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北宋道教内丹派代表人物。他以内丹修炼理论闻名,被尊为“紫阳真人”。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1卷,是道教内丹修炼的经典著作。书中通过诗词的形式,阐述了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强调“性命双修”,对后世道教修炼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七言绝句五首-原文
七言绝句五首(以象金木水火土之五行)
饶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抛身却入身。何以更兼修大药,顿超无漏作真人。
投胎夺舍及移居,旧住名为因果徒。若会降龙并伏虎,真金起屋几时枯?
鉴形闭息思神法,初学艰难后坦途。倏忽总能游万国,奈何屋旧却移居。
释氏教人修极乐,只缘极乐是金方。大都色相惟兹实,余二非真谩度量。
俗谓常言合至道,宜向其中细寻讨。若将日用颠倒求,大地尘沙尽成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七言绝句五首-译文
七言绝句五首(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
即使你领悟了真如本性,仍难免要抛弃旧身而进入新身。为何不兼修大药,瞬间超越无漏成为真人?
投胎、夺舍和移居,旧有的住所被称为因果的徒劳。如果能够降服龙和虎,真金建造的房屋何时会枯朽?
通过观察形体、闭息和思考神灵的方法,初学时艰难,但后来会变得平坦。瞬间便能游历万国,可惜房屋老旧却要移居。
佛教教导人们修习极乐,只因为极乐是金的方向。大多数色相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余两者并非真实,不要轻易度量。
俗话常说合于至道,应该在其中仔细寻找。如果将日常用途颠倒过来,大地上的尘沙都会变成宝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七言绝句五首-注解
真如性:佛教术语,指一切事物的真实本性,即空性、法性。
大药:道教术语,指修炼内丹的丹药,比喻修炼的成果。
无漏:佛教术语,指没有烦恼和业障的境界。
真人:道教术语,指修炼成仙的人。
投胎夺舍:道教术语,指通过修炼达到灵魂转移的境界。
因果徒:佛教术语,指因缘果报的轮回。
降龙伏虎:道教术语,指修炼内丹时降服心猿意马,比喻修炼的艰难。
真金起屋:比喻修炼成仙的成果。
鉴形闭息:道教修炼方法,指通过观察自身形态和调节呼吸来修炼。
释氏: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极乐:佛教术语,指极乐世界,即阿弥陀佛的净土。
金方:佛教术语,指极乐世界的方位。
色相:佛教术语,指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
至道:道教术语,指最高的道,即宇宙的本源。
日用颠倒:指日常生活中违背常理的行为。
大地尘沙:比喻世俗的烦恼和障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七言绝句五首-评注
这五首七言绝句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象征,探讨了道教和佛教的修炼理念。第一首诗强调了修炼真如性和大药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修炼才能超越轮回,成为真人。第二首诗通过投胎夺舍和降龙伏虎的比喻,说明了修炼的艰难和成果的珍贵。第三首诗描述了鉴形闭息的修炼方法,指出修炼初期的艰难和后期的坦途,以及修炼成果的短暂性。第四首诗以极乐世界为象征,强调了色相的真实性和其他事物的虚幻性。第五首诗则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指出只有通过细寻至道,才能将世俗的烦恼和障碍转化为修炼的宝藏。
这五首诗在艺术特色上,采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修炼理念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文化内涵上,这五首诗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融合的特点。在历史价值上,这五首诗反映了古代修炼文化的繁荣和修炼者的追求,为我们研究古代宗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五首七言绝句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化和历史价值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修炼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