法在野外休息。
抽调部队时,前进要轻装,后退要重装,士兵们喜欢撤退,争先恐后难以整顿,如果敌人从后面袭击我们,军队必然会混乱;如果敌人趁机袭击我们,后果会更加严重。
所以在对阵时抽调部队,必须制定策略,隔一队抽一队。
队头负责押后,副队头负责引领前队,士兵们都要看副队头的指挥行动。
撤退大约一百步时,队伍要停下来,整顿武器,准备好弓箭,摆出战斗姿态。
整顿完毕后,再抽调前队,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
如果敌人逼近,队伍要立即迎敌,被抽调的队伍也要回军抵抗。
所有的行动都要按顺序缓慢进行,不得急行,队伍之间不得相互超越。
军争的兵法说:凡是用兵的方法,将领受命于君主,集结军队,驻扎在敌我双方的交界处(军门称为和门,两军对峙称为交和),最困难的就是军争。
军争的难点在于,要把迂回的道路当作直路,把困难当作机会。
所以要让敌人走迂回的路,用利益引诱他们,我们后发先至。
这就是在战斗中争夺利益时,先向敌人展示迂回的路线,让敌人放松警惕,再用利益引诱他们,使敌人心不专一,然后我们快速行军,出其不意,后发先至,夺取关键的战略要地。
凡是急于争夺利益的,不能全军出动,也不能放弃军需物资。
所以说:全军出动争夺利益,就会来不及;放弃军需物资争夺利益,就会损失辎重。
其方法是:如果在百里之外,就要斩杀千人。
果毅的将领带领士兵持刀督战,看到不进入阵地的士兵就斩杀。
士兵们都要知道左肩右肩的位置,行动要按顺序。
凡是队头与敌人战斗时被逼到绝境,左右两侧的旗帜要迅速前去救援;如果旗帜也被敌人逼到绝境,队伍内部要迅速前去救援;前行的救援队伍被敌人逼迫,后行的队伍要按照前行的队伍去救援。
凡是伍队被敌人逼迫,寡不敌众时,邻近的队伍要一起前去救援。
凡是十人对付一个敌人,就包围他;五人对付一个敌人,就三人进攻,两人埋伏。
凡是战斗开始时,跳荡、奇兵、马军等队伍要适当抽调人马应对,还要在队伍内抽调马夫。
凡是敌我双方对峙时,要利用地形阻挡敌人;如果地形不利,就用埋伏阻挡敌人;如果还不行,就集中力量攻击敌人的一侧。
凡是判断敌人时,如果战场有利就坚守,不利就撤退。
如果还没有找到有利的战场,即使看到利益也不要轻易行动。
凡是背山作战时,应该隐藏军队,少量引诱敌人,进入埋伏后再攻击。
凡是背水作战时,步兵要冲锋,骑兵要掩护,步兵后排要扎营,有利时就前进战斗,不利时就缓慢前进。
凡是军队前方有水陷时,要占据高地等待敌人,等敌人进入水陷时再攻击。
如果敌人不来,就设下埋伏,撤退引诱敌人。
凡是驻扎军队布阵时,不能把原野和险阻都包括在内。
凡是前方有深草时,我们要缓慢前进等待敌人。
等敌人进入草丛时,就放火烧草;如果敌人坚守不进,我们就绕路攻击。
凡是粮道容易被切断时,即使有大利,也不宜深入。
不要远追。
要仔细判断敌人的形势是否混乱,然后再追击。
驻守的队伍不得轻易行动。
如果追击敌人,敌人形势混乱后,再追击敌人,收兵时举枪、卷旗要按照教法进行(如果营地不牢固,没有险要可依靠,就在军中抽调一两队驻守,加固营垒。如果营地牢固,不需要防守,驻守的队伍也不必出战)。
如果敌人依靠险要地形,在山中布阵,不能横列,士兵要分立,就应该采用立(或坚)阵法。
其方法是:弩手、弓手与战锋队交替排列,引领前方,驻守的队伍在两侧掩护。
布阵完毕后,各军听号角声展开旗帜,集结队伍。
看到大将的黄旗指向敌人,鼓声响起时,各军的弩手、弓手及战锋队各自持马,同时举枪大喊,一起冲锋。
如果弩手、弓手、战锋等队伍回撤,跳荡、奇兵再冲锋。
如果看到黄旗倒下,听到钲声就停止。
肩上架枪,撤退,各自回到原来的位置排列。
如果听到号角声,就卷起旗帜,集结队伍,准备再次冲锋。
如果再听到鼓声、号角声,就按照军队的顺序回营。
这是出战布阵的大致方法,具体的变化要根据各种阵法来调整。
凡是军队行进时遇到敌人,要缩成方阵等待战斗(大阵按照军队行进顺序排列)。
敌人可能攻击我们的前方或后方,进退不得时,阵型中间要充实,避免被切断,必须迅速命令总管部落按方向补充兵力,保持阵型不断。
凡是军队出战时,每营的跳荡、马军队、战锋、战驻队等分为五等,各有将领。
出战时先用某等兵出战,如果需要增兵,就再派一等兵前进。
这样直到五等兵都用完。
辎重队不得轻易使用。
凡是军队,每队有队头,士兵要跟随队头前进战斗。
其次是执旗手;其次是左亻兼旗,在左边;右亻兼旗,在右边;然后是队兵,分成五行,在亻兼旗后左右均匀排列。
第一行战锋七人,第二行八人,第三行九人,第四行十人,第五行十一人。
五行都解下马镫,布列为队。
每队都由副队头一人持刀押后,看到不进入阵地的士兵就斩杀。
凡是前方没有掠夺,粮草不足一个月时,不宜深入。
凡是遇到极寒或极热天气,即使有大利,也不宜进攻。
凡是敌人无故撤退时,不要追击。
