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五云山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五云山-原文

五云山去城南二十里,冈阜深秀,林峦蔚起,高千丈,周回十五里。

沿江自徐村进路,绕山盘曲而上,凡六里,有七十二湾,石磴千级。

山中有伏虎亭,梯以石?戚,以便往来。

至顶半,冈名月轮山,上有天井,大旱不竭。

东为大湾,北为马鞍,西为云坞,南为高丽,又东为排山。

五峰森列,驾轶云霞,俯视南北两峰,若锥朋立。

长江带绕,西湖镜开,江上帆樯,小若鸥凫,出没烟波,真奇观也。

宋时每岁腊前,僧必捧雪表进,黎明入城中,霰犹未集,盖其地高寒,见雪独早也。

山顶有真际寺,供五福神,贸易者必到神前借本,持其所挂楮镪去,获利则加倍还之。

借乞甚多,楮镪恒缺。即尊神放债,亦未免穷愁。为之掀髯一笑。

袁宏道《御教场小记》:

余始慕五云之胜,刻期欲登,将以次登南高峰。

及一观御教场,游心顿尽。

石篑尝以余不登保ㄈ塔为笑。

余谓西湖之景,愈下愈冶,高则树薄山瘦,草髡石秃,千顷湖光,缩为杯子。

北高峰、御教场是其例也。

虽眼界稍阔,然此躯长不逾六尺,穷目不见十里,安用许大地方为哉!

石篑无以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五云山-译文

五云山距离城南二十里,山冈深邃秀丽,林木茂盛,高达千丈,周围十五里。

沿着江边从徐村进入山路,绕山盘旋而上,共六里,有七十二个弯,石阶千级。

山中有伏虎亭,用石梯连接,方便往来。

到山顶一半处,山冈名为月轮山,上面有天井,大旱时也不干涸。

东面是大湾,北面是马鞍,西面是云坞,南面是高丽,再东面是排山。

五座山峰排列整齐,超越云霞,俯视南北两峰,像锥子一样并立。

长江像带子一样环绕,西湖像镜子一样展开,江上的船帆,小得像鸥鸟,在烟波中出没,真是奇观。

宋代每年腊月前,僧人必定捧着雪表进城,黎明时分进入城中,霰雪还未聚集,因为这里地势高寒,见到雪特别早。

山顶有真际寺,供奉五福神,做生意的人必定到神前借本钱,拿着挂着的纸钱离开,获利后则加倍归还。

借的人很多,纸钱常常不够。即使是尊神放债,也难免穷愁。为此不禁掀髯一笑。

袁宏道《御教场小记》:

我起初羡慕五云山的美景,计划按期攀登,然后依次攀登南高峰。

但一看到御教场,游玩的兴致顿时消失。

石篑曾因我不登保ㄈ塔而笑我。

我说西湖的景色,越低越美丽,高处则树木稀疏山体瘦削,草秃石秃,千顷湖光,缩成杯子大小。

北高峰、御教场就是例子。

虽然眼界稍宽,但我的身体不过六尺高,极目远望也看不到十里,何必需要那么大的地方呢!

石篑无言以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五云山-注解

五云山:位于杭州城南二十里,山势高峻,景色秀丽,是杭州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伏虎亭:五云山中的一座亭子,因传说有伏虎而得名,是登山途中的重要休息点。

月轮山:五云山的一部分,因山顶形似月轮而得名,上有天井,大旱不竭。

真际寺:位于五云山顶的寺庙,供奉五福神,是贸易者祈求财运的地方。

五福神: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五位福神,分别代表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楮镪:古代的一种纸钱,用于祭祀或祈求神灵保佑。

御教场:位于杭州的一处历史遗迹,曾是南宋时期的军事训练场所。

石篑:袁宏道的朋友,曾嘲笑他不登保ㄈ塔。

保ㄈ塔:杭州的一处古塔,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袁宏道与石篑之间的玩笑话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五云山-评注

袁宏道的《御教场小记》通过对五云山和御教场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文章开篇详细描绘了五云山的地理位置、山势形态和周边环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如‘五峰森列,驾轶云霞’,‘长江带绕,西湖镜开’,将五云山的壮丽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中提到的伏虎亭、月轮山、真际寺等地名,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特别是真际寺中供奉的五福神,以及贸易者借本求财的习俗,揭示了民间信仰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

袁宏道在文中表达了对高处的矛盾心理。他虽然最初向往五云山的胜景,但在游览御教场后,却感叹‘西湖之景,愈下愈冶’,认为高处虽然视野开阔,但景色单调,不如低处的湖光山色丰富多彩。这种对高处的反思,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审美,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境界的深刻理解。

文章结尾处,袁宏道与石篑的对话,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他以自身身高为喻,指出‘此躯长不逾六尺,穷目不见十里’,表达了对过度追求宏大视野的质疑。这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认识,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袁宏道作为文人的超然态度和哲学思考。

总体而言,袁宏道的《御教场小记》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游记,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文章。通过对五云山和御教场的描写,袁宏道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五云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1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