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净慈寺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净慈寺-原文

净慈寺,周显德元年钱王ㄈ建,号慧日永明院,迎衢州道潜禅师居之。

潜尝欲向王求金铸十八阿罗汉,未白也。

王忽夜梦十八巨人随行。

翌日,道潜以请,王异而许之,始作罗汉堂。

宋建隆初,禅师延寿以佛祖大意,经纶正宗,撰《宗镜录》一百卷,遂作宗镜堂。

熙宁中,郡守陈襄延僧宗本居之。

岁旱,湖水尽涸。

寺西隅甘泉出,有金色鳗鱼游焉,因凿井,寺僧千余人饮之不竭,名曰圆照井。

南渡时,毁而复建,僧道容鸠工五岁始成。

塑五百阿罗汉,以田字殿贮之。

绍兴九年,改赐净慈报恩光化寺额。

复毁。

孝宗时,一僧募缘修殿,日餍酒肉而返,寺僧问其所募钱几何,曰:“尽饱腹中矣。”

募化三年,簿上布施金钱,一一开载明白。

一日,大喊街头曰:“吾造殿矣。”

复置酒肴,大醉市中,揠喉大呕,撒地皆成黄金,众缘自是毕集,而寺遂落成。

僧名济颠。

识者曰:“是即永明后身也。”

嘉泰间,复毁,再建于嘉定三年。

寺故闳大,甲于湖山。

翰林程?必记之,有“湿红映地,飞翠侵霄,檐转鸾翎,阶排雁齿。星垂珠网,宝殿洞乎琉璃;日耀璇题,金椽耸乎玳瑁”之语。

时宰官建议,以京辅佛寺推次甲乙,尊表五山,为诸刹纲领,而净慈与焉。

先是,寺僧艰汲,担水湖滨。

绍定四年,僧法薰以锡杖扣殿前地,出泉二派,{秋金}为双井,水得无缺。

淳?十年,建千佛阁,理宗书“华严法界正偏知阁”八字赐之。

元季,湖寺尽毁,而兹寺独存。

明洪武间毁,僧法净重建。

正统间复毁,僧宗妙复建。

万历二十年,司礼监孙隆重修,铸铁鼎,葺钟楼,构井亭,架掉楔。

永乐间,建文帝隐遁于此,寺中有其遗像,状貌魁伟,迥异常人。

袁宏道《莲花洞小记》: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

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

六桥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

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

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

余常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

近若宋氏园享,皆搜得者。

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搜出者甚多。

噫,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王思任《净慈寺》诗:

净寺何年出,西湖长翠微。

佛雄香较细,云饱绿交肥。

岩竹支僧阁,泉花蹴客衣。

酒家莲叶上,鸥鹭往来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净慈寺-译文

净慈寺,是周显德元年由钱王所建,名为慧日永明院,邀请了衢州的道潜禅师来此居住。

道潜禅师曾想向钱王请求资金铸造十八尊阿罗汉像,但还未提出。

钱王突然在夜里梦见十八位巨人跟随他。

第二天,道潜禅师提出请求,钱王感到奇异并答应了他,于是开始建造罗汉堂。

宋朝建隆初年,禅师延寿根据佛祖的教义,撰写了《宗镜录》一百卷,随后建造了宗镜堂。

熙宁年间,郡守陈襄邀请了僧人宗本来此居住。

那年干旱,湖水全部干涸。

寺庙西边涌出甘泉,有金色的鳗鱼游动,因此凿井,寺中千余僧人饮用不竭,名为圆照井。

南渡时期,寺庙被毁后又重建,僧人道士用了五年时间才完成。

塑造了五百尊阿罗汉像,存放在田字殿中。

绍兴九年,改名为净慈报恩光化寺。

再次被毁。

孝宗时期,一位僧人募捐修建殿宇,每天吃饱喝足后返回,寺中僧人问他募捐了多少钱,他说:“都吃饱了。”

募捐三年,账本上记录的布施金钱,一一清楚记载。

一天,他在街头大喊:“我建殿了。”

再次摆酒菜,在市中大醉,呕吐时,地上撒出的都是黄金,众人因此纷纷捐款,寺庙最终建成。

这位僧人名叫济颠。

有识之士说:“他就是永明的转世。”

