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飞来峰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飞来峰-原文

飞来峰,棱层剔透,嵌空玲珑,是米颠袖中一块奇石。

使有石癖者见之,必具袍笏下拜,不敢以称谓简亵,只以石丈呼之也。

深恨杨髡,遍体俱凿佛像,罗汉世尊,栉比皆是,如西子以花艳之肤,莹白之体,刺作台池鸟兽,乃以黔墨涂之也。

奇格天成,妄遭锥凿,思之骨痛。

翻恨其不匿影西方,轻出灵鹫,受人戮辱;亦犹士君子生不逢时,不束身隐遁,以才华杰出,反受摧残,郭璞、祢衡并受此惨矣。

慧理一叹,谓其何事飞来,盖痛之也,亦惜之也。

且杨髡沿溪所刻罗汉,皆貌己像,骑狮骑象,侍女皆裸体献花,不一而足。

田公汝成锥碎其一;余少年读书岣嵝,亦碎其一。

闻杨髡当日住德藏寺,专发古冢,喜与僵尸淫媾。

知寺后有来提举夫人与陆左丞化女,皆以色夭,用水银灌殓。

杨命发其冢。

有僧真谛者,性呆戆,为寺中樵汲,闻之大怒,?枭呼诟谇。

主僧惧祸,锁禁之。

及五鼓,杨髡起,趣众发掘,真谛逾垣而出,抽韦驮木杵,奋击杨髡,裂其脑盖。

从人救护,无不被伤。

但见真谛于众中跳跃,每逾寻丈,若隼撇虎腾,飞捷非人力可到。

一时灯炬皆灭,?锄畚插都被毁坏。

杨髡大惧,谓是韦驮显圣,不敢往发,率众遽去,亦不敢问。

此僧也,洵为山灵吐气。

袁宏道《飞来峰小记》:

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

峰石逾数十丈,而苍翠玉立。

渴虎奔猊,不足为其怒也;神呼鬼立,不足为其怪也;秋水暮烟,不足为其色也;颠书吴画,不足为其变幻诘曲也。

石上多异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

前后大小洞四五,窈窕通明,溜乳作花,若刻若镂。

壁间佛像,皆杨秃所为,如美人面上瘢痕,奇丑可厌。

余前后登飞来者五:初次与黄道元、方子公同登,单衫短后,直穷莲花峰顶。

每遇一石,无不发狂大叫。

次与王闻溪同登;次为陶石篑、周海宁;次为王静虚、陶石篑兄弟;次为鲁休宁。

每游一次,辄思作一诗,卒不可得。

又《戏题飞来峰》诗:

试问飞来峰,未飞在何处。

人世多少尘,何事飞不去。

高古而鲜妍,杨、班不能赋。

白玉簇其颠,青莲借其色。

惟有虚空心,一片描不得。

平生梅道人,丹青如不识。

张岱《飞来峰》诗:

