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紫阳庵-原文
紫阳庵在瑞石山。其山秀石玲珑,岩窦窈窕。
宋嘉定间,邑人胡杰居此。元至元间,道士徐洞阳得之,改为紫阳庵。其徒丁野鹤修炼于此。
一日,召其妻王守素入山,付偈云:“懒散六十年,妙用无人识。顺逆俱两忘,虚空镇长寂。”遂抱膝而逝。
守素乃奉尸而漆之,端坐如生。妻亦束发为女冠,不下山者二十年。今野鹤真身在殿亭之右。亭中名贤留题甚众。
其庵久废,明正统甲子,道士范应虚重建,聂大年为记。
万历三十一年,布政史继辰范涞构空翠亭,撰《紫阳仙迹记》,绘其图景并名公诗,并勒石亭中。
李流芳《题紫阳庵画》:
南山自南高峰逦迤而至城中之吴山,石皆奇秀一色,如龙井、烟霞、南屏、万松、慈云、胜果、紫阳,一岩一壁,皆可累日盘桓。
而紫阳精巧,俯仰位置,一一如人意中,尤奇也。
余己亥岁与淑士同游,后数至湖上,以畏入城市,多放浪两山间,独与紫阳隔阔。
辛亥偕方回访友云居,乃复一至,盖不见十余年,所往来于胸中者,竟失之矣。
山水绝胜处,每恍惚不自持,强欲捉之,纵之旋去。
此味不可与不知痛痒者962西湖外景?紫阳庵道也。
余画紫阳时,又失紫阳矣。
岂独紫阳哉,凡山水皆不可画,然不可不画也,存其恍惚而已矣。
书之以发孟?一笑。
袁宏道《紫阳宫小记》:
余最怕入城。吴山在城内,以是不得遍观,仅匆匆一过紫阳宫耳。
紫阳宫石,玲珑窈窕,变态横出,湖石不足方比,梅花道人一幅活水墨也。
奈何辱之郡郭之内,使山林懒僻之人亲近不得,可叹哉。
王稚登《紫阳庵丁真人祠》诗:
丹壑断人行,琪花洞里生。乱崖兼地破,群象逐峰成。
一石一云气,无松无水声。丁生化鹤处,蜕骨不胜情。
董其昌《题紫阳庵》诗:
初邻尘市点灵峰,径转幽深绀殿重。
古洞经春犹闷雪,危?百尺有欹松。
清猿静叫空坛月,归鹤愁闻故国钟。
石髓年来成汗漫,登临须愧羽人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紫阳庵-译文
紫阳庵位于瑞石山。这座山的石头秀丽玲珑,岩洞幽深曲折。
宋朝嘉定年间,当地人胡杰居住在这里。元朝至元年间,道士徐洞阳得到了这里,将其改为紫阳庵。他的徒弟丁野鹤在这里修炼。
有一天,丁野鹤召他的妻子王守素进山,给她一首偈语说:“懒散六十年,妙用无人识。顺逆俱两忘,虚空镇长寂。”然后抱着膝盖去世了。
王守素将他的尸体用漆处理,使其端坐如生。她也束发成为女道士,不下山二十年。现在丁野鹤的真身放在殿亭的右边。亭中有许多名贤的题字。
紫阳庵长期荒废,明朝正统甲子年,道士范应虚重建,聂大年写了记录。
万历三十一年,布政史继辰范涞建造了空翠亭,撰写了《紫阳仙迹记》,绘制了图景并收录了名公的诗,刻在亭中的石头上。
李流芳《题紫阳庵画》:
南山从南高峰蜿蜒到城中的吴山,石头都奇秀一色,如龙井、烟霞、南屏、万松、慈云、胜果、紫阳,每一岩每一壁,都可以让人流连忘返。
而紫阳庵精巧,俯仰位置,一一如人意中,尤其奇特。
我在己亥年与淑士一起游玩,后来多次到湖上,因为害怕进入城市,多在两山间放浪,唯独与紫阳庵相隔甚远。
辛亥年与方回一起拜访云居的朋友,才再次来到这里,大概有十多年没见了,心中所想的,竟然失去了。
山水绝美的地方,常常让人恍惚不能自持,强想要抓住它,却又立刻失去。
这种感觉不能与不知痛痒的人分享。
我画紫阳庵时,又失去了紫阳庵。
岂止是紫阳庵,所有的山水都不可画,但又不能不画,只能保留那种恍惚的感觉。
写下来让孟?一笑。
袁宏道《紫阳宫小记》:
我最怕进城。吴山在城内,因此不能全面观赏,只能匆匆经过紫阳宫。
紫阳宫的石头,玲珑窈窕,变化多端,湖石无法相比,像梅花道人的一幅活水墨画。
可惜它被安置在郡城之内,让山林中懒散僻静的人无法亲近,真是可叹。
王稚登《紫阳庵丁真人祠》诗:
丹壑断绝人行,琪花在洞里生长。乱崖和地一起破裂,群象随着山峰形成。
每一块石头都有云气,没有松树也没有水声。丁生化鹤的地方,蜕骨不胜情。
董其昌《题紫阳庵》诗:
初邻尘市点灵峰,径转幽深绀殿重。
古洞经春犹闷雪,危?百尺有欹松。
清猿静叫空坛月,归鹤愁闻故国钟。
石髓年来成汗漫,登临须愧羽人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紫阳庵-注解
紫阳庵:位于瑞石山的一座道教庵堂,始建于宋代,后由元代道士徐洞阳改建为紫阳庵,成为道教修炼的场所。
瑞石山:位于中国某地,以其秀丽的石头和幽深的岩洞著称,是紫阳庵的所在地。
徐洞阳:元代道士,将原有的建筑改建为紫阳庵,是紫阳庵的重要历史人物。
丁野鹤:徐洞阳的徒弟,在紫阳庵修炼,其真身被保存于庵中,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
王守素:丁野鹤的妻子,丁野鹤去世后,她成为女冠,长期在紫阳庵修行。
范应虚:明代道士,重建了已经废弃的紫阳庵。
聂大年:明代文人,为范应虚重建紫阳庵作记。
史继辰:明代官员,参与紫阳庵的重建工作。
李流芳:明代文人,以画作和诗文著称,曾游历紫阳庵并作画。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对紫阳庵的自然景观有深刻印象。
王稚登:明代诗人,其诗作中描绘了紫阳庵的自然美景和道教氛围。
董其昌:明代著名书画家,其诗作中表达了对紫阳庵景色的赞美和对道教文化的敬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紫阳庵-评注
紫阳庵不仅是道教修炼的圣地,也是文人墨客寻找灵感和表达情感的场所。从宋代的胡杰到元代的徐洞阳和丁野鹤,再到明代的范应虚和史继辰,紫阳庵的历史与道教文化和文人文化紧密相连。丁野鹤的修炼和其妻王守素的坚守,展现了道教修行者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李流芳的《题紫阳庵画》不仅描绘了紫阳庵的自然美景,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他认为山水之美难以捕捉,但艺术创作仍需尝试,这种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执着,反映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理想。
袁宏道的《紫阳宫小记》则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紫阳庵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他认为紫阳庵的石头比湖石还要美丽,是自然的杰作,可惜位于城市之中,使得像他这样喜欢山林的人难以亲近。这种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城市生活的反思,体现了文人的自然观和生活态度。
王稚登和董其昌的诗作则通过对紫阳庵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人文化的艺术魅力。他们的诗作不仅赞美了紫阳庵的自然美景,还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敬仰和对文人传统的继承。这些诗作是研究明代文人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