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北宋道教内丹派代表人物。他以内丹修炼理论闻名,被尊为“紫阳真人”。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1卷,是道教内丹修炼的经典著作。书中通过诗词的形式,阐述了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强调“性命双修”,对后世道教修炼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附-原文
来真执则。为除妄想将真对,妄若不生真亦晦。能知真妄两俱非,方得真心无碍。无碍兮能自在,一悟顿消历劫罪。不施功力证菩提,从此永离生死海。吾师近而言语畅,留在世间为榜样。昨宵被我唤将来,把鼻孔穿放杖上。问他第一义何如,却道有言皆是谤。
戒定慧解
夫戒定慧者,乃法中之妙用也。佛祖虽尝有言,而未达者有所执。今略而言之,庶资开悟。然其心境两忘,一念不动曰戒;觉性圆明,内外莹彻曰定;随缘应物,妙用无穷曰慧。此三者相须而成,互为体用。三者未尝斯须相离也。犹如日假光而能照,光假照以能明。非光则不能照,非照则不能明。原其戒定慧者,本乎一性;光照明者,本乎一日;一尚非一,三复何三?三一俱忘,湛然清净。
西江月(十二首)
妄相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前后。悟即刹那成佛,迷兮万劫沦流。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本是无生无灭,强求生灭区分。只如罪福亦无根,妙体何曾增损。我有一轮明镜,从来只为蒙昏。今朝磨莹照乾坤,万象昭然 难隐。
我性入诸佛性,诸方佛性皆然。亭亭寒影照寒泉,一月千潭普现。小即毫毛莫识,大时遍满三千。高低不约信方圆,说甚长短深浅。
法法法原无法,空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
善恶一时忘念,荣枯都不关心。晦明隐显任浮沉,随分饥餐渴饮。神静湛然常寂,不妨坐卧歌吟。一池秋水碧仍深,风动莫惊尽恁。
对境不须强灭,假名权立菩提。色空明暗本来齐,真妄休分两体。悟即便明净土,更无天竺漕溪。谁言极乐在天西,了即弥陀出世。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法自通照没吾伊,念念不须寻觅。见是何尝见是,闻非未必闻非。从来诸用不相知,生死谁能碍你。
住相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恰如仰箭射浮云,坠落只缘力尽。争似无为实相,还元返朴归淳。境忘情尽任天真,以证无生法忍。
鱼兔若还入手,自然忘却筌蹄。渡河筏子上天梯,到彼悉皆遗弃。未悟须凭言说,悟来言语成非。虽然四句属无为,此等仍须脱离。
悟了莫求寂灭,随缘且接群迷。断常知见及提携,方便指归实际。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圆光一颗好摩尼。利物兼能自济。
我见时人说性,只夸口急酬机。及逢境界转痴迷,又与愚人何异。说的便须行的,方名言行无亏。能将慧剑斩摩尼,此号如来正智。
欲了无生妙道,莫非自见真心。真身无相亦无音,清净法身只恁。此道非无非有,非中亦莫求寻。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附-译文
追求真实就会执着。为了消除妄想而追求真实,如果妄想不生,真实也就隐晦了。能够认识到真实和妄想都不是真实的,才能得到无碍的真心。无碍才能自在,一旦觉悟就能立刻消除历劫的罪业。不需要施功费力就能证得菩提,从此永远脱离生死之海。我的师父近来言语流畅,留在世间作为榜样。昨晚被我召唤来,把鼻孔穿在杖上。问他第一义是什么,他却说所有言语都是诽谤。
戒定慧的解释
戒定慧是佛法中的妙用。佛祖虽然曾经说过,但未达到的人会有所执着。现在简单地说一下,希望能帮助开悟。心境两忘,一念不动叫做戒;觉性圆明,内外莹彻叫做定;随缘应物,妙用无穷叫做慧。这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体用。三者从未分离。就像太阳借助光才能照耀,光借助照耀才能明亮。没有光就不能照耀,没有照耀就不能明亮。戒定慧本来是一性;光照明本来是一日;一尚且不是一,三又怎么是三?三一都忘掉,才能湛然清净。
西江月(十二首)
不再强行消灭妄想,何必追求真实。本源自性佛一起修,迷悟不分前后。觉悟就是刹那成佛,迷误就是万劫沉沦。如果能够一念契合真修,就能灭尽恒沙的罪垢。
本来是无生无灭,强行区分生灭。就像罪福也没有根,妙体从未增减。我有一轮明镜,从来只为蒙蔽。今天磨亮照耀乾坤,万象昭然难以隐藏。
我的性进入诸佛的性,诸方的佛性都一样。亭亭寒影照寒泉,一月千潭普现。小到毫毛无法识别,大到遍满三千世界。高低不约信方圆,说什么长短深浅。
法法法本来无法,空空空也不是空。静喧语默本来相同,梦里何必说梦。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就像果实熟了自然红,不要问如何修种。