凡是敌人守住险要地形,我们无法前进时,就改道撤退引诱敌人。
凡是军队向敌人的营地前进时,如果中途遇到大城或要寨,必须先攻下或防备,然后再通过。
凡是遇到敌人迎面而来时,我们走直路,让敌人走迂回的路,使他们疲惫,可以取胜。
凡是前方有险阻,敌人又固守时,就展示利益引诱他们,暗中派人从背后夺取。
凡是无法判断敌人的情况时,即使遇到弱小的敌人,也不要进攻。
凡是敌人半隐半现、似警似乱时,必定有计谋,不要进攻。
之。
凡是敌人来掠夺我们,激怒我们的士兵,或者用偏师挑战的,我们不必应战,以防敌人设下埋伏。
凡是敌人进入隘口,等到他们过去三分之一时,就从后面逼迫他们。如果敌人惊慌混乱,就立即发动兵力横断他们的退路,然后进行战斗。
凡是敌人从隘口出来战斗,等到他们出来一半时,就攻击他们,左右夹击,切断他们的进退之路,可以全部俘虏他们。
凡是敌人的队伍突然来掠夺我们的庄稼和牛羊的,不要攻击他们的精锐,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傍晚离开时,他们必定因为掠夺过多而疲惫,心中也害怕,急于撤退,队伍不整齐,这时我们就可以进攻他们。
凡是敌人来犯,声势浩大,队伍整齐,我们必须选择险要的地方固守,用谦卑的言辞禁止掠夺,不要激怒他们。敌人人数众多,时间久了,等到他们懈怠时,或者正在吃饭时,可以迅速攻击他们。
凡是士兵在战斗中,不得离开队伍去献功,以防被敌人乘机攻击。
唐李靖的兵法:凡是出兵,以二万人为标准,分为七军。中军四千人;左右虞候二军,各二千八百人;左右四军,各二千六百人。总的来说,二万人中,取一万四千人,组成二百八十队出战,六千人守战重。中军四千人中,挑选战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为一队,共五十六队。其中有弩手四百,弓手四百,马军一千,跳荡五百,奇兵五百。左右虞候军各二千八百人,每军取战兵一千九百人:弩手三百,弓手三百,马军五百,跳荡四百,奇兵四百。左右军各二千六百人,每军中挑选战兵一千八百五十人:弩手二百五十,弓手三百,马军五百,跳荡四百,奇兵四百。凡是出战布阵,先从右虞候军引出,然后是右军,中军,后军,左军,左虞候军。
除了马军八十队外,步军二百队,中军三十六队,左右虞候两军各二十八队,左右厢四军各二十七队。必须先设置大队,以三十队(或三队)合为一队,防止敌人并兵冲突。这些队在阵中安置,要均匀。大队五十队(或十五队),中军三队,其余六军各二队,共五十人队,合有七十队(或一百七十队),作为战驻等队。马军各在当战驻队后左右,下马站立。布阵完毕,鼓声响起,弩手距离敌人一百五十步时,就发箭;弓手距离敌人六十步时,就发箭。如果敌人进入二十步内,射手就放下弓弩,让驻队人收射手,先络膊将力棒自随,然后与战锋队一起奋击。战锋每队重行在战队前,听到鼓声就进入战斗。跳荡、奇兵不得随意行动。如果步兵被敌人逼迫,跳荡、马军、奇兵就迎前腾击,步兵必须退回整顿后再支援前队。如果跳荡、奇兵又被敌人击退,战锋等队就必须齐进奋击。如果击退敌人,马军中也选择一百名最勇敢的先去,次勇敢的数百人随后,疲软的随后,让他们相继而至。所以说: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擒三军将,劲者先,罢者后,其法什一而至是也。在五十里外,千人中择勇者五百人先往,罢者继往,故曰:五十里而争利者,其法半至是也。若三十里外争利者,则十人中择七人先往,以其道近,人所易至,故可去者多,亦少败亡。故曰:三十里而争利者,三分之二至是也。所以常不失也。先后战,有更代也。又曰: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谓敌所爱恃之处,我先夺之。必密其处为期,潜往赴期,故敌人不觉而后之焉。此皆军争之道也。
以寡击众,利在于出奇。兵法所说有三点:一是要利用险要地形,二是以整齐的队伍攻击混乱的敌人,三是利用日暮时分。将领能明白这些,就可以以一敌十,以千敌万,即使敌人众多,也能轻易击败他们。现在列举兵家的旧说如下。
凡是敌众我寡,必须避开平坦的地方,利用险要地形。一人守住险要,千人无法进攻。如果险要地形相遇,我军鼓噪而起,敌人虽然众多,前面的士兵已经惊慌,乘此机会攻击他们,敌人就会溃败。还有一种说法是,利用丘陵和林木之地,广设旗帜,多置鼓铎,散布疑兵。敌人必定分兵防备我们,这时我们选择精锐出奇兵攻击他们。如果还没有得到便利,就依靠林木隐蔽,疏散我们的队伍,以弓弩居前抵挡,等到夜晚就迅速攻击。
凡是小阵遇到大阵,不利于持久战,敌人轻视我们,必定不怕战斗,我们应该乘机迅速进攻。敌人兵众阵大,队伍不整齐,金鼓之声不相闻,旌旗之色不相见,左不闻右,右不闻左,前不闻后,后不闻前。这样,我们以少众并力攻击他们,必定胜利。或者敌人下营未定,布阵未集,备垒未成,法令未施,都可以迅速攻击。兵法又说:敌众我寡,就制造有利的道路受围以坚定众心,四面受敌,我们的士兵则在死地决战。
