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于坟-原文
于坟。于少保公以再造功,受冤身死,被刑之日,阴霾翳天,行路踊叹。
夫人流山海关,梦公曰:“吾形殊而魂不乱,独目无光明,借汝眼光见形于皇帝。”翌日,夫人丧其明。
会奉天门灾,英庙临视,公形见火光中。上悯然念其忠,乃诏贷夫人归。又梦公还眼光,目复明也。
公遗骸,都督陈逵密嘱瘗藏。继子冕请葬钱塘祖茔,得旨奉葬于此。
成化二年,廷议始白。上遣行人马?旋谕祭。其词略曰:“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以自持,为权奸之所害。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弘治七年赐谥曰“肃愍”,建祠曰“旌功”。
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
四十二年,御使杨鹤为公增廓祠宇,庙貌巍焕,属云间陈继儒作碑记之。
碑曰:“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亦不惜名。不惜死,然后有豪杰之敢;不惜名,然后有圣贤之闷。黄河之排山倒海,是其敢也;即能伏流地中万三千里,又能千里一曲,是其闷也。昔者土木之变,裕陵北狩,公痛哭抗疏,止南迁之议,召勤王之师。卤拥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谢曰:‘赖天地宗社之灵,国有君矣。’此一见《左传》:楚人伏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应之曰: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矣。楚人知虽执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又一见《廉颇传》:秦王逼赵王会渑池。廉颇送至境曰:‘王行,度道里会遇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又再见《王旦传》:契丹犯边,帝幸澶州。旦曰:‘十日之内,未有捷报,当何如?’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三者,公读书得力处也。由前言之,公为宋之目夷;由后言之,公不为廉颇、旦,何也?呜呼!茂陵之立而复废,废而后当立,谁不知之?公之识,岂出王直、李侃、朱英下?又岂出钟同、章纶下?盖公相时度势,有不当言者,有不必言者。当裕陵在卤,茂陵在储,拒父则卫辄,迎父则高宗,战不可,和不可,无一而可。为制卤地,此不当言也。裕陵既返,见济薨,成阝王病,天人攸归,非裕陵而谁?又非茂陵而谁?明率百官,朝请复辟,直以遵晦待时耳,此不必言也。若徐有贞、曹、石夺门之举,乃变局,非正局;乃劫局,非迟局;乃纵横家局,非社稷大臣局也。或曰:盍去诸?呜呼!公何可去也。公在则裕陵安,而茂陵亦安。若公诤之,而公去之,则南宫之锢,不将烛影斧声乎?东宫之废后,不将宋之德昭乎?公虽欲调成阝王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乃知回銮,公功;其他日得以复辟,公功也;复储亦公功也。人能见所见,而不能见所不见。能见者,豪杰之敢;不能见者,圣贤之闷。敢于任死,而闷于暴君,公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
公祠既盛,而四方之祈梦至者接踵,而答如响。
王思任《吊于忠肃祠》诗:
涕割西湖水,于坟望岳坟。孤烟埋碧血,太白黯妖氛。
社稷留还我,头颅掷与君。南城得意骨,何处暮杨闻。
一派笙歌地,千秋寒食朝。白云心浩浩,黄叶泪萧萧。
天柱擎鸿社,人生付鹿蕉。北邙今古讳,几突丽山椒。
张溥《吊于忠肃》诗:
栝柏风严辞月明,至今两袖识书生。
青山魂魄分夷夏,白日须眉见太平。
一死钱塘潮尚怒,孤坟岳渚水同清。
莫言软美人如土,夜夜天河望帝京。
张岱《于少保祠》诗:
平生有力济危川,百二山河去复旋。
宗泽死心援北狩,李纲痛哭止南迁。
渑池立子还无日,社稷呼君别有天。
复辟南宫岂是夺,借公一死取貂蝉。
社稷存亡股掌中,反因罪案见精忠。
以君孤注忧王旦,分我杯羹归太公。
但使庐陵存外邸,自知冕服返桐宫。
属镂赐死非君意,曾道于谦实有功。
杨鹤《于坟华表柱铭》:
赤手挽银河,君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哭英雄。
又《正祠柱铭》: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夜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伤心两地风波。
董其昌《于少保祠柱铭》:
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
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青白在人间。