善恶一时忘念,荣枯都不关心。晦明隐显任浮沉,随分饥餐渴饮。神静湛然常寂,不妨坐卧歌吟。一池秋水碧仍深,风动莫惊尽恁。
对境不须强行消灭,假名权立菩提。色空明暗本来齐,真妄休分两体。觉悟就是明净土,更无天竺漕溪。谁说极乐在天西,了悟就是弥陀出世。
人我众生寿者,不分彼此高低。法自通照没吾伊,念念不须寻觅。见是何尝见是,闻非未必闻非。从来诸用不相知,生死谁能碍你。
住相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恰如仰箭射浮云,坠落只缘力尽。争似无为实相,还元返朴归淳。境忘情尽任天真,以证无生法忍。
鱼兔若还入手,自然忘却筌蹄。渡河筏子上天梯,到彼悉皆遗弃。未悟须凭言说,悟来言语成非。虽然四句属无为,此等仍须脱离。
觉悟了不要追求寂灭,随缘且接群迷。断常知见及提携,方便指归实际。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圆光一颗好摩尼。利物兼能自济。
我见时人说性,只夸口急酬机。及逢境界转痴迷,又与愚人何异。说的便须行的,方名言行无亏。能将慧剑斩摩尼,此号如来正智。
想要了悟无生妙道,必须自见真心。真身无相亦无音,清净法身只恁。此道非无非有,非中亦莫求寻。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附-注解
乾坤:在《周易》中,乾坤代表天地,是宇宙的基本构成元素,象征着阴阳两极。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古代中国哲学认为这五种元素相互作用构成了宇宙万物。
两仪:指阴阳两仪,是《周易》中的基本概念,代表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
四象:指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是《周易》中用来描述阴阳变化状态的四种基本形态。
八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由阴阳两爻组合而成,代表宇宙间八种基本现象或状态。
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代表闭塞不通,泰卦代表通达顺利,象征事物的两种不同状态。
屯蒙:《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屯卦代表初生艰难,蒙卦代表启蒙教育,象征事物的起始阶段。
坎离:《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象征阴阳两极中的水和火。
震兑:《周易》中的两个卦名,震卦代表雷,兑卦代表泽,象征阴阳两极中的雷和泽。
黄裳:《周易》中的卦辞,黄裳元吉,象征吉祥如意。
复姤:《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复卦代表回归,姤卦代表相遇,象征事物的循环往复。
荣卫:中医术语,指人体的气血运行系统,荣指气血的滋养,卫指气血的防御。
金丹:道教术语,指通过修炼内丹术而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坎中求赤血:道教内丹术术语,指通过修炼内丹术,从坎卦(水)中提取赤血(精气)。
离位制阴精:道教内丹术术语,指通过修炼内丹术,从离卦(火)中制取阴精(精气)。
金公姹女:道教内丹术术语,金公指男性精气,姹女指女性精气,象征阴阳交合。
黄婆丁老:道教内丹术术语,黄婆指调和阴阳的中介,丁老指修炼内丹术的指导者。
玄珠:道教内丹术术语,指通过修炼内丹术而获得的精气凝结物。
十月脱胎:道教内丹术术语,指通过修炼内丹术,经过十个月的修炼,达到脱胎换骨的境界。
六道轮回:佛教术语,指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经历的六种生命状态。
太一含真法:道教术语,指通过修炼太一(宇宙本源)而达到真如境界的修炼方法。
楞严经:佛教经典,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主要讲述修行者如何通过禅定觉悟真理。
弥勒菩萨:佛教中的未来佛,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的继承者。
金刚经:佛教经典,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主要讲述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悟真篇:道教经典,主要讲述内丹术的修炼方法和理论。
真如觉性:佛教术语,指觉悟真理的本性。
究竟空寂:佛教术语,指最终达到的空寂境界,即涅槃。
如来妙体:佛教术语,指如来的真实本性,即佛性。
三界:佛教术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众生轮回的三重世界。
佛性:佛教术语,指众生本具的觉悟本性。
菩提:梵语,意为觉悟、智慧,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
法身佛:佛教术语,指佛的真实本性,即佛的法身。
