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小蓬莱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小蓬莱-原文

小蓬莱在雷峰塔右,宋内侍甘升园也。

奇峰如云,古木蓊蔚,理宗常临幸。

有御爱松,盖数百年物也。

自古称为小蓬莱。

石上有宋刻“青云岩”、“鳌峰”等字。

今为黄贞父先生读书之地,改名“寓林”,题其石为“奔云”。

余谓“奔云”得其情,未得其理。

石如滇茶一朵,风雨落之,半入泥土,花瓣棱棱,三四层折。

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无须不缀。

色黝黑如英石,而苔藓之古,如商彝周鼎入土千年,青绿彻骨也。

贞父先生为文章宗匠,门人数百人。

一时知名士,无不出其门下者。

余幼时从大父访先生。

先生面黧黑,多髭须,毛颊,河目海口,眉棱鼻梁,张口多笑。

交际酬酢,八面应之。

耳聆客言,目睹来牍,手书回札,口嘱?奴,杂沓于前,未尝少错。

客至,无贵贱,便肉、便饭食之,夜即与同榻。

余一书记往,颇秽恶,先生寝食之无异也。

天启丙寅,余至寓林,亭榭倾圮,堂中窀先生遗蜕,不胜人琴之感。

今当丁西,再至其地,墙围俱倒,竟成瓦砾之场。

余欲筑室于此,以为东坡先生专祠,往鬻其地,而主人不肯。

但林木俱无,苔藓尽剥。“奔云”一石,亦残缺失次,十去其五。

数年之后,必鞠为茂草,荡为冷烟矣。

菊水桃源,付之一想。

张岱《小蓬莱奔云石》诗:

滇茶初着花,忽为风雨落。簇簇起波棱,层层界轮廓。

如蝶缀花心,步步堪咀嚼。薜萝杂松楸,阴翳罩轻幕。

色同黑漆古,苔斑解竹箨。土绣鼎彝文,翡翠兼丹ぬ。

雕琢真鬼工,仍然归浑朴。须得十年许,解衣恣盘礴。

况遇主人贤,胸中有丘壑。此石是寒山,吾语尔能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小蓬莱-译文

小蓬莱位于雷峰塔的右侧,是宋朝内侍甘升的园林。

奇峰耸立如云,古木茂盛,宋理宗常来此游玩。

园中有一棵御爱松,已有数百年历史。

自古以来,这里被称为小蓬莱。

石头上刻有宋代的“青云岩”、“鳌峰”等字样。

如今这里是黄贞父先生读书的地方,改名为“寓林”,并在石头上题字“奔云”。

我认为“奔云”这个名字虽然表达了情感,但没有完全体现其本质。

石头像一朵滇茶花,风雨过后,半埋在泥土中,花瓣层层叠叠,有三四层。

人在其中行走,就像蝴蝶飞入花心,无需任何装饰。

石头的颜色黝黑如英石,而苔藓的古老程度,就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埋入土中千年,青绿色深入骨髓。

黄贞父先生是文章大家,门下弟子有数百人。

当时的名士,几乎都出自他的门下。

我小时候随祖父拜访过先生。

先生面色黝黑,胡须浓密,脸颊多毛,眼睛大如河,嘴巴宽如海,眉骨高耸,鼻梁挺直,常常张口大笑。

他在交际应酬中,八面玲珑,应对自如。

他一边听客人说话,一边看信件,手写回信,口授仆人,事务繁杂,却从未出错。

客人来访,无论贵贱,他都以肉食和便饭招待,晚上还与客人同床共寝。

我曾带一位书记去拜访,虽然环境脏乱,但先生的饮食起居并无异样。

天启丙寅年,我来到寓林,亭台楼阁已经倒塌,堂中安放着先生的遗骸,令人感慨不已。

如今到了丁西年,再次来到这里,围墙都已倒塌,变成了一片瓦砾场。

我想在这里建一座房子,作为东坡先生的专祠,但主人不愿意出售这块地。

然而,林木已经消失,苔藓也已剥落。“奔云”这块石头也残缺不全,失去了原有的风采,十去其五。

几年之后,这里必定会变成茂密的草地,化为冷清的烟雾。

菊水和桃源,只能成为心中的想象。

张岱《小蓬莱奔云石》诗:

滇茶初开时,忽然被风雨打落。花瓣簇簇起波棱,层层分明。

像蝴蝶停在花心,每一步都值得细细品味。薜萝与松楸混杂,阴翳如轻幕笼罩。

颜色如同古老的黑色漆器,苔斑像竹箨般剥落。土锈如鼎彝上的纹路,翡翠与丹ぬ交织。

雕琢如鬼斧神工,却依然保持着原始的质朴。需要十年时间,才能解开衣襟,尽情挥洒。

何况遇到贤明的主人,胸中有山川丘壑。这块石头是寒山,我的话你能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小蓬莱-注解

小蓬莱:位于雷峰塔右侧,原为宋代内侍甘升的园林,以其奇峰古木著称,宋理宗常到此游幸。

御爱松:小蓬莱中的一棵古松,已有数百年历史,因其古老和美丽而受到皇帝的喜爱。

青云岩:小蓬莱中的一处石刻,刻有“青云岩”三字,象征着高远和超脱。

鳌峰:小蓬莱中的另一处石刻,刻有“鳌峰”二字,鳌是传说中的大海龟,象征着稳固和长寿。

寓林:黄贞父先生将小蓬莱改名为“寓林”,并题石为“奔云”,寓意为云彩奔涌,象征着自由和变化。

奔云:黄贞父先生为小蓬莱中的一块石头题名,形容其形态如云彩奔涌,富有动感和生命力。

滇茶:一种名贵的茶花,以其花朵大而美丽著称,此处用来比喻石头的形态。

商彝周鼎: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象征着古老和珍贵,此处用来形容石头的古老和苔藓的青绿。

黄贞父:明代文学家,文章宗匠,门人数百,一时知名士无不出其门下。

天启丙寅:明朝天启年间的丙寅年,即1626年。

丁西:天启年间的丁西年,即1627年。

东坡先生:指宋代文学家苏轼,字东坡,以其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被后人尊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小蓬莱-评注

《小蓬莱奔云石》是张岱对黄贞父先生及其寓林的一篇深情回忆与感慨之作。文章通过对小蓬莱的描写,展现了其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价值。小蓬莱不仅是一处园林,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宋代皇室的记忆和黄贞父先生的文学精神。

文章中,张岱通过对“奔云”石的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形态和古老的历史。石如滇茶一朵,风雨落之,半入泥土,花瓣棱棱,三四层折,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石头的美丽和沧桑。张岱认为“奔云”得其情,未得其理,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黄贞父先生的形象在文章中也得到了生动的刻画。他面黧黑,多髭须,毛颊,河目海口,眉棱鼻梁,张口多笑,交际酬酢,八面应之,展现了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卓越的社交能力。他对客人的热情款待,无论贵贱,都一视同仁,体现了其宽厚仁爱的品格。

文章最后,张岱对小蓬莱的现状表示了深深的惋惜。亭榭倾圮,墙围俱倒,竟成瓦砾之场,林木俱无,苔藓尽剥,“奔云”一石亦残缺失次,十去其五。这种变迁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更是对历史文化的消逝。张岱欲筑室于此,以为东坡先生专祠,但主人不肯,表达了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无奈和遗憾。

总的来说,张岱的《小蓬莱奔云石》不仅是对一处园林的描写,更是对历史文化的缅怀和对自然美的赞颂。文章通过对小蓬莱的描写,展现了其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切关注和无奈感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小蓬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1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