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十锦塘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十锦塘-原文

十锦塘,一名孙堤,在断桥下。司礼太监孙隆于万历十七年修筑。堤阔二丈,遍植桃柳,一如苏堤。岁月既多,树皆合抱。行其下者,枝叶扶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意向言断桥残雪,或言月影也。苏堤离城远,为清波孔道,行旅甚稀。孙堤直达西泠,车马游人,往来如织。兼以西湖光艳,十里荷香,如入山阴道上,使人应接不暇。湖船小者,可入里湖,大者缘堤倚徙,由锦带桥循至望湖亭,亭在十锦塘之尽。渐近孤山,湖面宽厂。孙东瀛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筵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改作龙王堂,旁缀数楹,咽塞离披,旧景尽失。再去,则孙太监生祠,背山面湖,颇极壮丽。近为卢太监舍以供佛,改名卢舍庵,而以孙东瀛像置之佛龛之后。孙太监以数十万金钱装塑西湖,其功不在苏学士之下,乃使其遗像不得一见湖光山色,幽囚面壁,见之大为鲠闷。

袁宏道《断桥望湖亭小记》:湖上由断桥至苏公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绔之盛,多于堤畔之柳,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全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艳,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望湖亭即断桥一带,堤甚工致,比苏公堤犹美。夹道种绯桃、垂柳、芙蓉、山茶之属二十余种。堤边白石砌如玉,布地皆软沙如茵。杭人曰:“此内使孙公所修饰也。”此公大是西湖功德主。自昭庆、天竺、净慈、龙井及山中庵院之属,所施不下数十万。余谓白、苏二公,西湖开山古佛,此公异日伽蓝也。“腐儒,几败乃公事!”可厌!可厌!

张京元《断桥小记》:西湖之胜,在近;湖之易穷,亦在近。朝车暮舫,徒行缓步,人人可游,时时可游。而酒多于水,肉高于山,春时肩摩趾错,男女杂沓,以挨簇为乐。无论意不在山水,即桃容柳眼,自与东风相倚,游者何曾一着眸子也。

李流芳《断桥春望图题词》: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便魂消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壬子正月,以访旧重至湖上,辄独往断桥,裴回终日,翌日为杨谶西题扇云:“十里西湖意,都来到断桥。寒生梅萼小,春入柳丝娇。乍见应疑梦,重来不待招。故人知我否,吟望正萧条。”又明日作此图。小春四月,同孟?、子与夜话,题此。

谭元春《湖霜草序》:予以己未九月五日至西湖,不寓楼阁,不舍庵刹,而以琴尊书札,托一小舟。而舟居之妙,在五善焉。舟人无酬答,一善也。昏晓不爽其候,二善也。访客登山,恣意所如,三善也。入断桥,出西泠,午眠夕兴,四善也。残客可避,时时移棹,五善也。挟此五善,以长于湖。僧上凫下,觞止茗生,篙楫因风,渔?聚火。盖以朝山夕水,临涧对松,岸柳池莲,藏身接友,早放孤山,晚依宝石,足了吾生,足济吾事矣。

王叔杲《十锦塘》诗:横截平湖十里天,锦桥春接六桥烟。芳林花发霞千树,断岸光分月两川。几度觞飞堤外景,一清棹发镜中船。奇观妆点知谁力,应有歌声被管弦。

白居易《望湖楼》诗:尽日湖亭卧,心闲事亦稀。起因残醉醒,坐待晚凉归。松雨飘苏帽,江风透葛衣。柳堤行不厌,沙软絮霏霏。

徐渭《望湖亭》诗:亭上望湖水,晶光淡不流。镜宽万影落,玉湛一矶浮。寒入沙芦断,烟生野鹜投。若从湖上望,翻羡此亭幽。

张岱《西湖七月半记》: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酌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挤入人丛,昭庆、断桥,?枭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十锦塘-译文

十锦塘,又名孙堤,位于断桥下。司礼太监孙隆在万历十七年修建。堤宽两丈,种满了桃树和柳树,就像苏堤一样。经过多年,树木都已长得很粗壮。走在堤下,枝叶茂密,月光透过枝叶洒下,像碎雪一样。有人说断桥残雪,也有人说这是月影。苏堤离城较远,是清波孔道,行人稀少。孙堤直达西泠,车马和游人络绎不绝。再加上西湖的美景,十里荷香,仿佛走在山阴道上,让人应接不暇。小船可以进入里湖,大船则沿着堤岸行驶,从锦带桥一直到望湖亭,亭子位于十锦塘的尽头。靠近孤山时,湖面变得宽阔。孙东瀛将这里修葺得十分华丽,增建了露台,可以欣赏风景和月色,也可以设宴。笙歌和戏剧表演每天都在这里上演。如今这里改成了龙王堂,旁边建了几间房子,旧景已经不复存在。再往前走,是孙太监的生祠,背靠山,面向湖,非常壮丽。最近被卢太监改为供佛的地方,改名为卢舍庵,孙东瀛的像被放在佛龛后面。孙太监花费数十万金钱装点西湖,他的功绩不亚于苏学士,但他的遗像却无法看到湖光山色,只能面壁幽囚,令人感到非常遗憾。

