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序

作者: 张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北宋道教内丹派代表人物。他以内丹修炼理论闻名,被尊为“紫阳真人”。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1卷,是道教内丹修炼的经典著作。书中通过诗词的形式,阐述了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强调“性命双修”,对后世道教修炼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序-原文

嗟夫!人身难得,光阴易迁,罔测修短,安逃业报?

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终,若临歧一念有差,立堕三涂恶趣,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

当此之时,虽悔何及?

故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之门,教人修炼以逃生死。

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

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

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

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于详者,何也?

盖欲序正人伦,施仁义礼乐有为之教。

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

但以命术寓诸《易》象,以性法混诸微言耳。

至于《庄子》推穷物累逍遥之性,《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皆切几之矣。

迨夫汉魏伯阳引《易》道阴阳交姤之体,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国师于语录首叙老庄言,以显至道之本末,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

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旨要迷没邪歧,不能混而同归矣!

且今人以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

如炼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粒,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致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难成者。

已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皆灭裂,故施功虽多,而求效莫验。

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避病,免其非横。

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

此乃迁延岁月,必难成功。

欲望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

深可痛伤!

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

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

恐泄天机,遂托名数事而名。

其中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息虑,即与二乘坐禅相同。

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

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之法。

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骨换阳,白日而升天哉?

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易成,须要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追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龙吟虎啸,夫唱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始得玄珠成象,太乙归真。

都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逸乐。

至若防危虑险,慎于运用抽添,养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

自然返阳生之气,剥阴杀之形。

节气既周,脱胎神化,名题仙籍,位号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

今之学者,有取铅汞为二气,指脏腑为五行,分心肾为坎离,以肝肺为龙虎,用神气为子母,执津液为铅汞,不识沉浮,宁分主客,何异认他财为己物,呼别姓为亲儿,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

是皆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结还丹,不亦难乎?

仆幼亲善道,涉躐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

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丹砂,白金黑锡,离坎男女,能成金液还丹。

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也。

又不说火候法度,温养指归。

加以后世迷徒恣其臆说,将先圣典教妄行笺注,乖讹万状。

不惟紊乱仙经,抑亦惑误后学。

仆以至人未遇,口诀难逢,遂至寝食不安,精神憔悴。

虽询求遍于海岳,请益尽于贤愚,皆莫能通晓真宗,开照心腑。

后至熙宁己酉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

其言甚简,其要不繁,可谓指流知源,语一悟百,雾开日莹,尘尽鉴明,校之仙经,若合符契。

因谓世之学仙者,十有八九;而达其真要者,未闻一二。

仆既遇真诠,安敢隐默,罄所得,成律诗九九八十一首,号曰《悟真篇》。

内七言四韵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一之奇;续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同岁律。

其如鼎器尊卑、药物斤两、火候进退、主客后先、存亡有无、吉凶悔吝,悉备其中矣。

及乎篇集既成之后,又觉其中惟谈养命固形之术,而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究,遂玩佛书及《传灯录》,至于祖师有击竹而悟者,乃形于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今附之卷末,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

所期同志览之,则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

时皇宋熙宁乙卯岁旦天台张伯端平叔序。

(此序各本均有同异。宋夏宗禹《讲义》本,翁象川渊明无名子《注解》本,清朱元育《阐幽》本,明陆西星《外史》本,均未收此序;清董元真《正义》本有删节,自注云 “稍节从陶氏本”;《十书》、《注疏》、《三注》、《直指》、等则收全部序文,但亦互有出入。清末刘师培《读道藏记》曰:“张氏自序旧本,仅七律十六、五 言一、绝句六十四,词十二,别无他篇附入,与夏宗禹《讲义》本相同。”书中八十一首诗词,象九九之数,则为纯道教理论。但注家对此序众论纷歧,疑是参半。即以十种版本而论,有五种无此序,包括《道枢》,有一种有大删节。《直指》《三注》《注疏》内容相同,均载参考《传灯录》及 “击竹而悟”之事,《十书》则未录此段。此种不同之处,盖因注者观点不同,近佛者录佛经;近道近儒者删禅语(如董德宁底本等);纯道者则不录;调和者录象征性)

数句(如十书,似皆以己意增减,皆非原有之句。)

至于全删此序,则实际对其真伪怀疑。

如翁葆光、陈致虚、陆西星等,因序文内容与《参同契》《悟真篇》等纯道家义理和道家文化本位立场相违,所以不加采录。

朱元育为龙门正宗,对其真伪也似加怀疑,所以《道藏辑要》亦无此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序-译文

唉!人身难得,光阴易逝,无法预测寿命长短,怎能逃脱业报?

