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一片云-原文
神运石在龙井寺中,高六尺许,奇怪突兀,特立檐下。
有木香一架,穿绕窍窦,蟠若龙蛇。
正统十三年,中贵李德驻龙井。天旱,令力士淘之。
初得铁牌二十四、玉佛一座、金银一锭,凿大宋元丰年号。
后得此石,以八十人舁起之。上有“神运”二字,旁多款识,漶漫不可读,不知何代所镌,大约皆投龙以祈雨者也。
风篁岭上有一片云石,高可丈许,青润玲珑,巧若镂刻。
松磴盘屈,草莽间有石洞,堆砌工致?岩。
石后有片云亭,司礼孙公所构,设石棋枰于前,上镌“兴来临水敲残月,谈罢吟风倚片云”之句。
游人倚徙,不忍遽去。
秦观《龙井题名记》: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张京元《龙井小记》:
过风篁岭,是为龙井,即苏端明、米海岳与辨才往来处也。
寺北向,门内外修竹琅琅。
并在殿左,泉出石罅,?小园池,下复为方池承之。
池中各有巨鱼,而水无腥气。
池淙淙下泻,绕寺门而出。
小坐,与偕亭玩一片云石。
山僧汲水供茗,泉味色俱清。
僧容亦枯寂,视诸山迥异。
王稚登《龙井诗》:
深谷盘回入,灵泉?沸流。
隔林先作雨,到寺不胜秋。
古殿龙王在,空林鹿女游。
一尊斜日下,独为古人留。
袁宏道《龙井》诗:
都说今龙井,幽奇逾昔时。
路迂迷旧处,树古失名儿。
渴仰鸡苏佛,乱参玉版师。
破筒分谷水,芟草出秦碑。
数盘行井上,百计引泉飞。
画壁屯云族,红栏蚀水衣。
路香茶叶长,畦小药苗肥。
宏也学苏子,辨才君是非。
张岱《龙井柱铭》:
夜壑泉归,渥洼能致千岩雨。
晓堂龙出,崖石皆为一片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一片云-译文
神运石位于龙井寺中,高约六尺,形状奇特突兀,独立于屋檐下。
有一架木香,穿过石头的孔洞,盘绕如龙蛇。
正统十三年,太监李德驻守龙井。当时天旱,他命令力士淘洗龙井。
最初淘得二十四块铁牌、一座玉佛、一锭金银,上面刻有大宋元丰年号。
后来淘得这块石头,需要八十人才能抬起。石头上刻有“神运”二字,旁边有许多款识,但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不知是哪个朝代所刻,大概都是用来投龙祈雨的。
风篁岭上有一块云石,高约一丈,青润玲珑,精巧如雕刻。
松树小径蜿蜒曲折,草丛中有一个石洞,堆砌得十分精致。
石头后面有片云亭,是司礼孙公所建,亭前设有石棋盘,上面刻有“兴来临水敲残月,谈罢吟风倚片云”的诗句。
游人在这里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秦观《龙井题名记》:
元丰二年,中秋节后一天,我从吴兴来到杭州,东行返回会稽。
龙井有位辨才大师,写信邀请我进山。
等我出城时,天色已晚,乘船到普宁,遇到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派来的轿子,他说:“因为来得不及时,已经走了。”
当晚,天空晴朗,林间月光明亮,甚至可以数清头发。
于是弃船,跟随参寥拄着拐杖沿湖而行。
经过雷峰,穿过南屏,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找到一条小路上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取泉水坐在石头上饮用。
从普宁一路经过十五座佛寺,都寂静无人声。
路旁的房屋,灯火时隐时现,草木茂盛,流水激荡悲鸣,仿佛不是人间之境。
走到二更时分,才到达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第二天才返回。
张京元《龙井小记》:
经过风篁岭,就是龙井,这里是苏端明、米海岳与辨才往来之处。
寺庙朝北,门内外竹林茂密。
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形成一个小园池,下面又有一个方池承接。
池中有大鱼,但水没有腥味。
池水潺潺流下,绕寺门而出。
稍作休息,与同伴在亭中欣赏一片云石。
山僧取水泡茶,泉水的味道和颜色都很清冽。
僧人的容貌也显得枯寂,与其他山寺大不相同。
王稚登《龙井诗》:
深谷蜿蜒而入,灵泉沸腾流淌。
隔着树林先下起雨,到了寺庙已是深秋。
古殿中龙王仍在,空林中鹿女游荡。
一尊斜阳下,独为古人留下。
袁宏道《龙井》诗:
都说现在的龙井,幽静奇异超过从前。
路迂回迷失了旧处,古树失去了名字。
渴望拜见鸡苏佛,胡乱参拜玉版师。
破竹筒分谷水,割草露出秦碑。
数次在井上行走,百计引泉水飞溅。
画壁上聚集云族,红栏杆被水侵蚀。
路上茶叶香气四溢,田畦中药苗肥壮。
我也学苏子,辨才君是非。
张岱《龙井柱铭》:
夜晚山谷中泉水回归,渥洼能引来千岩雨。
清晨堂中龙出,崖石都化作一片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一片云-注解
神运石:位于龙井寺中的一块奇石,高约六尺,形态奇特,独立于檐下。石上有“神运”二字,旁有模糊的款识,推测为古代投龙祈雨之物。
龙井寺:位于杭州的著名佛教寺庙,历史悠久,与多位历史名人如苏东坡、米芾等有深厚渊源。
辨才大师:宋代著名僧人,曾在龙井寺修行,与文人墨客交往甚密。
风篁岭:龙井寺附近的山岭,以竹林和奇石著称,是游览龙井的必经之地。
一片云石:风篁岭上的一块奇石,高约一丈,青润玲珑,形态如云,旁有片云亭,为游人休憩之所。
龙井亭:位于龙井寺附近的亭子,是游人休息和品茗的地方。
寿圣院:龙井寺的一部分,辨才大师曾在此修行。
苏端明、米海岳:苏东坡和米芾,宋代著名文人,与龙井寺及辨才大师有深厚交往。
龙井:杭州著名的泉水,水质清澈,是龙井茶的产地。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杭州龙井村,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闻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一片云-评注
《龙井题名记》是秦观的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他与友人参寥夜访龙井寺的经历。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龙井寺的幽静与神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文中提到的“神运石”和“一片云石”不仅是龙井寺的标志性景观,更是古代祈雨文化的象征,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
张京元的《龙井小记》则以简洁的语言勾勒了龙井寺的景致,特别是对龙井泉水的描写,突出了其清澈与甘甜。文中提到的“苏端明、米海岳与辨才往来处”揭示了龙井寺在宋代文人圈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文人雅士交流思想、品茗论道的场所。
王稚登的《龙井诗》以五言律诗的形式,描绘了龙井寺的深谷、灵泉、古殿和空林,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诗中“古殿龙王在,空林鹿女游”一句,既表现了龙井寺的宗教氛围,又暗示了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
袁宏道的《龙井》诗则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了对龙井寺的向往与赞美。诗中“渴仰鸡苏佛,乱参玉版师”一句,既表现了作者对佛教的敬仰,又暗示了龙井寺在文人心中作为精神寄托的地位。
张岱的《龙井柱铭》以对联的形式,凝练地概括了龙井寺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上联“夜壑泉归,渥洼能致千岩雨”描绘了龙井泉水的神奇与灵性,下联“晓堂龙出,崖石皆为一片云”则表现了龙井寺的宗教氛围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总体而言,这些诗文不仅展现了龙井寺的自然美景与宗教氛围,更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与独特审美。通过这些诗文,我们可以感受到龙井寺作为一处文化圣地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文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