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九溪十八涧-原文
九溪在烟霞岭西,龙井山南。
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
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
溪下为十八涧,地故深邃,即缁流非遗世绝俗者,不能久居。
按志,涧内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迹,今都湮没无存。
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
李流芳《十八涧》诗:
己酉始至十八涧,与孟?、无际同到徐村第一桥,饭于桥上。
溪流淙然,山势回合,坐久不能去。
予有诗云:“溪九涧十八,到处流活活。我来三月中,春山雨初歇。奔雷与飞霰,耳目两奇绝。悠然向溪坐,况对山嵯や。我欲参云栖,此中解脱法。善哉汪子言,闲心随水灭。”
无际亦有和余诗,忘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九溪十八涧-译文
九溪位于烟霞岭的西边,龙井山的南面。
那里的水流曲折回环,经过九次转折后流出,因此被称为九溪。
这个地方的道路崎岖不平,草木茂盛美丽,人烟稀少,幽静无声,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地,不同于人间。
九溪的下游是十八涧,这个地方原本就很深邃,即使是那些不追求世俗生活的僧侣,也无法长期居住。
根据地方志记载,涧内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古迹,但现在都已经消失不见了。
而且这个地方又非常遥远,位于江边偏僻之处,即使是那些对西湖非常熟悉的人,在探索了所有名胜之后,问到九溪十八涧,也都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李流芳的《十八涧》诗:
己酉年第一次来到十八涧,与孟?、无际一起到达徐村的第一座桥,在桥上吃饭。
溪水潺潺流淌,山势环绕,坐了很久都不愿意离开。
我有一首诗说:“九溪十八涧,到处流水潺潺。我在三月中旬来到这里,春山的雨刚刚停歇。奔雷与飞雪,耳目都感到非常新奇。我悠然坐在溪边,面对着高耸的山峰。我想参拜云栖寺,这里有一种解脱的方法。汪子的话真是太好了,闲心随着水流而消失。”
无际也有一首和我的诗,但我已经忘记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九溪十八涧-注解
九溪:位于烟霞岭西、龙井山南的溪流,因其水流曲折回环,经过九次转折后流出,故得名九溪。
十八涧:九溪下游的区域,地势深邃,环境幽静,历史上曾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等古迹,现已湮没。
李流芳:明代文人,擅长诗文,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
徐村第一桥:十八涧地区的一座桥梁,李流芳曾在此用餐并作诗。
云栖:佛教用语,意指云中的栖息地,比喻超脱尘世的境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九溪十八涧-评注
本文描绘了九溪十八涧的自然美景和幽静环境,通过对地形的描述,如‘屈曲洄环’、‘径路崎岖’,展现了这一地区的独特地貌和自然风光。文中提到的‘草木蔚秀’、‘人烟旷绝’等词句,进一步强调了其远离尘嚣、幽静深邃的特点,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
文中还提到了历史上的文化遗迹,如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等,这些遗迹的湮没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增加了文本的历史厚重感。通过对这些古迹的提及,作者不仅展示了九溪十八涧的自然美,也唤起了读者对过往文化的怀念和思考。
李流芳的诗作《十八涧》则通过诗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十八涧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内心体验。诗中‘溪九涧十八,到处流活活’等句,生动地描绘了溪流的活泼和山势的雄伟,而‘我欲参云栖,此中解脱法’则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
整体而言,本文不仅是对九溪十八涧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回顾和思考。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描绘,本文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深远和文化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