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葛岭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葛岭-原文

葛岭者,葛仙翁稚川修仙地也。

仙翁名洪,号抱朴子,句容人也。

从祖葛玄,学道得仙术,传其弟子郑隐。

洪从隐学,尽得其秘。

上党鲍玄妻以女。

咸和初,司徒导招补主簿,干宝荐为大著作,皆同辞。

闻交趾出丹砂,独求为勾漏令。

行至广州,刺史郑岳留之,乃炼丹于罗浮山中。

如是者积年。

一日,遗书岳曰:“当远游京师,克期便发。”

岳得书,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卒年八十一。

举尸入棺,轻如蝉蜕,世以为尸解仙去。

智果寺西南为初阳台,在锦坞上,仙翁修炼于此。

台下有投丹井,今在马氏园。

宣德间大旱,马氏?井得石匣一,石瓶四。

匣固不可启。

瓶中有丸药若芡实者,啖之,绝无气味,乃弃之。

施渔翁独啖一枚,后年百有六岁。

浚井后,水遂淤恶不可食,以石匣投之,清洌如故。

祁豸佳《葛岭》诗:

抱朴游仙去有年,如何姓氏至今传。

钓台千古高风在,汉鼎虽迁尚姓严。

勾漏灵砂世所稀,携来烹炼作刀圭。

若非渔子年登百,几使还丹变井泥。

平章甲第半湖边,日日笙歌入画船。

循州一去如烟散,葛岭依然还稚川。

葛岭孤山隔一丘,昔年放鹤此山头。

高飞莫出西山缺,岭外无人勿久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葛岭-译文

葛岭是葛仙翁稚川修炼成仙的地方。

仙翁名叫洪,号抱朴子,是句容人。

他的祖父葛玄,学习道术并获得了仙术,传授给了他的弟子郑隐。

洪跟随郑隐学习,完全掌握了他的秘密。

上党的鲍玄把女儿嫁给了他。

咸和初年,司徒导召他补任主簿,干宝推荐他担任大著作,他都拒绝了。

听说交趾出产丹砂,他独自请求担任勾漏令。

走到广州时,刺史郑岳留住了他,于是他在罗浮山中炼丹。

这样过了很多年。

一天,他写信给郑岳说:“我要远游京师,定好日期就出发。”

郑岳收到信后,急忙去告别,而洪一直坐到中午,突然像睡着了一样,去世时八十一岁。

把他的尸体放入棺材时,轻得像蝉蜕一样,世人认为他是尸解成仙了。

智果寺的西南是初阳台,位于锦坞上,仙翁在这里修炼。

台下有投丹井,现在在马氏的园子里。

宣德年间大旱,马氏挖井时得到一个石匣和四个石瓶。

石匣坚固无法打开。

瓶中有像芡实一样的丸药,吃了它,完全没有味道,于是被丢弃了。

施渔翁独自吃了一颗,后来活到了一百零六岁。

挖井后,水变得浑浊无法饮用,把石匣投进去后,水又变得清澈如初。

祁豸佳的《葛岭》诗:

抱朴游仙已经多年,为什么他的姓氏至今还在流传。

钓台的千古高风仍在,汉朝的鼎虽然迁移了,但姓氏依然是严。

勾漏的灵砂世间稀有,拿来烹炼成刀圭。

如果不是渔翁活到百岁,几乎让还丹变成了井泥。

平章的甲第在湖边,每天都有笙歌进入画船。

循州一去如烟散去,葛岭依然还是稚川。

葛岭和孤山隔着一座小山,当年在这里放鹤。

高飞不要飞出西山的缺口,岭外没有人,不要久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葛岭-注解

葛岭: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一座山岭,因葛洪在此修炼而得名。

葛仙翁:即葛洪,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号抱朴子。

抱朴子:葛洪的号,意为持守朴素之道的人。

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葛洪的出生地。

葛玄:葛洪的从祖,道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认为有仙术。

郑隐:葛玄的弟子,葛洪的师父。

上党:古代地名,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鲍玄:葛洪的岳父,上党人。

咸和:东晋皇帝司马衍的年号,公元326年至334年。

司徒导:即王导,东晋初年的重要政治家,曾任司徒。

干宝: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著有《搜神记》。

交趾:古代地名,今越南北部地区。

丹砂:即朱砂,古代炼丹的重要原料。

勾漏令:古代官职名,勾漏山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

郑岳:广州刺史,葛洪的朋友。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道教名山之一。

尸解:道教术语,指修炼成仙后肉体消失。

智果寺:位于葛岭的一座寺庙。

初阳台:葛洪修炼的地方。

锦坞:葛岭上的一个地名。

投丹井:葛洪炼丹时使用的井。

马氏园:葛岭附近的一个园林。

宣德: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年号,公元1426年至1435年。

石匣:装有丹药的石制容器。

石瓶:装有丹药的石制瓶子。

芡实:一种水生植物的种子,常用于中药。

施渔翁:一位渔夫,因服用丹药而长寿。

祁豸佳:清代诗人,著有《葛岭》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葛岭-评注

葛岭作为葛洪修炼的地方,承载了丰富的道教文化和历史记忆。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和炼丹家,他的《抱朴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葛岭不仅是葛洪修炼的场所,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文本中提到的葛洪生平事迹,如他拒绝朝廷的官职,选择前往交趾寻找丹砂,并在罗浮山炼丹多年,展现了他对道教修炼的执着追求。葛洪的尸解成仙传说,进一步强化了他在道教中的地位,成为后世修道者崇拜的对象。

葛岭的自然景观与道教文化紧密结合,如初阳台、投丹井等地名,都与葛洪的修炼活动密切相关。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道教文化的象征,体现了道教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文本中还提到宣德年间大旱时,马氏园中发现的石匣和石瓶,以及施渔翁服用丹药后长寿的故事,反映了道教炼丹术的神秘性和人们对长生不老的向往。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葛岭的文化内涵,也为道教炼丹术增添了神秘色彩。

祁豸佳的《葛岭》诗,通过对葛洪生平事迹的回顾,表达了对葛洪高风亮节的敬仰之情。诗中提到的勾漏灵砂、还丹等道教术语,进一步凸显了葛洪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诗的最后两句‘高飞莫出西山缺,岭外无人勿久留’,则寓意修道者应专注于修炼,不应被世俗所扰。

总的来说,葛岭不仅是葛洪修炼的地方,更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象征。文本通过对葛洪生平事迹、葛岭自然景观和道教传说的描述,展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价值。葛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研究的重要对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葛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0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