张岱《于少保柱铭》:
宋室无谋,岁输卤数万币,和议既成,安得两宫归朔漠。
汉家斗智,幸分我一杯羹,挟求非计,不劳三寸返新丰。
张岱《定香桥小记》:
甲戌十月,携楚生住不系园看红叶。至定香桥,客不期而至者八人:南京曾波臣,东阳赵纯卿,金坛彭天锡,诸暨陈章侯,杭州杨与民、陆九、罗三,女伶陈素芝。余留饮。章侯携缣素为纯卿画古佛,波臣为纯卿写照,杨与民弹三弦子,罗三唱曲,陆九吹箫。与民复出寸许紫檀界尺,据小梧,用北调说《金瓶梅》一剧,使人绝倒。是夜,彭天锡与罗三、与民串本腔戏,妙绝;与楚生、素芝串调腔戏,又复妙绝。章侯唱村落小歌,余取琴和之,牙牙如语。纯卿笑曰:“恨弟无一长,以侑兄辈酒。”余曰:“唐装将军?居丧,请吴道子画天宫壁度亡母。道子曰:‘将军为我舞剑一回,庶因猛厉以通幽冥。’?脱?衣,缠结,上马驰骤,挥剑入云,高十数丈,若电光下射,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惊栗。道子奋袂如风,画壁立就。章侯为纯卿画佛,而纯卿舞剑,正今日事也。”纯卿跳身起,取其竹节鞭,重三十斤,作胡旋舞数缠,大噱而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于坟-译文
于谦的坟墓。于谦少保公因再造国家的功劳,却蒙冤而死,被处决的那天,天空阴霾密布,行路的人都为之叹息。
他的夫人流亡到山海关,梦见于谦说:“我的形体虽然消失,但魂魄不乱,只是眼睛失去了光明,借你的眼睛去见皇帝。”第二天,夫人失去了视力。
恰逢奉天门发生火灾,英宗皇帝亲临视察,于谦的形象出现在火光中。皇帝怜悯他的忠诚,于是下诏让夫人回家。后来夫人又梦见于谦归还了她的眼睛,视力恢复了。
于谦的遗骸,都督陈逵秘密嘱咐埋葬。继子于冕请求将遗体葬在钱塘的祖坟,得到皇帝的批准,葬于此地。
成化二年,朝廷的议论终于澄清了事实。皇帝派遣行人马?旋谕祭。祭文大致说:“在国家多难之时,保卫社稷无虞;只凭公道自持,却被权奸所害。先帝已知其冤屈,而朕心中实在怜惜他的忠诚。”
弘治七年,赐谥号为“肃愍”,并建立祠堂,名为“旌功”。
万历十八年,改谥号为“忠肃”。
四十二年,御史杨鹤为于谦扩建祠堂,庙宇巍峨辉煌,委托云间陈继儒撰写碑文。
碑文说:“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也不惜名。不惜死,然后有豪杰的勇气;不惜名,然后有圣贤的隐忍。黄河的排山倒海,是其勇气;即能伏流地中万三千里,又能千里一曲,是其隐忍。昔者土木之变,裕陵北狩,于谦痛哭抗疏,阻止南迁之议,召集勤王之师。敌人拥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谢曰:‘赖天地宗社之灵,国有君矣。’此一见《左传》:楚人伏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应之曰: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矣。楚人知虽执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又一见《廉颇传》:秦王逼赵王会渑池。廉颇送至境曰:‘王行,度道里会遇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又再见《王旦传》:契丹犯边,帝幸澶州。旦曰:‘十日之内,未有捷报,当何如?’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三者,于谦读书得力处也。由前言之,于谦为宋之目夷;由后言之,于谦不为廉颇、旦,何也?呜呼!茂陵之立而复废,废而后当立,谁不知之?于谦的见识,岂出王直、李侃、朱英下?又岂出钟同、章纶下?盖于谦相时度势,有不当言者,有不必言者。当裕陵在敌手,茂陵在储位,拒父则卫辄,迎父则高宗,战不可,和不可,无一而可。为制敌地,此不当言也。裕陵既返,见济薨,成阝王病,天人攸归,非裕陵而谁?又非茂陵而谁?明率百官,朝请复辟,直以遵晦待时耳,此不必言也。若徐有贞、曹、石夺门之举,乃变局,非正局;乃劫局,非迟局;乃纵横家局,非社稷大臣局也。或曰:盍去诸?呜呼!于谦何可去也。于谦在则裕陵安,而茂陵亦安。若于谦诤之,而于谦去之,则南宫之锢,不将烛影斧声乎?东宫之废后,不将宋之德昭乎?于谦虽欲调成阝王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乃知回銮,于谦功;其他日得以复辟,于谦功也;复储亦于谦功也。人能见所见,而不能见所不见。能见者,豪杰之敢;不能见者,圣贤之闷。敢于任死,而闷于暴君,于谦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
于谦的祠堂兴盛后,四方来祈梦的人络绎不绝,回应如响。
王思任《吊于忠肃祠》诗:
涕割西湖水,于坟望岳坟。孤烟埋碧血,太白黯妖氛。
社稷留还我,头颅掷与君。南城得意骨,何处暮杨闻。
一派笙歌地,千秋寒食朝。白云心浩浩,黄叶泪萧萧。
天柱擎鸿社,人生付鹿蕉。北邙今古讳,几突丽山椒。
