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六贤祠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六贤祠-原文

宋时西湖有三贤祠两:其一在孤山竹阁。三贤者,白乐天、林和靖、苏东坡也。

其一在龙井资圣院。三贤者,赵阅道、僧辨才、苏东坡也。

宝庆间,袁樵移竹阁三贤祠于苏公堤,建亭馆以沾官酒。

或题诗云:“和靖、东坡、白乐天,三人秋菊荐寒泉,而今满面生尘土,欲与袁樵趁酒钱。”

又据陈眉公笔记,钱塘有水仙王庙,林和靖祠堂近之。

东坡先生以和靖清节映世,遂移神像配食水仙王。

黄山谷有《水仙花》诗用此事:“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暗香靓色撩诗句,宜在孤山处士家。”

则宋时所祀,止和靖一人。

明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重浚西湖,立四贤祠,以祀李邺侯、白、苏、林四人,杭人益以杨公,称五贤。

而后乃祧杨公,增祀周公维新、王公?州,称六贤祠。

张公亮曰:“湖上之祠,宜以久居其地,与风流标令为山水深契者,乃列之。周公冷面,且为神明,有别祠矣。?州文人,与湖非久要,今并四公而坐,恐难熟热也。”

人服其确论。

张明弼《六贤祠》诗:

山川亦自有声气,西湖不易与人热。

五日京兆王?州,冷面臬司号寒铁。

原与湖山非久要,心胸不复留风月。

犹议当时李邺侯,西泠尚未通舟楫。

惟有林苏白乐天,真与烟霞相接纳。

风流俎豆自千秋,松风菊露梅花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六贤祠-译文

宋朝时期,西湖有两座三贤祠:其中一座位于孤山的竹阁。这三位贤人是白乐天、林和靖和苏东坡。

另一座位于龙井的资圣院。这三位贤人是赵阅道、僧辨才和苏东坡。

宝庆年间,袁樵将竹阁的三贤祠迁移到苏公堤,并建造了亭馆以获取官酒。

有人题诗说:“和靖、东坡、白乐天,三人秋菊荐寒泉,而今满面生尘土,欲与袁樵趁酒钱。”

根据陈眉公的笔记,钱塘有一座水仙王庙,林和靖的祠堂就在附近。

东坡先生因为林和靖的清高节操映照世间,于是将他的神像移到水仙王庙中供奉。

黄山谷在《水仙花》诗中提到这件事:“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暗香靓色撩诗句,宜在孤山处士家。”

因此,宋朝时期所祭祀的只有林和靖一人。

明朝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重新疏浚西湖,建立了四贤祠,以祭祀李邺侯、白乐天、苏东坡和林和靖四人,杭州人又增加了杨公,称为五贤。

后来,杨公被移出,增加了周公维新和王公?州,称为六贤祠。

张公亮说:“湖上的祠堂,应该以那些长期居住在此地,并且与山水有深厚情感的人来列位。周公冷面,且为神明,已有专门的祠堂。?州文人,与湖没有长久的关系,现在与四位贤人同坐,恐怕难以融洽。”

人们都认为他的观点很准确。

张明弼的《六贤祠》诗:

山川也有自己的声气,西湖不容易与人亲近。

五日京兆王?州,冷面臬司号寒铁。

原本与湖山没有长久的关系,心胸中不再留有风月。

还在议论当时的李邺侯,西泠还没有通航。

只有林和靖、苏东坡和白乐天,真正与烟霞相接纳。

风流的祭祀自千秋,松风、菊露和梅花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六贤祠-注解

三贤祠:宋代在西湖边为纪念三位贤人而建的祠堂,分别位于孤山竹阁和龙井资圣院。

白乐天:即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曾任杭州刺史,对西湖有深厚感情。

林和靖:即林逋,北宋隐士,以梅妻鹤子著称,长期隐居孤山。

苏东坡:即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曾任杭州通判,对西湖有重要贡献。

赵阅道:宋代官员,曾任杭州知府。

僧辨才:宋代高僧,曾任龙井寺住持。

袁樵:宋代官员,曾主持迁移三贤祠。

陈眉公:明代文人陈继儒,著有《眉公笔记》。

黄山谷:即黄庭坚,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

杨孟瑛:明代杭州知府,曾主持疏浚西湖。

李邺侯:即李泌,唐代名臣,曾任杭州刺史。

周公维新:明代官员,曾任浙江按察使。

王公?州:明代文人王世贞,号?州山人。

张公亮:明代文人,对六贤祠的设立有独到见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六贤祠-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西湖三贤祠到六贤祠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宋代至明代杭州地区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尊崇和纪念。

从三贤祠到六贤祠的演变,体现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最初的三贤祠主要纪念与西湖关系密切的文化名人,如白居易、林逋、苏轼等,他们或为官杭州,或隐居西湖,对西湖文化有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六贤祠的设立增加了更多的人物,如李泌、杨孟瑛等,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扩展,不仅限于文化贡献,还包括政治功绩等。

张公亮的评论则体现了对祠堂设立标准的理性思考,强调入选者应与西湖有深厚渊源,这种观点反映了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严谨态度。

黄庭坚的诗句’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巧妙地将林逋与西湖水仙庙联系起来,体现了文人雅士对林逋清高品格的推崇。

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西湖祠堂的历史变迁,还反映了宋代至明代杭州地区文化氛围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不同理解和评价。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历史叙述与诗歌引用相结合的方式,既有严谨的历史考证,又有诗意的文学表达,体现了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我们理解宋代至明代杭州地区的文化氛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六贤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0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