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醉白楼-原文
杭州刺史白乐天啸傲湖山时,有野客赵羽者,湖楼最畅,乐天常过其家,痛饮竟日,绝不分官民体。
羽得与乐天通往来,索其题楼。乐天即颜之曰“醉白”。在茅家埠,今改吴庄。
一松苍翠,飞带如虬,大有古色,真数百年物。当日白公,想定盘礴其下。
倪元璐《醉白楼》诗:
金沙深处白公堤,太守行春信马蹄。
冶艳桃花供祗应,迷离烟柳藉提携。
闲时风月为常主,到处鸥凫是小傒。
野老偶然同一醉,山楼何必更留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醉白楼-译文
杭州刺史白居易在湖山之间自由自在地生活时,有一位名叫赵羽的隐士,他的湖楼最为宽敞,白居易经常去他家,整日痛饮,完全不分官员和百姓的身份。
赵羽得以与白居易交往,请求他为楼题名。白居易随即题名为“醉白”。这座楼位于茅家埠,现在改名为吴庄。
一棵松树苍翠欲滴,枝条如虬龙般飞舞,充满了古老的韵味,确实是数百年的古树。当年白居易,想必常常在这棵树下盘桓。
倪元璐的《醉白楼》诗:
在金沙深处的白公堤上,太守骑马踏春而行。
艳丽的桃花供人欣赏,迷离的烟柳仿佛在引导着人们。
闲暇时,风月是常客,到处可见的鸥鸟和野鸭像是小仆人。
老农偶然间与太守同醉,山中的楼阁何必再留下题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醉白楼-注解
杭州刺史:唐代地方官职,负责杭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白乐天:即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啸傲湖山:形容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悠然自得地享受湖光山色的生活。
野客赵羽:指赵羽,一个与白居易交往的隐士或平民。
湖楼:指赵羽在湖边所建的楼阁。
醉白:白居易为赵羽的楼阁题写的名字,意指在此楼中饮酒作乐,忘却官场烦恼。
茅家埠:杭州地名,位于西湖附近。
吴庄:茅家埠的别称。
倪元璐:明代文学家,字元璐,号东湖,著有《醉白楼》诗。
金沙:指金沙港,杭州西湖的一部分。
白公堤:指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修建的堤坝。
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称呼,此处指白居易。
行春:指春天出游。
冶艳桃花:形容桃花艳丽动人。
迷离烟柳:形容柳树在烟雾中若隐若现。
鸥凫:指水鸟,如鸥鸟和野鸭。
小傒:指小仆人。
野老:指乡村老人,此处指赵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醉白楼-评注
这段文字描绘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的一段生活片段。白居易与隐士赵羽的交往,展现了他在官场之外的另一面,即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白居易为赵羽的楼阁题名为“醉白”,不仅表达了他对赵羽的友情,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文中提到的“一松苍翠,飞带如虬,大有古色,真数百年物”,描绘了赵羽楼阁旁的古松,象征着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白居易盘礴其下的场景,进一步突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仰。
倪元璐的《醉白楼》诗,通过描绘金沙港、白公堤、桃花、烟柳等意象,再现了白居易在杭州的生活场景。诗中“闲时风月为常主,到处鸥凫是小傒”一句,表达了白居易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野老偶然同一醉,山楼何必更留题”则进一步强调了白居易与赵羽的友情,以及他们对官场生活的超然态度。
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白居易的生活态度和文学成就,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刻画,文本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