石原无此理,变幻自成形。

天巧疑经凿,神功不受型。

搜空或洚水,开辟必雷霆。

应悔轻飞至,无端遭巨灵。

石意犹思动,夔尼势若撑。

鬼工穿曲折,儿戏斫珑玲。

深入营三窟,蛮开倩五丁。

飞来或飞去,防尔为身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飞来峰-译文

飞来峰,山石棱角分明,剔透玲珑,仿佛是米芾袖中的一块奇石。

如果有喜欢石头的人见到它,一定会穿上正式的衣冠下拜,不敢用简单的称呼来亵渎它,只能称它为‘石丈’。

我非常痛恨杨髡,他在飞来峰上到处凿刻佛像,罗汉和世尊像密密麻麻,就像在西施那如花似玉的肌肤上刺上池塘鸟兽的图案,再用黑墨涂抹一样。

这奇特的石头本是天然而成,却遭到人为的凿刻,想起来就让人心痛。

反而恨它为什么不藏在西方,轻易地出现在灵鹫山,受人侮辱;这就像有才德的君子生不逢时,不隐居避世,反而因为才华出众而受到摧残,郭璞和祢衡都遭受了这样的惨剧。

慧理和尚曾叹息,说它为什么要飞来,这既是痛惜它,也是怜惜它。

而且杨髡沿着溪流所刻的罗汉像,都是他自己的模样,骑着狮子或大象,侍女们都是裸体献花,不一而足。

田汝成曾用锥子砸碎了一尊像;我年轻时在岣嵝读书,也砸碎了一尊。

听说杨髡当时住在德藏寺,专门挖掘古墓,喜欢与僵尸淫乱。

他知道寺后有来提举夫人和陆左丞的女儿,都是因为美貌而早逝,用水银灌殓。

杨髡命令挖掘她们的坟墓。

有个叫真谛的和尚,性格呆傻,在寺中负责砍柴挑水,听说后非常愤怒,大声咒骂。

寺中的主僧怕惹祸,把他锁了起来。

到了五更天,杨髡起床,催促众人挖掘,真谛翻墙而出,抽出韦驮的木杵,奋力击打杨髡,打裂了他的头盖骨。

随从们来救护,没有人不受伤。

只见真谛在人群中跳跃,每次都能跳出一丈多高,像鹰隼和猛虎一样迅捷,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一时间灯火全灭,锄头和铲子都被毁坏。

杨髡非常害怕,认为是韦驮显灵,不敢再挖掘,带着众人匆匆离去,也不敢再问。

这个和尚,真是为山灵出了一口气。

袁宏道《飞来峰小记》:

湖上的众多山峰,飞来峰应该排在第一位。

峰石高达数十丈,苍翠如玉般矗立。

即使渴虎奔猊,也不足以形容它的雄伟;神呼鬼立,也不足以形容它的奇特;秋水暮烟,也不足以形容它的色彩;即使是米芾的书法和吴道子的画作,也不足以形容它的变幻和曲折。

石头上长着许多奇异的树木,不需要土壤,根生在石头外面。

前后有四五处大小洞穴,幽深而通明,石乳滴落形成花纹,像是雕刻出来的。

石壁上的佛像,都是杨秃所刻,像是美人脸上的疤痕,奇丑无比,令人厌恶。

我前后登过飞来峰五次:第一次是与黄道元、方子公一起登顶,穿着单衣短裤,一直爬到莲花峰顶。

每次遇到一块奇石,都会忍不住狂叫。

第二次是与王闻溪一起登顶;第三次是与陶石篑、周海宁;第四次是与王静虚、陶石篑兄弟;第五次是与鲁休宁。

每次游览,都想写一首诗,但最终都没能写成。

又《戏题飞来峰》诗:

试问飞来峰,你未飞来时在哪里?

人世间有多少尘埃,你为什么飞不走?

你的高古与鲜妍,连杨雄、班固都无法用文字形容。

白玉堆积在你的顶端,青莲借用了你的色彩。

只有虚空的心境,无法用笔墨描绘。

我平生认识的梅道人,他的画作也无法表现你的神韵。

张岱《飞来峰》诗:

石头本没有这样的道理,变幻自成形状。

天工巧夺,仿佛经过凿刻,神功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

或许是洪水冲刷,或许是雷霆开辟。

你应该后悔轻易飞来,无缘无故遭受巨灵的摧残。

石头的意境仿佛还在动,夔尼的气势仿佛在支撑。

鬼斧神工穿凿出曲折,儿戏般的雕刻出玲珑。

深入山中,仿佛在营建三窟,蛮力开辟,仿佛有五丁相助。

飞来或飞去,你要小心,不要因为身轻而轻易移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飞来峰-注解

飞来峰: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一座著名山峰,以其独特的岩石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历史而闻名。

米颠:指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因其性格狂放不羁,故有’颠’之称。

杨髡:指元代僧人杨琏真伽,因其在飞来峰上凿刻佛像而闻名,但也因其行为受到批评。

慧理:指佛教中的智慧与道理,此处用来形容飞来峰的自然之美与佛教文化的结合。

郭璞、祢衡:郭璞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风水学家,祢衡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两人皆因才华横溢而遭遇不幸。

韦驮:佛教中的护法神,常被描绘为手持金刚杵的武士形象。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以其诗文和游记著称,对飞来峰有深刻的描述和评价。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以其诗文和散文著称,对飞来峰也有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飞来峰-评注

飞来峰作为杭州西湖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以其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而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袁宏道的《飞来峰小记》通过对飞来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美和人文价值。文中提到的’米颠袖中一块奇石’,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飞来峰的奇特形态,也隐喻了其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文中对杨髡的批评,反映了作者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杨髡在飞来峰上凿刻佛像,虽然增加了其宗教文化的气息,但也破坏了其自然之美,这种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破坏,引发了作者的深刻反思和批评。

袁宏道和张岱的诗作,通过对飞来峰的赞美和思考,不仅展现了其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张岱的《飞来峰》诗中,’石原无此理,变幻自成形’,不仅描绘了飞来峰的自然形态,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飞来峰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瑰宝,也是文化遗产的宝库。通过对飞来峰的描述和思考,袁宏道和张岱不仅展现了其自然之美,也反映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飞来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11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