张溥《吊于忠肃》诗:
栝柏风严辞月明,至今两袖识书生。
青山魂魄分夷夏,白日须眉见太平。
一死钱塘潮尚怒,孤坟岳渚水同清。
莫言软美人如土,夜夜天河望帝京。
张岱《于少保祠》诗:
平生有力济危川,百二山河去复旋。
宗泽死心援北狩,李纲痛哭止南迁。
渑池立子还无日,社稷呼君别有天。
复辟南宫岂是夺,借公一死取貂蝉。
社稷存亡股掌中,反因罪案见精忠。
以君孤注忧王旦,分我杯羹归太公。
但使庐陵存外邸,自知冕服返桐宫。
属镂赐死非君意,曾道于谦实有功。
杨鹤《于坟华表柱铭》:
赤手挽银河,君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哭英雄。
又《正祠柱铭》: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夜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伤心两地风波。
董其昌《于少保祠柱铭》:
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
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青白在人间。
张岱《于少保柱铭》:
宋室无谋,岁输卤数万币,和议既成,安得两宫归朔漠。
汉家斗智,幸分我一杯羹,挟求非计,不劳三寸返新丰。
张岱《定香桥小记》:
甲戌十月,携楚生住不系园看红叶。至定香桥,客不期而至者八人:南京曾波臣,东阳赵纯卿,金坛彭天锡,诸暨陈章侯,杭州杨与民、陆九、罗三,女伶陈素芝。余留饮。章侯携缣素为纯卿画古佛,波臣为纯卿写照,杨与民弹三弦子,罗三唱曲,陆九吹箫。与民复出寸许紫檀界尺,据小梧,用北调说《金瓶梅》一剧,使人绝倒。是夜,彭天锡与罗三、与民串本腔戏,妙绝;与楚生、素芝串调腔戏,又复妙绝。章侯唱村落小歌,余取琴和之,牙牙如语。纯卿笑曰:“恨弟无一长,以侑兄辈酒。”余曰:“唐装将军?居丧,请吴道子画天宫壁度亡母。道子曰:‘将军为我舞剑一回,庶因猛厉以通幽冥。’?脱?衣,缠结,上马驰骤,挥剑入云,高十数丈,若电光下射,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惊栗。道子奋袂如风,画壁立就。章侯为纯卿画佛,而纯卿舞剑,正今日事也。”纯卿跳身起,取其竹节鞭,重三十斤,作胡旋舞数缠,大噱而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于坟-注解
于少保公:指于谦,明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因功被封为少保,故称于少保公。
再造功:指于谦在明朝土木堡之变后,成功保卫北京,挽救了明朝的危亡,功绩卓著。
阴霾翳天:形容天气阴沉,暗喻于谦受冤时的社会氛围。
行路踊叹:行路之人纷纷叹息,表达对于谦冤死的同情。
山海关:明朝重要的关隘,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是明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
奉天门灾:指明朝皇宫奉天门发生火灾,被视为不祥之兆。
英庙:指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位皇帝。
都督陈逵:明朝将领,曾密嘱将于谦的遗骸妥善安葬。
成化二年:明朝成化二年,即1466年。
弘治七年:明朝弘治七年,即1494年。
万历十八年:明朝万历十八年,即1590年。
御使杨鹤:明朝官员,曾为于谦扩建祠堂。
陈继儒:明朝文学家、书画家,曾为于谦祠堂撰写碑记。
土木之变: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的事件。
裕陵:指明英宗朱祁镇的陵墓。
茂陵:指明宪宗朱见深的陵墓。
徐有贞、曹、石夺门:指明朝景泰年间,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人发动政变,废黜景泰帝,复辟英宗的事件。
社稷:古代指国家,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合称社稷,象征国家。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
王旦:北宋名相,以忠诚和智慧闻名。
宋之目夷:指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目夷,曾以智慧化解楚国的威胁。
钟同、章纶:明朝官员,曾因直言进谏而闻名。
属镂赐死:古代一种赐死的方式,用属镂(一种刑具)执行。
岳家父子:指岳飞及其子岳云,南宋抗金名将,以忠诚和勇猛著称。
白马江边:指岳飞被害的地点,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
夕阳亭里:指岳飞被害的地点,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