袁宏道《断桥望湖亭小记》:从断桥到苏公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多里。歌声和乐声随风飘荡,粉汗如雨,罗绔的盛况比堤边的柳树还要多,景色极为艳丽。然而杭州人游湖,只在午时、未时和申时,其实湖光染翠的美丽,山岚设色的巧妙,全在朝阳初升和夕阳未落时最为浓媚。月景尤其清艳,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番趣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能向俗人解释呢!望湖亭就在断桥一带,堤岸非常精致,比苏公堤还要美。堤道两旁种了二十多种绯桃、垂柳、芙蓉、山茶等植物。堤边的白石砌得像玉一样,地面铺满了软沙,像地毯一样。杭州人说:“这是内使孙公所修饰的。”这位孙公真是西湖的功德主。从昭庆、天竺、净慈、龙井到山中的庵院,他所施舍的财物不下数十万。我认为白、苏二公是西湖的开山古佛,而这位孙公将来也会成为伽蓝。“腐儒,差点坏了大事!”真是讨厌!讨厌!

张京元《断桥小记》:西湖的美在于它的近;西湖的易穷也在于它的近。早晨的车马和傍晚的船只,步行或缓步,人人都可以游湖,时时都可以游湖。然而酒比水多,肉比山高,春天时人们摩肩接踵,男女混杂,以拥挤为乐。即使不在意山水,桃花和柳树的美景,自然与东风相倚,游人们又何曾真正注意到呢。

李流芳《断桥春望图题词》:以前到湖上,从断桥一望,便让人魂消欲死。还告诉朋友,湖水的潋滟熹微,大约像晨光照在树上,明月照进屋里。因为山水映衬,其他地方即使有澄波巨浸,也比不上这里。壬子正月,为了访旧友再次来到湖上,独自在断桥徘徊了一整天,第二天为杨谶西题扇子写道:“十里西湖意,都来到断桥。寒生梅萼小,春入柳丝娇。乍见应疑梦,重来不待招。故人知我否,吟望正萧条。”又过了一天画了这幅图。小春四月,和孟?、子与夜话时,题了这幅画。

谭元春《湖霜草序》:我在己未年九月五日来到西湖,不住楼阁,不住庵刹,而是带着琴、酒、书札,租了一条小船。舟居的妙处有五点:一是船夫不会打扰你,二是早晚不会错过美景,三是可以随意访客登山,四是可以从断桥进入西泠,午睡晚起,五是可以避开闲人,随时移船。凭借这五点,我可以在湖上长久居住。僧人在上,野鸭在下,酒杯放下,茶壶生起,船桨随风,渔火聚集。早晨看山,傍晚看水,临涧对松,岸柳池莲,藏身接友,早上去孤山,晚上依宝石,足以了却我的一生,足以完成我的事业。

王叔杲《十锦塘》诗:横截平湖十里天,锦桥春接六桥烟。芳林花发霞千树,断岸光分月两川。几度觞飞堤外景,一清棹发镜中船。奇观妆点知谁力,应有歌声被管弦。

白居易《望湖楼》诗:整天在湖亭躺着,心闲事也少。因残醉醒来,坐着等晚凉归。松雨飘在帽子上,江风透过葛衣。柳堤走不厌,沙软絮霏霏。

徐渭《望湖亭》诗:亭上望湖水,晶光淡不流。镜宽万影落,玉湛一矶浮。寒入沙芦断,烟生野鹜投。若从湖上望,翻羡此亭幽。

张岱《西湖七月半记》:西湖七月半,没什么可看的,只能看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楼船上箫鼓齐鸣,峨冠博带,盛筵灯火,优伶表演,声光交错,名为看月却实际上看不到月的人,可以看。第二类,也是船也是楼,名媛闺秀,带着童仆,笑声哭声混杂,环坐在露台上,左右张望,身在月下却实际上不看月的人,可以看。第三类,也是船也是声歌,名妓闲僧,浅酌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也在月下,也看月,却希望别人看到他们在看月的人,可以看。第四类,不坐船不坐车,不穿正装,酒醉饭饱,三五成群,挤进人群,昭庆、断桥,喧哗嘈杂,装醉,唱无腔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但实际上什么都没看的人,可以看。第五类,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躲在树下,或逃到里湖,看月却不让别人看到他们在看月,也不刻意看月的人,可以看。杭州人游湖,巳时出酉时归,避月如仇,这天晚上为了名声,争相出门,多给门军酒钱,轿夫举着火把,列队在岸上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夫赶紧驶向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更以前,人声鼓吹,像沸水一样翻腾,像梦魇一样呓语,像聋哑一样无声,大船小船一齐靠岸,什么都看不到,只看到篙击篙,船碰船,肩摩肩,面看面。不久兴致尽了,官府席散,皂隶喝道离去,轿夫叫船上的人,吓唬他们要关门,灯笼火把像星星一样,一一簇拥而去。岸上的人也逐队赶门,渐渐稀少,顷刻间散尽了。我们这才把船靠岸,断桥的石磴凉了,坐在上面,呼朋唤友纵情饮酒。这时,月亮像新磨的镜子,山重新梳妆,湖重新洗脸。之前浅斟低唱的人出来了,躲在树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去打招呼,拉他们一起坐。韵友来了,名妓到了,酒杯筷子摆好,竹肉声响起。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人才散去。我们纵舟而行,酣睡在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扑鼻,清梦非常惬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十锦塘-注解

