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高丽寺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高丽寺-原文

高丽寺本名慧因寺,后唐天成二年,吴越钱武肃王建也。

宋元丰八年,高丽国王子僧统义天入贡,因请净源法师学贤首教。

元?二年,以金书汉译《华严经》三百部入寺,施金建华严大阁藏塔以尊崇之。

元?四年,统义天以祭奠净源为名,兼进金塔二座。

杭州刺史苏轼疏言:“外夷不可使屡入中国,以疏边防,金塔宜却弗受。”

神宗从之。

元延?四年,高丽沈王奉诏进香幡经于此。

至正末毁。

洪武初重葺。

俗称高丽寺。

础石精工,藏轮宏丽,两山所无。

万历间,僧如通重修。

余少时从先宜人至寺烧香,出钱三百,命舆人推转轮藏,轮转呀呀,如鼓吹初作。

后旋转熟滑,藏轮如飞,推者莫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高丽寺-译文

高丽寺原名慧因寺,是后唐天成二年由吴越国的钱武肃王所建。

宋元丰八年,高丽国的王子僧统义天来朝贡,并请求向净源法师学习贤首教。

元?二年,义天将用金书写的汉译《华严经》三百部送入寺中,并施舍金钱建造华严大阁和藏塔以表示尊崇。

元?四年,义天以祭奠净源为名,同时进献了两座金塔。

杭州刺史苏轼上疏说:“不能让外夷频繁进入中国,以免边防松懈,金塔应该拒绝接受。”

神宗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元延?四年,高丽的沈王奉诏在此进香和献经幡。

到了至正末年,寺庙被毁。

洪武初年重新修建。

俗称高丽寺。

寺庙的基石雕刻精美,藏轮宏伟壮丽,是两山之间所没有的。

万历年间,僧人如通再次重修。

我小时候跟随先宜人到寺里烧香,花了三百钱,让轿夫推动转轮藏,轮子转动时发出呀呀的声音,像是鼓吹刚开始演奏。

后来轮子转动得越来越顺畅,藏轮飞快旋转,推的人跟不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高丽寺-注解

高丽寺:原名慧因寺,位于中国杭州,由吴越钱武肃王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建立。因高丽国王子僧统义天在此学习佛教而闻名,后俗称高丽寺。

吴越钱武肃王: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君主,名钱镠,武肃是其谥号,以建设和发展吴越国著称。

僧统义天:高丽国王子,后成为僧人,对中国佛教有重要影响,曾在中国学习佛教并传播佛教文化。

净源法师:宋代著名佛教法师,以精通贤首教著称,对佛教教义的传播有重要贡献。

华严经: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华严宗的根本经典。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任杭州刺史,对佛教文化有深刻理解和贡献。

神宗:北宋皇帝赵顼,对佛教持支持态度,曾参与佛教事务的决策。

沈王:高丽国王,曾奉诏进香于高丽寺,显示了高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洪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洪武初年对高丽寺进行了重修。

如通:明代僧人,主持了高丽寺的重修工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高丽寺-评注

高丽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极为丰富,其建立和发展反映了中国与高丽在宗教、文化方面的深厚交流。寺院的建立者吴越钱武肃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支持不仅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也加强了地方文化的建设。

高丽寺因高丽国王子僧统义天的到来而声名远播,义天不仅在此学习佛教,还带来了《华严经》等重要佛教经典,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韩佛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苏轼在担任杭州刺史期间,对外来宗教文化的态度体现了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谨慎与开放并重。他的建议被神宗采纳,显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宗教事务的重视与干预。

高丽寺的建筑艺术也值得称道,其础石精工、藏轮宏丽,显示了当时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寺内的转轮藏不仅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民众参与宗教活动的一种方式,增强了宗教与民众生活的联系。

明代如通僧人的重修工作,不仅恢复了寺院的原有风貌,也进一步提升了其宗教和文化地位。高丽寺的历史变迁,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建筑史以及中韩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案例。

总之,高丽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及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高丽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1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