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岣嵝山房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岣嵝山房-原文

李茇号岣嵝,武林人,住灵隐韬光山下。

造山房数楹,尽驾回溪绝壑之上。

溪声淙淙出阁下,高厓插天,古木蓊蔚,人有幽致。

山人居此,孑然一身。

好诗,与天池徐渭友善。

客至,则呼僮驾小肪,荡桨于西泠断桥之间,笑咏竟日。

以山石自磥生圹,死即埋之。

所著有《岣嵝山人诗集》四卷。

天启甲子,余与赵介臣、陈章侯、颜叙伯、卓珂月、余弟平子读书其中。

主僧自超,园蔬山蔌,淡薄凄清。

但恨名利之心未净,未免唐突山灵,至今犹有愧色。

张岱《岣嵝山房小记》:

岣嵝山房,逼山、逼溪、逼韬光路,故无径不梁,无屋不阁。

门外苍松傲睨,蓊以杂木,冷绿万顷,人面俱失。

石桥低磴,可坐十人。

寺僧刳竹引泉,桥下交交牙牙,皆为竹节。

天启甲子,余键户其中者七阅月,耳饱溪声,目饱清樾。

山上下多西栗、边笋,甘芳无比。

邻人以山房为市,蓏果、羽族日致之,而独无鱼。

乃潴溪为壑,系巨鱼数十头。

有客至,辄取鱼给鲜。

日晡,必步冷泉亭、包园、飞来峰。

一日,缘溪走看佛像,口口骂杨髡。

见一波斯坐龙象,蛮女四五献花果,皆裸形,勒石志之,乃真伽像也。

余椎落其首,并碎诸蛮女,置溺溲处以报之。

寺僧以余为椎佛也,咄咄作怪事,及知为杨髡,皆欢喜赞叹。

徐渭《访李岣嵝山人》诗:

岣嵝诗客学全真,半日深山说鬼神。

送到涧声无响处,归来明月满前津。

七年火宅三车客,十里荷花两桨人。

两岸鸥凫仍似昨,就中应有旧相亲。

王思任《岣嵝僧舍》诗:

乱苔膏古荫,惨绿蔽新芊。鸟语皆番异,泉心即佛禅。

买山应较尺,赊月敢辞钱。多少清凉界,幽僧抱竹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岣嵝山房-译文

李茇,号岣嵝,是武林人,住在灵隐韬光山下。

他建造了几间山房,全都建在回溪绝壑之上。

溪水声从阁楼下淙淙流出,高崖直插天空,古木茂盛,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山人独自一人住在这里。

他喜欢写诗,与天池的徐渭是好朋友。

有客人来访时,他就会叫仆人驾着小船,在西泠断桥之间划桨,整天欢笑吟咏。

他用山石为自己垒了一个坟墓,死后就埋在那里。

他著有《岣嵝山人诗集》四卷。

天启甲子年,我和赵介臣、陈章侯、颜叙伯、卓珂月、我的弟弟平子在这里读书。

主僧自超,园中的蔬菜和山中的野菜,清淡而凄凉。

只是遗憾名利之心未净,不免冒犯了山灵,至今仍有愧色。

张岱《岣嵝山房小记》:

岣嵝山房,靠近山、靠近溪、靠近韬光路,所以没有路不架桥,没有屋不建阁。

门外苍松傲然挺立,杂木茂盛,冷绿万顷,人的面容都看不清楚。

石桥低矮的台阶,可以坐十个人。

寺僧用竹子引水,桥下交错纵横,都是竹节。

天启甲子年,我在其中闭门读书七个月,耳朵听饱了溪水声,眼睛看饱了清幽的树荫。

山上山下有很多西栗和边笋,甘甜芳香无比。

邻居们把山房当作市场,瓜果、鸟类每天都送来,唯独没有鱼。

于是他们堵住溪水形成池塘,养了几十条大鱼。

有客人来时,就取鱼来招待。

每天傍晚,必定会步行到冷泉亭、包园、飞来峰。

有一天,沿着溪水走去看佛像,口中不停地骂杨髡。

看到一个波斯人坐在龙象上,四五个蛮女献上花果,都赤裸着身体,刻石记录,原来是真伽像。

我敲掉了它的头,并打碎了那些蛮女像,放在溺溲的地方来报复。

寺僧以为我在敲打佛像,觉得奇怪,后来知道是杨髡,都欢喜赞叹。

徐渭《访李岣嵝山人》诗:

岣嵝诗客学全真,半日深山说鬼神。

送到涧声无响处,归来明月满前津。

七年火宅三车客,十里荷花两桨人。

两岸鸥凫仍似昨,就中应有旧相亲。

王思任《岣嵝僧舍》诗:

乱苔膏古荫,惨绿蔽新芊。鸟语皆番异,泉心即佛禅。

买山应较尺,赊月敢辞钱。多少清凉界,幽僧抱竹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岣嵝山房-注解

岣嵝:岣嵝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是西湖十景之一,以山水秀美著称。

武林:古代对杭州的别称,因杭州有武林山而得名。

灵隐韬光山:灵隐寺附近的山名,韬光山以幽静著称,是佛教圣地。

回溪绝壑:形容山间溪流曲折,峡谷深邃。

西泠断桥:西泠桥和断桥,均为杭州西湖著名景点,断桥因白蛇传故事而闻名。

天启甲子:天启是明朝皇帝朱由校的年号,甲子指天启四年(1624年)。

杨髡:指杨琏真伽,元朝时期的一位僧人,因破坏佛教文物而臭名昭著。

真伽像:指杨琏真伽的雕像,因其破坏佛教文物,后人对其雕像进行破坏以示报复。

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以诗文、书画著称。

王思任:明代文学家,字思任,号岣嵝山人,以诗文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岣嵝山房-评注

《岣嵝山房小记》是张岱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岣嵝山房的描写,展现了山房的幽静与自然之美。文章开篇即点明山房的位置,逼山、逼溪、逼韬光路,形象地描绘了山房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接着,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房外的苍松、杂木、冷绿万顷,以及石桥低磴、竹节引泉等细节,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文章中还提到了作者与友人在山房中的读书生活,以及山房主人李茇的简朴生活和对诗歌的热爱。李茇与徐渭的友谊,以及他们共同的诗酒生活,展现了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自然的热爱。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作者对杨琏真伽的憎恶,通过破坏其雕像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破坏佛教文物者的愤怒和对佛教文化的尊重。这一情节不仅增添了文章的历史感,也反映了作者对正义的追求和对文化的保护意识。

徐渭的《访李岣嵝山人》诗和王思任的《岣嵝僧舍》诗,则从诗歌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岣嵝山房的文化内涵。徐渭的诗通过对深山、涧声、明月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王思任的诗则通过对古荫、惨绿、鸟语、泉心的描绘,展现了山房的幽静与禅意。

总的来说,张岱的《岣嵝山房小记》通过对山房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结合,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文化的尊重以及对正义的追求。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岣嵝山房》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1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