凡是战斗,敌人的队伍,或者分为三四部分,或者西或东,轮流休息和战斗,或者鼓呼而行,或者静若而伏,用轻骑驰骋我们的左右,我们就应该等到日暮时攻击他们,让一人持火炬,二人同鼓,或明或暗,或鼓或呼,或衔枚止声而迅速攻击他们的两侧,冲击他们的左右,或者勇士直冲他们的阵,敌人虽然众多,他们的将领也可以被俘虏。
捉生是军队中立威怖敌的重要手段。俘虏一千名敌兵,不如生擒一名敌将。方法是:选择身手强健的士兵,专门教他们使用弓矢枪刀、撩钩搭索,让他们精通;选择壮健疾走的马匹,鞍勒牢密,组成三百人,每百人为一队。如果敌人派出小阵偏师,他们的将领必定勇敢,应该用利益引诱他们,让他们贪功轻斗。然后以一队埋伏在附近,一队直冲,一队为驻队。直冲队进入后,如果敌人缓慢就骚扰攻击,如果敌人急迫就引退。驻队等到直冲队过去后,直冲向前,假装抵挡敌人,引诱敌人追击。敌人看到两队全走,又没有援兵,必定迅速追击。等到敌人经过埋伏队的地方,就发动埋伏背杀,两队回旗应接,自然就能擒获敌将。
如果敌人列大阵,就以三队合为一队,从阵疏或嚣处突过,都可以捉住敌将。即使没有捉住,骚扰敌人让他们混乱,敌人也会败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三-注解
上兵伐谋:最高明的用兵策略是通过谋略来战胜敌人,而不是直接交战。
伐交:通过外交手段断绝敌人的外援,使其孤立无援。
伐兵:直接与敌人进行军事对抗,这是最后的手段。
修道而保法:指在战争中要遵循道德和法律的准则,确保战争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度、量、数、称、胜:这是兵法中的五个基本原则,分别是计度、衡量、机变、校量和胜利。
率然:指像常山蛇一样,首尾相顾,灵活应对。
吴人与越人相恶:指即使是有深仇大恨的人,在共同面对危险时也会相互救助。
军,身也;卒,服也;伍,拇指也:将军队比作身体,士兵比作衣服,伍长比作拇指,强调军队的协调和统一。
兵以诈立,以利动:用兵之道在于运用诡计和利益驱动。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难知如阴,动如雷电:形容军队行动迅速、隐蔽、猛烈、难以捉摸和突然。
悬权而动:在权衡利弊之后才采取行动。
心疑者比,力分者弱:指士兵心中疑虑会导致战斗力下降,力量分散会削弱整体实力。
气势、地势、因势:指军队的气势、地形优势和利用敌人的弱点。
善战者,其节短,其势险:善于作战的人,行动迅速果断,形势险峻。
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形容军队的势能如同从高山滚下的圆石或决堤的洪水,势不可挡。
追里而开之:以众敌寡时,采取追击并包围敌人的策略,同时留出退路,避免敌人因绝望而拼死抵抗。
分而选击:将兵力分散,轮流作战和休息,利用我方的优势(如精力充沛)攻击敌人的劣势(如疲劳),从而取得胜利。
三分而乘之:将兵力分为三部分,用一部分引诱敌人,使其因贪利而混乱,另外两部分则趁机奇袭。
方从之:使用策略和诡计,即使敌人众多,也能分散其力量,使其无法集中作战。
兵闻拙速:用兵讲究迅速行动,即使方法看似笨拙,也比拖延时间更为有效。
五胜者亡:频繁发动战争的国家,即使取得五次胜利,最终也会灭亡。
四胜者祸:取得四次胜利的国家,会面临灾祸。
三胜者霸:取得三次胜利的国家,可以称霸。
二胜者王:取得两次胜利的国家,可以称王。
一胜者帝:取得一次决定性胜利的国家,可以称帝。
旌旗旄幡:白天用于指挥军队的旗帜。
金铎鼓菰荻:夜间用于指挥军队的金属乐器和芦苇叶。
等艺立:根据士兵的才能和技艺进行组织和排列。
卒伍定:确定士兵的编制和队伍。
行列正:确保队伍的排列整齐有序。
从容固:在未战时保持冷静和坚固的防御。
言名实: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位欲严:职位和等级要严格分明。
政欲栗:政令要严明,使人敬畏。
力欲窕:力量要灵活机动。
气欲闲:士气要稳定,不受干扰。
心欲一:士兵的心要团结一致。
阵行惟疏:阵型要松散,以便灵活应对。
战惟密:战斗时要紧密配合。
远者示之则不畏:对远处的敌人展示实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近者勿示则不散:对近处的敌人不展示虚实,保持严密的防御。
示之以颜色:通过表情和态度传达信息和意图。
告之以所生:告诉士兵战斗的利害关系和必胜的信心。
两锋相值:两军对峙。
用寡而观其变:用少量兵力试探敌人的反应。
