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钱王祠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钱王祠-原文

钱镠,临安石鉴乡人,骁勇有谋略。壮而微,贩盐自活。

唐僖宗时,平浙寇王仙芝,拒黄巢,灭董昌,积功自显。梁开平元年,封镠为吴越王。有讽镠拒梁命者,镠笑曰:“吾岂失一孙仲谋耶!”遂受之。改其乡为临安县,军为锦衣军。是年,省茔垄,延故老,旌钺鼓吹,振耀山谷。自昔游钓之所,尽蒙以锦绣,或树石至有封官爵者,旧贸盐担,亦裁锦韬之。

一邻媪九十余,携壶泉迎于道左,镠下车亟拜。媪抚其背,以小字呼之曰:“钱婆留,喜汝长成。”盖初生时,光怪满室,父惧,将沉于了溪,此媪苦留之,遂字焉。为牛酒大陈,以饮乡人;别张蜀锦为广幄,以饮乡妇。年上八十者饮金爵,百岁者饮玉爵。镠起劝酒,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曰:“玉节还乡兮挂锦衣,父老远近来相随。斗牛光起天无欺,吴越一王驷马归。”时将筑宫殿,望气者言:“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肃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真主者乎?奈何困吾民为!”遂弗改造。宋熙宁间,苏子瞻守郡,请以龙山废祠妙音院者,改为表忠观以祀之。今废。明嘉靖三十九年,督抚胡宗宪建祠于灵芝寺址,塑三世五王像,春秋致祭,令其十九世孙德洪者守之。郡守陈柯重镌表忠观碑记于祠。

苏轼《表忠观碑记》:

熙宁十年十月戊子,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军事臣言:“故越国王钱氏坟庙,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孙之坟,在钱塘者二十有六,在临安者十有一,皆芜秽不治,父老过之,有流涕者。谨按:故武肃王镠,始以乡兵破走黄巢,名闻江淮。复以八都兵讨刘汉宏,并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于杭。及昌以越叛,则诛昌而并越,尽有浙东西之地,传其子文穆王元瓘。至其孙忠献王仁佐,遂破李景兵而取福州。而仁佐之弟忠懿王ㄈ又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师,其后,卒以国入觐。三世四王,与五代相为终始。天下大乱,豪杰蜂起,方是时,以数州之地盗名字者不可胜数,既覆其族,延及于无辜之民,罔有孑遗。而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皇帝受命,四方僭乱,以次削平。西蜀江南,负其险远,兵至城下,力屈势穷,然后束手。而河东刘氏百战守死,以抗王师,积骸为城,洒血为池,竭天下之力,仅乃克之。独吴越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于朝,视去国如传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昔窦融以河西归汉,光武诏右扶风修其父祖坟茔,祀以太牢。今钱氏功德殆过于融,而未及百年,坟庙不治,行道伤嗟,甚非所以劝奖忠臣、慰答民心之义也。臣愿以龙山废佛寺曰妙音院者为观,使钱氏之孙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坟庙之在钱塘者,以付自然。其在临安者,以付其县之净土寺僧曰道微。岁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以时修其祠宇,封植其草木。有不治者,县令亟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几永终不堕,以称朝廷待钱氏之意。臣昧死以闻。”制曰:

可。其妙音院赐改名表忠观。

铭曰: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笃生异人,绝类离群。奋挺大呼,从者如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强弩射潮,江海为东。杀宏诛昌,奄在吴越。金券玉册,虎符龙节。大城其居,包络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岛蛮。

岁时归休,以燕父老。晔如神人,玉带球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厥篚相望,大贝南金。五胡昏乱,罔堪托国。三王相承,以符有德。既获所归,弗谋弗咨。先王之志,我维行之。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孙千亿。帝谓守臣,治其祠坟。毋俾樵牧,愧其后昆。龙山之阳,岿焉斯宫。匪私于钱,惟以劝忠。非忠无君,非孝无亲。凡百有位,视此刻文。

张岱《钱王祠》诗:

扼定东南十四州,五王并不事兜鍪。

英雄球马朝天子,带砺山河拥冕旒。

大树千株被锦绂,钱塘万弩射潮头。

五胡纷扰中华地,歌舞西湖近百秋。

又《钱王祠柱铭》:

力能分土,提乡兵杀宏诛昌;一十四州,鸡犬桑麻,撑住东南半壁。

志在顺天,求真主迎周归宋;九十八年,象犀筐篚,混同吴越一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钱王祠-译文

钱镠是临安石鉴乡人,勇猛且有谋略。年轻时家境贫寒,靠贩卖盐为生。

在唐僖宗时期,他平定了浙江的寇贼王仙芝,抵抗了黄巢,消灭了董昌,因功绩显著而闻名。梁开平元年,被封为吴越王。有人劝他拒绝梁的命令,他笑着说:“我难道会失去一个孙仲谋吗?”于是接受了封号。他将家乡改为临安县,军队改为锦衣军。当年,他省视祖坟,邀请故老,举行盛大的仪式,旌旗飘扬,鼓乐喧天,震动山谷。他曾经游钓的地方,都用锦绣装饰,有的地方甚至立碑封官,连他曾经卖盐的担子也用锦缎包裹。

