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灵隐寺-原文
明季昭庆寺火,未几而灵隐寺火,未几而上天竺又火,三大寺相继而毁。
是时唯具德和尚为灵隐住持,不数年而灵隐早成。
盖灵隐自晋咸和元年,僧慧理建,山门匾曰“景胜觉场”,相传葛洪所书。
寺有石塔四,钱武肃王所建。
宋景德四年,改景德灵隐禅寺,元至正三年毁。
明洪武初再建,改灵隐寺。
宣德七年,僧昙赞建山门,良?建大殿。
殿中有拜石,长丈余,有花卉鳞甲之文,工巧如画。
正统十一年,?玄理建直指堂,堂文额为张即之所书,隆庆三年毁。
万历十二年,僧如通重建;二十八年司礼监孙隆重修,至崇祯十三年又毁。
具和尚查如通旧籍,所费八万,今计工料当倍之。
具和尚惨淡经营,咄嗟立办。
其因缘之大,恐莲池金粟所不能逮也。
具和尚为余族弟,丁酉岁,余往候之,则大殿、方丈尚未起工,然东边一带,朗阁精蓝凡九进,客房僧舍百什余间,?几藤床,铺陈器皿,皆不移而具。
香积厨中,初铸三大铜锅,锅中煮米三担,可食千人。
具和尚指锅示余曰:“此弟十余年来所挣家计也。”
饭僧之众,亦诸刹所无。
午间方陪余斋,见有沙弥持赫蹄送看,不知何事,第对沙弥曰:“命库头开仓。”
沙弥去。
及余饭后出寺门,见有千余人蜂拥而来,肩上担米,顷刻上禀,斗斛无声,忽然竞去。
余问和尚,和尚曰:“此丹阳施主某,岁致米五百担,水脚挑钱,纤悉自备,不许饮常住勺水,七年于此矣。”
余为嗟叹。
因问大殿何时可成,和尚对以:“明年六月,为弟六十,法子万人,人馈十金,可得十万,则吾事济矣。”
逾三年而大殿、方丈俱落成焉。
余作诗以记其盛。
张岱《寿具和尚并贺大殿落成》诗:
飞来石上白猿立,石自呼猿猿应石。
具德和尚行脚来,山鬼啾啾寺前泣。
生公叱石同叱羊,沙飞石走山奔忙。
驱使万灵皆辟易,火龙为之开洪荒。
正德初年有簿对,八万今当增一倍。
谈笑之间事已成,和尚功德可思议。
黄金大地破悭贪,聚米成丘粟若山。
万人团族如蜂蚁,和尚植杖意自闲。
余见催科只数贯,县官敲扑加锻炼。
白粮升合尚怒呼,如坻如京不盈半。
忆昔访师坐法堂,赫蹄数寸来丹阳。
和尚声色不易动,第令侍者开仓场。
去不移时阶?乱,白粲驮来五百担。
上仓斗斛寂无声,千百人夫顷刻散。
米不追呼人不系,送到座前犹屏气。
公侯福德将相才,罗汉神通菩萨慧。
如此工程非戏谑,向师颂之师不诺。
但言佛自有因缘,老僧只怕因果错。
余自闻言请受记,阿难本是如来弟。
与师同住五百年,挟取飞来复飞去。
张祜《灵隐寺》诗: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洞石点苔鲜。好是呼猿父,西岩深响连。
贾岛《灵隐寺》诗:
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
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于栖处挂猕猴。
山钟夜度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
心欲悬帆身未逸,谢公此地昔曾游。
周诗《灵隐寺》诗:
灵隐何年寺,青山向此开。涧流原不断,峰石自飞来。
树覆空王苑,花藏大士台。探冥有玄度,莫遣夕阳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灵隐寺-译文
明朝末年,昭庆寺发生火灾,不久灵隐寺也发生火灾,接着上天竺寺也发生火灾,三大寺庙相继被毁。
当时只有具德和尚担任灵隐寺的住持,没过几年灵隐寺就重建完成了。
灵隐寺自晋朝咸和元年由僧人慧理建立,山门匾额上写着“景胜觉场”,据说是葛洪所书。
寺内有四座石塔,是钱武肃王所建。
宋朝景德四年,改名为景德灵隐禅寺,元朝至正三年被毁。
明朝洪武初年重建,改名为灵隐寺。
宣德七年,僧人昙赞修建山门,良?修建大殿。
殿中有一块拜石,长一丈多,上面有花卉和鳞甲的纹路,工艺精巧如画。
正统十一年,?玄理修建直指堂,堂内的匾额是张即之所书,隆庆三年被毁。
万历十二年,僧人如通重建;万历二十八年,司礼监孙隆重修,到崇祯十三年又被毁。
具和尚查阅如通的旧账,花费了八万两银子,现在估计材料和人工费用要翻倍。
具和尚苦心经营,迅速完成了重建。
他的因缘之大,恐怕连莲池金粟都无法比拟。
具和尚是我的族弟,丁酉年我去拜访他,那时大殿和方丈还没有动工,但东边一带,朗阁精蓝共有九进,客房和僧舍有一百多间,桌椅藤床,铺陈的器皿,都一应俱全。
香积厨中,最初铸造了三口大铜锅,锅中煮三担米,可以供一千人食用。
具和尚指着锅对我说:“这是我这十多年来挣的家产。”
供养僧人的规模,也是其他寺庙所没有的。
中午他陪我吃饭,看到有沙弥拿着赫蹄送来,不知道是什么事,只是对沙弥说:“让库头开仓。”
沙弥离开。
等我吃完饭走出寺门,看到有上千人蜂拥而来,肩上担着米,很快就上了仓库,斗斛无声,忽然又都离开了。
我问和尚,和尚说:“这是丹阳的某位施主,每年送来五百担米,水脚挑钱,所有费用都自己承担,不许喝常住的一勺水,已经七年了。”
我感叹不已。