真如法身佛:佛教术语,指佛的真实本性,即真如法身。
实相: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本性。
一佛国:佛教术语,指佛的净土,即佛的世界。
真执:指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但在佛教中,过度的执着也是一种障碍,需要超越。
妄想:佛教术语,指虚妄的念头或错误的认知,是修行中需要消除的障碍。
真妄:真指真实、真理,妄指虚妄、错误。佛教认为真妄是相对的,超越真妄才能达到真正的觉悟。
无碍:佛教术语,指没有障碍,自由自在的境界。
历劫罪:指多生多世积累的罪业,佛教认为通过觉悟可以消除这些罪业。
生死海:佛教比喻,指轮回生死的苦海,觉悟后可以脱离。
戒定慧:佛教修行的三大要素,戒指持戒,定指禅定,慧指智慧。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法中之妙用:指佛法中的精妙作用,通过戒定慧的修行可以达到觉悟。
一念不动:指心念的安定,不被外境所动,是持戒的表现。
觉性圆明:指觉悟的本性圆满光明,是禅定的境界。
随缘应物:指随顺因缘,应对万物,是智慧的体现。
一性:指一切事物的本质,佛教认为万法归一,本质相同。
西江月:词牌名,此处指一组以佛教思想为主题的词作。
无生无灭:佛教术语,指事物的本质既无生也无灭,超越生死。
恒沙罪垢:比喻极多的罪业,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可以消除。
明镜:比喻清净的心性,佛教常用明镜来比喻觉悟的境界。
诸佛性:指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佛教认为众生皆有成佛的潜能。
法法法原无法:指一切法(现象)本质上是空的,没有固定的自性。
空空空亦非空:指空性本身也是空的,不能执着于空的概念。
极乐:指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净土宗追求的往生之地。
弥陀:指阿弥陀佛,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
无为实相:指超越有为法的真实相状,佛教认为这是觉悟的境界。
无生法忍:指对无生无灭的真理的坚定信念,是菩萨修行的境界。
摩尼:梵语,意为宝珠,佛教常用摩尼宝珠比喻佛性。
五眼三身四智:佛教术语,五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三身指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六度万行:指菩萨修行的六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和无数修行行为。
如来正智:指如来的正觉智慧,佛教认为这是最高的智慧。
无生妙道:指无生无灭的真理,佛教认为这是修行的终极目标。
真身无相亦无音:指佛的真身没有固定的形象和声音,超越一切相状。
清净法身:指佛的法身,清净无染,超越一切烦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附-评注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内丹术的重要经典,融合了《周易》的哲学思想和道教的修炼方法。文本通过乾坤、五行、两仪、四象、八卦等概念,阐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强调了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文本指出,五行顺行则事物有生有灭,五行逆行则丹体常灵常存,这体现了道教内丹术追求长生不老的核心理念。
文本还通过否泰、屯蒙、坎离、震兑等卦象,进一步阐述了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强调了守中、遇亢、既未、复姤等卦象对修炼内丹术的重要性。文本指出,月亏盈、日出没等现象与人的精神衰旺、荣卫寒温密切相关,这体现了道教内丹术注重天人合一的修炼理念。
文本最后指出,修真之士读《参同契》不应拘泥于象数,而应悟其真意,这体现了道教内丹术注重心性修炼的特点。文本通过设象指意、悟真意则象捐的比喻,强调了修炼内丹术的关键在于心性的觉悟,而非外在的象数。
《赠白龙洞刘道人歌》通过玉走金飞、花发秋霜等自然现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文本指出,纵有儿孙满眼前,却成恩爱转牵缠,这体现了道教内丹术对世俗情感的超越。文本通过点丹阳、坎中求赤血、离位制阴精等内丹术术语,强调了修炼内丹术的关键在于阴阳交合、精气凝结。
文本还通过金公姹女、黄婆丁老等内丹术术语,进一步阐述了内丹术的修炼方法,强调了调和阴阳、修炼精气的重要性。文本指出,十月脱胎吞入口,不觉凡身已有灵,这体现了道教内丹术追求长生不老的核心理念。
《石桥歌》通过山镇水关、桥下涧水等自然景观,表达了修炼内丹术的环境要求。文本指出,山北穴中藏猛虎,山南潭底藏蛟龙,这体现了道教内丹术注重阴阳调和的修炼理念。文本通过二兽相逢斗一场、元珠隐伏是祯祥的比喻,强调了修炼内丹术的关键在于阴阳交合、精气凝结。