如果不尽早醒悟,只是甘心等待死亡,若在关键时刻一念之差,立刻堕入三恶道,那么将经历无数劫难,没有出离的机会。

到了那时,即使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老子和释迦牟尼以性命之学开启了方便之门,教导人们修炼以逃脱生死。

佛教以空寂为宗旨,若能顿悟圆通,便能直接超越生死;如果还有习气未尽,则仍会轮回于生死之中。

道教以炼养为真谛,若能掌握其关键,便能立即跻身圣位;如果未能明了本性,则仍会滞留在虚幻的形体中。

其次,《周易》中有穷理尽性至命的言辞,鲁语中有毋意必固我的说法,这又是孔子极尽性命之奥妙的表现。

然而他的言辞常常简略,而不至于详细,为什么呢?

因为他想要规范人伦,推行仁义礼乐的有为之教。

所以对于无为之道,他并未明确说明。

只是将命术寓于《易》的象征中,将性法混入微言之中。

至于《庄子》推究物累逍遥之性,《孟子》善于培养浩然之气,都切中了要害。

到了汉魏时期,魏伯阳引用《易》的阴阳交合之体,作《参同契》以阐明大丹的作用,唐代忠国师在语录中首先叙述老庄的言论,以显示至道的本末,如此岂不是教虽分三,道却归一。

无奈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难,致使三家的要旨迷失在邪路中,不能混同而归一了!

而且今人认为道门崇尚修命,却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

如炼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喷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粒,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致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难成者。

以上诸法,对于修身之道,大多都是支离破碎的,所以虽然施功很多,但求效却不见验。

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只能避病,免其非横。

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

这是迁延岁月,必难成功。

想要一得永得,返老还童,变化飞升,不也是很难的吗?

深可痛伤!

因为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

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

恐泄天机,遂托名数事而名。

其中只有闭息一法,如能忘机息虑,即与二乘坐禅相同。

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

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之法。

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骨换阳,白日而升天哉?

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易成,须要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追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龙吟虎啸,夫唱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始得玄珠成象,太乙归真。

都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逸乐。

至于防危虑险,慎于运用抽添,养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

自然返阳生之气,剥阴杀之形。

节气既周,脱胎神化,名题仙籍,位号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

今之学者,有取铅汞为二气,指脏腑为五行,分心肾为坎离,以肝肺为龙虎,用神气为子母,执津液为铅汞,不识沉浮,宁分主客,何异认他财为己物,呼别姓为亲儿,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

这都是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结还丹,不也是很难的吗?

我自幼亲近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无不留心详究。

只有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丹砂,白金黑锡,离坎男女,能成金液还丹。

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也。

又不说火候法度,温养指归。

加以后世迷徒恣其臆说,将先圣典教妄行笺注,乖讹万状。

不仅紊乱仙经,也迷惑误导后学。

我以至人未遇,口诀难逢,遂至寝食不安,精神憔悴。

虽询求遍于海岳,请益尽于贤愚,皆莫能通晓真宗,开照心腑。

后至熙宁己酉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

其言甚简,其要不繁,可谓指流知源,语一悟百,雾开日莹,尘尽鉴明,校之仙经,若合符契。

因此说世之学仙者,十有八九;而达其真要者,未闻一二。

我既遇真诠,安敢隐默,尽所得,成律诗九九八十一首,号曰《悟真篇》。

内七言四韵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一之奇;续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同岁律。

其如鼎器尊卑、药物斤两、火候进退、主客后先、存亡有无、吉凶悔吝,悉备其中矣。

及至篇集既成之后,又觉其中惟谈养命固形之术,而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究,遂玩佛书及《传灯录》,至于祖师有击竹而悟者,乃形于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今附之卷末,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

所期同志览之,则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

时皇宋熙宁乙卯岁旦天台张伯端平叔序。

(此序各本均有同异。宋夏宗禹《讲义》本,翁象川渊明无名子《注解》本,清朱元育《阐幽》本,明陆西星《外史》本,均未收此序;清董元真《正义》本有删节,自注云 “稍节从陶氏本”;《十书》、《注疏》、《三注》、《直指》、等则收全部序文,但亦互有出入。清末刘师培《读道藏记》曰:“张氏自序旧本,仅七律十六、五 言一、绝句六十四,词十二,别无他篇附入,与夏宗禹《讲义》本相同。”书中八十一首诗词,象九九之数,则为纯道教理论。但注家对此序众论纷歧,疑是参半。即以十种版本而论,有五种无此序,包括《道枢》,有一种有大删节。《直指》《三注》《注疏》内容相同,均载参考《传灯录》及 “击竹而悟”之事,《十书》则未录此段。此种不同之处,盖因注者观点不同,近佛者录佛经;近道近儒者删禅语(如董德宁底本等);纯道者则不录;调和者录象征性)

有几句话(比如十本书中的句子,似乎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思进行了增减,都不是原有的句子。)

至于完全删除这篇序言,实际上是对其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比如翁葆光、陈致虚、陆西星等人,因为序言的内容与《参同契》《悟真篇》等纯正的道家理论和道家文化的基本立场相违背,所以没有采纳。

朱元育是龙门正宗,对这篇序言的真实性也似乎有所怀疑,所以《道藏辑要》中也没有收录这篇序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序-注解

