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上天竺-原文
上天竺,晋天福间,僧道翊结茅庵于此。
一夕,见毫光发于前涧,晚视之,得一奇木,刻画观音大士像。
后汉乾?间,有僧从勋自洛阳持古佛舍利来,置顶上,妙相庄严,端正殊好,昼放白光,士民崇信。
钱武肃王常梦白衣人求葺其居,寤而有感,遂建天竺观音看经院。
宋咸平中,浙西久旱,郡守张去华率僚属具幡幢华盖迎请下山,而澍雨沾足。
自是有祷辄应,而雨每滂薄不休,世传烂稻龙王焉。
南渡时,施舍珍宝,有日月珠、鬼谷珠、猫睛等,虽大内亦所罕见。
嘉?中,沈文通治郡,谓观音以声闻宣佛力,非禅那所居,乃以教易禅,令僧元净号辨才者主之。
凿山筑室,几至万础。
治平中,郡守蔡襄奏赐“灵感观音”殿额。
辨才乃益凿前山,辟地二十有五寻,殿加重檐。
建咸四年,兀术入临安,高宗航海。
兀术至天竺,见观音像喜之,乃载后车,与《大藏经》并徙而北。
时有比丘知完者,率其徒以从。
至燕,舍于都城之西南五里,曰玉河乡,建寺奉之。
天竺僧乃重以他木刻肖前像,诡曰:“藏之井中,今方出现”,其实并非前像也。
乾道三年,建十六观堂,七年,改院为寺,门匾皆御书。
庆元三年,改天台教寺。
元至元三年毁。
五年,僧庆思重建,仍改天竺教寺。
元末毁。
明洪武初重建,万历二十七年重修。
崇祯末年又毁,清初又建。
时普陀路绝,天下进香者皆近就天竺,香火之盛,当甲东南。
二月十九日,男女宿山之多,殿内外无下足处,与南海潮音寺正等。
张京元《上天竺小记》:
天竺两山相夹,回合若迷。山石俱骨立,石间更绕松篁。
过下竺,诸僧鸣钟肃客,寺荒落不堪入。中竺如之。
至上竺,山峦环抱,风气甚固,望之亦幽致。
萧士玮《上天竺小记》:
上天竺,叠嶂四周,中忽平旷,巡览迎眺,惊无归路。
余知身之入而不知其所由入也。
从天竺抵龙井,曲涧茂林,处处有之。
一片云、神运石,风气遒逸,神明刻露。
选石得此,亦娶妻得姜矣。
泉色绀碧,味淡远,与他泉迥矣。
苏轼《记天竺诗引》:
轼年十二,先君自虔州归,谓予言:“近城山中天竺寺,有乐天亲书诗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鸣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笔势奇逸,墨迹如新。”
今四十七年,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在耳。
感涕不已,而作是诗。
又《赠上天竺辨才禅师》诗: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方丈礼白足。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张岱《天竺柱对》:
佛亦爱临安,法像自北朝留住。
山皆学灵鹫,洛伽从南海飞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上天竺-译文
上天竺,在晋朝天福年间,僧人道士翊在这里搭建了茅草庵。
一天晚上,他看见前面的山涧中发出微弱的光芒,晚上去看时,发现了一块奇特的木头,便雕刻成了观音大士的像。
后汉乾?年间,有个叫从勋的僧人从洛阳带来了古佛的舍利,放在观音像的头顶上,观音像显得庄严而端正,白天还会发出白光,百姓们都非常崇信。
钱武肃王经常梦见一个白衣人请求修缮他的住所,醒来后有所感悟,于是建立了天竺观音看经院。
宋朝咸平年间,浙西地区长期干旱,郡守张去华带领下属们带着幡幢华盖迎接观音像下山,结果大雨倾盆而下。
从此以后,只要有人祈祷,观音就会应验,而且每次下雨都会下得很大,民间传说这是烂稻龙王的作用。
南渡时期,人们施舍了许多珍宝,比如日月珠、鬼谷珠、猫睛等,这些珍宝即使在皇宫里也很少见。
嘉?年间,沈文通治理郡县,认为观音是通过声音来传播佛法的,不是禅修的地方,于是用教义代替了禅修,让僧人元净,号辨才,来主持这里。
他们开凿山石,建造房屋,几乎达到了万间。
治平年间,郡守蔡襄上奏赐予“灵感观音”殿的匾额。
辨才又进一步开凿前面的山,开辟了二十五寻的土地,殿上加盖了重檐。
建咸四年,兀术攻入临安,高宗乘船出海。
兀术来到天竺,看到观音像非常喜欢,于是把它装在后车上,和《大藏经》一起带到了北方。
当时有个叫知完的比丘,带领他的徒弟们跟随而去。
到了燕地,他们在都城西南五里的地方,叫做玉河乡,建了一座寺庙供奉观音像。
天竺的僧人又用其他木头雕刻了一个和之前相似的像,谎称:“这是藏在井中的,现在才出现”,其实并不是之前的那个像。
乾道三年,建造了十六观堂,七年,将院改为寺,门匾都是皇帝亲笔题写的。
庆元三年,改为天台教寺。
元朝至元三年被毁。
五年,僧人庆思重建,仍然改为天竺教寺。
元朝末年又被毁。
明朝洪武初年重建,万历二十七年重修。
崇祯末年再次被毁,清朝初年又重建。
当时普陀山的道路断绝,天下进香的人都就近来到天竺,香火非常旺盛,可以说是东南地区最盛的。
二月十九日,男女信徒们在山上过夜,殿内外都挤得没有落脚的地方,和南海潮音寺一样热闹。
