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秦楼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秦楼-原文

秦楼初名水明楼,东坡建,常携朝云至此游览。

壁上有三诗,为坡公手迹。

过楼数百武,为镜湖楼,白乐天建。

宋时宦杭者,行春则集柳洲亭,竞渡则集玉莲亭,登高则集天然图画阁,看雪则集孤山寺,寻常宴客则集镜湖楼。

兵燹之后,其楼已废,变为民居。

苏轼《水明楼》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连天。

放生鱼鸟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浪能令山俯仰,风帆似与月装回。

未成大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秦楼-译文

秦楼最初名为水明楼,由苏东坡建造,他经常带着朝云到这里游览。

楼壁上有三首诗,是苏东坡亲笔所写。

过了水明楼几百步,是镜湖楼,由白居易建造。

宋朝时在杭州做官的人,春天出游时会聚集在柳洲亭,赛龙舟时会聚集在玉莲亭,登高时会聚集在天然图画阁,赏雪时会聚集在孤山寺,平常宴请客人时则会聚集在镜湖楼。

战乱之后,这些楼阁已经荒废,变成了民居。

苏轼的《水明楼》诗:

黑云像翻倒的墨汁一样还未遮住山峦,白雨像跳动的珍珠一样乱入船中。

卷地而来的风忽然吹散了乌云,望湖楼下的湖水与天相连。

放生的鱼和鸟追逐着人而来,无人看管的荷花到处盛开。

水浪能让山峦起伏,风帆仿佛与月亮一起回转。

未能成为大隐士,却成了中隐士,能够获得长久的闲适胜过短暂的闲适。

我本来就没有家,又能去哪里呢?故乡没有这样美丽的湖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秦楼-注解

秦楼:原名水明楼,由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东坡)所建,常与其妾朝云一同游览。

朝云:苏轼的妾,以其才情和美貌著称,常伴随苏轼游历。

镜湖楼: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所建,位于水明楼附近,曾是宋代官员在杭州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

柳洲亭:宋代官员在春天举行行春活动的地方。

玉莲亭:宋代官员在端午节举行竞渡活动的地方。

天然图画阁:宋代官员在重阳节登高的地方。

孤山寺:宋代官员在冬天赏雪的地方。

兵燹:指战乱或火灾,此处指战乱导致镜湖楼被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秦楼-评注

这段文字描绘了宋代杭州的文人雅士生活场景,特别是苏轼与白居易两位文学巨匠的建筑遗迹及其文化活动。水明楼和镜湖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体现,更是宋代文人生活方式的象征。苏轼的《水明楼》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形象地描绘了雨中山水的壮丽景色,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连天”则表现了自然力量的不可预测和壮观。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苏轼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放生鱼鸟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进一步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保护。而“水浪能令山俯仰,风帆似与月装回”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最后,“未成大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表达了苏轼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杭州美景的留恋。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态度的表达,也是对宋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和生活品质的反映。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和苏轼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文人生活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秦楼》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0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