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智果寺-原文
智果寺,旧在孤山,钱武肃王建。
宋绍兴间,造四圣观,徙于大佛寺西。
先是东坡守黄州,于潜僧道潜,号参寥子,自吴来访,东坡梦与赋诗,有“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之句。
后七年,东坡守杭,参寥卜居智果,有泉出石罅间。
寒食之明日,东坡来访,参寥汲泉煮茗,适符所梦。
东坡四顾坛?,谓参寥曰:“某生平未尝至此,而眼界所视,皆若素所经历者。自此上忏堂,当有九十三级。”
数之,果如其言,即谓参寥子曰:“某前身寺中僧也,今日寺僧皆吾法属耳,吾死后,当舍身为寺中伽蓝。”
参寥遂塑东坡像,供之伽蓝之列,留偈壁间,有:“金刚开口笑钟楼,楼笑金刚雨打头,直待有邻通一线,两重公案一时修。”
后寺破败。
崇祯壬申,有扬州茂才鲍同德字有邻者,来寓寺中。
东坡两次入梦,属以修寺,鲍辞以“贫士安办此?”
公曰:“子第为之,自有助子者。”
次日,见壁间偈有“有邻”二字,遂心动立愿,作《西泠记梦》,见人辄出示之。
一日至邸,遇维扬姚永言,备言其梦。
座中有粤东谒选进士宋公兆礻龠者,甚为骇异。
次日,宋公筮仕,遂得仁和。
永言怂恿之,宋公力任其艰,寺得再葺。
时有泉适出寺后,好事者仍名之参寥泉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智果寺-译文
智果寺原本位于孤山,由钱武肃王所建。
宋朝绍兴年间,建造了四圣观,智果寺被迁移到大佛寺的西边。
之前,苏东坡在黄州任职时,于潜的僧人名叫道潜,号参寥子,从吴地来访,苏东坡梦中与他一起赋诗,其中有“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的句子。
七年后,苏东坡在杭州任职,参寥子选择在智果寺居住,寺中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
寒食节的第二天,苏东坡来访,参寥子用泉水煮茶,正好符合苏东坡的梦境。
苏东坡环顾四周,对参寥子说:“我生平从未到过这里,但眼前所见的一切,都像是曾经经历过的。从这里上忏堂,应该有九十三级台阶。”
数了一下,果然如他所说,于是苏东坡对参寥子说:“我前世是这寺中的僧人,现在寺中的僧人都是我的法属,我死后,应当舍身为寺中的伽蓝神。”
参寥子于是塑造了苏东坡的像,供奉在伽蓝神的行列中,并在墙壁上留下了偈语:“金刚开口笑钟楼,楼笑金刚雨打头,直待有邻通一线,两重公案一时修。”
后来,寺庙破败了。
崇祯壬申年,扬州有一位名叫鲍同德,字有邻的才子,来到寺庙中居住。
苏东坡两次进入他的梦中,嘱咐他修复寺庙,鲍同德以“贫士怎能办到此事?”推辞。
苏东坡说:“你只管去做,自然会有人帮助你。”
第二天,鲍同德看到墙壁上的偈语中有“有邻”二字,于是心动立下志愿,写了《西泠记梦》,见到人就拿出来展示。
一天,他到官邸,遇到了维扬的姚永言,详细讲述了他的梦境。
在座的有粤东的谒选进士宋兆礻龠,对此感到非常惊讶。
第二天,宋兆礻龠通过占卜得到了仁和的职位。
姚永言怂恿他,宋兆礻龠毅然承担了修复寺庙的艰难任务,寺庙得以再次修缮。
当时,寺庙后面正好有泉水流出,好事者仍然称之为参寥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智果寺-注解
智果寺:位于杭州孤山的一座古寺,最初由钱武肃王建立,后因宋绍兴年间建造四圣观而迁至大佛寺西。
钱武肃王: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钱镠,谥号武肃王。
四圣观:宋代在杭州建造的一座道教宫观,供奉四位圣人。
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号东坡居士。
参寥子:宋代僧人,名道潜,号参寥子,与苏轼有深厚的友谊。
寒食: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前一天,禁火冷食,以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
伽蓝:佛教寺院中供奉护法神的殿堂,也指寺院中的护法神。
偈:佛教中的一种诗体,常用于表达佛理或修行心得。
崇祯壬申:明朝崇祯五年,即1632年。
鲍同德:扬州人,字有邻,曾在智果寺寓居,并受东坡托梦修寺。
西泠记梦:鲍同德根据东坡托梦所写的文章,记录了修寺的经过。
参寥泉:智果寺后的一处泉水,因参寥子曾在此汲泉煮茗而得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智果寺-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智果寺的历史变迁以及与苏轼、参寥子等人的深厚渊源。智果寺最初由钱武肃王建立,后因宋绍兴年间建造四圣观而迁至大佛寺西。苏轼与参寥子的友谊在这段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苏轼在黄州任职时,参寥子自吴来访,两人在梦中赋诗,诗中提到‘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这一诗句不仅描绘了寒食节后的清新景象,也暗示了两人心灵相通的情感。
七年后,苏轼任职杭州,参寥子卜居智果寺,寺中泉水从石罅间涌出,恰逢寒食节次日,苏轼来访,参寥子汲泉煮茗,情景与七年前的梦境完全吻合。苏轼感叹自己仿佛前身是寺中僧人,并预言自己死后将舍身为寺中伽蓝。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苏轼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也展现了他与参寥子之间深厚的精神纽带。
参寥子随后塑苏轼像供奉于伽蓝之列,并在壁上留下偈语:‘金刚开口笑钟楼,楼笑金刚雨打头,直待有邻通一线,两重公案一时修。’这首偈语充满了禅意,暗示了苏轼与参寥子的修行境界,以及未来修寺的因缘。
明崇祯年间,扬州茂才鲍同德寓居智果寺,苏轼两次托梦嘱其修寺。鲍同德起初因贫寒而推辞,但次日见壁上偈语中有‘有邻’二字,遂心动立愿,作《西泠记梦》记录此事。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苏轼的精神影响力,也展现了鲍同德的虔诚与决心。
最终,在维扬姚永言和宋公兆礻龠的帮助下,智果寺得以重修,寺后泉水也被命名为‘参寥泉’,以纪念参寥子与苏轼的深厚情谊。这段历史不仅记录了智果寺的兴衰,也展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文人墨客与佛教之间的深厚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