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云居庵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云居庵-原文

云居庵在吴山,居鄙。

宋元祐间,为佛印禅师所建。

圣水寺,元元贞间,为中峰禅师所建。

中峰又号幻住,祝发时,有故宋宫人杨妙锡者,以香盒贮发,而舍利丛生,遂建塔寺中,元末毁。

明洪武二十四年,并圣水于云居,赐额曰云居圣水禅寺。

岁久殿圮,成化间僧文绅修复之。

寺中有中峰自写小像,上有赞云:“幻人无此相,此相非幻人。若唤作中峰,镜面添埃尘。”

向言六桥有千树桃柳,其红绿为春事浅深,云居有千树枫桕,其红黄为秋事浅深,今且以薪以槱,不可复问矣。

曾见李长蘅题画曰:“武林城中招提之胜,当以云居为最。山门前后皆长松,参天蔽日,相传以为中峰手植,岁久,浸淫为寺僧剪伐,什不存一,见之辄有老成凋谢之感。去年五月,自小筑至清波访友寺中,落日坐长廊,沽酒小饮已,裴回城上,望凤凰南屏诸山,沿月踏影而归。翌日,遂为孟旸画此,殊可思也。”

李流芳《云居山红叶记》:

余中秋看月于湖上者三,皆不及待红叶而归。

前日舟过塘栖,见数树丹黄可爱,跃然思灵隐、莲峰之约,今日始得一践。

及至湖上,霜气未遍,云居山头,千树枫桕尚未有酣意,岂余与红叶缘尚悭与?

因忆往岁忍公有代红叶招余诗,余亦率尔有答,聊记于此:“二十日西湖,领略犹未了。一朝别尔归,此游殊草草。当我欲别时,千山秋已老。更得少日留,霜酣变林杪。子常为我言,灵隐枫叶好。千红与万紫,乱插向晴昊。烂然列锦锈,森然建??。一生未得见,何异说食饱。”

高启《宿幻住栖霞台》诗:

窗白鸟声晓,残钟渡溪水。此生幽梦回,独在空山里。

松岩留佛灯,叶地响僧履。予心方湛寂,闲卧白云起。

夏原吉《云居庵》诗:

谁辟云居境,峨峨瞰古城。两湖晴送碧,三竺晓分青。

经锁千函妙,钟鸣万户惊。此中真可乐,何必访蓬瀛。

徐渭《云居庵松下眺城南》诗:

夕照不曾残,城头月正团。霞光翻鸟堕,江色上松寒。

市客屠俱集,高空醉屡看。何妨高渐离,抱却筑来弹。

(城下有瞽目者善弹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云居庵-译文

云居庵位于吴山,地处偏僻。

在宋元祐年间,由佛印禅师所建。

圣水寺,在元元贞年间,由中峰禅师所建。

中峰禅师又号幻住,剃发时,有前宋宫人杨妙锡,用香盒保存他的头发,结果舍利子丛生,于是在寺中建塔,元末时被毁。

明洪武二十四年,将圣水寺并入云居庵,赐名为云居圣水禅寺。

年久失修,殿宇倒塌,成化年间僧人文绅进行了修复。

寺中有中峰禅师自画的小像,上面有赞语:“幻人无此相,此相非幻人。若唤作中峰,镜面添埃尘。”

以前说六桥有千株桃柳,它们的红绿标志着春天的深浅,云居庵有千株枫树和桕树,它们的红黄标志着秋天的深浅,如今这些树已被砍作柴火,无法再问了。

曾见李长蘅题画说:“武林城中寺庙的胜景,当以云居庵为最。山门前后都是高大的松树,参天蔽日,相传是中峰禅师亲手种植的,年久日深,逐渐被寺僧砍伐,十不存一,看到这些就有老成凋谢的感觉。去年五月,从小筑到清波访友寺中,落日时坐在长廊上,买酒小饮后,徘徊在城上,望着凤凰山和南屏山,沿着月光踏影而归。第二天,便为孟旸画了这幅画,真是令人怀念。”

李流芳《云居山红叶记》:

我在中秋节三次在湖上看月亮,都等不及红叶就回去了。

前几天乘船经过塘栖,看到几株丹黄的树很可爱,突然想起灵隐、莲峰的约定,今天才得以实现。

到了湖上,霜气还未遍及,云居山头的千株枫树和桕树还没有完全变红,难道我与红叶的缘分还不够吗?

