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三茅观-原文
三茅观在吴山西南。
三茅者,兄弟三人,长曰盈,次曰固,季曰衷,秦初咸阳人也。
得道成仙,自汉以来,即崇祀之。
第观中三像,一立、一坐、一卧,不知何说。
以意度之,或以行立坐卧,皆是修炼功夫,教人不可蹉过耳。
宋绍兴二十年,因东京旧名,赐额曰宁寿观。
元至元间毁,明洪武初重建。
成化十年建昊天阁。
嘉靖三十五年,总制胡宗宪以平岛夷功,奏建真武殿。
万历二十一年,司礼孙隆重修,并建钟翠亭、三义阁。
相传观中有褚遂良小楷《阴符经》墨迹。
景定庚申,宋理宗以贾似道有江汉功,赐金帛巨万,不受,诏就本观取《阴符经》,以酬其功。
此事殊韵,第不应于贾似道当之耳。
余尝谓曹操、贾似道千古奸雄,乃诗文中之有曹孟德,书画中之有贾秋壑,觉其罪业滔天,减却一半。
方晓诗文书画,乃能忏悔恶人如此。
凡人一窍尚通,可不加意诗文,留心书画哉?
徐渭《三茅观观潮》诗:
黄幡绣字金铃重,仙人夜语骑青凤。
宝树攒攒摇绿波,海门数点潮头动。
海神罢舞回腰窄,天地有身存不得。
谁将练带括秋空?谁将古概量春雪?
黑鳌载地几万年,昼夜一身神血干。
升沉不守瞬息事,人间白浪今如此。
白日高高惨不光,冷虹随身萦城隍。
城中那得知城外,却疑寒色来何方。
鹿苑草长文殊死,狮子随人吼祗树。
吴山石头坐秋风,带着高冠拂云雾。
又《三茅观眺雪》诗:
高会集黄冠,琳宫夜坐阑。
梅芳成蕊易,雪谢作花难。
檐月沉怀暖,江峰入坐寒。
暮鸦惊炬火,飞去破烟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三茅观-译文
三茅观位于吴山的西南方向。
三茅指的是兄弟三人,长兄名叫盈,次兄名叫固,小弟名叫衷,他们是秦朝初年咸阳人。
他们得道成仙,自汉朝以来,就被人们所崇敬祭祀。
观中有三尊雕像,一尊站立、一尊坐着、一尊躺着,不知道这有什么说法。
按照我的理解,或许行立坐卧都是修炼的功夫,教导人们不要错过任何修炼的机会。
宋朝绍兴二十年,因为东京的旧名,赐予匾额称为宁寿观。
元朝至元年间被毁,明朝洪武初年重建。
成化十年建造了昊天阁。
嘉靖三十五年,总制胡宗宪因为平定岛夷有功,奏请建造真武殿。
万历二十一年,司礼孙隆重修,并建造了钟翠亭和三义阁。
相传观中有褚遂良小楷《阴符经》的墨迹。
景定庚申年,宋理宗因为贾似道在江汉有功,赐予他巨额的金帛,贾似道不接受,于是下诏从本观取《阴符经》来酬谢他的功劳。
这件事很有韵味,只是不应该由贾似道来承担。
我曾经说过,曹操、贾似道是千古奸雄,但在诗文中有曹孟德,在书画中有贾秋壑,感觉他们的滔天罪业因此减少了一半。
这才明白诗文书画,竟然能够如此忏悔恶人。
凡是还有一点灵性的人,怎么能不重视诗文,留心书画呢?
徐渭的《三茅观观潮》诗:
黄幡上绣着金字,金铃沉重,仙人夜晚骑着青凤说话。
宝树密集地摇动着绿波,海门处几点潮头在动。
海神停止舞蹈,回腰变窄,天地有身却无法存留。
谁用练带束缚秋空?谁用古概量春雪?
黑鳌承载大地几万年,昼夜一身神血干涸。
升沉不守瞬息事,人间的白浪如今如此。
白日高高却惨淡无光,冷虹随身缠绕城隍。
城中的人怎能知道城外的情况,却怀疑寒色来自何方。
鹿苑的草长得很高,文殊已死,狮子随着人吼叫祗树。
吴山的石头坐在秋风中,带着高冠拂过云雾。
还有《三茅观眺雪》诗:
高会聚集黄冠,琳宫夜晚坐在阑干旁。
梅花容易结成花蕊,雪谢却难以形成花朵。
檐下的月亮沉入怀中带来温暖,江峰进入座位带来寒意。
暮鸦被炬火惊动,飞过破烟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三茅观-注解
三茅观:位于吴山西南的道观,供奉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他们是中国道教中的著名仙人。
三茅真君:指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秦初咸阳人,得道成仙,自汉以来被尊崇祭祀。
宁寿观: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因东京旧名,赐额给三茅观的新名称。
真武殿: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总制胡宗宪因平岛夷功,奏请建造的殿堂。
阴符经:相传为褚遂良所书的小楷墨迹,是道教经典之一。
贾似道:南宋权臣,因有江汉功,宋理宗赐金帛巨万,但他不受,诏就本观取《阴符经》以酬其功。
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其诗《三茅观观潮》和《三茅观眺雪》描绘了三茅观的景色和氛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三茅观-评注
三茅观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不仅承载了丰富的道教文化,还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多个重要时期。从秦初的三茅真君得道成仙,到宋代的宁寿观赐额,再到明代的真武殿建造,三茅观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中国道教的发展和变迁。
三茅观中的三像——立、坐、卧,象征着修炼的不同状态,体现了道教修炼的全过程。这种象征性的艺术表现,不仅展示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传达了道教修炼的哲学思想。
徐渭的《三茅观观潮》和《三茅观眺雪》两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三茅观的景色和氛围。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黄幡绣字金铃重”、“宝树攒攒摇绿波”,生动地描绘了观潮的壮观景象和眺雪的静谧氛围。
徐渭的诗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还体现了他对道教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徐渭将道教修炼的哲学思想与自然景色相结合,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三茅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其建筑和艺术,更在于其承载的道教文化和历史记忆。通过对三茅观的研究和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变迁,以及其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