社稷存亡股掌中:形容于谦在明朝危亡之际,力挽狂澜,挽救了国家。
庐陵:指明朝景泰帝朱祁钰,因其曾被封为庐陵王。
桐宫:指明朝皇宫,代指明朝政权。
属镂赐死非君意:指于谦被赐死并非皇帝的本意,而是权臣的阴谋。
赤手挽银河:形容于谦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挽救了国家。
青山埋白骨:指于谦的遗骸被安葬在青山之中,象征其忠魂永存。
白马江边,怒卷千堆夜雪:形容岳飞被害时的悲壮场景,暗喻于谦的冤死。
夕阳亭里,伤心两地风波:指岳飞和于谦分别在夕阳亭和白马江边被害,象征两位忠臣的悲剧命运。
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形容于谦为国家竭尽全力,最终以死明志。
独留青白在人间:指于谦的忠诚和清白永留人间,成为后世的楷模。
宋室无谋,岁输卤数万币:指宋朝在与金国的和议中,每年向金国缴纳大量岁币,暗喻明朝在与瓦剌的和议中,也曾被迫缴纳岁币。
汉家斗智,幸分我一杯羹:指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曾与项羽斗智斗勇,最终分得天下。
挟求非计,不劳三寸返新丰:指于谦在明朝危亡之际,力挽狂澜,挽救了国家,而非通过阴谋诡计。
定香桥: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是明朝时期的一处名胜。
不系园: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是明朝时期的一处园林。
曾波臣:明朝画家,擅长人物画。
赵纯卿:明朝画家,擅长山水画。
彭天锡:明朝戏曲演员,擅长本腔戏。
陈章侯:明朝画家,擅长人物画。
杨与民:明朝戏曲演员,擅长三弦子。
陆九:明朝戏曲演员,擅长吹箫。
罗三:明朝戏曲演员,擅长唱曲。
陈素芝:明朝女伶,擅长调腔戏。
吴道子:唐朝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和壁画。
唐装将军:指唐朝时期的将军,暗喻赵纯卿舞剑的场景。
胡旋舞:古代一种舞蹈,以旋转为主要动作,源自西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于坟-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明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于谦的生平事迹及其死后的一系列传说和纪念活动。于谦在明朝土木堡之变后,成功保卫北京,挽救了明朝的危亡,功绩卓著。然而,他最终因权臣的陷害而冤死,死后被追谥为“肃愍”,并建祠纪念。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于谦的忠勇事迹,还通过一系列传说和纪念活动,展现了后人对于谦的敬仰和怀念。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忠臣的崇敬和对于冤屈的同情。于谦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他的冤死引发了后人的无限惋惜和怀念。这种对于忠臣的崇敬,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君爱国”的价值观。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传说,塑造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于谦形象。文中不仅记录了于谦的生平事迹,还通过梦境、火灾等超自然现象,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感染力。此外,文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诗词,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于谦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于谦的冤死和后来的平反,揭示了明朝中后期权臣专权、忠臣被害的政治现实。同时,文中提到的于谦祠堂和纪念活动,也反映了后人对于忠臣的崇敬和对于历史的反思。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于谦生平事迹的叙述和一系列传说、纪念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忠臣的形象和后人对于忠臣的敬仰。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研究明朝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