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集庆寺-原文
九里松,唐刺史袁仁敬植。松以达天竺,凡九里,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
苍翠夹道,藤萝冒涂,走其下者,人面皆绿。
行里许,有集庆寺,乃宋理宗所爱阎妃功德院也。
淳?十一年建造。阎妃,鄞县人,以妖艳专宠后宫。
寺额皆御书,巧丽冠于诸刹。
经始时,望青采斫,勋旧不保,鞭笞追逮,扰及鸡豚。
时有人书法堂鼓云:“净慈灵隐三天竺,不及阎妃好面皮。”
理宗深恨之,大索不得。
此寺至今有理宗御容两轴。
六陵既掘,冬青不生,而帝之遗像竟托阎妃之面皮以存,何可轻诮也。
元季毁,明洪武二十七年重建。
张京元《九里松小记》: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
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
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
陈玄晖《集庆寺》诗:
玉钩斜内一阎妃,姓氏犹传真足奇。
宫嫔若非能佞佛,御容焉得在招提。
布地黄金出紫薇,官家不若一阎妃。
江南赋税凭谁用,日纵平章恣水嬉。
开荒筑土建坛追,功德巍峨在石碑。
集庆犹存宫殿毁,面皮真个属阎妃。
昔日曾传九里松,后闻建寺一朝空。
放生自出罗禽鸟,听信?黎说有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集庆寺-译文
九里松是唐代刺史袁仁敬种植的。这些松树一直延伸到天竺,全长九里,左右各有三行,每行之间相距八九尺。
苍翠的松树夹道而立,藤萝覆盖了道路,走在下面的人,脸上都映着绿色。
走了一里多路,有一座集庆寺,是宋理宗所宠爱的阎妃的功德院。
淳?十一年建造。阎妃是鄞县人,以妖艳之姿在后宫专宠。
寺院的匾额都是皇帝亲笔所书,精美华丽,冠绝诸刹。
建造时,为了采伐青松,连功臣旧臣都保不住,鞭打追捕,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当时有人在法堂鼓上写道:“净慈灵隐三天竺,不及阎妃好面皮。”
理宗对此深感愤恨,大肆搜索却未能找到写这句话的人。
这座寺庙至今还保存着理宗的两幅御容画像。
六陵被挖掘后,冬青树不再生长,而皇帝的遗像竟然依靠阎妃的面皮得以保存,这怎么能轻易嘲笑呢?
元朝末年寺庙被毁,明朝洪武二十七年重建。
张京元在《九里松小记》中写道:
九里松现在只能看到一两株,像飞龙劈空,雄壮古朴,奇伟非凡。
想象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比钱塘潮还要壮阔,如今已经化为乌有。
再过千百岁,沧海桑田,恐怕北高峰上会有螺蚌壳了,还问什么树有没有呢!
陈玄晖在《集庆寺》诗中写道:
玉钩斜内有一位阎妃,她的姓氏至今传颂,真是奇事。
宫嫔如果不是能佞佛,皇帝的御容怎么会出现在寺庙中呢?
布地黄金出自紫薇,官家还不如一位阎妃。
江南的赋税到底是谁在用,日纵平章恣意水嬉。
开荒筑土建坛追,功德巍峨刻在石碑上。
集庆寺还在,宫殿却已毁,面皮真的属于阎妃。
昔日曾传九里松,后来听说建寺一朝空。
放生自出罗禽鸟,听信?黎说有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集庆寺-注解
九里松:位于中国杭州的一条古道,因唐代刺史袁仁敬种植的松树而得名,松树延伸至天竺,全长九里,两旁各三行松树,每行相距八九尺,形成苍翠的夹道景观。
袁仁敬:唐代官员,曾任杭州刺史,以种植九里松而闻名。
天竺:古代对印度的称呼,也指杭州的天竺山,是佛教圣地之一。
集庆寺:位于九里松旁的寺庙,由宋理宗为其宠妃阎妃所建,寺额由皇帝亲笔书写,建筑华丽。
宋理宗:南宋皇帝,名赵昀,其在位期间宠信阎妃,集庆寺即为其所建。
阎妃:宋理宗的宠妃,以美貌和得宠闻名,集庆寺为其功德院。
淳?十一年: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集庆寺的建造年份。
六陵:指南宋六位皇帝的陵墓,位于杭州,元朝时被掘。
冬青:一种常绿植物,象征永恒和不朽,此处指六陵被掘后,冬青不再生长,象征南宋的灭亡。
元季毁:指元朝末年,集庆寺被毁。
明洪武二十七年: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集庆寺重建的年份。
张京元:明代文人,著有《九里松小记》,描述九里松的变迁。
陈玄晖:明代诗人,其《集庆寺》诗讽刺了阎妃的专宠和集庆寺的奢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集庆寺-评注
九里松作为杭州的一处历史景观,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唐代刺史袁仁敬种植的松树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为连接天竺佛教圣地的重要通道。松树的苍翠夹道,藤萝缠绕,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使得行走其下的人们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中,这种景象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象征宁静与和谐。
集庆寺的建造则反映了宋理宗对阎妃的宠爱,寺额的御书和建筑的华丽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和妃嫔的尊贵。然而,寺庙的建造过程中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以及阎妃的专宠,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讽刺。陈玄晖的诗作《集庆寺》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宫廷内部的腐败和民生的困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张京元的《九里松小记》则通过对九里松变迁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从万绿参天到化为乌有,九里松的变迁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变化,更是历史变迁的象征。作者通过对松树的描写,引发了对时间流逝和历史更迭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往昔辉煌的怀念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
总的来说,九里松和集庆寺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是对人性、权力和自然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些历史遗迹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历史变迁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