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施公庙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施公庙-原文

施公庙在石乌龟巷,其神为施全,宋殿前小校也。

绍兴二十年二月朔,秦桧入朝,乘肩舆过望仙桥,全挟长刃遮道刺之,透革不中,桧斩之于市,观者如堵墙,中有一人大言曰:“此不了汉,不斩何为!”此语甚快。

秦桧奸恶,天下万世人皆欲杀之,施全刺之,亦天下万世中一人也。

其心其事,原不为岳鄂王起见,今传奇以全为鄂王部将,而岳坟以全入之翊忠祠,则施全此举,反不公不大矣。

后人祀公于此,而不配享岳坟,深得施公之心矣。

张岱《施公庙》诗:

施殿司,不了汉,刺虎不伤蛇不断。

受其反噬齿利剑,杀人媚人报可汗。

厉鬼街头白昼现,老奸至此扌?其面。

邀呼簇拥遮车幔,弃尸漂泊钱塘岸。

怒卷胥涛走雷电,雪?移来天地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施公庙-译文

施公庙位于石乌龟巷,庙中供奉的神明是施全,他是宋朝殿前的一名小校。

绍兴二十年二月初一,秦桧入朝时,乘坐轿子经过望仙桥,施全手持长刀拦路刺杀他,刀穿透了轿子但未击中秦桧,秦桧将施全斩首于市集,围观的人像墙一样密集,其中有一个人大声说:“这个不忠不义的人,不杀他干什么!”这句话说得非常痛快。

秦桧奸诈恶毒,天下万世的人都想杀他,施全刺杀他,也是天下万世中的一人。

施全的心意和行为,原本并不是为了岳鄂王而做的,现在传说中把施全当作岳鄂王的部将,而岳坟将施全列入翊忠祠,这样施全的举动反而显得不公正和不伟大。

后人在这里祭祀施公,而不将他配享于岳坟,这深得施公的心意。

张岱的《施公庙》诗:

施殿司,不忠不义的人,刺杀虎却未伤到蛇。

受到反噬,牙齿如利剑,杀人讨好可汗。

厉鬼在街头白天出现,老奸巨猾至此才露出真面目。

呼喊着簇拥着遮住车帘,弃尸漂泊在钱塘岸边。

愤怒的浪潮卷起雷电,雪?移来天地变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施公庙-注解

施全:南宋时期的一名殿前小校,因刺杀秦桧未遂而被斩首,后被民间尊为忠义之士。

秦桧:南宋时期的宰相,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因主张与金国和议而被后世所诟病。

岳鄂王:即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后被秦桧陷害致死,死后追封为鄂王。

翊忠祠:供奉忠臣的祠堂,岳飞墓旁有翊忠祠,用以纪念忠义之士。

绍兴二十年: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绍兴二十年即公元1150年。

望仙桥:位于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一座桥梁,是当时的重要交通要道。

肩舆: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类似于轿子,由人抬着行走。

胥涛:指钱塘江的潮水,因传说与伍子胥有关而得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施公庙-评注

《施公庙》一文通过描述施全刺杀秦桧的事件,展现了南宋时期忠义与奸邪的斗争。施全虽为一名小校,但其刺杀秦桧的举动,体现了民间对秦桧奸恶行径的深恶痛绝。文中提到的‘此不了汉,不斩何为!’一句,表达了当时民众对秦桧的愤怒和对施全行为的支持。施全的行为虽未成功,但其精神被后人传颂,成为忠义的象征。

文中提到施全的行为‘原不为岳鄂王起见’,表明施全刺杀秦桧并非出于对岳飞的直接忠诚,而是出于对秦桧奸恶行径的愤慨。然而,后人将施全与岳飞联系在一起,甚至将其供奉在岳坟旁的翊忠祠中,这种安排虽体现了对忠义精神的推崇,但也可能模糊了施全行为的初衷。张岱在文中指出,施全此举‘反不公不大矣’,暗示后人对其行为的解读可能偏离了历史真相。

张岱的《施公庙》诗进一步深化了施全的形象。诗中‘刺虎不伤蛇不断’一句,既表现了施全刺杀秦桧的勇气,也暗示了其行为的未竟之志。‘受其反噬齿利剑’则描绘了施全被秦桧反杀的悲惨结局。‘厉鬼街头白昼现’一句,通过鬼魂的形象,表达了施全死后仍不瞑目的忠义精神。诗的结尾‘怒卷胥涛走雷电,雪?移来天地变’,以钱塘江的潮水和雷电为喻,象征施全的忠义精神如天地般永恒不变。

从文化内涵来看,施全的故事反映了南宋时期忠义与奸邪的斗争,体现了民间对忠义精神的推崇和对奸臣的痛恨。施全虽为一名小人物,但其行为被后人传颂,成为忠义的象征。张岱的诗文通过对施全事迹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忠义精神,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从艺术特色来看,张岱的诗文语言简练,意象鲜明,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施全的形象和其忠义精神。诗中的‘厉鬼街头白昼现’和‘怒卷胥涛走雷电’等句,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施全忠义精神的震撼。

从历史价值来看,施全的故事不仅是对秦桧奸恶行径的控诉,也是对忠义精神的颂扬。施全的行为虽未成功,但其精神被后人传颂,成为忠义的象征。张岱的诗文通过对施全事迹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忠义精神,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施全的故事和张岱的诗文,共同构成了南宋时期忠义与奸邪斗争的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施公庙》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13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