进退而观其固:通过进退观察敌人的防御情况。
危而观其惧:在危险情况下观察敌人的恐惧程度。
静而观其怠:在敌人静止时观察其是否懈怠。
动而观其疑:通过行动观察敌人的疑虑。
袭而观其治:通过袭击观察敌人的应对能力。
设而观其作:通过设阵观察敌人的反应。
应形于无穷:根据敌人的变化灵活应对。
先则弊:先发制人容易疲劳。
后则慑:后发制人容易恐惧。
先人有夺其心:先发制人可以打击敌人的士气。
后人有待其衰:后发制人可以等待敌人衰弱。
屯而伺之:驻扎并观察敌人的动向。
噪以先之:通过喧哗和骚动先发制人。
击其疑:攻击敌人的疑虑之处。
驾其卒:利用敌人的弱点进行攻击。
致其屈:迫使敌人屈服。
袭其规:袭击敌人的常规部署。
上下同欲:上下一致,共同目标。
战胜,则与众分善:胜利后与士兵分享功劳。
重赏罚:重视赏罚分明。
誓以居前:在战斗前立下誓言。
无复先术:不再使用之前的战术。
致人而不致于人:让敌人来就我,而不是我去就敌人。
利之也:通过利益引诱敌人。
害之也:通过威胁迫使敌人行动。
释旗迎而反之:放下旗帜,假装撤退,然后反击。
犹豫为凶:犹豫不决会带来凶险。
隐微为胜:隐秘和微妙的手段可以带来胜利。
必果:必须果断行动。
勇决:勇敢决断。
居国惠以信:在国内要以诚信施惠。
在军广以武:在军队中要以武力扩展势力。
刃上果以敏:在战场上要果断敏捷。
用寡固:用少量兵力时要坚固防守。
用众治:用大量兵力时要严整有序。
寡利烦:少量兵力适合灵活机动。
众利正:大量兵力适合正规作战。
以轻行轻危:用轻兵行动时要小心危险。
以重行重无功:用重兵行动时要注意不要无功而返。
进则相为重轻:进攻时要轻重相济。
必胜之兵必隐:必胜的军队必须隐藏实力。
先用弱于敌而后战:先用弱兵试探敌人,然后再进行决战。
暴:指通过隐藏兵力、制造假象等方式迷惑敌人,使其骄傲自满,然后趁其不备发动攻击。
乱生于治:指在表面上维持秩序和纪律,实际上是为了制造混乱的假象,诱使敌人放松警惕。
怯生于勇:指在表面上表现出怯懦,实际上是为了隐藏自己的勇气,使敌人轻视自己。
弱生于强:指在表面上表现出虚弱,实际上是为了隐藏自己的强大,使敌人不敢轻易进攻。
佯北勿从:指敌人假装败退时,不要轻易追击,以免落入敌人的埋伏。
饵兵勿食:指敌人用小股部队引诱时,不要轻易上当,以免被敌人牵制。
军争:指在战争中争夺有利地形或战略要地,是战争中最困难的部分。
迂其途:指通过绕远路的方式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然后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
跳荡: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兵种,擅长快速移动和突击。
奇兵:指执行特殊任务或出其不意攻击敌人的精锐部队。
战锋:指战斗中的前锋部队,通常由精锐士兵组成。
驻队:指在战斗中负责防守和维持阵型的部队,通常不参与进攻。
辎重队:指负责运输粮草和物资的部队,通常不参与战斗。
隘口:狭窄的山口或通道,通常为军事要地,易守难攻。
虞候: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负责警戒、巡逻等任务。
弩手:使用弩的士兵,弩是一种远程武器,射程远、威力大。
弓手:使用弓箭的士兵,弓箭是古代常见的远程武器。
马军:骑兵,古代军队中的重要兵种,机动性强。
鼓噪:古代战争中,士兵通过敲鼓和呐喊来制造声势,震慑敌人。
旌旗:古代军队中的旗帜,用于指挥和标识军队。
衔枚:古代士兵在夜间行动时,口中含枚(木片)以防止发出声音。
捉生:指在战场上活捉敌方将领或重要人物,以震慑敌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三-评注
《叙战上》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一篇重要文献,主要论述了战争的策略和原则。文章首先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的观点,强调了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兵法中‘以智取胜’的思想,认为通过智慧和策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冲突。
文章接着详细阐述了‘修道而保法’的原则,即在战争中要遵循道德和法律的准则,确保战争的正义性和合法性。这一原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道德和法律的重视,认为只有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战争才是正义的。
