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湖心亭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湖心亭-原文

湖心亭旧为湖心寺,湖中三塔,此其一也。

明弘治间,按察司佥事阴子淑秉宪甚厉。寺僧怙镇守中官,杜门不纳官长。

阴廉其奸事,毁之,并去其塔。

嘉靖三十一年,太守孙孟寻遗迹,建亭其上。

露台亩许,周以石栏,湖山胜概,一览无遗。

数年寻圮。

万历四年,佥事徐廷?重建。

二十八年,司礼监孙东瀛改为清喜阁,金碧辉煌,规模壮丽,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

烟云吞吐,恐滕王阁、岳阳楼俱无甚伟观也。

春时,山景、?罗、书画、古董,盈砌盈阶,喧阗扰嚷,声息不辨。

夜月登此,阒寂凄凉,如入鲛宫海藏。

月光晶沁,水气氵翁之,人稀地僻,不可久留。

张京元《湖心亭小记》:

湖心亭雄丽空阔。

时晚照在山,倒射水面,新月挂东,所不满者半规,金盘玉饼,与夕阳彩翠重轮交网,不觉狂叫欲绝。

恨亭中四字匾、隔句对联,填楣盈栋,安得借咸阳一炬,了此业障。

张岱《湖心亭小记》: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胡来朝《湖心亭柱铭》: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深无隙地种桑麻。

郑烨《湖心亭柱铭》: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睛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张岱《清喜阁柱对》:

如月当空,偶似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湖心亭-译文

湖心亭原本是湖心寺,湖中有三座塔,这是其中之一。

明朝弘治年间,按察司佥事阴子淑执法非常严厉。寺里的僧人依仗镇守的宦官,闭门不接待官员。

阴子淑查明了他们的不法行为,毁掉了寺庙,并拆除了塔。

嘉靖三十一年,太守孙孟寻找遗迹,在上面建了一座亭子。

亭子有一个大约一亩的露台,四周用石栏围住,湖山的胜景一览无余。

几年后,亭子倒塌了。

万历四年,佥事徐廷?重建了亭子。

二十八年,司礼监孙东瀛将其改为清喜阁,金碧辉煌,规模壮丽,游人望去如同海市蜃楼。

烟云缭绕,恐怕滕王阁、岳阳楼都没有这么壮观的景象。

春天时,山景、?罗、书画、古董堆满了台阶,喧闹嘈杂,声音混杂不清。

夜晚登临此处,寂静凄凉,仿佛进入了鲛人的海底宫殿。

月光晶莹,水气弥漫,人烟稀少,地方偏僻,不宜久留。

张京元《湖心亭小记》:

湖心亭雄伟壮丽,空旷开阔。

傍晚的阳光照在山间,倒映在水面上,新月挂在东方,未满的月亮像半个圆盘,金盘玉饼与夕阳的彩翠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狂叫欲绝。

遗憾的是亭子里的四字匾额、隔句对联,填满了梁柱,真希望能借咸阳一把火,烧掉这些障碍。

张岱《湖心亭小记》: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的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

那天晚上,我划着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气和霜雪弥漫,天空、云彩、山峦、水面,上下都是一片白色。

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个小点,和我的小船像一粒芥子,船上的人像两三粒米。

到了亭子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子对坐,一个童子在烧酒,炉子正沸腾。

见到我非常惊喜,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拉我一起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后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是金陵人,客居在此。

下船时,船夫喃喃自语:“别说相公痴,还有比相公更痴的人。”

胡来朝《湖心亭柱铭》:

四季笙歌,还有穷人在月夜悲伤。

六桥的花柳,深得没有空地种桑麻。

郑烨《湖心亭柱铭》:

亭子立在湖心,仿佛西施乘坐小船,雅称雨奇晴好。

席子铺在水面,仿佛东坡游赤壁,特别适合月白风清。

张岱《清喜阁柱对》:

像月亮挂在天空,偶尔像微云点缀银河。

在人的眼中,且用秋水剪裁瞳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湖心亭-注解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的一座亭子,原为湖心寺的一部分,后经历代改建,成为观赏西湖美景的著名景点。

明弘治:明朝弘治年间,即1488年至1505年,是明朝中期的一个时期。

按察司佥事:明朝官名,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职务。

阴子淑:明朝官员,曾任按察司佥事,以严厉执法著称。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朝嘉靖年间。

太守孙孟:明朝官员,曾任杭州太守,负责重建湖心亭。

万历四年:1576年,明朝万历年间。

司礼监孙东瀛:明朝官员,曾任司礼监,负责改建湖心亭为清喜阁。

清喜阁:湖心亭改建后的名称,以其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著称。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的著名古建筑,以王勃的《滕王阁序》闻名。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的著名古建筑,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闻名。

张京元:明朝文人,著有《湖心亭小记》。

张岱:明末清初文人,著有《湖心亭小记》等多部作品。

胡来朝:明朝文人,著有《湖心亭柱铭》。

郑烨:明朝文人,著有《湖心亭柱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湖心亭-评注

湖心亭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最初的湖心寺到后来的湖心亭,再到清喜阁,每一次改建都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变化,更是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升华。明弘治年间,按察司佥事阴子淑的严厉执法,摧毁了寺僧的腐败行为,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清廉政治的追求。嘉靖年间,太守孙孟的重建,则是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

湖心亭的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亭子四周的石栏、露台的设计,使得湖山胜景一览无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尊重。万历年间,司礼监孙东瀛将湖心亭改建为清喜阁,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不仅提升了亭子的观赏价值,也成为了西湖的一大标志性建筑。

张京元与张岱的《湖心亭小记》通过对湖心亭的描写,展现了文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悟与情感寄托。张京元笔下的湖心亭雄丽空阔,夕阳与新月的交相辉映,给人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张岱则通过雪夜独游湖心亭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文人孤独与超脱的精神境界。

胡来朝与郑烨的《湖心亭柱铭》则通过对湖心亭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的向往。胡来朝的铭文通过对四季笙歌与穷民悲夜月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郑烨的铭文则通过对西子载扁舟与东坡游赤壁的联想,展现了湖心亭作为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

总的来说,湖心亭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缩影。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文人的情感与思想,成为了西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通过对湖心亭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湖心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0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