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雷峰塔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雷峰塔-原文

雷峰者,南屏山之支麓也。

穹窿回映,旧名中峰,亦名回峰。

宋有雷就者居之,故名雷峰。

吴越王于此建塔,始以十三级为准,拟高千尺。

后财力不敷,止建七级。

古称王妃塔。

元末失火,仅存塔心。

雷峰夕照,遂为西湖十景之一。

曾见李长蘅题画有云:“吾友闻子将尝言:‘湖上两浮屠,保ㄈ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予极赏之。

辛亥在小筑,与沈方回池上看荷花,辄作一诗,中有句云:‘雷峰倚天如醉翁’。

严印持见之,跃然曰:‘子将老衲不如子醉翁,尤得其情态也。’

盖余在湖上山楼,朝夕与雷峰相对,而暮山紫气,此翁颓然其间,尤为醉心。

然予诗落句云:‘此翁情淡如烟水。’则未尝不以子将老衲之言为宗耳。

癸丑十月醉后题。”

林逋《雷峰》诗:

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

夕照前林见,秋涛隔岸闻。

长松标古翠,疏竹动微薰。

自爱苏门啸,怀贤事不群。

张岱《雷峰塔》诗:

闻子状雷峰,老僧挂偏?。

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

时有薰风至,西湖是酒床。

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

惨淡一雷峰,如何擅夕照。

遍体是烟霞,掀髯复长啸。

怪石集南屏,寓林为其窟。

岂是米襄阳,端严具袍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雷峰塔-译文

雷峰是南屏山的一个支脉。

它高耸入云,回环映照,旧时称为中峰,也叫回峰。

宋代有个叫雷就的人曾居住在这里,因此得名雷峰。

吴越王在这里建塔,最初计划建十三层,高度达到千尺。

后来因为财力不足,只建了七层。

古时候称为王妃塔。

元朝末年失火,只剩下塔心。

雷峰夕照因此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曾经看到李长蘅在画上题字说:‘我的朋友闻子将曾说:‘湖上的两座塔,保俶塔像美人,雷峰塔像老和尚。’我非常欣赏这句话。

辛亥年在小筑,和沈方回在池边看荷花,就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句:‘雷峰倚天如醉翁’。

严印持看到后,兴奋地说:‘闻子将的老和尚不如你的醉翁,更能表现出它的情态。’

因为我在湖边的山楼上,早晚都与雷峰相对,而傍晚山间的紫气,这老翁颓然其间,特别让人陶醉。

然而我的诗最后一句是:‘这老翁的情淡如烟水。’这未尝不是以闻子将的老和尚之言为宗旨。

癸丑十月醉后题。”

林逋的《雷峰》诗:

中峰有一条小路分开,盘旋曲折通向幽深的云层。

夕阳照耀在前面的树林,秋天的涛声从对岸传来。

高大的松树标榜着古老的翠绿,稀疏的竹子轻轻摇动,带着微弱的香气。

我自爱苏门的啸声,怀念贤人,行事与众不同。

张岱的《雷峰塔》诗:

听说你形容雷峰,老和尚挂偏了。

每天看西湖,一生都看不够。

有时有和风到来,西湖就是酒床。

醉翁潦倒地站着,一口吸尽西江。

惨淡的一座雷峰,如何擅长夕照。

全身都是烟霞,掀起胡须又长啸。

怪石聚集在南屏,寓林是它的洞穴。

难道是米襄阳,端庄严肃地穿着官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雷峰塔-注解

雷峰:位于杭州西湖边的南屏山支脉,因宋代雷就居此而得名。

南屏山:杭州西湖西南的山脉,以风景秀丽著称。

穹窿回映:形容山势高耸,回环映照。

中峰:雷峰的旧称,因其位于南屏山中部而得名。

回峰:雷峰的别名,因其山势回环而得名。

雷就:宋代隐士,因居雷峰而得名。

吴越王:指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钱镠,他在雷峰建塔。

王妃塔:雷峰塔的古称,因吴越王妃所建而得名。

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指雷峰塔在夕阳下的美景。

李长蘅:明代文人,擅长诗画,曾题画雷峰。

闻子将:李长蘅的朋友,曾形容雷峰塔如老衲。

沈方回:李长蘅的朋友,曾与李长蘅一起赏荷。

严印持:李长蘅的朋友,曾赞赏李长蘅的诗句。

林逋:北宋隐士,以梅妻鹤子著称,著有《雷峰》诗。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雷峰塔》诗。

苏门啸:指隐士的啸歌,典出苏门山隐士孙登。

米襄阳:指北宋书画家米芾,因其籍贯襄阳而得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雷峰塔-评注

雷峰塔作为西湖十景之一,不仅因其建筑之美,更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雷峰塔的建造始于吴越王时期,最初计划建造十三级,但因财力不足,最终只建了七级。尽管如此,雷峰塔依然成为了西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元末失火后,塔心虽存,但塔身已毁,雷峰夕照的美景也因此更加引人入胜。

李长蘅的题画和诗句中,雷峰塔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形象,如‘老衲’和‘醉翁’,这些形象不仅描绘了雷峰塔的外貌特征,更传达了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李长蘅与友人的对话和诗作,展现了文人对雷峰塔的深厚情感和独特理解。

林逋的《雷峰》诗,通过描绘雷峰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贤者的怀念。诗中的‘夕照前林见,秋涛隔岸闻’等句,生动地描绘了雷峰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林逋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张岱的《雷峰塔》诗,则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了雷峰塔的独特魅力。诗中的‘老僧挂偏?’、‘醉翁潦倒立’等句,不仅形象生动,还蕴含了作者对雷峰塔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总的来说,雷峰塔不仅是西湖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人精神的象征。通过对雷峰塔的描绘和赞美,文人们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贤者的敬仰。这些诗作和题画,不仅丰富了雷峰塔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艺术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雷峰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17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