嘉泰年间,寺庙再次被毁,嘉定三年重建。

寺庙规模宏大,在湖山中首屈一指。

翰林程?必记录此事,有“湿红映地,飞翠侵霄,檐转鸾翎,阶排雁齿。星垂珠网,宝殿洞乎琉璃;日耀璇题,金椽耸乎玳瑁”的描述。

当时官员建议,以京城的佛寺为基准,尊崇五山,作为各寺的纲领,净慈寺也在其中。

之前,寺中僧人取水困难,需到湖边担水。

绍定四年,僧法薰用锡杖敲击殿前地面,涌出两股泉水,形成双井,水源不再缺乏。

淳?十年,建造了千佛阁,理宗赐书“华严法界正偏知阁”八字。

元朝末年,湖边的寺庙都被毁,只有这座寺庙幸存。

明朝洪武年间被毁,僧法净重建。

正统年间再次被毁,僧宗妙再次重建。

万历二十年,司礼监孙隆重修,铸造铁鼎,修缮钟楼,建造井亭,架设掉楔。

永乐年间,建文帝隐遁于此,寺中有他的遗像,相貌魁伟,与常人截然不同。

袁宏道《莲花洞小记》:

莲花洞前是居然亭。

亭子宽敞可远望,每次登临,湖光山色尽收眼底,须眉形影,如同落入镜中。

六桥的杨柳随风摇曳,引动波浪,萧疏可爱。

晴天雨天,月色烟雾,风景各异,是净慈寺的绝佳之处。

洞中的石头玲珑剔透,仿佛有生命,巧夺天工。

我常说吴山南屏一带都是石骨土肤,中空四通八达,越挖掘越有发现。

近如宋氏园享,都是挖掘出来的。

还有紫阳宫的石块,孙内使挖掘出来的很多。

唉,如果能得到五丁神将的帮助,用钱塘江水洗净尘泥,揭示其奇奥,那该多好啊!

王思任《净慈寺》诗:

净慈寺何时出现,西湖边常青翠微。

佛像雄伟香气细腻,云彩饱满绿色交织。

岩石和竹子支撑僧阁,泉水花朵轻拂客衣。

酒家在莲叶上,鸥鹭往来飞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净慈寺-注解

净慈寺:位于中国杭州西湖畔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始建于五代时期,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是杭州历史上的重要佛教文化遗址。

钱王ㄈ:指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钱镠,他在位期间大力支持佛教,修建了许多寺庙。

道潜禅师:五代时期的著名禅师,曾在净慈寺居住,对寺庙的早期发展有重要影响。

十八阿罗汉:佛教中的十八位罗汉,是佛教中的重要护法神,常被供奉在寺庙中。

宗镜录:由宋代禅师延寿所著的一部佛教经典,共一百卷,对佛教教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圆照井:净慈寺内的一口井,因传说有金色鳗鱼游动而得名,井水甘甜,供寺僧饮用。

济颠:宋代著名的疯僧,以其怪异行为和神奇传说闻名,传说他是永明禅师的后身。

五山:宋代对五座重要佛教寺庙的尊称,净慈寺是其中之一。

千佛阁:净慈寺内的一座建筑,供奉千尊佛像,是寺庙的重要部分。

建文帝: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失败后隐居于净慈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净慈寺-评注

净慈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由吴越国王钱镠所建,初名慧日永明院。寺庙的建立不仅反映了当时吴越国对佛教的重视,也体现了佛教在中国南方的广泛传播。净慈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毁坏与重建,每一次重建都伴随着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寺庙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典型特征,如罗汉堂、宗镜堂、千佛阁等建筑,都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罗汉堂的建立,反映了佛教中对罗汉的崇拜,罗汉作为佛教护法神,象征着佛教的护持力量。

净慈寺不仅是佛教活动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场所。宋代禅师延寿在此撰写了《宗镜录》,这部经典对佛教教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后世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寺庙中的圆照井和济颠的传说,增添了寺庙的神秘色彩和文化魅力。

净慈寺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西湖畔,周围自然景观优美,寺庙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袁宏道和王思任的诗文,描绘了净慈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美丽景色,展现了寺庙在文人墨客心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净慈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庙,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历史的重要见证。它的建筑、文化、历史故事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对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净慈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1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