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南高峰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南高峰-原文

南高峰在南北诸山之界,羊肠佶屈,松篁葱?,非芒鞋布袜,努策支筇,不可陟也。

塔居峰顶,晋天福间建,崇宁、乾道两度重修。元季毁。旧七级,今存三级。

塔中四望,则东瞰平芜,烟销日出,尽湖中之景。

南俯大江,波涛洄洑,舟楫隐见杳霭间。

西接岩窦,怪石翔舞,洞穴邃密。

其侧有瑞应像,巧若鬼工。

北瞩陵阜,陂陀曼延,箭枥丛出,麰麦连云。

山椒巨石屹如峨冠者,名先照坛,相传道者镇魔处。

峰顶有钵盂潭、颖川泉,大旱不涸,大雨不盈。潭侧有白龙洞。

道隐《南高峰》诗:

南北高峰两郁葱,朝朝滃浡海烟封。

极颠螺髻飞云栈,半岭峨冠怪石供。

三级浮屠巢老鹘,一泓清水豢痴龙。

倘思济胜烦携具,布袜芒鞋策短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南高峰-译文

南高峰位于南北山脉的交界处,山路蜿蜒曲折,松树和竹子郁郁葱葱,如果不穿草鞋和布袜,不努力拄着拐杖,是无法攀登的。

塔位于峰顶,建于晋朝天福年间,崇宁和乾道年间两次重修。元朝末年毁坏。原来有七层,现在只剩下三层。

从塔中向四周望去,东面可以看到平坦的原野,烟雾散去,太阳升起,湖中的景色尽收眼底。

南面俯瞰大江,波涛汹涌,船只时隐时现在远处的雾气中。

西面连接着岩石洞穴,怪石嶙峋,洞穴深邃而密集。

旁边有瑞应像,雕刻得精巧如同鬼斧神工。

北面是连绵的山丘,山坡蜿蜒,箭竹丛生,麦田连绵如云。

山顶上有一块巨石,形状像高耸的帽子,名叫先照坛,相传是道士镇压妖魔的地方。

峰顶有钵盂潭和颖川泉,即使大旱也不会干涸,大雨也不会溢出。潭旁边有白龙洞。

道隐的《南高峰》诗:

南北两座高峰郁郁葱葱,每天早晨都被海上的烟雾笼罩。

山顶像螺髻一样高耸入云,半山腰的怪石像峨冠一样奇特。

三层的佛塔上栖息着老鹰,一泓清水滋养着痴龙。

如果想要攀登胜景,不妨带上草鞋和布袜,拄着短拐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南高峰-注解

南高峰: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是西湖十景之一,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而闻名。

晋天福间:指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天福年间(936-9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崇宁、乾道:崇宁是北宋徽宗的年号(1102-1106年),乾道是南宋孝宗的年号(1165-1173年),这两个时期南高峰的塔进行了重修。

元季毁:指元朝末年,南高峰的塔遭到毁坏。

瑞应像:指塔侧的神像,雕刻精美,仿佛出自鬼神之手。

先照坛:位于南高峰顶的巨石,形状如同高耸的帽子,传说为道士镇魔之处。

钵盂潭、颖川泉:南高峰顶的两处水源,即使在干旱或大雨时水量也保持稳定。

白龙洞:位于钵盂潭旁的一个洞穴,传说与白龙有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南高峰-评注

《南高峰》一文,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南高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文章开篇即以“羊肠佶屈,松篁葱?”形容南高峰的险峻和生机勃勃,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文中提到的塔,不仅是南高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历史的见证。从晋天福年间的初建,到崇宁、乾道年间的重修,再到元季的毁坏,塔的兴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更迭。塔中四望的景色描写,如东瞰平芜、南俯大江、西接岩窦、北瞩陵阜,不仅展现了南高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

文章还提到了塔侧的瑞应像和峰顶的钵盂潭、颖川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特别是瑞应像的“巧若鬼工”,不仅赞美了雕刻技艺的高超,也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仰。

最后,文章引用了道隐的《南高峰》诗,通过诗歌的形式进一步深化了南高峰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遗迹的描绘。诗中的“三级浮屠巢老鹘,一泓清水豢痴龙”,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塔和潭的景象,也寓意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总的来说,《南高峰》一文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功地描绘了南高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南高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16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