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妇人,带着一壶泉水在路边迎接他,钱镠下车急忙行礼。老妇人抚摸他的背,用他的小名呼唤他说:“钱婆留,很高兴看到你长大成人。”原来他出生时,家中充满了奇异的光芒,父亲害怕,想把他沉入溪中,这位老妇人苦苦挽留,因此取了这个名字。他准备了丰盛的酒肉,招待乡亲;另外用蜀锦搭建了大帐篷,招待乡里的妇女。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用金杯饮酒,百岁老人用玉杯饮酒。钱镠起身劝酒,自己唱起还乡歌来娱乐宾客,歌词是:“玉节还乡兮挂锦衣,父老远近来相随。斗牛光起天无欺,吴越一王驷马归。”当时他准备建造宫殿,有风水师说:“如果在旧府的基础上扩建,不过百年;如果填平西湖的一半,可以得千年。”钱镠笑着说:“哪有千年不出真主的道理?为什么要让我的百姓受苦呢!”于是没有改造。宋熙宁年间,苏轼担任郡守,请求将龙山的废祠妙音院改为表忠观来祭祀他。现在已废弃。明嘉靖三十九年,督抚胡宗宪在灵芝寺旧址建祠,塑了三世五王的像,春秋两季举行祭祀,命令他的十九世孙德洪守护。郡守陈柯重新刻写了表忠观碑记在祠中。

苏轼《表忠观碑记》:

熙宁十年十月戊子,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军事臣说:“故越国王钱氏的坟庙,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孙的坟墓,在钱塘的有二十六座,在临安的有十一座,都荒废无人管理,父老经过时,有人流泪。谨按:故武肃王钱镠,最初以乡兵击退黄巢,名震江淮。又以八都兵讨伐刘汉宏,合并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己居于杭州。等到董昌在越州叛乱,就诛杀董昌并合并越州,完全占有浙东浙西之地,传给他的儿子文穆王元瓘。到他的孙子忠献王仁佐,就击败李景的军队而取得福州。而仁佐的弟弟忠懿王ㄈ又大举出兵攻打李景,以迎接周世宗的军队,后来,终于以国入朝觐见。三世四王,与五代相始终。天下大乱,豪杰蜂起,当时,以数州之地自称王侯的不可胜数,既覆灭其族,还波及无辜的百姓,没有留下一个。而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而始终不失臣节,贡献不断于道路。因此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直到今天不废。其对百姓的恩德非常深厚。皇帝受命,四方僭乱,依次削平。西蜀江南,依仗其险远,兵至城下,力屈势穷,然后投降。而河东刘氏百战守死,以抗王师,积骸为城,洒血为池,竭天下之力,才攻克。唯独吴越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于朝,视去国如传舍,其对朝廷的功劳非常大。昔窦融以河西归汉,光武诏右扶风修其父祖坟茔,祀以太牢。今钱氏功德殆过于融,而未及百年,坟庙不治,行道伤嗟,甚非所以劝奖忠臣、慰答民心之义也。臣愿以龙山废佛寺曰妙音院者为观,使钱氏之孙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坟庙之在钱塘者,以付自然。其在临安者,以付其县之净土寺僧曰道微。岁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以时修其祠宇,封植其草木。有不治者,县令亟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几永终不堕,以称朝廷待钱氏之意。臣昧死以闻。”制曰:

可。其妙音院赐改名表忠观。

铭曰: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笃生异人,绝类离群。奋挺大呼,从者如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强弩射潮,江海为东。杀宏诛昌,奄在吴越。金券玉册,虎符龙节。大城其居,包络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岛蛮。

岁时归休,以燕父老。晔如神人,玉带球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厥篚相望,大贝南金。五胡昏乱,罔堪托国。三王相承,以符有德。既获所归,弗谋弗咨。先王之志,我维行之。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孙千亿。帝谓守臣,治其祠坟。毋俾樵牧,愧其后昆。龙山之阳,岿焉斯宫。匪私于钱,惟以劝忠。非忠无君,非孝无亲。凡百有位,视此刻文。

张岱《钱王祠》诗:

扼定东南十四州,五王并不事兜鍪。

英雄球马朝天子,带砺山河拥冕旒。

大树千株被锦绂,钱塘万弩射潮头。

五胡纷扰中华地,歌舞西湖近百秋。

又《钱王祠柱铭》:

力能分土,提乡兵杀宏诛昌;一十四州,鸡犬桑麻,撑住东南半壁。

志在顺天,求真主迎周归宋;九十八年,象犀筐篚,混同吴越一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钱王祠-注解

钱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以其骁勇和谋略著称,被封为吴越王。

吴越王: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君主称号,钱镠是首位吴越王。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钱镠曾参与平定黄巢之乱。

董昌:唐末割据势力之一,钱镠曾灭董昌。

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钱镠自比孙权,显示其雄心。

锦衣军:钱镠所建立的军队名称,象征其军队的威武和荣耀。

表忠观:为纪念钱镠及其家族的忠诚而建立的庙宇,后由苏轼提议改建。

苏子瞻:即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曾任杭州知州,提议改建表忠观。

胡宗宪:明朝官员,曾督抚浙江,重建钱王祠。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钱王祠》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钱王祠-评注

钱镠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从平民到帝王的传奇。他出身贫寒,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最终成为一方霸主。这不仅展示了个人奋斗的力量,也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英雄辈出的时代特征。

钱镠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在他的统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不仅能够平定内乱,还能在外交上保持独立,最终被封为吴越王。他的统治时期,吴越国相对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为后世所称道。

钱镠对待家乡和百姓的态度也值得称道。他改乡名为临安县,将军队命名为锦衣军,显示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军队的重视。他的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地方认同感,也提升了军队的士气。

苏轼在《表忠观碑记》中对钱镠的评价极高,认为他的功德超过了历史上的窦融。苏轼提议改建表忠观,不仅是对钱镠个人的纪念,也是对忠诚和孝道的一种弘扬。

张岱的《钱王祠》诗和《钱王祠柱铭》则从文学角度赞美了钱镠的功绩和吴越国的繁荣。诗中提到的“扼定东南十四州”和“五王并不事兜鍪”等句,生动描绘了钱镠的英勇和吴越国的强盛。

总体来看,钱镠的故事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生平事迹、政治成就和文化影响,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深刻的文化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钱王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17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