在具体的战术层面,文章提出了‘度、量、数、称、胜’五个基本原则,强调了在战争前要进行详细的计度和衡量,确保战争的胜利。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兵法中‘未战先计’的智慧,认为只有在充分准备和计度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文章还通过‘率然’和‘吴人与越人相恶’的比喻,强调了军队内部的协调和统一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兵法中‘心齐力均’的原则,认为只有军队内部团结一致,才能在战争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在具体的战术运用上,文章提出了‘兵以诈立,以利动’的原则,强调了诡计和利益驱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兵法中‘以诈取胜’的智慧,认为通过诡计和利益驱动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
文章最后通过‘气势、地势、因势’的分析,强调了军队的气势、地形优势和利用敌人的弱点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兵法中‘势’的概念,认为通过掌握和利用‘势’,可以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总的来说,《叙战上》是一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兵法文献,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兵法中的智慧和策略,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道德和法律的重视。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兵法中的思想和原则,对现代战争和战略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段古文详细阐述了古代兵法中的多种策略和战术,涵盖了从兵力部署到心理战术的各个方面。首先,文中强调了以众敌寡时的策略,即通过追击和包围敌人,同时留出退路,避免敌人因绝望而拼死抵抗。这种策略不仅体现了对敌情的精准判断,还展示了古代军事家对人性心理的深刻理解。
其次,文中提到了分兵作战的重要性。通过将兵力分散,轮流作战和休息,可以充分利用我方的优势(如精力充沛)攻击敌人的劣势(如疲劳),从而取得胜利。这种战术不仅体现了对士兵体力的合理分配,还展示了古代军事家对战场节奏的精准掌控。
此外,文中还强调了心理战术的重要性。通过展示实力、传达信息和意图,可以影响敌人的士气和决策。例如,通过表情和态度传达信息和意图,可以增强士兵的信心和士气,同时削弱敌人的斗志。这种心理战术不仅体现了对人性心理的深刻理解,还展示了古代军事家对战场心理战的精准运用。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赏罚分明的重要性。通过重视赏罚分明,可以激励士兵的斗志和士气,同时维护军队的纪律和秩序。这种赏罚制度不仅体现了对士兵行为的规范,还展示了古代军事家对军队管理的精准掌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阐述了古代兵法中的多种策略和战术,还展示了古代军事家对战场形势、士兵心理和军队管理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掌控。这些策略和战术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战价值,也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或类似的军事典籍,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诡道’和‘虚实’原则。通过制造假象、隐藏真实意图,达到迷惑敌人、出其不意的效果。这种战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尤其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策略和灵活的战术,往往能够以小博大、以弱胜强。
