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北高峰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北高峰-原文

北高峰在灵隐寺后,石磴数百级,曲折三十六湾。

上有华光庙,以祀五圣。

山半有马明王庙,春日祈蚕者咸往焉。

峰顶浮屠七级,唐天宝中建,会昌中毁;钱武肃王修复之,宋咸淳七年复毁。

此地群山屏绕,湖水镜涵,由上视下,歌舫渔舟,若鸥凫出没烟波,远而益微,仅规其影。

西望罗刹江,若匹练新濯,遥接海色,茫茫无际。

张公亮有句:“江气白分海气合,吴山青尽越山来。”诗中有画。

郡城正值江湖之间,委蛇曲折,左右映带,屋宇鳞次,竹木云蓊,郁郁葱葱,凤舞龙盘,真有王气蓬勃。

山麓有无着禅师塔。师名文喜,唐肃宗时人也,瘗骨于此。

韩?胄取为葬地,启其塔,有陶龛焉。容色如生,发垂至肩,指爪盘屈绕身,舍利数百粒,三日不坏,竟荼毗之。

苏轼《游灵隐高峰塔》诗:

言游高峰塔,蓐食始野装。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

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嘉我同来人,又便云水乡。

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馨音,飞鸟皆下翔。入门空无有,云海浩茫茫。

惟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问年笑不答,但指穴梨床。

心知不复来,欲归更彷徨。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北高峰-译文

北高峰位于灵隐寺的后面,有数百级石阶,蜿蜒曲折,共有三十六道弯。

山顶上有华光庙,用来祭祀五圣。

山腰处有马明王庙,春天祈求蚕桑丰收的人们都会前往那里。

峰顶有一座七层的佛塔,建于唐朝天宝年间,会昌年间被毁;后来钱武肃王修复了它,宋朝咸淳七年再次被毁。

这里群山环绕,湖水如镜,从高处往下看,游船和渔船像鸥鸟和野鸭在烟波中出没,越远越小,只能看到它们的影子。

向西望去,罗刹江像一条新洗的白练,远远地与海色相接,茫茫无际。

张公亮有诗句:“江气白分海气合,吴山青尽越山来。”诗中描绘的景象如画一般。

郡城正好位于江湖之间,蜿蜒曲折,左右映衬,房屋鳞次栉比,竹木茂盛,郁郁葱葱,像凤舞龙盘,真有王气蓬勃的感觉。

山脚下有无着禅师的塔。禅师名叫文喜,是唐肃宗时期的人,他的遗骨就葬在这里。

韩?胄将这里选为葬地,打开塔后,发现有一个陶龛。禅师的面容如生,头发垂到肩膀,指甲盘曲绕身,还有数百粒舍利,三天不坏,最终被火化。

苏轼的《游灵隐高峰塔》诗:

说到游览高峰塔,清晨便出发,穿着简朴的野装。秋天的火云还未消退,但清晨的凉意已经袭来。

雾气弥漫,岩谷显得昏暗,太阳升起时,草木散发出香气。我很高兴有同伴同行,又来到了这云水之乡。

我们互相鼓励,小步前行,前路高远而漫长。古松像龙蛇般攀爬,怪石像牛羊般蹲坐。

渐渐听到钟声和馨音,飞鸟都纷纷降落。进入塔门,里面空无一物,只有茫茫云海。

只见到一位聋道人,年老多病,时常断粮。问他年纪,他只是笑而不答,只是指着床上的梨穴。

我心里明白不会再来了,想要回去却更加彷徨。临别时留下一匹布,今年天早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北高峰-注解

北高峰:位于杭州灵隐寺后的一座山峰,以其曲折的石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著称。

华光庙:位于北高峰上的一座庙宇,用于祭祀五圣,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文化。

马明王庙:位于北高峰山腰的庙宇,春日祈蚕者常前往,体现了古代农业社会对蚕神的崇拜。

浮屠:指佛塔,北高峰顶的七级浮屠建于唐代,历经毁坏与修复,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迹。

无着禅师塔:位于北高峰山麓,为唐代无着禅师的墓塔,反映了佛教在唐代的盛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韩?胄:宋代官员,曾取无着禅师塔为葬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圣地的尊重与利用。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诗《游灵隐高峰塔》描绘了北高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的热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北高峰-评注

北高峰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瑰宝,更是文化遗产的聚集地。从华光庙到马明王庙,再到浮屠和无着禅师塔,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这些建筑和遗迹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也反映了社会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与崇拜。

苏轼的《游灵隐高峰塔》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北高峰画卷。诗中不仅描绘了北高峰的自然美景,如‘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还通过‘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等意象,展现了北高峰的神秘与壮丽。

此外,苏轼在诗中通过对聋道人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如老病无依的困境。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人文关怀,使得苏轼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北高峰及其相关文化遗产,不仅是杭州乃至中国的重要历史遗迹,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窗口。苏轼的诗歌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地区的文化魅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北高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09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