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六和塔-原文
月轮峰在龙山之南。月轮者,肖其形也。
宋张君房为钱塘令,宿月轮山,夜见桂子下塔,雾旋穗散坠如牵牛子。
峰旁有六和塔,宋开宝三年,智觉禅师筑之以镇江潮。
塔九级,高五十余丈,撑空突兀,跨陆府川。
海船方泛者,以塔灯为之向导。
宣和中,毁于方腊之乱。
绍兴二十三年,僧智昙改造七级。
明嘉靖十二年毁。
中有汤思退等汇写佛说四十二章、李伯时石刻观音大士像。
塔下为渡鱼山,隔岸剡中诸山,历历可数也。
李流芳《题六和塔晓骑图》:
燕子矶上台,龙潭驿口路。昔时并马行,梦中亦同趣。
后来五云山,遥对西兴渡。绝壁瞰江立,恍与此境遇。
人生能几何,江山幸如故。重来复相携,此乐不可喻。
置身画图中,那复言归去。行当寻云栖,云栖渺何处。
此予甲辰与王淑士平仲参云栖舟中为题画诗,今日展予所画《六和塔晓骑图》,此境恍然,重为题此。壬子十月六日,定香桥舟中。
吴琚《六和塔应制》词:
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如一抹。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雷初发。
白马凌空,琼鳌驾水,日夜朝天阙。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
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伟观真奇绝。好似吴儿飞彩帜,蹴起一江秋雪。
黄屋天临,水犀云拥,看击中流楫。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右调《酹江月》)
杨维桢《观潮》诗:
八月十八睡龙死,海龟夜食罗刹水。
须臾海辟龛赭门,地卷银龙薄于纸。
艮山移来天子宫,宫前一箭随西风。
劫灰欲洗蛇鬼穴,婆留折铁犹争雄。
望海楼头夸景好,断鳌已走金银岛。
天吴一夜海水移,马蹀沙田食沙草。
?山楼船归不归,七岁呱呱啼轵道。
徐渭《映江楼看潮》诗:
鱼鳞金甲屯牙帐,翻身却指潮头上。
秋风吹雪下江门,万里琼花卷层浪。
传道吴王渡越时,三千强弩射潮低。
今朝筵上看传令,暂放胥涛掣水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六和塔-译文
月轮峰位于龙山的南边。之所以叫月轮,是因为它的形状像月亮。
宋朝的张君房担任钱塘县令时,曾在月轮山过夜,晚上看到桂子从塔上落下,雾气旋转,穗子散落,像牵牛花的种子一样。
月轮峰旁边有六和塔,是宋朝开宝三年时,智觉禅师建造的,用来镇住江潮。
塔有九层,高五十多丈,直插云霄,横跨陆府川。
海上航行的船只,以塔上的灯作为导航。
宣和年间,六和塔在方腊的叛乱中被毁。
绍兴二十三年,僧人智昙将其改造成七层。
明朝嘉靖十二年,塔再次被毁。
塔内有汤思退等人抄写的《佛说四十二章经》和李伯时雕刻的观音大士像。
塔下是渡鱼山,对岸的剡中群山清晰可见。
李流芳的《题六和塔晓骑图》:
燕子矶上的台,龙潭驿口的路。曾经一起骑马走过,梦中也有同样的趣味。
后来到了五云山,远远对着西兴渡口。绝壁俯瞰江面,仿佛与这景色相遇。
人生能有多少时光,江山依旧如故。再次来到这里,携手同行,这种快乐无法言喻。
仿佛置身于画中,哪里还想回去。应该去寻找云栖,但云栖在哪里呢?
这是我在甲辰年与王淑士平仲一起在云栖舟中为画题的诗,今天看到我画的《六和塔晓骑图》,这情景仿佛重现,于是再次题诗。壬子年十月六日,定香桥舟中。
吴琚的《六和塔应制》词:
玉虹远远挂在天边,望着青山,隐隐约约像一抹淡影。忽然感觉天风吹起海面,仿佛春雷初响。
白马凌空,琼鳌驾水,日夜朝天阙。飞龙舞凤,郁郁葱葱环绕着吴越。
这景色天下难寻,东南的形胜,真是壮观奇绝。仿佛吴地的少年挥舞彩旗,激起一江秋雪。
黄屋天临,水犀云拥,看着击中流楫。晚来波静,海门上升起明月。(右调《酹江月》)
杨维桢的《观潮》诗:
八月十八日,睡龙死去,海龟在夜晚吞食罗刹水。
片刻间,海面裂开,龛赭门出现,地面卷起银龙,薄如纸。
艮山移来天子宫,宫前一箭随西风。
劫灰欲洗蛇鬼穴,婆留折铁犹争雄。
望海楼头夸景好,断鳌已走金银岛。
天吴一夜海水移,马蹀沙田食沙草。
?山楼船归不归,七岁呱呱啼轵道。
徐渭的《映江楼看潮》诗:
鱼鳞金甲屯牙帐,翻身却指潮头上。
秋风吹雪下江门,万里琼花卷层浪。
传说吴王渡越时,三千强弩射潮低。
今天在宴席上看传令,暂时放下胥涛,掣住水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六和塔-注解
月轮峰:位于龙山之南,因形状似月轮而得名。
六和塔:位于月轮峰旁,宋开宝三年由智觉禅师建造,用以镇江潮。塔高九级,五十余丈,历史上多次毁坏与重建。
智觉禅师:宋代著名禅师,负责建造六和塔。
汤思退:明代官员,曾在六和塔内汇写佛说四十二章。
李伯时:明代著名画家,其石刻观音大士像保存在六和塔内。
渡鱼山:六和塔下的山名,隔岸可见剡中诸山。
李流芳:明代文学家,其《题六和塔晓骑图》描绘了与友人共游的情景。
吴琚:宋代词人,其《六和塔应制》词描绘了六和塔的壮观景象。
杨维桢:元代诗人,其《观潮》诗描绘了八月十八观潮的壮观场面。
徐渭:明代文学家,其《映江楼看潮》诗描绘了观潮的壮丽景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六和塔-评注
这段文本通过描述月轮峰和六和塔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存。六和塔不仅是镇江潮的实用建筑,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其多次毁坏与重建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延续。
李流芳的《题六和塔晓骑图》通过诗画结合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的‘燕子矶上台,龙潭驿口路’等句,不仅描绘了具体的自然景观,也隐喻了人生的旅程和友情的珍贵。
吴琚的《六和塔应制》词以其雄浑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如‘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如一抹’,描绘了六和塔的雄伟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壮丽,体现了宋代词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表现力。
杨维桢的《观潮》诗和徐渭的《映江楼看潮》诗,通过对八月十八观潮的描写,展现了潮水的壮观和自然力量的伟大。杨维桢的诗中‘八月十八睡龙死,海龟夜食罗刹水’等句,运用神话元素增强了诗歌的神秘与壮丽感。徐渭的诗则通过‘鱼鳞金甲屯牙帐,翻身却指潮头上’等句,生动描绘了潮水的动态美和力量感。
整体而言,这些文本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自然景观,也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传达了作者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