文中提到的‘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等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辩证思维。通过表面的假象掩盖真实的意图,使敌人无法准确判断我方的实力和意图,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等领域,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高度。
在具体的战术层面,文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佯北’、‘饵兵’等手段迷惑敌人,以及如何在追击敌人时保持警惕,防止落入敌人的埋伏。这些战术细节反映了古代将领在实战中的丰富经验和高度智慧。同时,文中还强调了军队的组织和纪律,如‘队头’、‘副队头’等职位的设置,以及如何通过严格的指挥和控制来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和稳定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军争’的重要性,即在战争中争夺有利地形或战略要地。通过‘迂其途’、‘诱之以利’等手段,达到‘后人发,先人至’的效果。这种战术思想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信息化战争中,通过灵活的战略和战术,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高度智慧,也为现代军事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通过对这些古代战术思想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在现代战争中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局势,取得更大的胜利。
这段文字出自唐代军事家李靖的兵法著作,内容主要涉及古代战争中的战术和军队组织。李靖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家,其兵法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军队的布阵、作战策略以及如何应对敌军的进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军事研究价值。
首先,文中提到的军队组织方式体现了古代军队的高度纪律性和分工明确的特点。李靖将二万人分为七军,每军又有不同的兵种和任务,如弩手、弓手、马军、跳荡、奇兵等。这种分工明确的军队组织方式,使得军队在战斗中能够迅速反应,发挥各兵种的优势,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其次,文中提到的战术策略,如‘凡贼来掠我,激怒士众,或偏师挑战者,不须应之,恐设伏陷军’,体现了古代战争中‘以逸待劳’的战术思想。通过避免与敌军正面冲突,等待敌军疲惫或松懈时再发动攻击,能够有效减少己方损失,增加胜算。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以寡击众’的战术,强调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应利用地形、时机和奇袭等手段,出奇制胜。这种战术思想在古代战争中极为重要,尤其是在面对数量上占优势的敌军时,如何通过巧妙的战术安排来扭转战局,是每一位将领必须掌握的技能。
最后,文中提到的‘捉生’战术,即活捉敌方将领,体现了古代战争中‘擒贼先擒王’的思想。通过活捉敌方将领,不仅可以震慑敌军,还能瓦解敌军的指挥系统,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军队的组织和战术,还反映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谋略。通过对这些战术和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也为现代军事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