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呼猿洞-原文
呼猿洞在武林山。
晋慧理禅师,常畜黑白二猿,每于灵隐寺月明长啸,二猿隔岫应之,其声清?。
后六朝宋时,有僧智一仿旧迹而畜数猿于山,临涧长啸,则群猿毕集,谓之猿父。
好事者施食以斋之,因建饭猿堂。
今黑白二猿尚在。
有高僧住持,则或见黑猿,或见白猿。
具德和尚到山间,则黑白皆见。
余于方丈作一对送之:“生公说法,雨堕天花,莫论飞去飞来,顽皮石也会点头。慧理参禅,月明长啸,不问是黑是白,野心猿都能答应。”
具和尚在灵隐,声名大著。
后以径山佛地谓历代祖师多出于此,徙往径山。
事多格迕,为时无几,遂致涅?。
方知盛名难居,虽在缁流,亦不可多取。
陈洪绶《呼猿洞》诗:
慧理是同乡,白猿供使令。以此后来人,十呼十不应。
明月在空山,长啸是何意。呼山山自来,麾猿猿不去。
痛恨遇真伽,斧斤残怪石。山亦悔飞来,与猿相对泣。
洞黑复幽深,恨无巨灵力。余欲锤碎之,白猿当自出。
张岱《呼猿洞》对:
洞里白猿呼不出,崖前残石悔飞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呼猿洞-译文
呼猿洞位于武林山。
晋朝的慧理禅师,经常饲养黑白两只猿猴,每当在灵隐寺月明之夜长啸时,两只猿猴隔着山谷回应,声音清脆。
后来在六朝宋时,有位名叫智一的僧人模仿旧迹,在山中饲养了几只猿猴,每当他在山涧边长啸时,群猿就会聚集过来,因此被称为猿父。
一些好事者会施舍食物来供养这些猿猴,因此建立了饭猿堂。
如今黑白两只猿猴仍然存在。
如果有高僧住持,有时会见到黑猿,有时会见到白猿。
具德和尚来到山中时,黑白两只猿猴都会出现。
我在方丈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生公说法时,天花如雨般落下,不必论飞来飞去,连顽石也会点头。慧理参禅时,月明之夜长啸,不必问是黑是白,野心的猿猴都能回应。”
具和尚在灵隐寺声名大噪。
后来因为径山是佛教圣地,历代祖师多出自此地,他便迁往径山。
事情多有阻碍,没过多久,他便圆寂了。
这才知道盛名难居,即使是在僧侣中,也不可贪图太多。
陈洪绶的《呼猿洞》诗:
慧理是我的同乡,白猿供他驱使。因此后来的人,十次呼唤十次不应。
明月挂在空山,长啸是什么意思。呼唤山,山自己来了,驱赶猿猴,猿猴却不肯离去。
痛恨遇到真伽,斧头砍坏了怪石。山也后悔飞来,与猿猴相对哭泣。
洞中黑暗又幽深,恨自己没有巨大的灵力。我想用锤子砸碎它,白猿自然会出来。
张岱的《呼猿洞》对联:
洞里的白猿呼唤不出来,崖前的残石后悔飞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呼猿洞-注解
呼猿洞:位于武林山,因晋代慧理禅师在此畜养黑白二猿而得名,后成为灵隐寺附近的一处名胜。
慧理禅师:晋代高僧,曾在灵隐寺修行,以畜养黑白二猿闻名,其长啸之声与猿鸣相应,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的著名佛教寺庙,始建于东晋,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道场之一。
智一:南朝宋时僧人,仿效慧理禅师旧迹,在山中畜养群猿,被称为“猿父”。
饭猿堂:为供养群猿而建的堂舍,由好事者施食供养,反映了佛教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具德和尚:明代高僧,曾在灵隐寺住持,声名显赫,后因事迁往径山,最终圆寂。
径山:位于浙江杭州的佛教名山,历代祖师多出于此,是禅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陈洪绶:明代文人,其诗《呼猿洞》表达了对慧理禅师与白猿的怀念,以及对自然与禅意的感悟。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其《呼猿洞》对联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洞中白猿与残石的意境,富有禅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呼猿洞-评注
《呼猿洞》一文以晋代慧理禅师与黑白二猿的故事为引,展现了佛教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慧理禅师的长啸与猿鸣相应,不仅体现了禅修的境界,也象征着人与自然的默契。文中提到的智一和尚仿效慧理旧迹,畜养群猿,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反映了佛教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饭猿堂的建立,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文化的推崇。具德和尚的故事则揭示了盛名之下的压力与无常,即使是高僧也难以逃脱命运的捉弄,这一情节为文本增添了哲理性与历史厚重感。
陈洪绶的《呼猿洞》诗以白猿为象征,表达了对慧理禅师的怀念与对禅意的追求。诗中“明月在空山,长啸是何意”一句,既描绘了禅修的静谧,也暗示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宗旨。而“痛恨遇真伽,斧斤残怪石”则抒发了对自然被破坏的痛惜,体现了文人对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关怀。
张岱的对联“洞里白猿呼不出,崖前残石悔飞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呼猿洞的幽深与神秘,白猿与残石的意象相映成趣,既展现了自然的灵性,也蕴含了禅宗的空灵与超脱。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呼猿洞的故事,将佛教、自然与文学融为一体,既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与关怀。其艺术特色在于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哲理,将历史与现实、人与自然的关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