文本还通过醉弹一曲无弦琴、琴里声声教仔细的比喻,强调了修炼内丹术的关键在于心性的觉悟。文本指出,识得五行颠倒处,指日升霞归洞天,这体现了道教内丹术追求长生不老的核心理念。
《悟真性宗》通过《楞严经》、《金刚经》等佛教经典,阐述了修炼内丹术与佛教觉悟的关系。文本指出,学道之人不通性理独修金丹,则性命之道未备,这体现了道教内丹术注重心性修炼的特点。文本通过神仙命术、诸佛妙用、真如觉性等概念,强调了修炼内丹术的关键在于心性的觉悟。
《绝句四首》通过如来妙体、三界、佛性等佛教术语,阐述了修炼内丹术与佛教觉悟的关系。文本指出,会的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这体现了道教内丹术注重心性修炼的特点。文本通过视之不可见其形、及至呼之又却应的比喻,强调了修炼内丹术的关键在于心性的觉悟。
《性地颂》通过佛性、千灯共一光等佛教术语,阐述了修炼内丹术与佛教觉悟的关系。文本指出,佛性非同异,千灯共一光,这体现了道教内丹术注重心性修炼的特点。文本通过增之宁解益、减着且无伤的比喻,强调了修炼内丹术的关键在于心性的觉悟。
《生灭颂》通过求生本自无生、畏灭何曾暂灭等佛教术语,阐述了修炼内丹术与佛教觉悟的关系。文本指出,眼见不如耳见,口说争似鼻说,这体现了道教内丹术注重心性修炼的特点。文本通过求生本自无生、畏灭何曾暂灭的比喻,强调了修炼内丹术的关键在于心性的觉悟。
《三界惟心颂》通过三界惟心、万物非此非彼等佛教术语,阐述了修炼内丹术与佛教觉悟的关系。文本指出,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己,这体现了道教内丹术注重心性修炼的特点。文本通过三界惟心、万物非此非彼的比喻,强调了修炼内丹术的关键在于心性的觉悟。
《见物便见心颂》通过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等佛教术语,阐述了修炼内丹术与佛教觉悟的关系。文本指出,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这体现了道教内丹术注重心性修炼的特点。文本通过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的比喻,强调了修炼内丹术的关键在于心性的觉悟。
《齐物颂》通过我不异人、人心自异等佛教术语,阐述了修炼内丹术与佛教觉悟的关系。文本指出,人有亲疏,我无彼此,这体现了道教内丹术注重心性修炼的特点。文本通过我不异人、人心自异的比喻,强调了修炼内丹术的关键在于心性的觉悟。
《即心是佛颂》通过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等佛教术语,阐述了修炼内丹术与佛教觉悟的关系。文本指出,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这体现了道教内丹术注重心性修炼的特点。文本通过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的比喻,强调了修炼内丹术的关键在于心性的觉悟。
这段文本融合了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的实践方法,展现了佛教对真妄、生死、觉悟等核心问题的深刻思考。文本通过对比真与妄、生与死、迷与悟等对立概念,揭示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目标——超越二元对立,达到无碍自在的境界。
在艺术特色上,文本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明镜’、‘摩尼宝珠’、‘生死海’等,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哲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深奥思想。同时,文本的语言简洁明快,既有禅宗的机锋,又有诗词的韵律美,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文本中提到的‘戒定慧’、‘无生法忍’等概念,既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也是中国佛教修行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概念的阐释,文本不仅传播了佛教的思想,也为中国佛教的修行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在艺术上也展现了高超的表达技巧,同时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对这段文本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思想精髓,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