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伍公祠-原文
吴王既赐子胥死,乃取其尸盛以鸱夷之革,浮之江中。
子胥因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堤岸,势不可御。
或有见其银铠雪狮,素车白马,立在潮头者,遂为之立庙。
每岁仲秋既望,潮水极大,杭人以旗鼓迎之。
弄潮之戏,盖始于此。
宋大中祥符间,赐额曰“忠靖”,封英烈王。
嘉、熙间,海潮大溢。
京兆赵与权祷于神,水患顿息,乃奏建英卫阁于庙中。
元末毁,明初重建。
有唐卢元辅《胥山铭序》、宋王安石《庙碑铭》。
高启《伍公祠》诗:
地大天荒霸业空,曾于青史叹遗功。
鞭尸楚墓生前孝,抉眼吴门死后忠。
魂压怒涛翻白浪,剑埋冤血起腥风。
我来无限伤心事,尽在吴山烟雨中。
徐渭《伍公庙》诗:
吴山东畔伍公祠,野史评多无定词。
举族何辜同刈草,后人却苦论鞭尸。
退耕始觉投吴早,雪恨终嫌入郢迟。
事到此公真不幸,镯镂依旧遇夫差。
张岱《伍相国祠》诗:
突兀吴山云雾迷,潮来潮去大江西。
两山吞吐成婚嫁,万马奔腾应鼓鼙。
清浊溷淆天覆地,玄黄错杂血连泥。
旌幢幡盖威灵远,檄到娥江取候齐。
从来潮汐有神威,鬼气阴森白日微。
隔岸越山遗恨在,到江吴地故都非。
钱塘一臂鞭雷走,龛赭双颐巽雪飞。
灯火满江风雨急,素车白马相君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伍公祠-译文
吴王赐死伍子胥后,将他的尸体装入鸱夷皮囊,投入江中。
伍子胥的灵魂随波逐流,随着潮水来回飘荡,冲击堤岸,势不可挡。
有人曾看到他的银甲雪狮,素车白马,站在潮头,于是为他立庙。
每年中秋后的十六日,潮水最大,杭州人用旗鼓迎接潮水。
弄潮的游戏,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宋大中祥符年间,赐庙名为“忠靖”,封伍子胥为英烈王。
嘉定、熙宁年间,海潮泛滥。
京兆赵与权向伍子胥祈祷,水患立刻平息,于是奏请建英卫阁于庙中。
元末庙宇被毁,明初重建。
庙中有唐代卢元辅的《胥山铭序》、宋代王安石的《庙碑铭》。
高启的《伍公祠》诗:
地大天荒,霸业成空,曾在青史中感叹他的遗功。
生前鞭尸楚墓以尽孝,死后抉眼吴门以显忠。
灵魂压着怒涛翻起白浪,剑埋冤血激起腥风。
我来到这里,无限伤心事,尽在吴山的烟雨中。
徐渭的《伍公庙》诗:
吴山东边的伍公祠,野史评价多无定论。
全族无辜被屠戮,后人却苦于讨论鞭尸之事。
退耕后才觉得投奔吴国太早,雪恨终究嫌入郢都太迟。
伍子胥真是不幸,镯镂剑依旧遇上了夫差。
张岱的《伍相国祠》诗:
吴山突兀,云雾迷蒙,潮来潮去,大江西流。
两山吞吐,如同婚嫁,万马奔腾,应和鼓鼙。
清浊混杂,天地覆灭,玄黄错杂,血与泥相连。
旌幢幡盖,威灵远播,檄文传到娥江,取候齐。
潮汐自古以来就有神威,鬼气阴森,白日微暗。
隔岸的越山,遗恨犹在,到江的吴地,故都已非。
钱塘江一臂之力,鞭雷奔走,龛赭双颐,巽雪飞扬。
灯火满江,风雨急骤,素车白马,伍相君归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伍公祠-注解
子胥:即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因忠诚于吴国而被赐死。
鸱夷之革:古代用来包裹尸体的皮革,这里指伍子胥的尸体被包裹后投入江中。
银铠雪狮:形容伍子胥的英灵形象,银铠指其铠甲,雪狮象征其威武。
素车白马:古代祭祀或纪念时使用的白色车马,象征纯洁和尊贵。
忠靖:宋大中祥符年间赐予伍子胥的封号,意为忠诚而安定。
英烈王:伍子胥的封号,表彰其英勇气概和忠诚。
胥山铭序:唐代卢元辅为伍子胥所作的诗文,纪念其事迹。
庙碑铭:宋代王安石为伍子胥庙所作的碑文,记载其历史功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伍公祠-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伍子胥被赐死后的传奇故事,以及后世对他的纪念和崇拜。伍子胥的忠诚和悲剧性死亡,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形象。他的尸体被投入江中后,据说其英灵不灭,随潮水往来,甚至有人看到他的英灵形象,这反映了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对忠诚精神的推崇。
文中提到的立庙和每年的祭祀活动,显示了伍子胥在后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宋代的封号和庙宇的建立,进一步体现了官方对其忠诚的认可和纪念。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伍子胥个人的纪念,也是对忠诚、勇敢等美德的弘扬。
高启、徐渭和张岱的诗作,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伍子胥的敬仰和对其悲剧命运的感慨。这些诗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伍子胥生前的忠诚和死后的英灵,以及他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及其相关的诗作,不仅记录了伍子胥的历史事迹,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重视。通过这些文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