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风篁岭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风篁岭-原文

风篁岭,多苍筤筱簜,风韵凄清。

至此,林壑深沉,迥出尘表。

流淙活活,自龙井而下,四时不绝。

岭故丛薄荒密。

元丰中,僧辨才淬治洁楚,名曰“风篁岭”。

苏子瞻访辨才于龙井,送至岭上,左右惊曰:“远公过虎溪矣。”

辨才笑曰:“杜子有云: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遂造亭岭上,名曰“过溪”,亦曰“二老”。

子瞻记之,诗云:“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人土争挽留。去如龙出水,雷雨卷潭秋。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过虎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李流芳《风篁岭》诗:

林壑深沉处,全凭筿簜迷。

片云藏屋里,二老到云栖。

学士留龙井,远公过虎溪。

烹来石岩白,翠色映玻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风篁岭-译文

风篁岭上,生长着许多苍翠的细竹,风景凄凉而清新。

到了这里,山林深邃,远离尘世的喧嚣。

溪水潺潺,从龙井流下,四季不断。

山岭上原本草木丛生,荒凉而茂密。

元丰年间,僧人辨才整治清理,命名为“风篁岭”。

苏子瞻(苏轼)拜访辨才于龙井,送他到岭上,随从惊讶地说:“远公(辨才)过了虎溪了。”

辨才笑着说:“杜甫有诗云: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于是在岭上建了一座亭子,名为“过溪”,也叫“二老”。

苏子瞻记录此事,并作诗:“日月如车轮般转动,古今如同一座山丘。只有这位鹤骨老人,凛然不知秋。去留都无碍,人们争相挽留。离去如龙出水,雷雨卷起潭中秋水。归来如珠还浦,鱼鳖争相探头。此生只是暂寄寓,常恐名实不符。我比陶令(陶渊明)惭愧,师为远公(辨才)优秀。送我过虎溪,溪水应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李流芳《风篁岭》诗:

山林深邃之处,全靠细竹迷离。

片云藏在屋里,二老来到云栖。

学士留在龙井,远公过了虎溪。

烹来石岩白茶,翠色映照玻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风篁岭-注解

风篁岭: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一座山岭,以竹林茂密、风景清幽著称。

苍筤筱簜:苍筤指青翠的竹子,筱簜指细小的竹子,形容竹林茂密、青翠欲滴。

龙井:位于杭州西湖区的一处著名泉水,也是中国著名的龙井茶产地。

元丰:北宋时期的一个年号,指公元1078年至1085年。

辨才:北宋时期的一位高僧,曾在风篁岭修行。

苏子瞻:即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曾与陶渊明交往,典故“远公过虎溪”出自此。

虎溪:位于江西省庐山的一条溪流,因慧远与陶渊明的交往而闻名。

杜子:指唐代诗人杜甫,此处引用杜甫的诗句。

过溪亭:苏轼与辨才在风篁岭上建造的亭子,纪念他们的友谊。

二老:指苏轼与辨才,两人因交往深厚而被后人称为“二老”。

李流芳:明代文学家、画家,字茂卿,号流芳,擅长诗文与绘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风篁岭-评注

风篁岭作为杭州西湖区的一处名胜,以其竹林茂密、风景清幽而闻名。本文通过对风篁岭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其深沉、清幽的特点。竹林、流泉、四时不绝的景色,构成了一幅远离尘嚣的山水画卷。这种自然景观的描写,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崇尚,也反映了他们追求心灵宁静、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文中提到的元丰年间,僧辨才与苏轼的交往,是本文的重要历史背景。辨才作为一位高僧,对风篁岭进行了修整,使其成为一处清修之地。苏轼与辨才的友谊,体现了文人与僧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崇尚佛道、追求心灵解脱的文化氛围。苏轼的诗句“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表达了他对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与辨才之间超越世俗的友谊。

苏轼与辨才的交往,还引用了“远公过虎溪”的典故。这一典故源自东晋高僧慧远与陶渊明的交往,象征着文人与僧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苏轼与辨才的友谊,不仅是对这一典故的延续,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东晋文化的追慕与传承。

李流芳的《风篁岭》诗,进一步丰富了风篁岭的文化内涵。诗中“林壑深沉处,全凭筿簜迷”描绘了风篁岭的幽深景色,而“学士留龙井,远公过虎溪”则是对苏轼与辨才友谊的再次赞颂。李流芳通过诗歌,将风篁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风篁岭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与心灵的追求。风篁岭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文人雅士修心养性、寄托情感的场所。苏轼与辨才的友谊,以及李流芳的诗歌,都为风篁岭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处重要象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风篁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1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