于是问大殿什么时候能建成,和尚回答说:“明年六月,我六十岁,法子万人,每人送十两银子,可以得到十万两,这样我的事就成了。”
过了三年,大殿和方丈都建成了。
我作诗以记录这一盛况。
张岱《寿具和尚并贺大殿落成》诗:
飞来石上白猿站立,石头呼唤白猿,白猿回应石头。
具德和尚行脚而来,山鬼在寺前哭泣。
生公叱石如同叱羊,沙飞石走山奔忙。
驱使万灵都退避,火龙为之开辟洪荒。
正德初年有簿对,八万两现在要翻倍。
谈笑之间事已成,和尚的功德令人感慨。
黄金大地破除了吝啬,聚米成丘粟如山。
万人团族如蜂蚁,和尚植杖意自闲。
我看到催科只数贯,县官敲打加锻炼。
白粮升合尚怒呼,如坻如京不盈半。
回忆过去拜访师父坐在法堂,赫蹄数寸来自丹阳。
和尚声色不动,只是命令侍者开仓场。
去不移时阶?乱,白粲驮来五百担。
上仓斗斛寂无声,千百人夫顷刻散。
米不追呼人不系,送到座前犹屏气。
公侯福德将相才,罗汉神通菩萨慧。
如此工程非戏谑,向师颂之师不诺。
但言佛自有因缘,老僧只怕因果错。
我自闻言请受记,阿难本是如来弟。
与师同住五百年,挟取飞来复飞去。
张祜《灵隐寺》诗: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洞石点苔鲜。好是呼猿父,西岩深响连。
贾岛《灵隐寺》诗:
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
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于栖处挂猕猴。
山钟夜度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
心欲悬帆身未逸,谢公此地昔曾游。
周诗《灵隐寺》诗:
灵隐何年寺,青山向此开。涧流原不断,峰石自飞来。
树覆空王苑,花藏大士台。探冥有玄度,莫遣夕阳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灵隐寺-注解
昭庆寺:位于杭州,是南宋时期的著名佛教寺庙,与灵隐寺、上天竺并称为杭州三大寺。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的灵隐山麓,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由东晋僧人慧理创建。
上天竺:位于杭州,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与灵隐寺、昭庆寺并称为杭州三大寺。
具德和尚:明末灵隐寺的住持,以其卓越的管理和重建能力闻名。
景胜觉场:灵隐寺山门匾额,相传为葛洪所书。
钱武肃王:即钱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对佛教有深厚信仰。
景德灵隐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灵隐寺改名后的名称。
直指堂:灵隐寺内的一座建筑,堂文额为张即之所书。
香积厨:寺庙中的厨房,专门为僧侣和信众提供饮食。
丹阳施主:指来自丹阳的佛教信徒,对灵隐寺有重大贡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灵隐寺-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记录了明末灵隐寺的重建过程,展现了具德和尚的卓越领导能力和对佛教事业的深厚贡献。具德和尚不仅迅速重建了灵隐寺,还通过巧妙的管理和募捐,确保了寺庙的繁荣和僧众的生活。文中提到的香积厨中的三大铜锅,象征着寺庙的规模和具德和尚的精心管理。
张岱的《寿具和尚并贺大殿落成》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比喻,赞美了具德和尚的功德和灵隐寺的复兴。诗中“飞来石上白猿立”等句,不仅描绘了灵隐寺的自然美景,也隐喻了具德和尚的非凡成就和佛教的深远影响。
张祜、贾岛和周诗的诗作,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灵隐寺的自然景观和佛教氛围。张祜的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灵隐寺的宁静与庄严;贾岛的诗则通过对比和象征,表达了佛教修行的深远意义;周诗的诗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佛教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整体而言,这段文字和诗作不仅记录了灵隐寺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通过具德和尚的故事和诗人们的笔触,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佛教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