张京元《上天竺小记》:
天竺两座山相夹,回环曲折,仿佛迷路一般。山石都像骨头一样直立,石头之间还缠绕着松树和竹子。
经过下竺,僧人们敲钟迎接客人,寺庙荒凉破败,无法进入。中竺也是如此。
到了上竺,山峦环抱,风气非常稳固,看起来也很幽静。
萧士玮《上天竺小记》:
上天竺,四周都是重叠的山峰,中间突然变得平坦开阔,四处游览眺望,惊讶地发现自己找不到回去的路。
我知道自己进来了,却不知道是怎么进来的。
从天竺到龙井,曲折的山涧和茂密的树林,到处都是。
一片云、神运石,风气遒劲飘逸,神明刻露。
选择这样的石头,就像娶到了一个贤惠的妻子。
泉水的颜色是深蓝色,味道清淡悠远,和其他泉水完全不同。
苏轼《记天竺诗引》:
我十二岁的时候,父亲从虔州回来,对我说:“近城山中的天竺寺,有乐天亲笔写的诗:‘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鸣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笔势奇特飘逸,墨迹像新的一样。”
现在四十七年过去了,我来这里寻找,发现诗已经不在了,只有刻在石头上的字还在。
我感慨不已,于是写了这首诗。
又《赠上天竺辨才禅师》诗:
南北一个山门,上下两天竺。中间有个老法师,瘦长得像鹳鹄。
不知道他修的是什么行,碧绿的眼睛照亮了山谷。见到他就觉得清凉,洗尽了烦恼和痛苦。
他让整个城市都变得宁静,方丈里的人都向他行礼。我有个长头的儿子,脸颊像犀牛角一样坚硬。
四岁了还不会走路,背着他很累。师父来为他摩顶,他立刻跑得像鹿一样快。
这才知道戒律中,妙用可以摆脱束缚。何必一定要讲《法华经》,假装疯狂地吃鱼肉。
张岱《天竺柱对》:
佛也喜欢临安,法像从北朝留了下来。
山都像灵鹫山一样,洛伽从南海飞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上天竺-注解
天竺:指杭州的天竺山,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以观音信仰闻名。
观音大士:佛教中的慈悲菩萨,常被视为救苦救难的神灵。
舍利:佛教中高僧圆寂后留下的遗骨或遗物,被视为圣物。
钱武肃王:指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钱镠,以崇佛著称。
灵感观音:指观音菩萨的灵验形象,常被信徒祈求保佑。
辨才:宋代著名僧人,主持天竺寺的教改,推动了佛教的传播。
十六观堂:佛教寺院中的一种建筑形式,用于修行和观想。
普陀:指浙江普陀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观音信仰为中心。
南海潮音寺:位于普陀山的著名寺院,以观音信仰闻名。
乐天: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字,其诗作常被刻于寺院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上天竺-评注
《上天竺》一文详细记载了天竺寺的历史沿革及其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从晋代僧人道翊结茅庵开始,叙述了观音像的发现、舍利的供奉、钱武肃王的梦境感应,以及宋代郡守张去华的祈雨灵验等事件,展现了天竺寺作为佛教圣地的神圣性和灵验性。文中提到的‘烂稻龙王’传说,进一步强化了天竺寺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文章还提到南宋时期天竺寺的兴盛,施舍珍宝的记载显示了其作为皇家寺院的重要性。辨才法师的改革,将禅宗改为教宗,反映了宋代佛教内部的变革与发展。元明清三代的兴衰更迭,则体现了天竺寺在历史长河中的坚韧与复兴。
张京元的《上天竺小记》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天竺山的自然景观和寺院的荒凉,突出了上竺寺的幽静与庄严。萧士玮的《上天竺小记》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天竺山的叠嶂平旷、曲涧茂林,以及泉水的独特风味,表达了对自然与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
苏轼的《记天竺诗引》和《赠上天竺辨才禅师》诗,则通过个人经历与情感,表达了对天竺寺的深厚感情。苏轼回忆父亲讲述的白居易诗作,感叹时光流逝,诗作虽亡,但其精神永存。赠辨才禅师的诗则通过生动的比喻,赞美了禅师的修行与智慧。
张岱的《天竺柱对》则以对联的形式,巧妙地将佛教与地理文化结合,表达了对天竺寺的敬仰之情。整篇文章通过对天竺寺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多角度描写,展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