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青莲山房-原文
青莲山房,为涵所包公之别墅也。
山房多修竹古梅,倚莲花峰,跨曲涧,深岩峭壁,掩映林峦间。
公有泉石之癖,日涉成趣。
台榭之美,冠绝一时。
外以石屑砌坛,柴根编户,富贵之中,又着草野。
正如小李将军作丹青界画,楼台细画,虽竹篱茅舍,无非金碧辉煌也。
曲房密室,皆储亻待美人,行其中者,至今犹有香艳。
当时皆珠翠团簇,锦绣堆成。
一室之中,宛转曲折,环绕盘旋,不能即出。
主人于此精思巧构,大类迷楼。
而后人欲如包公之声伎满前,则亦两浙荐绅先生所绝无者也。
今虽数易其主,而过其门者必曰“包氏北庄”。
陈继儒《青莲山房》诗:
造园华丽极,反欲学村庄。
编户留柴叶,磊坛带石霜。
梅根常塞路,溪水直穿房。
觅主无从入,装回走曲廊。
主人无俗态,筑圃见文心。
竹暗常疑雨,松梵自带琴。
牢骚寄声伎,经济储山林。
久已无常主,包庄说到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青莲山房-译文
青莲山房,是涵所包公的别墅。
山房周围有许多修竹和古梅,依傍着莲花峰,横跨曲折的溪涧,深岩峭壁,掩映在林木山峦之间。
包公对泉石有着特别的喜好,每天涉足其中,乐趣无穷。
山房中的台榭之美,堪称一时之冠。
外面用石屑砌成坛,用柴根编成门,富贵之中又带有草野的气息。
正如小李将军所作的丹青界画,楼台细致描绘,即使是竹篱茅舍,也无不显得金碧辉煌。
曲房密室中,都储藏着美人,行走其中的人,至今还能感受到香艳的气息。
当时这里珠翠团簇,锦绣堆成。
一间房中,宛转曲折,环绕盘旋,难以立即走出。
主人在这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类似于迷楼。
而后人想要像包公那样声伎满前,这在两浙的荐绅先生中是绝无仅有的。
如今虽然多次更换主人,但经过其门的人必定会说“包氏北庄”。
陈继儒《青莲山房》诗:
造园华丽至极,反而想要学习村庄的简朴。
编户留下柴叶,磊坛带着石霜。
梅根常常塞住道路,溪水直穿房屋。
寻找主人无从进入,装回走曲廊。
主人没有俗态,筑圃展现文心。
竹暗常常让人怀疑下雨,松梵自带琴声。
牢骚寄托在声伎中,经济储存在山林里。
早已没有常主,包庄说到今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青莲山房-注解
青莲山房:涵所包公的别墅,以其建筑风格和园林设计著称,体现了主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园林艺术的精湛。
涵所包公:指包公,即包拯,北宋时期的著名清官,以清廉正直著称。此处可能是指其家族后人的别墅。
莲花峰:山名,位于中国某地,以其山峰形状似莲花而得名。
曲涧:弯曲的小溪,常见于中国古典园林中,增添自然美感。
泉石之癖:指对泉水和石头的特别喜爱,常见于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中。
小李将军:可能指唐代画家李思训,以画山水楼台著称。
丹青界画:指绘画艺术,特别是山水画和建筑画。
迷楼:指设计精巧、布局复杂的建筑,使人容易迷失方向。
两浙:指中国浙江省的东部和西部,古时分为浙东和浙西。
荐绅先生:指有学问、有地位的士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青莲山房-评注
《青莲山房》一文,通过对涵所包公别墅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开篇即以“青莲山房”为引,描绘了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如“倚莲花峰,跨曲涧”,这些自然元素不仅增添了山房的美感,也反映了主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文中提到的“泉石之癖”和“台榭之美”,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对园林艺术的精湛理解和独到见解。泉石作为园林中的重要元素,不仅增添了自然的气息,也体现了主人对自然美的追求。而台榭的设计,则展示了主人对建筑美学的深刻理解,使其成为一时之冠。
文章中还提到了“小李将军作丹青界画”,这一比喻不仅赞美了山房的设计之美,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与绘画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园林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作,展现了主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尊重。
此外,文中对“曲房密室”和“迷楼”的描述,进一步揭示了山房设计的精巧和复杂。这些设计不仅增添了山房的神秘感,也反映了主人对空间布局的独到见解。而“珠翠团簇,锦绣堆成”的描绘,则展现了山房内部的奢华和富丽,体现了主人的富贵身份。
最后,陈继儒的《青莲山房》诗,通过对山房的再次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其美的印象。诗中提到的“造园华丽极,反欲学村庄”,反映了主人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其园林设计的独特风格。而“竹暗常疑雨,松梵自带琴”等句,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增添了诗意的美感。
总的来说,《青莲山房》一文,通过对涵所包公别墅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不仅赞美了山房的设计之美,也反映了主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