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梵天寺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梵天寺-原文

梵天寺在山川坛后,宋乾德四年钱吴越王建,名南塔。

治平十年,改梵天寺。

元元统中毁,明永乐十五年重建。

有石塔二、灵鳗井、金井。

先是,四明阿育王寺有灵鳗井。

武肃王迎阿育王舍利归梵天寺奉之,凿井南廊,灵鳗忽见,僧赞有记。

东坡ヘ杭时,寺僧守诠住此。

东坡过访,见其壁间诗有:“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惟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

东坡援笔和之曰:“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履。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清远幽深,其气味自合。

苏轼《梵天寺题名》:

余十五年前,杖藜芒履,往来南北山。此间鱼鸟皆相识,况诸道人乎!

再至惘然,皆晚生相对,但有怆恨。

子瞻书。

元祐四年十月十七日,与曹晦之、晁子庄、徐得之、王元直、秦少章同来,时主僧皆出,庭户寂然,徙倚久之。

东坡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梵天寺-译文

梵天寺位于山川坛的后面,是宋乾德四年由钱吴越王建造的,最初名为南塔。

治平十年时,改名为梵天寺。

在元朝元统年间被毁,明朝永乐十五年重建。

寺内有两座石塔、一口灵鳗井和一口金井。

之前,四明的阿育王寺也有一口灵鳗井。

武肃王将阿育王的舍利迎回梵天寺供奉,并在南廊凿了一口井,灵鳗突然出现,僧人赞有记载。

苏东坡在杭州时,寺里的僧人守诠住在这里。

苏东坡来访时,看到墙上有一首诗:“落日时分寒蝉鸣叫,独自回到林中的寺庙。柴门夜晚未关,月光随着脚步移动。只听到狗叫声,又进入青萝中去。”

苏东坡提笔和诗道:“只听到烟外的钟声,却看不见烟中的寺庙。幽静的人还在行走,草上的露水打湿了草鞋。只有山头的月亮,夜夜照耀着来往的人。”

这首诗清远幽深,意境自然和谐。

苏轼在《梵天寺题名》中写道:

我十五年前,拄着藜杖穿着草鞋,往来于南北山之间。这里的鱼鸟都认识我,更何况那些道人呢!

再次来到这里感到茫然,都是年轻的后辈相对,只有悲伤和遗憾。

子瞻书。

元祐四年十月十七日,与曹晦之、晁子庄、徐得之、王元直、秦少章一同前来,当时主僧都不在,庭院寂静,徘徊了很久。

东坡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梵天寺-注解

梵天寺:位于山川坛后,由宋乾德四年钱吴越王所建,初名南塔,后于治平十年改名为梵天寺。元元统年间毁坏,明永乐十五年重建。寺内有石塔二座、灵鳗井和金井。

灵鳗井:梵天寺内的一口井,因传说中有灵鳗出现而得名。四明阿育王寺也有同名井,武肃王迎阿育王舍利归梵天寺时,凿井南廊,灵鳗忽然出现,僧人有记。

东坡:即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

杖藜芒履:指苏轼手持藜杖,脚穿草鞋,形容其简朴的生活方式。

元祐四年:北宋年号,即公元1089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梵天寺-评注

梵天寺的历史悠久,自宋乾德四年钱吴越王建寺以来,经历了多次兴衰。寺内的灵鳗井和金井不仅是宗教象征,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文化内涵。灵鳗井的传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自然现象的敬畏,这种信仰在当时的宗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的《梵天寺题名》不仅记录了其与梵天寺的深厚情感,也展现了其文学才华。诗中“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等句,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寺院的宁静与深远,体现了苏轼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苏轼的和诗“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则进一步以幽深的意境,表达了对寺院幽静之美的赞叹。

此外,苏轼在文中提到的“杖藜芒履,往来南北山”,不仅描绘了其简朴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在苏轼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赤壁赋》等,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总的来说,梵天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苏轼的题名和诗作,不仅丰富了梵天寺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宋代文学和宗教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自然与宗教的独特见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梵天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13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