于是想起往年忍公代红叶招我的诗,我也随意作答,暂且记在这里:“二十日西湖,领略犹未了。一朝别尔归,此游殊草草。当我欲别时,千山秋已老。更得少日留,霜酣变林杪。子常为我言,灵隐枫叶好。千红与万紫,乱插向晴昊。烂然列锦锈,森然建??。一生未得见,何异说食饱。”

高启《宿幻住栖霞台》诗:

窗户发白,鸟声报晓,残钟声渡过溪水。

这一生的幽梦回响,独自在空山里。

松岩上留着佛灯,叶地上响着僧人的脚步声。

我的心正湛然寂静,闲卧在白云升起的地方。

夏原吉《云居庵》诗:

谁开辟了云居庵的境界,巍峨地俯瞰着古城。

两湖在晴天送来碧色,三竺在清晨分出青色。

经书锁在千函中,钟声惊动了万户人家。

这里真是令人快乐,何必去访蓬莱瀛洲。

徐渭《云居庵松下眺城南》诗:

夕阳还未完全消失,城头的月亮正圆。

霞光中鸟儿翻飞坠落,江色映上松树的寒意。

市集上的屠夫们都聚集在一起,高空中我多次醉看。

何妨像高渐离一样,抱着筑来弹奏。

(城下有个盲人擅长弹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云居庵-注解

云居庵:位于吴山的一座佛教寺庙,建于宋元祐年间,由佛印禅师所建。

圣水寺:建于元元贞年间,由中峰禅师所建,后与云居庵合并,称为云居圣水禅寺。

中峰禅师:元代著名禅师,号幻住,因其剃度时舍利丛生而闻名。

幻住:中峰禅师的别号,意为虚幻的住所,象征佛教的空性思想。

祝发:佛教术语,指剃发出家。

舍利:佛教中高僧圆寂后留下的遗骨,被视为圣物。

云居圣水禅寺:明洪武二十四年合并云居庵和圣水寺后的名称。

六桥:指杭州西湖的六座桥,以其春景著称。

枫桕:枫树和桕树,秋季叶子变红黄,象征秋景。

李长蘅:明代文人,擅长绘画和诗文。

武林城:杭州的古称。

招提:佛教寺庙的别称。

凤凰南屏:杭州的两座山名,分别为凤凰山和南屏山。

孟旸:明代画家,与李长蘅有交往。

李流芳:明代文人,擅长诗文。

灵隐:杭州著名的佛教寺庙,灵隐寺。

莲峰:杭州的一座山峰,以其秋景著称。

忍公:李流芳的朋友,曾代红叶招李流芳。

高启:明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情。

夏原吉:明代文人,擅长诗文。

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擅长诗文和绘画。

瞽目者:盲人,此处指擅长弹词的盲人艺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云居庵-评注

《云居庵》一文通过对云居庵和圣水寺的历史沿革的描述,展现了佛教文化在宋元明时期的兴盛与变迁。文中提到的中峰禅师及其舍利丛生的传说,反映了佛教信仰中对高僧圣迹的崇拜。云居庵与圣水寺的合并,体现了明代政府对佛教寺庙的整合与管理。

文中对云居庵秋景的描写,尤其是千树枫桕的红黄变化,展现了自然景观与季节变化的紧密联系。这种描写不仅具有视觉美感,还蕴含了佛教中无常与空性的思想。枫桕的红黄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变化,与佛教的教义相契合。

李长蘅的题画文字,通过对云居庵山门前后长松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与惋惜。长松的剪伐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消逝,给人以老成凋谢之感。这种情感在文人画中常常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体现了文人画中‘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李流芳的《云居山红叶记》通过对红叶的期待与未得见的遗憾,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文中提到的‘二十日西湖,领略犹未了’,反映了文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体验与留恋。这种情感在文人诗中常常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写来表达,体现了文人诗中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高启的《宿幻住栖霞台》诗通过对清晨鸟声、残钟、空山、佛灯等意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空灵的意境。诗中‘此生幽梦回,独在空山里’表达了对人生虚幻与孤独的感悟,与佛教的空性思想相呼应。这种意境在文人诗中常常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体现了文人诗中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夏原吉的《云居庵》诗通过对云居庵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佛教文化的描写,表达了对云居庵的赞美与向往。诗中‘此中真可乐,何必访蓬瀛’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与对佛教境界的向往,体现了文人诗中对现实与理想的深刻思考。

徐渭的《云居庵松下眺城南》诗通过对夕照、城头月、霞光、江色等意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壮丽、悠远的意境。诗中‘何妨高渐离,抱却筑来弹’表达了对自由与艺术的向往,体现了文人诗中对人生与艺术的深刻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云居庵》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1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