十锦塘:位于断桥下,由司礼太监孙隆于万历十七年修筑,堤宽二丈,遍植桃柳,景色优美,后改作龙王堂。

断桥:西湖著名景点之一,位于十锦塘附近,因桥面断裂而得名,是观赏西湖美景的重要地点。

苏堤:由北宋文学家苏轼主持修筑的堤坝,位于西湖西侧,是西湖十景之一,以柳树和桃花闻名。

孙隆:明朝司礼太监,主持修筑十锦塘,对西湖的建设和美化有重要贡献。

卢舍庵:原为孙太监生祠,后由卢太监改为佛寺,供奉佛像,孙东瀛像被置于佛龛之后。

断桥残雪:西湖十景之一,指断桥在冬季雪后的美景,也指月光下的断桥景色。

望湖亭:位于十锦塘尽头,是观赏西湖美景的绝佳地点,亭内可设宴席,笙歌剧戏常在此上演。

龙王堂:原为十锦塘的一部分,后改建为供奉龙王的庙宇,旧景已失。

西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

孤山:西湖中的一座小岛,因孤立于湖中而得名,是西湖十景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十锦塘-评注

《断桥望湖亭小记》是袁宏道对西湖美景的细腻描绘,文中通过对断桥至苏堤一带的绿烟红雾、歌吹粉汗的描写,展现了西湖的繁华与艳丽。袁宏道特别指出,西湖的美不仅在于白天的热闹,更在于清晨和傍晚的静谧与浓媚,尤其是月景的清艳,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具一番趣味。这种美,只有山僧和真正的游客才能体会,俗士难以理解。

张京元在《断桥小记》中则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西湖的胜景。他指出,西湖的美在于其近在咫尺,人人可游,时时可游。然而,西湖的繁华也带来了喧嚣,酒肉之盛甚至超过了山水之美,游人们往往忽略了真正的自然美景。张京元的描写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揭示了当时西湖游人的浮躁与浅薄。

李流芳的《断桥春望图题词》则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西湖的深情。他回忆往昔在断桥眺望西湖的情景,湖光潋滟,如同晨光着树、明月入庐,山水映发,美不胜收。李流芳的诗句充满了对西湖的眷恋与怀念,尤其是对断桥春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西湖的独特魅力。

谭元春在《湖霜草序》中则以舟居的视角描绘了西湖的美景。他选择以小舟为居,享受舟居的五善:无酬答、昏晓不爽、恣意所如、午眠夕兴、残客可避。谭元春的描写充满了隐逸的情怀,他通过舟居的方式,与西湖的山水融为一体,体验到了西湖的宁静与自由。

王叔杲的《十锦塘》诗则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了十锦塘的美景。诗中“横截平湖十里天,锦桥春接六桥烟”一句,展现了十锦塘的壮丽景色,芳林花发、断岸光分,几度觞飞、一清棹发,奇观妆点,应有歌声被管弦。王叔杲的诗句充满了对十锦塘的赞美,展现了西湖的繁华与美丽。

白居易的《望湖楼》诗则以闲适的笔调描绘了西湖的宁静之美。诗中“尽日湖亭卧,心闲事亦稀”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悠闲生活的向往。松雨飘苏、江风透葛,柳堤行不厌,沙软絮霏霏,白居易的诗句充满了对西湖自然美景的欣赏与享受。

徐渭的《望湖亭》诗则以冷峻的笔调描绘了西湖的幽静之美。诗中“亭上望湖水,晶光淡不流”一句,展现了西湖的宁静与清澈。镜宽万影落,玉湛一矶浮,寒入沙芦断,烟生野鹜投,徐渭的诗句充满了对西湖幽静之美的赞叹。

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记》则以幽默的笔调描绘了西湖七月半的热闹景象。他将游人分为五类,分别描绘了他们的行为与心态,揭示了西湖游人的浮躁与喧嚣。张岱的描写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但也展现了西湖的繁华与热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十锦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07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