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胜果寺-原文
胜果寺,唐乾宁间,无着禅师建。
其地松径盘纡,涧淙潺氵爵。
罗刹石在其前,凤凰山列其后,江景之胜无过此。
出南塔而上,即其地也。
宋熙宁间,在寺僧清顺住此。
顺约介寡交,无大故不入城市。
士夫有以米粟馈者,受不过数斗,盎贮几上,日取二三合啖之,蔬笋之供,恒缺乏也。
一日,东坡至胜果,见壁间有小诗云:“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
问谁所作,或以清顺对。
东坡即与接谈,声名顿起。
僧圆净《胜果寺》诗:
深林容鸟道,古洞隐春萝。天迥闻潮早,江空得月多。
冰霜丛草木,舟楫玩风波。岩下幽栖处,时闻白石歌。
僧处默《胜果寺》诗:
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古木丛青蔼,遥天浸白波。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胜果寺-译文
胜果寺是在唐朝乾宁年间由无着禅师建立的。
这个地方松树的小径蜿蜒曲折,山涧的水声潺潺。
罗刹石位于寺前,凤凰山排列在寺后,江边的景色没有比这里更美的了。
从南塔出来往上走,就是这个地方。
宋朝熙宁年间,寺里的僧人清顺住在这里。
清顺性格孤僻,很少与人交往,除非有大事,否则不会进入城市。
有士大夫送给他米粟,他接受的量不超过几斗,存放在罐子里,每天取两三合来吃,蔬菜和竹笋的供应常常不足。
有一天,苏东坡来到胜果寺,看到墙壁上有一首小诗:“竹林幽暗不透阳光,泉水声像雨一样落下。春风自有它的时节,桃花李花在深谷中乱开。”
他问这首诗是谁写的,有人告诉他是清顺。
苏东坡随即与清顺交谈,清顺的名声因此迅速传播开来。
僧人圆净的《胜果寺》诗:
深林中允许鸟儿飞过,古洞里隐藏着春天的藤萝。天空广阔,早早就能听到潮声,江面空旷,月光显得格外明亮。
冰霜覆盖着草木,舟楫在风波中嬉戏。岩石下的幽静栖息之地,时常能听到白石上的歌声。
僧人处默的《胜果寺》诗:
路从中峰上开始,蜿蜒曲折地穿过藤萝。到了江边,吴地的尽头,对岸是越地的众多山峰。古木丛中青翠欲滴,远处的天空浸染着白色的波浪。下方的城郭近在咫尺,钟磬声与笙歌声交织在一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胜果寺-注解
胜果寺:位于中国,唐代乾宁年间由无着禅师建立,以其周围的自然美景和宁静环境著称。
无着禅师:唐代著名禅师,胜果寺的建立者,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罗刹石:胜果寺前的一块著名石头,可能与当地的传说或历史事件有关。
凤凰山:胜果寺后的一座山,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历史著称。
清顺:宋代僧人,居住在胜果寺,以其简朴的生活方式和与世隔绝的态度闻名。
东坡:即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对胜果寺的访问和与清顺的交流增加了该寺的文化价值。
圆净:宋代僧人,诗人,其诗作《胜果寺》描绘了寺院的自然美景和宁静氛围。
处默:宋代僧人,诗人,其诗作《胜果寺》通过描绘寺院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胜果寺-评注
胜果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美景的完美结合。唐代无着禅师的建立,标志着该地区佛教文化的繁荣。寺院的选址在松径盘纡、涧淙潺氵爵的环境中,不仅提供了修行的理想场所,也成为了文人墨客寻找灵感的胜地。
宋代僧人清顺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净化的生活态度。他的简朴生活和对物质的淡泊,与当时社会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佛教徒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苏轼的到访和与清顺的交流,不仅提升了胜果寺的文化地位,也促进了佛教与文人文化的融合。苏轼对清顺诗作的赞赏,显示了文学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尊重。
圆净和处默的诗作,通过描绘胜果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不仅展现了寺院的美丽景色,也反映了僧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这些诗作是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资料。
总的来说,胜果寺不仅是佛教修行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中心。其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历代僧人和文人的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