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三生石-原文
三生石在下天竺寺后。
东坡《圆泽传》曰: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憕居第。禄山陷东都,憕以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憕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蜀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溯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以绝世事,岂可复到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泽望而叹曰:“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源惊问之。
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之。公当以符咒助吾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观之,儿见源果笑。具以语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源遂不果行。返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还吴,赴其约。至所约,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弗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唐。”遂去不知所之。
后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一。
王元章《送僧归中竺》诗:
天香阁上风如水,千岁岩前云似苔。
明月不期穿树出,老夫曾此听猿来。
相逢五载无书寄,却忆三生有梦回。
乡曲故人凭问讯,孤山梅树几番开。
苏轼《赠下天竺惠净师》诗:
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作三绝句:
当年衫鬓两青青,强说重来慰别情。
衰鬓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说来生。
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
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
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
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三生石-译文
三生石位于下天竺寺的后面。
苏东坡在《圆泽传》中写道:洛阳的惠林寺,原是光禄卿李憕的住宅。安禄山攻陷东都时,李憕因坚守而死。他的儿子李源,年轻时以贵族子弟的身份,豪放奢侈,善于歌唱而闻名。李憕死后,李源悲愤交加,发誓不再做官,不结婚,不吃肉,住在寺中五十多年。
寺中有一位名叫圆泽的僧人,富有且精通音乐。李源与他交往甚密,常常促膝长谈一整天,外人无法理解他们的谈话内容。
有一天,他们相约一起去蜀地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游玩。李源想从荆州沿江而上,圆泽则想走长安的斜谷路。李源不同意,说:“我已经断绝了世俗之事,怎么能再去京城呢!”圆泽沉默良久,说:“行止本不由人。”于是他们选择了荆州的路。船行至南浦时,看到一个穿着锦缎裤子的妇人背着水罐在汲水,圆泽望着她叹息道:“我不想走这条路,就是因为这个。”李源惊讶地问他原因。
圆泽说:“这个妇人姓王,我将成为她的儿子。她已经怀孕三年了,因为我不来,所以孩子一直无法出生。今天既然见到了,就无法逃避了。你应该用符咒帮助我快速出生。三天后给孩子洗澡时,希望你能来看我,以你的笑容为信。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外,我会与你相见。”李源感到悲伤和后悔,但还是为圆泽准备了沐浴和换衣。到了晚上,圆泽去世,妇人开始哺乳。三天后,李源去看孩子,孩子见到李源果然笑了。李源将这一切告诉了王氏,用家财将圆泽葬在山下。李源最终没有继续前行,回到寺中,询问圆泽的徒弟,发现圆泽已经留下了遗嘱。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回到吴地,赴圆泽的约。到了约定的地方,听到葛洪川畔有一个牧童敲着牛角唱歌:“三生石上的旧精魂,赏月吟风不必多言。惭愧情人远道而来相访,此身虽异,但精神长存。”李源呼唤道:“圆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回答说:“李公真是信士,但你的俗缘未尽,我们不宜相见,只要你勤修不堕,我们还会再见的。”
牧童又唱道:“身前身后的事情茫茫,想要谈论因缘恐怕会断肠。吴越的山川已经寻遍,现在要乘船回瞿唐了。”说完便离去,不知所踪。
两年后,李德裕上奏称李源是忠臣之子,非常孝顺,任命他为谏议大夫。李源没有接受,最终在寺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王元章的《送僧归中竺》诗:
天香阁上的风像水一样轻柔,千岁岩前的云像苔藓一样。
明月不经意间穿过树林,老夫曾在这里听猿猴的叫声。
相逢五年没有书信往来,却回忆起三生有梦回。
乡里的故人请代为问候,孤山上的梅树已经开了几次花。
苏轼的《赠下天竺惠净师》诗:
我离开杭州十六年后又回来,住了两年又离开。我一生自觉出处老少,大致像乐天,虽然才名相差甚远,但安分寡求也差不多。三月六日,来告别南北山的各位道人,下天竺的惠净师送给我一块丑石,我写了三首绝句:
当年衣衫和鬓发都是青青的,勉强说重来以安慰离别之情。
如今衰鬓已无可白,所以应该相对说来生。
出处依稀像乐天,敢将衰朽与前辈相比。
便从洛社休官去,还有闲居的二十年。
在郡中依旧六百天,山中不记得回来几次。
还将天竺的一峰带走,想把云根到处栽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三生石-注解
三生石:佛教概念,指前生、今生、来生三世轮回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生石常被用来比喻深厚的缘分或命运的安排。
东坡:即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圆泽:唐代僧人,以音乐才华著称,与李源有深厚的友谊,故事中体现了佛教轮回转世的思想。
李源:唐代官员李憕之子,因父亲死于安史之乱,悲愤之下发誓不仕、不娶、不食肉,隐居寺庙五十余年。
洛社:指洛阳的文人雅集之地,苏轼在此有休官之志。
天竺寺:位于杭州,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与苏轼有不解之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三生石-评注
这段文本通过苏轼的《圆泽传》和王元章、苏轼的诗作,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命运、缘分和佛教轮回思想的深刻探讨。故事中的三生石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文化符号,象征着人与命运、前世今生的不解之缘。
李源与圆泽的故事,通过圆泽的转世预言和李源的忠诚守约,体现了佛教轮回转世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忠诚、孝道和命运不可抗拒的深刻理解。李源的不仕、不娶、不食肉,是对父亲忠诚的极致表现,也是对命运的一种无奈接受。
苏轼的诗作则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轮回的感慨。他的诗中提到“衰鬓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说来生”,不仅是对自己老去的感慨,也是对前世今生轮回的深刻思考。苏轼将自己与白居易相比,虽自谦才名不及,但在安分寡求、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上,却与白居易有着相似之处。
王元章的诗则通过对天竺寺的描写,表达了对佛教圣地的敬仰和对前世今生的思考。诗中的“明月不期穿树出,老夫曾此听猿来”不仅描绘了天竺寺的幽静美景,也暗示了诗人对前世记忆的模糊和对今生缘分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段文本通过故事和诗作的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命运、缘分和佛教轮回思想的深刻理解。三生石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文化符号,象征着人与命运、前世今生的不解之缘。通过这些故事和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生无常和命运轮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忠诚、孝道和随遇而安生活态度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