三涂恶趣:佛教术语,指地狱、饿鬼、畜生三种恶道,象征着极度的痛苦和不幸。

性命学:指研究生命本质和修炼方法的学问,涉及道教、佛教等宗教的修炼理论。

顿悟圆通:佛教术语,指突然觉悟,达到无碍的境界。

炼养:道教修炼方法,指通过内丹、外丹等修炼手段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周易: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主要讲述阴阳变化和宇宙规律,被后世广泛用于占卜和哲学思考。

穷理尽性至命:出自《周易》,意为通过研究事物的道理来达到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鲁语:指《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

毋意必固我:出自《论语》,意为不要固执己见,要灵活变通。

仲尼:孔子的字,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逍遥自在,追求精神自由。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善论,强调养浩然之气。

汉魏伯阳:东汉时期的道教人物,著有《参同契》,是道教内丹术的重要经典。

参同契:道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道家修炼的理论和方法。

唐忠国师:唐代道教人物,主张融合老庄思想与道教修炼。

黄缁之流:指道教和佛教的修行者,黄代表道教,缁代表佛教。

金丹:道教修炼术语,指通过炼化精气神而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金液还丹:道教内丹术中的高级修炼方法,象征长生不老的境界。

龙吟虎啸:道教术语,形容修炼过程中阴阳二气的调和与运转。

太乙归真:道教术语,指修炼达到最高境界,回归本真。

悟真篇:道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道家修炼的理论和方法。

熙宁乙卯岁:宋代年号,指1075年。

天台张伯端:宋代道教人物,著有《悟真篇》,是道教内丹术的重要代表人物。

十书:指古代十部重要的书籍,具体内容不详,但在此上下文中,可能指的是与道家相关的经典文献。

翁葆光:明代道家学者,对道家经典有深入研究,著有《道藏》等。

陈致虚:明代道家学者,对道家经典有深入研究,著有《道藏》等。

陆西星:明代道家学者,对道家经典有深入研究,著有《道藏》等。

朱元育:明代道家学者,龙门正宗的代表人物,对道家经典有深入研究。

龙门正宗:道家流派之一,强调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

道藏辑要:道家经典的汇编,收录了众多道家经典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张伯端的《悟真篇》序言,主要探讨了道教、佛教和儒家在修炼性命方面的异同,并强调了修炼金丹的重要性。张伯端通过对比三教的修炼方法,指出虽然教义不同,但最终的目标都是追求生命的超越和永恒。

首先,张伯端引用了佛教和道教的修炼理论,指出佛教以‘空寂’为宗,强调顿悟圆通,而道教则以‘炼养’为真,注重通过内丹修炼达到长生不老。他认为,虽然两者的方法不同,但都是为了逃避生死轮回,追求生命的超越。

接着,张伯端引用了《周易》和《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指出儒家虽然注重人伦和仁义礼乐,但其核心思想中也包含了对性命之奥的探讨。他认为,儒家虽然没有像道教和佛教那样明确地提出修炼方法,但其思想中也隐含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张伯端还批评了后世修行者的偏执和误解,指出他们往往只注重表面的修炼方法,而忽略了修炼的本质。他认为,真正的修炼应该是通过炼金丹来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而不是仅仅依靠一些外在的修炼手段。

最后,张伯端强调了自己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最终得到了金丹修炼的真诀,并将其总结为《悟真篇》。他认为,修炼金丹虽然难遇易成,但一旦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张伯端对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还揭示了修炼金丹的重要性。通过对三教修炼方法的对比和分析,张伯端为后世修行者提供了一条通向长生不老的修炼之路。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对某篇序文的真伪怀疑及其在道家经典中的地位。首先,文中提到‘十书’,虽然具体内容不详,但可以推测这些书籍与道家经典有关,且作者认为这些书籍中的句子可能经过了后人的增减,已非原有之句。这表明作者对古籍的传承和保存持谨慎态度,认为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可能被篡改或误解。

接着,文中提到翁葆光、陈致虚、陆西星等道家学者对序文的怀疑。这些学者都是明代著名的道家研究者,他们对序文的怀疑主要基于其内容与《参同契》《悟真篇》等道家经典的核心义理不符。这表明这些学者在研究和传承道家经典时,非常注重文本的纯正性和一致性,任何与道家本位立场相违的内容都会被质疑和排除。

最后,文中提到朱元育作为龙门正宗的代表人物,也对序文的真伪表示怀疑,因此在《道藏辑要》中并未收录此序。龙门正宗是道家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内丹修炼和长生不老的追求。朱元育的怀疑进一步表明,道家学者在传承经典时,不仅注重文本的内容,还注重其与道家核心义理的一致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反映了道家学者在研究和传承经典时的严谨态度,他们不仅注重文本的内容,还注重其与道家核心义理的一致性。这种态度对于保持道家经典的纯正性和传承的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段文字也揭示了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可能被篡改或误解的问题,提醒我们在研究古籍时应保持谨慎和批判的态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1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