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紫云洞-原文
紫云洞在烟霞岭右。
其地怪石苍翠,劈空开裂,山顶层层,如厦屋天构。
贾似道命工疏剔建庵,刻大士像于其上。
双石相倚为门,清风时来,谽谺透出,久坐使人寒栗。
又有一坎突出洞中,蓄水澄洁,莫测其底。
洞下有懒云窝,四山围合,竹木掩映,结庵其中。
名贤游览至此,每有遗世之思。
洞旁一壑幽深,昔人凿石,闻金鼓声而止,遂名“金鼓洞”。
洞下有泉,曰“白沙”。
好事者取以瀹茗,与虎跑齐名。
王思任诗:
笋舆幽讨遍,大壑气沉沉。
山叶逢秋醉,溪声入午喑。
是泉从竹护,无石不云深。
沁骨凉风至,僧寮絮碧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紫云洞-译文
紫云洞位于烟霞岭的右侧。
那里的怪石呈现出苍翠的颜色,仿佛从空中劈开,山顶层层叠叠,像是天然构建的房屋。
贾似道命令工匠清理并修建了一座庵堂,并在上面雕刻了大士的像。
两块石头相互依靠形成门,清风时常吹来,从缝隙中透出,长时间坐着会让人感到寒冷。
洞中还有一个突出的坎,里面蓄积着清澈的水,深不见底。
洞的下方有一个叫懒云窝的地方,四周被山环绕,竹木掩映,其中建有一座庵堂。
有名望的贤士游览到这里,常常会有遗世独立的思绪。
洞旁有一条幽深的壑,古人凿石时听到金鼓声就停止了,因此得名“金鼓洞”。
洞的下方有一处泉水,名叫“白沙”。
喜欢茶的人取这里的泉水泡茶,与虎跑泉齐名。
王思任的诗:
乘坐竹轿遍访幽深之地,大壑的气息沉静。
山中的树叶在秋天醉人,溪水的声音在午后变得低沉。
这泉水被竹林保护,没有一块石头不被云雾深深笼罩。
沁骨的凉风袭来,僧寮中飘着碧绿的阴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紫云洞-注解
紫云洞:位于烟霞岭右侧的一个山洞,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而著名。
贾似道: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曾在此地修建庵堂并雕刻佛像。
大士像:指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像,贾似道命人雕刻于紫云洞内。
懒云窝:紫云洞下的一个幽静之地,四周山峦环绕,竹木茂密,常有文人墨客游览。
金鼓洞:紫云洞旁的一个深壑,因传说中凿石时听到金鼓声而得名。
白沙泉:位于金鼓洞下的一处泉水,水质清澈,常被用来泡茶,与虎跑泉齐名。
王思任:明代文学家,其诗作描绘了紫云洞的自然美景和幽静氛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紫云洞-评注
紫云洞作为一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体,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山水的独特审美和情感寄托。洞内的怪石苍翠、山顶的层层叠叠,以及清风徐来的自然景象,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在心灵上引发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思考。贾似道在此修建庵堂并雕刻大士像,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佛教文化的尊崇和信仰。
懒云窝的命名和其四山围合、竹木掩映的环境,反映了古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名贤游览至此,每有遗世之思,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反思和超越。
金鼓洞的传说和白沙泉的清澈,增添了紫云洞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金鼓声的传说,不仅是对古人凿石技艺的一种赞美,更是对自然力量的一种敬畏。白沙泉与虎跑泉齐名,体现了古人对于水质的高度重视和对茶文化的热爱。
王思任的诗作,通过对紫云洞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情感寄托。诗中的‘山叶逢秋醉,溪声入午喑’,不仅描绘了秋天的山叶和午后的溪声,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深远。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